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1-11-22 06:42楊振聞曾姍姍朱曼
鄧小平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四個自信共同富裕鄧小平

楊振聞 曾姍姍 朱曼

〔摘要〕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這一問題的集中思考構成了其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是鄧小平理論的本源性問題。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優越性是一個整體性概念,要求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等方面具有相對于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鄧小平在回答關于改革、開放、先富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成功開辟了一條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時代重溫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對于堅定“四個自信”、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改革開放;“四個自信”;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1)04-0001-1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人優雅生存問題研究”(18BZX008)

〔作者〕楊振聞,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士,湖南長沙410006

曾姍姍,中共湘潭市委黨校(湘潭行政學院)講師,湖南湘潭411100

朱曼,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南長沙410006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鄧小平是從不同維度思考和回答這一基本理論問題的,在眾多思考維度中,有一個鮮明的思考聚焦點,即進一步追問“什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關于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還有很多需要深化拓展的研究領域:鄧小平高度關注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多維度表現及其內在關系、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需要處理好的若干重大關系等。新時代,重溫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的思考,對于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優勢”、堅定“四個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多重追問: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的重要性

在《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年譜》等黨的重要文獻中,鄧小平反復論述的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就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

(一)“根本問題”再追問: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在鄧小平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集中回答的“根本問題”。而這一問題所直接指向的,是一個更為本源性的問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

1978年9月,鄧小平在訪問朝鮮回國后,在東北進行了為期八天的考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史稱“北方談話”。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和老百姓生活困難等情況,鄧小平在談話中發出了嚴肅而沉重的反問:“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這是最大的政治,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彼哪旰?,1982年9月,鄧小平在陪同來華訪問的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清楚地道出了當年“北方談話”的用意:“我在東北三省到處說,要一心一意搞建設?!薄拔覀兊纳钊绱死щy,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我強調提出,要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p>

這段回憶性的談話清楚表明,鄧小平是通過聚焦“什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來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通過反思“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來追問“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雖然沒有如他后來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那樣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但此時他已經開始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本質性思考——只有通過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生活困難的問題,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而且,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還反復強調“要一心一意搞建設”,這既是在回答“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也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出色回答:“迅速地堅決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彪S著思考的深入,1986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貝寧總統馬蒂厄·克雷庫時總結說:“我們提出的課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蘇聯也在研究,他們也沒有解決??傊?,貧窮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p>

綜上所述,“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集中回答的“根本性問題”,也是鄧小平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但比這一問題更為本源性的問題則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優越性、怎樣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換言之,鄧小平對“根本性問題”的回答,歸根結底是要使社會主義名副其實,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

(二)“名”和“實”的再思考:社會主義優越性歸根結底需要靠“實踐來證明”

社會主義具有以往社會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馬克思對此早已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維度,尤其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視野進行了充分論證。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一生中“兩大發現”之一。正是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分析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指出:“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睋Q言之,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自然史”,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新的社會文明取代老的社會文明,就如同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樣,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而新的社會形態(如社會主義社會)之所以必須取代舊的社會形態(如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因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舊的社會形態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馬克思的具體論述中,這種優越性集中體現在新的社會形態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而舊的社會形態中的生產關系卻已經“不再適應已經發展的生產力了”。正是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斷言:“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p>

“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勝利,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社會主義從此成為美好制度的代名詞。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并不會因為社會主義是一個好名詞,就會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而自動得到體現,還必須在各國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中得到彰顯。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本質?!痹卩囆∑娇磥?,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只有“分三步”走,真正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才可以大膽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而現在需要辦的事情,“就是證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由此可見,鄧小平是站在攸關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高度來思考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的。

(三)歷史和現實的再反思:僵化封閉的“老路”制約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

鄧小平之所以特別關注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過去一段時期所走的僵化封閉的老路,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嚴重損失,遮蔽了社會主義本應具有的優越性。

