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性審美經驗在摩梭走婚中的體現

2021-11-18 14:58樊鑫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摩梭摩梭人人類學

樊鑫

摘要:走婚作為我國云南和四川的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獨特婚姻方式,呈現了全球化背景下獨特的地方性審美經驗,傳達了摩梭族原始母系社會制度下的歷史沿革與現實意義。作為摩梭走婚文化代表性的兩部人類學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和《三節草》,講述了瀘沽湖畔最后一位摩梭土司夫人的傳奇人生經歷及其孫女拉珠進城工作前的過程。結合當今全球化背景環境下地方性審美經驗的撕裂與融合,對于未來摩梭走婚的地方性審美經驗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考。

關鍵詞:地方性審美經驗 摩梭文化 走婚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 《三節草》

“地方性審美經驗”,這一概念初步的定義概括為:人類學意義上的具有地方性文化特點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方式,以及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區分的感性文化層面,還包括由于這種不同的感知方式和處理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審美意義。具體性和特殊性是“地方性審美經驗”的主要特征。文化、習性、文化傳統、語言、習俗、認知模式、象征符號等等,均為“地方性審美經驗”的基本要素。 這是王杰在研究少數民族審美文化時嘗試提出的理論概念,用于概括和指稱全球化語境下非西方主流文化在審美維度上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態。紀錄片,是科學成果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用于人類學研究,對于人類學與影視學的研究與發展有其獨特的表現意義

一、傳統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

婚姻,指社會所認可的男女兩性結合形式,是建立家庭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前提?;橐鍪侨祟惿鐣l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的婚姻形態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并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婚姻可追溯到原始時代,它是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屬性,自然法則會用異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類生命繁衍生息。但原始人類并不需要婚姻,只是后來隨著歷史發展有了氏族社會,這時采用的是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種習俗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倫導致族群退化的后果而形成的。再之后人類進入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數的固定夫妻關系,于是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的婚姻與家庭形式,即同一時期內,只允許有一個合法的配偶。由原始社會中的對偶婚發展而來。一夫一妻制的產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聯系。原始社會的后期,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勞動產品有了剩余,個體生產也成為可能,私有制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男子在經濟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為了將私有財產準確無誤地傳給自己的子女,一夫一妻制便產生了。一夫一妻婚姻基礎上組成的家庭較對偶家庭更為穩固。但其從產生之日起,便確立了女子的從屬地位。一夫一妻制是文明社會開始的標志之一,這一歷史的進步是以母權的退卻為代價的。

二、《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摩梭走婚中的地方性審美經驗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是2001年由周華山導演的人類學紀錄片。紀錄片主要講述「摩梭」位于云南省麗江地區寧蒗縣永寧鄉,是中國唯一的母系社會,男不娶、女不嫁,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沒有主流社會的婚姻與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輕男,沒有「男壓迫女」或「女打壓男」的問題﹔男女在性別與性事上輕松自在,人間罕見。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工作小組在沒水沒電的摩梭山區里生活一年多,進行母系文化研究,收獲甚豐。并且完成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沒有旁白,純由摩梭人自行述說,透過老中青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與對話,來呈現母系摩梭文化的獨特風采——走婚。

走婚是云南和四川的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獨特婚姻方式,摩梭人是母系社會,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婚姻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在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當中作為青年女性代表的達史拉措童年十二歲時在家鄉舉行了成丁禮,初戀因為兩者對于家族觀念的分歧而分手,達史拉措認為她和家族是一體的不能分離,這和現代意義上婚姻中的個人與家族觀念有所差別。達史拉措認為摩梭族走婚與現代意義上的結婚是具有相同含義的,婚姻中每個人仍然從屬于個人,不會因為婚姻而成為別人的附屬物,這與一夫一妻制觀念中女子所處從屬地位有所差異。

