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慘世界》經典唱段分析及演唱技巧研究

2021-11-27 04:25
黃河之聲 2021年5期
關鍵詞:悲慘世界歌唱者唱段

王 剛

法籍猶太裔音樂劇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有一部世人熟知的音樂劇——《悲慘世界》,該音樂劇不僅被納入到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同時也是音樂劇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是對表現主義和輕音樂等內容的完美融合。另外,《悲慘世界》作為以聲樂為主的音樂劇,其中經典唱段的表現與詮釋奠定了其在音樂劇舞臺上的地位。

一、《悲慘世界》經典唱段分析

經典唱段是音樂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戲劇效果與情節的巧妙安排,促使經典唱段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簡而言之,經典唱段是整個音樂劇的點睛之筆,將其連接到一起就是音樂劇所要表述的關鍵內容,透過經典唱段即可幫助欣賞者在頭腦中構造出一幅氣勢宏偉的場面。

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淵源流傳的經典唱段主要有下面幾段:

(一)I Dreamed a Dream

該唱段出現在芳婷因同廠女工陷害而被趕走之時,其翻譯為《我曾有夢》。當該唱段的旋律響起時,欣賞者會被其中所呈現出的優美且悲傷的矛盾性吸引,讓欣賞者對該唱段記憶深刻,不管什么時候響起都能夠讓人感悟到唱段中蘊含的悲傷感[1]。

其次,《I Dreamed a Dream》在《悲慘世界》音樂劇中出現,具有較強的敘述性,通過優美動聽、激情澎湃的音樂旋律,將音樂劇的情節發展及層次鮮明的呈現給欣賞者,讓欣賞者從唱段中感悟一個少女對生活從向往到無奈的情感。

最后,在該唱段的諸多部分,應用了模進手法,使得其節奏線條十分簡潔。在演唱時,芳婷扮演者用其干凈的嗓音將對生活的向往到無奈充分呈現出來,而這種情感上的轉折也就奠定了整曲的轉調基調,在該唱段的中間部分出現了幾個離調,主要從降E 大調開始,并在F 大調上結束。

(二)On my own

該唱段出現在學生軍團在街頭建筑發生起義前,愛波寧受托送信途中所演唱的一段歌曲,其翻譯為《我心深處》。

當該唱段的旋律響起時,欣賞者會在優美且朗朗上口的旋律中感受到愛波寧的苦澀與幸福,使得該唱段在世界音樂舞臺上閃閃發光。

另外,《On my own》的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并且整體旋律也具有較強的激情。在歌唱者演唱的過程中,欣賞者能夠從唱段中聽出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最初幻想,同時也聽到了其對現實的坦然,使得一個活靈活現、敢愛敢恨的人物形象在歌聲中并塑造出來[2]。

最后,在《On my own》這一唱段中,整個樂曲的音域跨度并不是很大,大多以小符點和二八節奏的形式出現,并以D 大調開始,以F 大調結束。

(三)Castle on the cloud

該唱段出現在小珂賽特出場時,其翻譯為《云中城堡》。在該唱段中,主要表達了小珂賽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Castle on the cloud》在整個音樂劇中起到了銜接的作用,優美、細膩且精致的唱段為整個音樂劇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同時,整個唱段建立在a 小調上,使得整個旋律既簡單又上口。

二、《悲慘世界》演唱技巧探究

(一)I Dreamed a Dream 唱段的演唱技巧探究

1、情感分析

在對該唱段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時,首先需要從情感入手。在歌曲的前三小節前奏,其左手主要以兩個二分音符構成,而右手主要是以主和弦構成的大切分而開始的。通過對其節奏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在簡單的和弦基礎上,指尖輕輕叩響琴鍵,立即形成了一副安靜、祥和的景象,這時歌唱者的情緒也會隨著前奏呈現出來,利于歌唱者快速進入到正式演唱部分[3]。

在正式進入到演唱部分時,上述節奏依然延續著前奏的節奏型,這時的歌唱者及欣賞者能夠一直沉浸在先前營造出的氛圍中,直到歌聲響起。

當歌聲響起時可以發現,每一樂句都是在第一拍的弱起開始,而在此之前的空白處主要由鋼琴的和弦伴奏進行填補。同時,在開始每一樂句的演唱時,歌唱者都需要像“說話”一樣,將其“歌唱”出來,使得欣賞者感受到歌唱者的無奈。

另外,在整個唱段中,“as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作為亮點,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將整個唱段推向了高潮,同時也將音樂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為了凸顯這一作用,歌唱者將“shame”推到了高音位,其情緒也出現了強烈波動,使得欣賞者的情緒得到充分調動。在此時,唱段的伴奏也發生了變化,開始變得密集,歌唱者的情緒隨著伴奏的改變全部爆發。

最后,當歌唱者唱到“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這部分時,情緒再次發生改變,由高昂的情緒逐漸平息下來,將無奈直觀地呈現出來。

2、氣息運用

相對于其他唱段,《I Dreamed a Dream》的節奏相較簡單一些,而且整個唱段具有較強的流暢性[4]。

在歌唱該唱段時,氣息是整個歌唱活動的支撐,諸多部分運用到了氣聲,不僅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將唱段體現的情感充分呈現出來。

例如,在唱到“and dreams were made and used and wasted”這一部分時,歌唱者的氣息應用就與美聲應用出現了差異,尤其是唱到“and”時,歌唱者的咬字位置明顯靠前,不需要太大的氣息支撐,稍帶過即可。

但是,從美聲對其進行分析,在演唱時字元音要更強一些,也就需要演唱者具有較多的氣息能量。

3、真假聲的轉換

在進行音樂劇唱段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的唱法有很多中,也就導致音樂劇的唱腔具有多元化,需要在真假聲中進行來回轉換。同樣,《I Dreamed a Dream》這一經典唱段也離不開真假身的轉換。

