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自然美

2021-11-19 15:39杜芷晴
青年文學家 2021年29期
關鍵詞:游仙桃花源記漁人

杜芷晴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他在文中構建了一個環境優美、氣氛祥和、和平美好的世界。隨著歷史的發展,《桃花源記》被廣為流傳,桃花源也早已成為“美”的代表之一,其中蘊含著的景物形式美、社會文化積淀以及對生命哲學的思考極大豐富了桃花源的自然美內涵,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桃花源畫面構建:均衡對稱與和諧統一

《桃花源記》中漁人“忽逢桃花林”,看到的景象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是美好的、繽紛的,而且“中無雜樹”,具有單純齊一的形式美感。這樣美麗的桃花林給人以驚喜、愉悅之感,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漁人甚異之”,同時,也讓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想要進一步探索更多的美。后來,漁人從小口入,豁然開朗,看到了隱藏著的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土地與屋舍具有單純齊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感,同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田地、池塘、樹木與之相呼應,它們同為桃花源中美的構成要素,具有趨同性,但是不同的種類使得它們具有差異性?!半u犬相聞”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增添了畫面的層次,在平面的畫面帶來的視覺美感之上增添了聲音,雞犬聲的呼應為《桃花源記》增添了節奏韻律方面的形式美,豐富了讀者美的感受。除了自然景物,桃花源中的人們也是桃花源美的重要構成部分?!捌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男女衣著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與外界有著相同的特征。情緒具有感染性,老少怡然自樂的笑靨如花、歡聲笑語讓人產生一種無功利性的快感,這是最為純樸的美。值得關注的是,“阡陌交通”不僅僅引導著我們目光的轉移,同時還是將畫面中眾多要素聯系起來的紐帶,構建了整體畫面。廣義的自然美包括自然事物與社會事物中所有的現實事物,桃花源中的自然景物與社會事物相交映,自然景物中的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相協調,社會事物中的男女老少的溝通交流等共同構成桃花源的整體美感,各因素之間相互配合,達到了和諧統一的境界。

二、文化內涵:景物意蘊與游仙文化

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是他精神的投射,桃花源自然景物的形式美背后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首先,漁人是“緣溪行”而遇到桃花林的,溪是水的一種集合形式,水對于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華夏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出現與孕育的必要條件?!豆茏印に亍吩疲骸八吆我??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敝袊艜r是農耕社會,水源對于生命的發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由此看來,水帶有生命的歸屬感,“緣溪行”正是利用溪水引導人們回歸自然、回歸生命的本原。同時,水在中華文化中意味著純凈、清澈,有祛除疾病、災難的效用。陶淵明當時處于晉宋易代之際,軍閥混戰,政府驕奢淫亂,凈化世道污濁、改善政治情況是陶淵明的理想。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說,“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桃花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代表著新生與希望,這象征著桃花源是污濁現世的新生的希望?!疤抑藏?,灼灼其華”,桃花代表著美麗與美好。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其九中贊美夸父:“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薄班嚵帧本褪翘一?,桃花林位于“虞淵下”—昆侖神山和凡世的分界處,也就是理想和現實的分界處,這暗示了《桃花源記》中窮盡桃花林之后就是理想世界的所在。

《桃花源記》中暗含著陶淵明所在時代的“游仙”文化,游仙文化具有“偶入”“仙遇”的顯著特點。在文化原型中,《桃花源記》也保留著游仙文化中“洞中仙境”的意象?!岸粗邢删场眮碓从谖簳x時期道教徒的穴居習慣,后來由于魏晉時期戰亂頻繁,人們為了躲避戰火,選擇了穴居的生活方式,這在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有所記載?!短一ㄔ从洝钒岛欢ǖ恼軐W文化背景,該文所描寫的桃花源與《老子》第八十章有著相通之處:“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與“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相應,“其中往來種作”“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與“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應。陶淵明所描寫的桃花源與老子想法的共同點是和諧安樂,但陶淵明所描寫的社會與老子所描述的又有著不同之處,陶淵明強調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和諧協調的關系,而老子則偏向“民至死不相往來”的獨立關系。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景物被人們主觀地賦予某些意義,折射著人的精神,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自然美不僅僅體現于景物的聲、形、色,也體現在它背后蘊含著的景物意蘊與游仙文化。從《桃花源記》中作者對景物的選擇、畫面的構建、文章思想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發現桃花源蘊含著更深層次的自然美—陶淵明對于生命哲學的思考。

三、生命哲學思考:超越與和諧共生

《桃花源記》不僅僅構建了一個形式上的美的空間,它更多地飽含著陶淵明對自然、對自由、對生命哲學的思考。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對于政治勢力爭斗的世道,陶淵明進行了思考,也在《桃花源記》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陶淵明認為,人的生命應當歸屬于大自然,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各種因素使人改變了自己的本質。他所構建的桃花源中沒有王權,沒有朝代的更迭,更沒有政治勢力的紛爭,而是超越了世俗利益關系以及王權禮教等的人為羈絆,展現的是美好的自然風光、人們的日常勞作。在桃花源中,人們與自然并不是審美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主體間關系,二者是平等的。人們的生活以自然田園為背景,自然與人們是整個田園生活的構成部分。

在《桃花源記》中,“自然”表現為對有限的超越。首先表現在時間上,桃花源中的人自避秦以來,不知朝代更迭,“乃不知魏晉”,這不僅表現的是桃花源的與世隔絕,更是暗含了在桃花源中時間的流逝顯得緩慢悠長,并且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不大,人們的生活超越了時間的概念。其次,“自然”是超越了人自身的羈絆與局限的,這體現在人類個體與自身、人類個體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三個方面。桃花源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是人們與自己內心、情緒和諧相處的結果。人與人之間沒有王權政治的利益牽絆,只有農耕生活最自然的自給自足的共生關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耕種,達到了“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它是一種狀態,意謂非人為的,而是本來如此的,天然而然的:世間萬物皆按照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規律而變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最后,漁人雖“尋向所志”,但是最終卻“不復得路”,這體現了著桃花源在空間上的超越,它超越了我們所在的真實世界,超越了我們的感知,是尋之無果、不可得的。桃花源在當時是超越現實的,因為戰火連天的世界是沒有辦法提供這樣一片樂土讓人們安居樂業的,因此,桃花源超越了社會現實,是陶淵明和當時人們共同的美好愿望。桃花源實際上飽含了陶淵明對自然、對生命本源的獨到體悟,是超越了時空界限、社會現實的哲學思考。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對后世文人表達情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唐朝,桃花源往往被認為是仙境的象征,如劉禹錫的《桃源行》中提到的“仙家一出尋無蹤,至今水流山重重”。宋代的隱逸詞中也常出現桃花源的意象,宋人常把閑居時游賞所見的自然優美的清幽之地比作桃源,如范仲淹《定風波》中的“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此時,桃花源已經更為貼近實際生活,桃花源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是可遇見的。后來,為了在現實中更真切地擁有“桃源”,宋人更進一步把自己身邊的園林、居住的田園等人工修建之處比作桃源。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建構的桃花源為后人的理想生活提供了一個象征符號,為后世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一個審美標準,一直影響著往后文人乃至普通百姓對生活的追求,同時,也為我們審美“自然”提供了可行的角度與思路。

猜你喜歡
游仙桃花源記漁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記
漁人罷釣歸(繪畫作品)
武夷山歸來
漁人的故事
《桃花源記》
游弋在文字內外的光芒
——關于文學游仙的素描
名家硬筆抒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經》“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鷓鴣天 讀某君游仙詞書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