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在城市展園設計中的轉譯與表達

2021-11-20 23:39高娣
設計 2021年21期
關鍵詞:滄州詩經景觀

高娣

關鍵詞:地域文化 城市展園 景觀轉譯 文化表達 滄州園

引言

園林博覽會作為園林行業的一種盛會,同時也是各地爭相表現和宣傳自身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園博會如火如荼地舉辦不僅促進了各地園林行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提升城市的魅力值,推廣各地市的新形象,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自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各地市的園林博覽會也快速發展起來,景觀成為展示城市名片的一個重要方式。展園空間的主要表達內容就是城市的歷史脈絡、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及文化衍生品等相關內容,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內容,利用與人民生活更加貼切的題材給城市展園帶來更多的空間吸引力,更有力地展現城市特色[1] 。通過景觀的形式能夠使游客從城市展園中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地域風情,增強對城市的印象和記憶。

一、地域文化對城市的重要性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文化內容和風俗習慣逐漸消失,各大城市的景觀內容雷同,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很多園林作品缺乏對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表達,缺少景觀意蘊,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難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并且不能讓人們積極參與進來,缺少互動體驗的過程[2] 。隨著人們對精神享受追求的提升,對能夠提供放松、休閑的景觀空間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景觀的文化表達能夠帶給人們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就凸顯了城市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園林博覽會可以推動城市再生,帶動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將文化內容表現得淋漓盡致,更加強調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景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地域文化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城市不斷發展、進步形成的歷史積淀,是從古至今不斷傳承的物質與精神集合,體現了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及民俗風情[3] 。讓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到轉譯與表達,是對城市景觀空間及城市文化內涵進行提升的有力手段。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創新手法進行表達顯得格外重要。利用科技手段并不意味著對已有手法進行簡單的復制和搬運,而是要基于城市地域文化的前提下,進行挖掘、延伸和再現。讓景觀設計和地域文化表達在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下,演變為游客喜歡的景觀空間[4] 。

二、項目背景

(一)項目概況及區位

第四屆(邯鄲)園林博覽會位于邯鄲市復興區,主城區西側的西湖公園規劃區域。本屆博覽會以“山水園林情,綠色復興夢”為主題,力求打造集園林造景、文化交流、商貿洽談等活動于一體的特色明顯、高水平、高標準的園林博覽會。整體目標是因地制宜,以最大化利用為原則,突出以生態綠色復興為核心,根據場地現狀進行設計,打造具有創新設計理念、與新時代新技術相結合的不一樣的園博會。

滄州園位于本屆園博會展園區的西部,面積為7112平方米,場地北、西、南側三面被園內水系環繞,東側和北側鄰近園區主路,北高南低,整體較為平坦。根據場地相對獨立的特性及有限的規模,在設計中需要充分利用周邊環境及空間,以達到小中見大、層次豐富的空間效果。借助三面環水的有利位置,在場地內合理布置水系,利用良好的空間布局及地域文化內容,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展園空間和豐富多變的體驗感。如圖1。

(二)滄州文化背景

滄州自古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滄州涌現出一大批文人墨客、詩詞名家、元曲作家等,他們的名篇著作廣為后人傳頌,鑄就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使滄州成為我國文學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而滄州河間是《詩經》的發祥地,自古以來,滄州和《詩經》就有著不解之緣,相關的文字及古物頗多?!昂娱g歌詩”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吟誦詩之原典,可以讓民族的精神在血脈中流淌,可以讓華夏文明撐起人格的脊梁。

毛萇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被后世稱為“小毛公”。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詩經失傳,漢初,毛亨、毛萇二公,隱居在河間三十里鋪(今滄州),完成了偉大的著作《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注釋的“毛詩”。其文化底蘊就是文雅、重情、人間化,值得現代人傳承下去。

(三)歷屆河北園博會-滄州園分析

河北省園林博覽會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屆,歷屆園博會中對于滄州園的設計,都是采用古典園林的布局模式,利用曲折迂回的流線形式來串聯起整個空間。通過對當地文化內容的提取,如雜技、武術、運河等元素,在展園空間中利用小品、雕塑的形式進行表達,景觀的生機與活力不足,展示的方式也是利用傳統的展示牌進行宣傳,現代化科技手段利用不多,如圖2。

而在本次(河北第四屆-邯鄲園博會)滄州園的設計中,則采用新中式的布局模式,同時結合新媒體技術手段,利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還設置可以線上游覽的小程序。同時考慮展后利用等問題,在設計初期就對展園的全周期運營進行著重考慮,以順應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理念。

三、設計手法與策略

在設計中,通過對相應的文化主題進行提取,利用景觀手法進行空間表達,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結合展園的全周期運營過程,對滄州園進行創新性表達,以塑造完整的展園空間環境,如圖3。