1956年“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以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得以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寶貴理論成果,比如: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等。在較短的時間內,中國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但社會主義在中國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事業,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正確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段時期里,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實踐探索出現曲折, 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的正常政治經濟秩序遭受嚴重破壞,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遭遇挫折,人民生活水平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得到顯著提高。直面現實,鄧小平尖銳地提出:“好多人飯都不夠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

二、四個維度: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主要表現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表現有很多重要論述。概而言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物質文明的優越性:更快、更高的生產力

以往人們在談及社會主義優越性時,更多聚焦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私有制確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一種歷史進步。但在現實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社會主義公有制究竟能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最終還要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不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通過一段時期的努力,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展經濟建設,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但也有一段時間脫離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人為地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搞“一大二公三純”,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反而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破壞?!拔幕蟾锩逼陂g甚至還提出了“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的錯誤口號,嚴重扭曲了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

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以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優越性,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鐣髁x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p>

在上述重要論述中,鄧小平強調“歸根到底”的用意,是引導人們對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社會主義”這一美好名稱上,而應注重從理論上歸根溯源,回到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上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正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的潛臺詞,就是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空喊政治口號不行??谔柖?,不代表“道理”多。實現“發展”、促進“發展”、成就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更好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能否把握這一“硬道理”,才是衡量社會主義是否真的具有優越性的根本標準。

(二)政治文明的優越性: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建設上,還要體現在政治文明建設上。

首先,社會主義民主對社會主義本身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鼻懊嬉阎赋?,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優越性首先要體現在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只有實現了現代化目標,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但這并不是說,其他方面的發展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無足輕重。在鄧小平看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比資本主義民主真實。對于資本主義民主的實質,特別是美國兩黨制的本質,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作出了深刻分析:“正是在美國,……兩大幫政治投機家,他們輪流執掌政權,以最骯臟的手段來達到最骯臟的目的,而國民卻無力對付這兩大政客集團,這些人表面上是替國民服務,實際上卻是對國民進行統治和掠奪?!睂φ债斚旅绹鴥牲h制下的民主現實,我們發現恩格斯當年的分析仍然是入木三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如何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鄧小平一方面強調,要“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另一方面又指出,資本主義民主實際上是“壟斷資本的民主”,我們“不能搞西方那一套”,要堅持人民民主,“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

再次,社會主義民主能夠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辦事效率。與三權分立、輪流執政等西方民主制度不同,中國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在鄧小平看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就要通過相應的民主制度真正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提高辦事效率。他指出,“調動積極性是最大的民主”,“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們的優越性。這種制度更利于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們做某一項決定,可以立即實施”。

(三)精神文明的優越性: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廣東要趕上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 “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要體現在物質文明建設上有比資本主義更快、更高的生產力,還要體現在有比資本主義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

關于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特別強調要突出抓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要抓好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依靠人才,關鍵是要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自告奮勇分管科學和教育工作,要求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二是培育“四有”新人。鄧小平指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痹炀妄嫶蟮母咚刭|人才隊伍、大力培育“四有”新人,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三是反對腐敗,營造良好社會風氣。鄧小平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币虼?,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必須堅決反對腐敗,全面從嚴治黨。鄧小平反問道:“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由此可見,鄧小平是從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視角來看待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的。

(四)社會文明的優越性: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

在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中,社會文明維度的優越性——共同富裕,具有比上述三個維度優越性更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共同富?!笔巧鐣髁x的本質屬性。1990年,鄧小平在會見泰國客人時指出:“社會主義的一個含義就是共同富裕?!?992年,他又在南方談話中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闭窃谶@個意義上,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辈粌H如此,鄧小平還把“共同富?!焙汀鞍l展生產”,并稱為兩條“社會主義原則”。