摩梭族因其母系社會特征,故而對于女性十分尊重。他們認為不尊重婦女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親。摩梭族社會雖然仍保留母系社會,但同時對于男女性別差異并沒有所謂的“重男輕女”觀念。摩梭人不贊同漢族觀念中的“嫁娶”觀念,他們認為收禮金的行為類似于賣女兒,在他們的觀念中兩人感情相當愿意走在一起生活就算結婚,但同時在婚姻中個人仍保持其獨立特性。摩梭人觀念中的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為地方性審美經驗,走婚是摩梭人的婚姻形式,也是一種地方性民族習俗,走婚區別于現代社會傳統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由于摩梭文化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與獨特的歷史發展沿革而形成摩梭獨特的婚姻家庭情感觀念

三、《三節草》中不同婚姻觀念的碰撞:地方性審美經驗的抵抗

《三節草》是著名導演梁碧波于 1998 年執導、榮獲了第 20 屆法國國際真實電影節特別獎的當代中國經典人類學紀錄片。它以真實的主人公肖淑明老人口述,講述了她作為瀘沽湖畔最后一位摩梭土司夫人(也即外界所言“最后的摩梭女王”)的傳奇人生經歷及其孫女拉珠進城工作前的過程。肖淑明還在少女時代時,被摩梭人土司喇寶成看中,帶回瀘沽湖成為他的壓寨夫人,這一去就是54年。1996年,她終于有機會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當她看到繁華的城市時,肖淑明百感交集,她已經不可能再重新融入到這個城市中,但她卻萌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孫女拉珠送回到成都去。全片分為兩條線,一條是肖淑明講述自己早年的經歷以及生活感受,另一條是肖淑明努力將孫女拉珠送往成都的全過程。這兩條線交叉敘述,一進一出,讓肖淑明這位民國土司遺孀作為承載了不同身份的個體,成為了多元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符號載體。

縱觀全片,漢族文化與摩梭文化的融合中不斷產生沖突,肖淑明作為漢族文化的代表,以漢族文化的身份融入摩梭文化,以漢族文化的眼光來看待摩梭文化。而拉珠作為摩梭文化的代表,以摩梭文化的持有者來看待漢族文化并竭力想以外鄉人的身份融入城市。

四、再說摩梭走婚:全球化下的地方性審美經驗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人類婚姻史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之外的第四種婚姻形態,至今仍保留完整的獨一無二的家庭與婚姻觀念的地方性審美經驗。

隨著社會發展,摩梭人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新鮮事物,傳統習俗也隨之演變。瀘沽湖的婚姻制度正在發生著以下幾種變化:

其一,摩梭男女間結交阿肖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與現代交友方式幾乎無異。

其二,青年摩梭人仍謹記摩梭婚姻的禁忌,對于傳統習俗也愿意傳承。

其三,走婚的地域范圍逐漸擴大,出現了民族多元化的現象。

其四,傳統的母系大家庭逐漸被小家庭取代,隨著男性勞動力地位的上升,以男性為主導的父系家庭的數量增多。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每天都有許多原先可以維系微觀社區互動的地方性知識被擠壓成碎片,散落甚至消失。而文化紐帶的斷裂,往往意味著未來遠比經濟訴求更為劇烈的社會沖突和治理危機。從維系整體族群歸屬和終極意義工具的角度看,文化認同的空心化傾向已日益突顯。全球化環境下現代文化給摩梭族走婚帶來的究竟是文化的撕裂還是文化的融合,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2] 王杰《地方性審美經驗中的認同危機——以廣西那坡縣黑衣壯民歌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的呈現為例》,《文藝研究》2010年第9期。

[3] 陳剛:《什么是人類學紀錄片》,《現代傳播》 2001 年第 4 期。

[4] 王大橋.地方性審美經驗:審美人類學研究的關鍵詞[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01):105-108.

[5] 楊曉民.全球化時代的地域文化[J].讀書,2010(11):59-64.

[6] 劉欣悅.再說摩梭走婚[J].今日民族,2019(06):30-33.

猜你喜歡
摩梭摩梭人人類學
視覺人類學視域下的民族志攝影、保存和傳播
Mosuo on the move
淺論摩梭族群姻觀的演變
淺論摩梭族群姻觀的演變
情歌對唱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倫理思想
從梅里亞姆的界定看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本質
誰在異化摩梭人
什么是人類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