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導小學生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策略

2021-11-18 07:57謝素蘭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

謝素蘭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新課改的深入,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與深度學習受到越來越多數學教師的重視,教師必須熟練把握深度學習的理念,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

引言:

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知識,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的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作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也就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學生要具備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意識,能夠做到聞一知十。但是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仍然存在囫圇吞棗的學習態度與問題,不能深入理解學習內容,不注重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系。因此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游刃有余,像呼吸一樣自然。

一、剖析核心內涵

數學教科書不僅僅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開展數學活動之前,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知識和內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中有關因數與倍數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教學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一些數學算式:12÷2=6、

8÷3=2……2、30÷6=5、19÷7=2……5、9÷5=1.8、26÷8=3.25、20÷10=2、

21÷21=1、63÷9=7,并提問“我們之前已經學過了有關除法的知識,那么你們能不能將這幾個式子進行正確的分類呢?”這時候學生會將“12÷2=6、30÷6=5、20÷10=2、21÷21=1、63÷9=7”分為一類,將“8÷3=2……2、19÷7=2……5、9÷5=1.8、26÷8=3.25”分為一類,然后教師就可以順勢向學生講解因數與倍數的知識,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第一類的每個算式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而對于有關因數與倍數用字母形式進行表達的知識來說,可能班級中會有少數的學生知道,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說出用字母表示分類的標準:a÷b=c(a、b、c是大于0的自然數),這樣學生可以深度了解因數與倍數有關的知識。在“問題引導”教學的引導下,學生可以自主發現因數與倍數中的規律,先為學生講解因數與倍數的定義和特點,然后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最后鼓勵學生用字母的形式將其表示出來,教師的教學質量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構建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各個知識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如果學生可以形成聞一知十的思維,由單一的數學思維發展為發散的數學思維,那么學生一定可以自主發現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例如教師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復習幾何圖形的知識時,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各種幾何圖形,但是之前接觸的知識較為分散。因此教師在教授這一部分的內容時,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轉變以往單一教學、鞏固練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幾何圖形中包括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而三角形和長方形等都屬于平面圖形,三角形又包括了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等,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一類的知識以樹狀圖的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一眼就能明白各種圖形的包含與屬于關系,這樣學生零散、分散的知識點也可以凝聚成有規律的樹狀結構。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會變得更加直觀,也會發展地更加完善。在復習時,教師要轉變復習的形式,整合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深度優化,只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才能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擴大問題范圍

教師要分析教材與學生的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身心規律,提高數學教材中知識點的趣味性,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的限制,將數學課堂變得更有趣味,盡可能地呈現數學學習的深度。例如在長方體的認識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長方體的模式,使學生對其有初步的認知,然后向學生介紹長方體的概念,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給你相關的材料讓你構建長方體的框架,12條棱可以分成幾個組?”然后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使學生在小組中集思廣益。有些小組說可以用3、4、5厘米的木條構建長方體框架,12條棱可以分成3組,有些學生會說可以用3、3、4厘米的木條構建長方體框架,12條棱可以分成2組等等。這樣學生在根據長方體的定義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的思維會有充分發散的空間,學生的思維會得到有效的鍛煉,在與同學共同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正確的答案,可以進行高效地深度學習和思考。教師通過擴大問題的范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學生才能進行深度的學習。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進行高效的深度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數學教材,熟練把握教材中的核心內容與知識點,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可以主動探索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效,實現新課標中對學生的要求,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曉琪.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探討[J].讀寫算,2020(01):137.

[2]張露露.引導小學生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19(08):22.

[3]裴惠琴.深度化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18(02):132.

猜你喜歡
深度學習小學數學
MOOC與翻轉課堂融合的深度學習場域建構
大數據技術在反恐怖主義中的應用展望
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巖石圖像處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積網絡的人臉年齡分析算法與實現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我為什么怕數學
數學到底有什么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