?

探尋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2021-11-15 10:37黎健兒
教學研究與管理 2021年9期
關鍵詞:課堂情境小學道德與法治

黎健兒

摘 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而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有關節日題材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通過有效呈現多種課堂情境,多方位感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活潑、開放的氛圍中“知節日,悟節日,愛節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情境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中華民族獨特深層的精神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v觀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里面有不少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如元宵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重陽節等。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重視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回歸是十分必要的。

近幾年,筆者深入開展中國傳統節日題材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討,通過有效呈現多種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多方位感受,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活潑、開放的氛圍中“知節日,悟節日,愛節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這猶如引一溪活水,澆傳統節日文化之花。

一、情境創設,活動求趣

“求趣”是指教學活動充滿“童趣”和“童樂”?!爸卟蝗绾弥??!敝挥挟攲W習者對內容、情境產生濃厚興趣,才能傾心投入。在傳統節日題材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產生“入境始于親”的效果,筆者會深入解讀教材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教學目標需要,努力發掘能激起學生強烈好奇心和心理需求的優質節日教學資源,精心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畫面,并通過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始終保持愉悅美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高漲的學習熱情。在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還會積極貼近學生真實的生活,并采用多種新形式,力求創造形象生動的視聽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團團圓圓過中秋》第一課時,新課伊始,筆者首先播放兒歌動畫《八月十五月兒圓》,用聽歌猜節日的方式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課堂上;再通過創設情境出示日歷,讓學生在日歷上找一找中秋節在哪一天;接著通過創設一幅幅明月圖片,激發學生對中秋節的濃厚興趣。課中,筆者還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設計“開開心心話中秋”和“團團圓圓品中秋”活動,有效呈現多種課堂情境。

二、活動體驗,情感求實

“求實”是指教學活動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與生活連接的體驗活動更能打動學生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應該在教材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內在有機聯系,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或者再現學生真實的生活,在教材與學生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一條“相互進入”的通道,通過角色體驗,生動地反映學生生活,給學生提供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

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團團圓圓過中秋》第一課時,如何引導學生體驗“中秋節,團圓夜”的中秋文化味道。筆者通過創設盼團圓、惜團圓、慰團圓等體驗中秋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環節的層層遞進中深入理解中秋節團圓的含義。首先,筆者讓學生閱讀教材故事《小明家的中秋節》,引導學生感悟“中秋節”也是“團圓日”,并通過小組交流分享自己過中秋節的快樂,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節日的快樂與中秋節團圓的內涵,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佳節的情感;接著播放故事《小麗的中秋節》,讓學生在故事中感悟團聚和思念,都是濃濃的中秋節的味道,讓學生感悟即使不能團圓,也要讓愛團圓,我們可以通過打電話、發信息、視頻聊天、寄發禮物等多種方式去表達對家人的愛;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有關月亮的詩句,體驗古人借月思親的情懷,品味團圓的深遠意義;最后筆者又引導學生體驗寫感恩卡向“堅守崗位者”致敬,學會感恩和回報,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課堂的全過程,筆者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身,體驗與情知融合,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交流分享,活動求真

“求真”是指教學活動反映的生活是真實的。只有源于兒童生活的教育,才能引發學生內心的道德情感。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過新年》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春節習俗》微課,初步感知春節的習俗;然后通過創設說一說春節的習俗、貼一貼春聯、演一演拜年祝福等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教學活動,還原學生真實生活,讓學生懂得日常生活中的春節禮儀;最后還通過學生交流分享,說一說“明年春節我做主”,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能主動說、主動議、主動探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課堂上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它可以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分享交流中鍛煉表達能力。在節日題材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重視開發利用各種節日課程資源,努力營造學生合作學習的平臺,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并通過借助輕智慧平臺和電子書包,巧妙地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極體驗,自主參與、交流分享、表達情感,激發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知識面。

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當地的風俗》第二課時,為了讓學生從更深遠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中華文化,筆者讓學生分組探究一個感興趣的節日,把自己搜集的節日來歷、節日習俗、節日詩詞、節日童謠、節日視頻、節日圖片等資料上傳到自己小組的電子書包資源包交流分享。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電子書包了解到其他小組探究的節日。學生還能借助教師依托的輕智慧平臺和電子書包平臺,拓展學習相關的傳統節日知識,這不僅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而且學生在感受、體驗、內化中不斷升華情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外化提升,活動求效

“求效”是指教學活動切實有效。有效的教學活動應該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兒童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正確的價值觀念才會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形成良好品德。如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團團圓圓過中秋》第二課時,在講授“敬老愛老過重陽”環節,筆者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呈現了一張張觸動學生心靈的長輩關愛孩子圖片,引領學生在感人的音樂中,回憶長輩們帶給自己的感動瞬間,細細品味重陽節孝親敬長的深遠意義,并懂得感恩和回報要從現在開始,從小事開始,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學是為了做,知是為了行。課余筆者經常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的時令,開展有關“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知傳統、悟風俗、誦詩詞、憶古今,傳承祖國傳統節日文化。例如:春節期間,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爭做合格現代小公民”活動,倡導學生安全過節、文明過節、節儉過節、環保過節;元宵節期間,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一起包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節日的快樂和溫暖;在清明節期間,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尋根問祖姓氏探源”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繼承先烈遺志,珍惜幸福生活;端午節期間,筆者組織學生包粽子,走進端午詩詞,繼承傳統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做一名愛國愛家的現代小公民;中秋節期間,筆者會組織學生嘗試做月餅、吃月餅,體驗過“團圓”快樂的中秋節;重陽節期間,筆者會引導學生尊重老人從尊敬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開始,從“爺爺奶奶我幫你”最簡單的關心開始,從“外公外婆你累了嗎”最簡單的問候開始,讓老人們深深感受到孫輩對長輩的體貼、關愛及祖孫間的濃濃深情。筆者還引導學生從關愛爸爸媽媽開始,開展“我為父母捶捶背”“我為父母洗洗腳”“我為父母送溫暖”等孝親敬長活動,讓學生外化于行。

“石本無火,相擊而成靈光?!痹诘赖屡c法治節日題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合理選用符合實際的方法策略,通過創設形式多樣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情結,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還原高品質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靈動與本真。

猜你喜歡
課堂情境小學道德與法治
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
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訓練設計策略
走進文本案例,牽出生活百態
“韋寨之窗”課程:道德與法治時政微課程設計與實施
聯系生活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
“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情境
從《雨霖鈴》課堂實例看信息化的運用
基于口語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要點分析
數學課堂的情境創設五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