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營造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分析

2021-11-18 03:55王曉明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關鍵詞:生態效益造林營造

王曉明

摘要:林業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在各地生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經歷多年犧牲環境換經濟的發展模式之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地發展的共識。為此,國家專門提出“新林業”的概念,主要是倡導保護原始林的效益,同時也允許林農收獲木材以及開發林副產品,最終達到緩和木材的收獲與木材的采伐之間的沖突。因此,進一步強化天然林保護和順利推進人工造林工作就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及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新時期地方營造林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地方營林造林工作的開展思路。

關鍵詞:地方營造林工作;問題;改進策略

引言:

隨著營造林工作的開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包括:更新造林中存在數量與質量不成比例、重采輕造、后期撫育管理不到位、缺乏定向培育和商業運營考慮等,急需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1.地方營造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地區的林業部門都在積極采取舉措來開展營造林工作,意圖提升營造林效益,但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頑固性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從整體來看,目前取得的營造林成果還不能充分滿足我國生態發展以及林業產業發展的需求。具體來說,目前的營造林工作主要是以公益性的目的開展,單純的追求生態效益,因此在設計工作階段就沒有兼顧市場需求,導致營造林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平衡。同時,由于營造林工作主要由各地區的林業主管部門負責開展,部門開展工作的系統性較強,但缺少創新性。通過調查和研究各地營造林工作現狀不難發現,當前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營造林面積擴大與造林質量相矛盾,造林面積與采伐面積不一致,營造林工程以公益性的目的出發,最終卻需要追求經濟效益的矛盾以及營造林工程后期的林木撫育等問題[1]。

2.地方營造林工作的改進策略

2.1充分融入科技理念,提高造林數量與質量

要想同時追求營造林的數量與質量,就必須沖出傳統技術手段的限制,引入新技術,將國內外的優秀科研成果投入到實踐中,在達到更高質量標準的同時提高營造林效率。比如,針對一些干旱、石質山地等地質情況特殊的地區,可以應用特殊的種植技術來解決問題,擴大營造林面積。在一些地區,造林面積較廣,但是由于一味的追求效率,忽略了質量,沒有做好后期的養護工作,樹木死亡率高,并未真正發揮出營造林的生態作用。針對這一問題,同樣可以利用新的營造林運營理念來解決。比如,杉木與擬赤楊混交可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氣度,而與火力楠混交則可提高養分歸還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再比如,在鹽堿地上進行綠化時,可以結合“喬、灌、草”這樣合理的搭配,形成強大根系,吸收大量水分,從而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2]。

2.2 加強造林后期管護,確保造林成活率

營造林不應當成為“面子工程”,上報數據后就不聞不問,任憑樹木自生自滅,必須扎扎實實的提升每一片造林區的生態效益,真正發揮出營造林的作用。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肥料不足、水分不足等很多因素的影響,有較高的死亡率,需要加強后期的管護。比如,對成活或保存率不高的造林地,可根據山場實際,開展塊狀或帶狀補植。針對人工造林以杉木等針葉樹為主的狀況,盡可能地補植闊葉樹如楓香、木荷、馬褂木、浙江楠等,促其形成林分質量較高的混交林分。對于人為活動過度的天然起源林分,對林中空地或“天窗”,可補植一些適宜林冠下生長的經濟樹種如毛竹、南方紅豆杉、浙江楠、薄殼山核桃等,促進林種結構的優化調整

2.3 實行市場化運作,兼顧造林經濟與生態效益

廣泛開展營造林工程的首要目的自然是改善當前的生態狀況,但同時也應該體現出一定的經濟價值,否則很難實現“可持續”。過去,營造林的經濟的收益來源主要是獲取木材,造成的資源浪費十分嚴重,經濟來源小。而實際上,很多經濟樹種完全可以勝任涵養水土、凈化空氣、滯塵抑塵的作用,如花椒樹、核桃樹、杏樹、青檀等。另外,根據市場對木材原料的需求,在林木生長達到一定的工藝

成熟后,采取逐步進行株間、行間或帶狀采伐等模式,發展林糧、林藥間作,形成短周期、小徑材的速生豐產林;也可通過間伐后直接引入針葉樹或其他珍貴闊葉樹,將其培育成復層混交林。

2.4 適當擴大造林面積和規模,保障造林與采伐數量動態平衡

雖說目前在不斷擴大森林資源總量的發展思路引導下,人工造林工作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每年都有不等規模的造林,但實際上我國整體森林覆蓋率并不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進一步加強人工造林工作的數量和規模具有實際意義。為此,一方面要加大人工造林規模和數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現有森林資源的質量,積極開發木材替代品,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性消耗。對此,國家在“十二五”期間也專門啟動了二期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實行森林撫育,并采取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森林撫育生產進行資金補貼,這都是促進各地造林工作發展的良好契機。從地方來說,了解各地森林資源總量的布局結構,合理配置可用資源,嚴格控制森林資源略有增長狀態下的消耗與增長的動態平衡,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選擇[3]。

3.結語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走上了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產業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其中,開展好營造林工作在保持和恢復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營造林工作不僅涉及其本身的技術積累,也涉及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和市場化運作,要使營造林工作走上健康的發展路徑,形成一個螺旋式規律性的完整循環。相關環節所涉及的不僅是技術,還有管理、制度,也包括林區群眾的認同、支持等諸多因素。因此,各地需從大局考慮,從高處著眼,全面地看待營造林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地營造林工作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梅雪芳.地方營造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安徽農學通報,2020,v.26;No.391(09):69-70.

[2]張仁俊.淺談營造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12(v.37;No.281):215-215.

[3]王興壯.淺析營造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農家參謀,2018,No.583(10):103.

猜你喜歡
生態效益造林營造
漫談生態效益特性
數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
淺析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和造林技術
美麗可持續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大興安嶺年創生態效益160億元
營造溫馨如家的購物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