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思政教育助力培養新時代青年探究

2021-11-18 07:57王晉毓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思政時代大學生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也日漸影響著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國家也對“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國務院更是將“互聯網+”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在此基礎上,我國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為實現人才強國戰略,也應積極地將“互聯網+”應用到教育改革當中來。其中,思政教育作為培養我國大學生成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生力軍的重要科目,面對的都是新時代的青年團體,而大學生這些年輕的群體也是受網絡影響最深的群體。在將“互聯網+”應用到我國思政教育改革當中還有許多不足與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本文提出了相對應的建議與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字:互聯網+;思政教育;青年培養;應用策略

引言

各高校大學生也是對網絡使用率及普及率最高的群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互聯網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開放且平等的交流環境,為大學生接觸政治時事、社會時事都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大學生作為肩負中國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儲備軍,是我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隊伍,所以,各高校應對“互聯網+”影響新時代青年的思想給予高度重視,不讓大學生思想受到互聯網中資本主義思想的侵蝕,各高校應積極推動“互聯網+”應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改革中,建設健全的“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互聯網+思政教育現狀

(一)“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教育體系模糊、混亂

“互聯網+教育”實際只是教育的一個分支,各高校在應用中容易將其覆蓋掉原有的教育模式,不能針對“互聯網+”的多元化、開放性、以及包容性進行合理的拆分整合加以運用,使得“互聯網+”不能很好地與當前教育模式相融合,導致各高校在將“互聯網+教育”模式應用到教育體系中雜亂無章,得不到期望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落后的教學觀念對“互聯網+”應用到思政教學中的影響

當今“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創新模式已是大勢所趨,但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深陷傳統教育模式,對“互聯網+模式”抱著冷漠的態度,在觀望與徘徊狀態游離,對“互聯網+”時代影響下的創新教育模式認知度不夠,教育工作者更崇尚于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這樣故步自封的落后思想,減慢了思政教育的改革步伐,使得“互聯網+”難以順利應用到思政教育中來。

二、互聯網+思政教育應用的意義

2013年國家明確提出有關互聯網+行動計劃,然后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此推動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效益和作用,讓其更好地與現代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強化實體經濟生產力,還要將其當作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讓互聯網+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隨著互聯網+建設工作的不斷發展,許多學者紛紛從各自領域探究互聯網+與教育、思政教育的發展新常態。通過互聯網+思政教育,可以轉變傳統方式為主的思政教育模式,讓互聯網技術手段成為學生思政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互聯網+思政教育最為突出的表現在于可以對傳統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進行繼承的基礎上,優化其傳統教育理念和方法,還注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避免學生處于被動的灌輸地位,增加教學水平。通過對網絡技術的掌握以及網絡信息資源的使用,也能讓互聯網+思政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課堂,讓其合理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學生也會運用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技術和方法,提升良好的學習質量。當前新時代大學生更加注重互聯網+思政教育在網絡平臺中的作用,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這樣也能縮短彼此間交流的距離和增加情感??梢哉f,互聯網+思政教育的開展,不僅能夠解決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疑惑,強化教學的時效性,還能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引導大學生成長。

三、“互聯網+”應用到思政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設立“互聯網+”思政教育平臺與線下平臺相結合模式

1.設立開放的表達平臺,將輿論引入線下課堂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各個領域都有了突破性的變化,它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與技術,各高校應合理利用這些思想與技術,運用網絡平臺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設立一個能夠使學生暢所欲言的平臺。[1]大學生能夠根據對思政學習中的成果與困惑在平臺上進行發布,這樣可以使不善于在線下表達觀念的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出來,通過每個人表達不同的觀點,形成不同的觀點圈。在線下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平臺上的熱門觀點引用到課堂中進行分析,給出合理的指導意見和建議,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將平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糅合多種言論且朝正能量發展的健康平臺。

2.設立多元化的線上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各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創建“互聯網+思政理論平臺”、“互聯網+溝通平臺”、“互聯網+思政實踐平臺”等等,例如,如今很多高校已經利用“互聯網+模式”針對學生的學習、出行、娛樂等方面進行了整合,通過多元化的平臺讓大學生無論從日常的生活學習還是未來工作規劃、需求都能進行隨時隨地的進行搜索與應用。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規劃,可以通過平臺與教師、同學溝通交流,還能通過“互聯網+一站式”平臺根據自身對未來工作的規劃在網上填寫申請,各單位如有對應專業的用人需求,就能及時的通知學生進行線下辦理。[2]線上+線下的綜合運用,讓學生從多方面感受到學校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關注與重視。學校也應參考這種模式加大建設“互聯網+思政平臺”,將思政理論與思政實踐進行融合,運用心理學、政治學、傳播學等搭建“互聯網+思政教育一站式”平臺。將多項信息進行交融和集成,促進平臺的資源更好的被利用,通過“互聯網+溝通”平臺的支持拉近師生的距離,搭建多向交流互動實時平臺,讓“互聯網+”成為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成長的重要途徑。

(二)提升“互聯網+”思政教師隊伍綜合素養

要將“互聯網+”順利的引入到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中來,讓其為培養新時代青年做出貢獻,首先,應轉變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觀念,讓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互聯網+”技術對教學的切實幫助,看到它帶來的教學益處,從而讓教育工作者養成這種自覺自發的意識與思維。其次,應培養思政教育者擁有較高的“互聯網+”媒介素養,提高教師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時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對政治時事的敏銳程度,保證價值觀念不被任何技術手段所影響。最后,應提升教育工作者對“互聯網+”技術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使思政教師能運用“互聯網+”的新技術與新手段加強思政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信息傳輸的及時性、影響廣泛性等特點,結合新技術形成教育合力,為培養新時代青年做出努力。

結語

處于“互聯網+”時代的思政教育,應基于“互聯網+教育”模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探索、實踐、創新,這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思政教育樣式與形態,是未來思政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利用好“互聯網+”改革思政教學,能夠將我國大學生培養成時刻保持清醒政治頭腦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張哂,趙明鍇,崔金奇. “互聯網+”視域下高校雙創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探析[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1):10-11+16.

[2]余佳.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王晉毓,女,漢族,1994-01,山西石樓縣人,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助教職稱,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學生處科員,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

猜你喜歡
思政時代大學生
課程思政邁向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寓莊于諧: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語言活力之彰顯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e時代
e時代
e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