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現狀研究

2021-11-18 03:55凌暢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0期

凌暢

摘要:為深入分析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現狀,以期能夠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促進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的發展與進步。本文從創造感恩環境,培養感恩意識、完善制度保障,激發感恩情感、勵志樹人,鑄就感恩品質、尊重寬容,彰顯感恩情懷等幾方面入手,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感恩教育的有效性,促進高職院校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現狀

引言: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改革進程的快速推進,對高職學生的感恩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充分發揮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使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樹立感恩意識,已經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重點課題。本文通過對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與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幾點思考,對于強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意義

感恩教育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知恩圖報的行為,是人們對大自然、社會以及他人所給予幫助時的一種真誠回報的情感。感恩教育既是一種情感教育,也是一種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人性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手段與教育方式,向受教育者進行以情動情、以德報德以及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知恩感恩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夠將感恩形成一種下意識的思維意識與行為習慣,從而成為受教育者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職醫學專業學生的感恩教育也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加強高職醫學專業學生的感恩教育,營造校園感恩氛圍,有助于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治自理能力,也能夠讓醫學專業的學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同時也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合格的醫學人才。

二、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

當前大學生大多數都是00后,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尤其是很多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在父母以及祖輩的溺愛下長大,因而普遍缺乏奉獻精神,還有一些學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更是養成了自私自利的行為習慣。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一些高職醫學專業受到資助的大學生也存在著曲解現實、自私埋怨等心理,有的認為自己所受到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還有的更是認為自己當前所受到的資助還不夠,還應該得到更多。這些大學生顯然缺乏感恩意識,更沒有將感恩付諸于行動[1]。

三、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場所,也是對人影響最大最長遠的地方。00后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很多孩子的父母將給予子女更好的生活變為了自身的人生理想與奮斗動力,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往往會無底線的對孩子溺愛,進而造成很多大學生形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而正是這些無私的溺愛,恰恰反映出了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觀念的偏差或缺失,總有一些父母認為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能夠使孩子懂得用愛來回饋愛,卻不想很多孩子卻因此而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甚至還認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是對方心甘情愿的,所以自己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著對方的幫助,而毫無感恩之心,這些都是當代大學生家庭觀念錯位、感恩意識缺失的表現。

(二)德育智育失衡

高職院校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所影響,在升學率與就業率的雙重壓力下,導致教學活動呈現明顯的功利化傾向,教師普遍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上,對感恩教育有所忽視。很多高職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沒有對學生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也缺乏感恩道德實踐活動,從而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缺乏,更不具備感恩意識。此外,高職院校的扶貧資助活動還停留在表面化,沒有將扶貧與扶志進行有效串聯,只是在經濟層面上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幫助,卻沒有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引導。因此,高職院校除了要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上的幫助外,還要對其進行勵志教育與感恩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與感恩情懷。

(三)不良風氣影響

當今社會雖然科技發達,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利己主義思想侵蝕著部分學生,一些學生的價值觀與道德觀逐漸偏向歧途,扭曲的意識形態嚴重影響了醫學專業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當前的醫療衛生體制也讓人有所失望,如讓病患做一些非必要的輔助檢查、收受醫藥回扣等。這些醫療亂象嚴重影響了醫生形象,更造成了醫患矛盾的激化。這些亂象正是當前醫務工作者責任感弱化以及感恩意識缺失的表現,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多醫學專業的學生也認為與其他專業相比,醫學專業學制較久,且學費較高,不平衡的念頭在心里滋生。因此,這些學生的學習目標也發生了轉變,從“治病救人”變成了“如何盡快收回成本”,忘記了醫生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四)多種文化沖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逐漸增多,多種文化的碰撞對高職醫學專業的學生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從我國傳統的文化道德層面來說,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從商業文化的層面而言,商人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這種矛盾思想的作用下,一些大學生價值取向嚴重受到影響,進而使其缺失了感恩意識[2]。

四、加強高職醫學專業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的對策

(一)創造感恩環境,培養感恩意識

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應使受資助的學生充分理解“恩”的內涵,使其明白他人的無私奉獻并不是理所當然,這些都是在美好思想品德作用下,施予者無私奉獻給受予者的恩賜,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的凝集。因此,受資助者必須要具備感恩之心,并將這種情感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標準,進而用實踐行動的方式來回饋社會,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完善制度保障,激發感恩情感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與健全的制度能夠為感恩教育實現最佳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感恩教育時,應建立健全的感恩評價機制,如應將家庭貧困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消費等各方面的誠信狀況納入到受資助資格的審核評價機制中,并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再如高職院校在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經濟補助時,應要求學生履行相應的義工義務,從而實現教育與管理的合理融合。感恩教育的制度化對于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三)勵志樹人,鑄就感恩品質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成才。當前,我國的助學制度普遍采用的是“授人以漁”的策略,然而“授人以漁”只能助貧卻難以達到立志樹人的作用?;诖?,可以動員家庭貧困學生以勤工儉學的方式來減輕經濟壓力,還可以使家庭貧困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同時,也應該加強對家庭貧困學生的勵志教育與感恩教育,使其能夠堅定利用自身所學知識、回饋社會的決心與信心,有助于鑄就學生的感恩品質。

(四)尊重寬容,彰顯感恩情懷

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社會力量在對大學生進行資助時,都應以“尊重寬容”作為行動原則。很多家庭貧困學生由于受環境影響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自卑、孤僻以及焦慮等心理,且自尊心極其敏感脆弱。所以要注重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心理關懷,要具有尊重行為或態度。因此,在感恩教育中,尊重、理解與寬容應該值得每個人學習,有助于凸顯人文關懷[3]。

結論:通過研究與分析,我們應充分發揮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從創造感恩環境,培養感恩意識、完善制度保障,激發感恩情感、勵志樹人,鑄就感恩品質、尊重寬容,彰顯感恩情懷等方面,不斷提高高職醫學生的感恩情懷,促進醫學生的道德素養,從而能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呂晶. 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資助認知及德育發展現狀分析[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2(010):107-108,110.

[2]朱勝祥,何佩瑤,諸葛明雙,等. 民族地區醫科院校資助育人教育資源現狀調查--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J]. 現代教育論壇,2019,002(006):P.44-46.

[3]吳月蘋,陳晶. 醫學生感恩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以廣東省某醫科大學為例[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20年37卷3期,255-258頁,ISTIC,20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