(一)地域文化符號的提取

揚·阿斯曼(Assmann)指出“文化記憶是一種制度,存儲在象征形式中被外在化、客觀化。與聽到的語言和看到的手勢不同,這些象征形式是穩定的、超越場景限制的,可以從一個場景轉到另一個場景,從一個世代傳到另一個世代[5] 。文化記憶通過空間互動產生,使城市的地域特色更加凸顯;這些文化符號可以讓公眾在環境互動中產生共鳴,能夠增強人們與空間的各種形式的體驗交流。

通過地域符號的精確提煉和引人入勝的創新表達,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挖地域文化,巧妙借助景觀內容,促進滄州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城市名片的宣傳。通過深入發掘與了解地域文化的發源、演變過程,利用清晰的文化脈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表達城市的地域風情。進而將地域文化內容融入到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中。

滄州園以詩詞文化及場景記憶為藍本印象,將滄州的“詩經”文化作為線索,提取“詩經”中《風》《雅》的詩句內容,在設計中轉譯為景觀元素,讓游客在亭廊迂回里感受詩情畫意,在喬灌花草中回味人文遺風,展現“詩情滄州,風雅畫境”的美好畫卷。展示滄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并增強中華文化自信,進一步推進滄州文化的繁榮昌,如圖4。

(二)主題文化的景觀表達

城市展園的重要目的就是將城市特色展現出來,主題文化表達是體現參展城市形象的核心,通過對滄州文化歷史內容進行提煉、轉譯,利用空間的組合、排列,營造相應的景觀要素,充分表達地域文化的主題內容,使參觀者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城市面貌 [6] 。將主題文化進行提煉和創新,形成對地域文化的景觀化表達,從而能夠讓人們獲得獨特的體驗和記憶。

在展園中結合《詩經》的詩句內容,設置“詩經八景”,八景之間以亭廊、水系、植物相互搭配形成了環形景觀帶,并通過園藝人物雕塑、展示牌、石刻字、浮雕墻、植物等多種景觀形式進行轉譯和表達,加之新時代流行的新媒體技術,進行展示和體驗,以景觀藝術的手法營造詩經文化場景。通過“在河之州”的框景、“隰有荷華”的意蘊、“綠竹猗猗”的清涼、“顏如舜華”的姿態、“呦呦鹿鳴”的趣味,給游人營造身臨其境的視覺感受,表現展園優雅的景觀空間,如圖5。

(三)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

互動式景觀可以提升人與景之間信息的相互交流,注重人與環境的生理和心理體驗、平衡人與環境的關系[7] 。從游客的感知出發,探究互動式、沉浸式體驗景觀的表達,注重在體驗過程中實現人景互動。同時尋求新時代下,利用特殊的結構形態和新材料、新技術等進行創新、創意性表達,將展園的文化主題進行轉化和抽象表達,營造新穎的文化意境空間,豐富游客的景觀體驗和感受[8] 。

在中心景區的“風雅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詩經》文化元素相融合,采用全息投影、H5互動、VR虛擬體驗等形式,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同時荷華亭利用綠色節能材料,頂部采用太陽能板發電系統,柱身的展示牌采用亞克力板,內置燈帶,滿足了展示屏的供電需求。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受詩經文化的豐富多彩,更加豐富了參與者的景觀體驗,如圖6。

(四)展時、展后運營的策劃

隨著城市展園的快速發展,展會落幕、城市文化交流浪潮過后,展后利用的問題逐漸受到關注。在設計時忽視了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導致城市展園的綠地空間、建筑場所、展品陳設等在展后沒有被充分利用,并且不能同時滿足展時功能和展后利用的綜合需要[9] 。因此需要秉承可持續設計的理念,達成展示、展后協同利用的創新設計觀,符合展會全生命周期的運營過程。

此次方案中對展園的后期利用進行了規劃。中心庭院在撤展之后,可以當成休息連廊來使用,能夠為人們提供遮風擋雨的場所。兩層的建筑空間可以當作展后培訓和學習場所,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及內容。景觀亭還可以作為閑時老年人吹拉彈唱的空間場所,滿足平時的休閑需求。使城市展園在展后能充分發揮作用,形成可持續利用觀,如圖7。

四、地域文化的景觀表達

本屆滄州園的整體布局采用新中式的風格作為嘗試,展園以“詩情滄州,風雅畫境”為主題,利用詩詞文化及場景記憶打造“一核串八景”的空間布局,整體以“在水一方”為核心場景,包括詩經文化連廊、風雅閣、美人石、展示體驗廳等多個景點,如圖8。

(一)展園場景起點

聞君亭的位置設在整個滄州園的最高點,作為展園的起點。以毛亨、毛萇講述詩經的故事為線索,在一旁放置人物雕塑、喚起人們的記憶,該場景源于河間獻王劉德曾在今滄州河間城北設立一處“君子館”,邀請毛萇前去講學傳詩。利用景觀小品的方式來表達“毛詩溯源”的場景內容?!奥劸ぁ贝A⒃诩偕降母咛?,水聲潺潺,仿佛隱隱流淌出毛萇講學的聲音,讓人們通過實物和文字描述來體驗當時的場景。聞君亭采用中國傳統榫卯木結構完成,純手工、原材料搭建,屋頂利用了一些經過處理的茅草覆蓋,可以起到防曬、防水、防雨的作用。切合我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設計”的發展戰略,如圖9。