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也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這些財富的絕大部分集中在資產階級特別是少數大資本家、大財閥手中,社會兩極分化嚴重。鄧小平始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必須克服資本主義“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社會弊端,真正彰顯“人民共同富?!边@一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優越性是一個整體性概念,相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需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等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其中物質文明方面的優越性(更快更高的生產力)是基礎性優勢,社會文明方面的優越性(實現共同富裕)則是本質性優勢。只有四個方面的優越性共同發力,形成整體優勢,才能全面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鄧小平指出:“我國綜合國力達到世界前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真正體現出來了?!睋Q言之,“綜合國力”才是衡量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的權威標準,社會主義優越性不僅要體現在擁有強大的硬實力,還要體現在擁有強大的軟實力,最終要體現在人民共享更美好生活上。

三、回應質疑:開辟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新道路

如前所述,鄧小平之所以關注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是因為他第三次復出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社會主義優越性受到現實的嚴重質疑。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之路,走出了一條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新道路。但開辟新道路絕非輕而易舉,需要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需要回應一系列質疑,比如,“改革"會不會變成“改向”、“開放”會不會導致變質、“先富”會不會引起兩極分化等。

(一)“改革”會不會改變社會主義方向

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有很多關于改革的名言,比如,“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等等。之所以如此強調改革的重要性,是因為在鄧小平看來,改革是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必由之路。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中國的改革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期間有不少質疑的聲音。比如,有人總是擔心,改革會不會變成“改向”?如果改革會導致迷失甚至丟掉社會主義方向,那還談什么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

回顧改革歷程,這種質疑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改革能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不是在搞“唯生產力論”?二是社會主義怎么可以搞市場經濟?搞了市場經濟,還是不是社會主義?

對于第一種質疑,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作出科學回答。鄧小平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鄙鐣髁x優越性首先就應體現在社會主義國家有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更高的生產力。這些觀點今天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普遍共識,但回過頭看,并非改革伊始就有這種共識,而是在鄧小平反復闡述社會主義優越性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后才慢慢成為人們的共識的。研讀《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卷以及《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兩卷不難發現,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鄧小平反復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上。1977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林達光教授和夫人陳恕時回憶說:“根據馬列主義的觀點,最根本最活躍的因素是生產力?!娜藥汀裾J生產力的重要,認為只要上層建筑的問題、所有制的問題解決了,就能進入共產主義。誰提發展生產力,就被說成是‘唯生產力論’這是我們同‘四人幫’的重大爭論之一。如果不是生產力發展到物質極大豐富,怎么能實現按需分配,怎么能進入共產主義?”在這里,鄧小平是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來批判“四人幫”搞“窮”的社會主義錯誤的。而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就必須按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來推動發展,必須對不合時宜的體制進行大膽改革,以破除僵化體制對生產力的束縛。鄧小平指出,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相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優越性,必須“按經濟規律搞建設”,改革“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對于第二種質疑,鄧小平花了很長時間、很大精力來消除。之所以說花了很長時間,是因為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副總裁弗蘭克·吉布尼等人談話時就明確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编囆∑竭@一論斷在當年可謂石破天驚之語。但要在全社會真正打破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的傳統觀念,不是一次談話就能完成的。在之后,還是有很多人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搞市場經濟心存疑慮,總是在姓“社”姓“資”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擔心走了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不遺余力推動人們思想進步,多次就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發表談話。在南方談話中,他用極其簡明的語言把這一問題的實質講得一清二楚,“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判斷姓“社”姓“資”的依據。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歷史已經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不僅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方向,而且更好地彰顯了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和顯著的優越性。

(二)“開放”會不會使社會主義變質

對外開放是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路徑。鄧小平非常注重對外開放,并將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來。他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但在實施開放政策的過程中,同樣要消除一些人心中的顧慮。有人擔心,打開國門會造成泥沙俱下,招商引資會改變我國經濟的社會主義屬性等。在這些人看來,對外開放不僅不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還會最終走向資本主義的歧途。

面對上述擔心,鄧小平進行了辯證分析。他指出:“開放政策是有風險的,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的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政策和國家機器有力量去克服這些東西?!本唧w而言,為了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完整、準確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鄧小平特別強調了以下三點:

一是要把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統一起來。對外開放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取長補短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必然要求。但對外開放絕不是放棄自我努力、自力更生。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對外開放,但是終究要以自力更生為主?!?/p>