(二)中心核心景區

滄州園的核心景區為“在水一方”,包括“詩經風雅”連廊、風雅閣建筑、關雎軒、美人石等多個景點,采用閣、軒、亭、廊等多種建筑類型,通過水中央的“美人石”來詮釋美好的景觀畫面,打造情景交融的空間布局。在《詩經·關雎》中有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秦風·蒹葭》中有千古流傳的詩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此景正是描寫了是對心上人的深刻思念,正如立于湖中的“美人石”,遠遠望去,恰如一個日夜盼著心上人歸來的美人一般,很好地詮釋了詩中的意境,如圖10。

數字媒體技術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增強人景互動體驗,利用科學與藝術的相互結合,豐富了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內容,使得景觀空間更具有感染力、沖擊力和互動性[10] 。主體建筑利用《詩經》中的“風”、“雅”兩篇的內容,取名為“風雅閣”,呼應了滄州園的主題文化理念。在建筑展廳中充分利用了新媒體技術,如3D全息投影、H5互動等,還設置了拼字游戲、抽簽送福等多種有趣的互動內容。結合《詩經》的文化內容,讓游客獲得更多的體驗感,感受《詩經》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圖11。

詩經文化連廊由東、西兩條長廊組成,將詩經中提到的植物以標本的形式呈現出來,打造“詩經百草圖”,在墻壁上展示和宣傳詩經文化,使詩經文化與景觀內容聯系在一起,讓游客能夠真切地感受文化氛圍,并宣揚《詩經》的自然生態意識。同時展示了24個與《詩經》內容相關的成語,讓游客了解歷史典故和傳統文化內容,同時利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體的展示、VR視覺體驗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和宣傳,展現滄州文化發展的繁榮盛況。

(三)植物場景營造

《詩經》多以植物為題材,在場地中借助了《詩經》中的植物內容,將其運用到景觀空間中,再現詩句中的經典內容。走出“風雅閣”來到“綠竹猗猗”小院中,該場景取自《詩經·衛風·淇奧》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詩句,借助竹子挺拔的形態來贊揚君子的高風亮節,寓意著君子之美在于不斷的學習積累、修養磨煉后終成大器,是一首贊美男子形象的詩歌。透過竹林望去,水邊矗立著以荷花為靈感創造的標志性建筑物—荷華亭,如圖12。

“荷華”指荷花,取自《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詩句,利用周邊環境打造優雅的空間,來寓意情侶在優美的河邊約會的浪漫場景。以荷花形狀為靈感打造荷華亭,給人們提供停留和休憩的場所。同時亭子頂板采用太陽能板,收集太陽能并轉化利用,體現低碳、環保的理念。從園外主路上觀滄州園,荷華亭矗立于洲島之上,與水面荷花相呼應,富有自然生態的美好寓意,體現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再現“隰有荷華”印象,如圖13。

(四)雕塑小品布置

展園中設置場景雕塑“顏如舜華”,取自《鄭風·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車,顏如舜華”的詩句?!八础弊?,別名木槿,以木槿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營造了以植物為特色的景觀空間,豐富了整個展園的植物群落和景觀效果,如圖14。

“呦呦鹿鳴”描述了喜慶熱烈的迎客場面。取自《小雅·鹿鳴》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詩句,通過路邊的三兩只小鹿雕塑,再現熱鬧非凡的景觀場景,營造別有趣味的展園空間,表現滄州人民熱情好客的人文風情和城市形象,如圖15。

結語

古人借詩詞書寫情愫,以歷史積淀風華;今人以園林抒發情懷,借景觀再現經典。城市展園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能夠展現園林的技藝和成果,同時也推動了城市的形象宣傳。本文以城市展園的文化表達、展示和宣傳為主要出發點,整體采用新中式的設計手法,以中心環廊和主體建筑為序列展開。景觀節點依據詩經文化內容進行景觀轉譯,采用閣、軒、亭、廊等多種建筑類型,加上植物、雕塑等小品,結合場地內的水系打造與詩經文化相關的景觀場景。同時運用新技術新材料,營造符合時代潮流的互動體驗、沉浸式的景觀空間,并且考慮到展后利用的運營模式,可以重新激活展園的活力,減少資源浪費,達成后期可持續利用觀。

通過地域文化的轉譯與表達來探討展園設計合理的表達方式,共同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展園,力求為今后城市展園項目的設計與表達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滄州詩經景觀
“可食地景”在校園景觀中的應用
《詩經》中走出的“莊姜”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
滄州有海
《景觀平面圖》
創意涂鴉
巧用《詩經》解難題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
中東政治景觀——阿倫德
《詩經》掇藥等二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