二是要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認為,對于對外開放帶來的消極影響,“既不要大驚小怪,又要認真抵制”。為此,必須采取法律手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在1989年6月的一次談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太滿意。他說:“改革開放必然會有西方的許多壞的影響進來,對此,我們從來沒有估計不足”,但現實中“兩手抓”的方針落實不到位,“一硬一軟不相稱”。

三是要吸收和利用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外開放當然包括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1980年8月,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采訪時指出,“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有些東西并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比如說,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在任何社會,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我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先進的管理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三)“先富”會不會帶來兩極分化

前面已經指出,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中,共同富裕是最大的優越性。但在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條件懸殊的中國,不可能實現同步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具有很大挑戰性的課題。鄧小平采取的是符合辯證法的務實辦法,即“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但社會上有些人對這一發展戰略提出疑問,這樣會不會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甚至產生了新的資產階級,那就不是社會主義了,還談什么社會主義優越性?

這種疑問實際上是對鄧小平“先富”思想的誤解。鄧小平在闡述先富思想的時候,從來都是強調共同富裕的。他說:“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他還提出了先富帶后富的具體辦法,比如“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當然,要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還需要多管齊下,比如分配制度改革等。鄧小平指出,“分配的問題大得很”,并認為這是將來中國發展起來以后要下力氣解決的新問題。只有與時俱進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

四、接續努力: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的當代價值

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解答了在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歷史課題,指明了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過程中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正確道路,回應了人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當然,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需要接續努力,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重溫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對于堅定“四個自信”,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容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洞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以全新視野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強調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具有堅如磐石的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對我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始終抱有堅定的信念、真誠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心”。

之所以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具有堅如磐石的自信,對我們正在從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堅定信念,是因為社會主義具有資本主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等多維度所展現的優越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具有十多個方面的優越性,但其優越性也不能自動彰顯出來,必須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加以證明。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以后,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標志著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新階段,我們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顯著增強,但時與勢都在我們把握之中。正確把握時與勢,需要我們貫徹鄧小平關于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好地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增添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優越性有一個硬性標準,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1987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友人時指出:“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F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蓖?1月,鄧小平再次指出:“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也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但還不能說服人家相信社會主義。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時,我們就可以放膽地說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庇纱丝梢?,鄧小平衡量社會主義優越性有一個很具體的標準,就是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并明確了各個階段發展的具體目標。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一步步實現,社會主義優越性也一步步得到彰顯〃只有實現了第三步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才能“理直氣壯”“放膽”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這一判斷標準是鄧小平在東方落后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決定力量的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

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從關系社會主義前途命運、關乎社會主義優越性能否真正發揮的高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實際,提出把鄧小平關于“三步走”現代化目標時間提前15年,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進一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是一個比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目標更高的現代化發展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通過全體中國人民不懈奮斗,一定能夠實現這一更為宏偉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如前所述,“基本實現現代化”,就可以“理直氣壯”“放膽”地說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那么,到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社會主義優越性也就不證自明了。

(三)把促進共同富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如前所述,在鄧小平社會主義優越性思想中,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本質要求,是最大的優越性。1993年9月,鄧小平在和弟弟鄧肯的談話中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逼渲泻艽蟮膯栴}就是如何解決分配問題以及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

在新時代,習近平沿著鄧小平的思路,深刻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更是首次以黨的全會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遠景目標之一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黨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視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是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 更是一個關乎社會主義優越性能否真正發揮出來的重大政治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在解決脫貧攻堅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下大力氣進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再分配機制,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行業發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推動共同富裕,切實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

(責任編輯肖雪蓮)

猜你喜歡
四個自信共同富裕鄧小平
共同富裕:繪就美好生活藍圖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確理解共同富裕
為實現共同富裕貢獻綿薄之力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黨的歷史為“四個自信”提供史鑒支撐
厚植“四個自信” 不斷夯實意識形態陣地
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意識形態話語權
鄧小平與中蘇論戰
紅色讀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