例如,剖析演唱者在演唱“that we would live the years to gether,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 not be”這部樂句時,其在唱到“that we would 1ive the”這一音節時的位置要相對靠前一些,進而利用咬字實現對假聲位置的控制;在“that”這個重音上,演唱者發出音的位置是牙齒前面,進而使得“that”這個重音更好的突出來;在“year”這個音節上,歌唱者的口腔是打開的,并且咬字的位置發生了改變,進而導致相對應的共鳴位置也隨之發生變化,不過歌唱者的喉嚨中卻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喉頭位置依然很穩定,氣息也比較平穩;在上述唱歌的前提下,歌唱者在唱到“together”的后半部分時,可見其聲音和情緒出現了轉折,但是欣賞者卻感覺很自然,沒有發現卡音或破音的問題[5]。

在這種真假聲的轉化中,不但將該唱段的情緒充分體現出來,也能夠帶領欣賞者進入到主角的世界中,讓其與主角感同身受,使得整部音樂劇得到升華。

(二)On my own 唱段的演唱技巧探究

1、情感分析

在對該唱段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時,還是需要先從情感著手。在《On my own》唱段中,一拍半的前奏主要是利用D 大調的分解和弦,簡單而柔和的呈現出來,使得欣賞者能夠通過這一前奏感受到愛波寧獨自一人行走以及想到馬里奧時的落寞情緒。

其次,在前三句中,歌唱者采用了模進手法,所用節奏一直,而且前半部分音的位置也沒有發生改變。在剛開始演唱時,歌唱者的整體情緒并不是很強烈,為后續情緒推動做好了鋪墊,在情緒的慢慢推進中將欣賞者帶入到音樂劇中,并將該唱段推至高潮,點明主題[6]。

最后,在該唱段的最后一段,主人公愛波寧的情緒已經得到緩和,其從自己的幻想中醒過來。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歌唱者采用吟唱的方式將三個“I love him”呈現給欣賞者。而在對這三個“I love him”進行剖析時會發現,演唱者的情緒沒有一次是相同的,其情感是一次比一次深刻,使得欣賞者明白了主人公愛波寧的最終選擇;在最后一個“I love him”被吟唱出來時,欣賞者感受到了主人公愛波寧的解脫,同時也明白其為何選擇將自身情感埋于心中。

2、氣息運用

從氣息運用角度對《On my own》唱段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該唱段具有較強的情緒起伏特點,其強弱對比十分強烈,而這些都需要在歌唱者的氣息運用中呈現?;诖?,歌唱者在演唱《On my own》這一唱段時,不能有人任何“泄氣”或“憋氣”的動作,以此避免氣息受到影響,要確保氣息與聲音的完美融合,進而使得整個唱段的效果更佳理想[7]。

例如,在對唱歌者演唱的“And I know it is only in my mind”這一樂句進行剖析時發現,歌唱者在正式歌唱這一樂句時,會先進行準備,將胸腔自然挺起,同時背部要自然挺直,采用口、鼻將氣息一點點吸入到肺葉下部,這時歌唱者的橫膈膜會自然擴張,也就能夠確保歌唱者在正式演唱時通過氣息將“And I know”推動起來,進而為后面的情緒舒展提供保障。

3、真假聲的處理

在該唱段中,歌唱者對真假聲的處理也十分得當。

例如,通過對“I love him but everyday I am learning”這一樂句進行剖析可知,“but”應該是前句“I love him”與后句“everyday I am”的換聲點。如果利用真聲從低音往上唱時,最初可能并不是很困難,但是在某一點上就會出現卡殼問題,也就表示到了換聲區,而這一樂句中的“but”就是換聲區的點,歌唱者在唱到這一點時,通過用聲音將其掩蓋的方式使得整個樂句連接更自然;在唱到“I am”這一最高音時,演唱者所用假聲成分居多,在音樂學中被稱為“混聲”,也就表明歌唱者進行了真假聲的處理,使得整體情緒更突出,欣賞者更容易被帶入到劇情中[8]。

(三)Castle on the cloud 唱段的演唱技巧探究

1、情感分析

該唱段出現在《悲慘世界》第三卷的開端,為后續劇情發展做鋪墊。前奏以a 小調開始,并且在四四拍和四二拍中交替進行;同時,整個唱段中的不斷重復,使得其對主題的作用得到增強,并且在整個劇情上起到了平衡作用。

關于《Castle on the cloud》唱段的整體節奏,主要體現在自然、流暢上,能夠讓欣賞者在唱段節奏中感受到小孩子心靈深入的向往;歌唱者是一個小孩子,其聲音特有的甜美、空靈感也為整個唱段添彩不少,使得該唱段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在這種節奏和歌聲中,欣賞者被帶入到和諧、純凈的幻想中。

例如,《Castle on the cloud》中的“Aren’t any floors for me to sweep”這一樂句就將小孩子的純真夢想,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出來[9]。

又如,在“She says,Cosette,I love you very much”這一樂句中,充分體現了小孩子對愛的憧憬及渴望。

最后,在結尾處與第一段相呼應,將小珂賽特性格完美呈現給了欣賞者,促使欣賞者在最后一段中感受小主人公內心的純凈,以及其中滲透的點點堅強。

2、氣息處理

在《Castle on the cloud》這一唱段中,演唱者用其清脆、明亮的嗓音將小珂賽特性格完美詮釋出來。通過對該唱段的氣息處理進行研究可發現,整個唱段節奏十分規整,每一樂句都存在換口氣的現象,能夠讓欣賞者明顯感受到氣息的流動。但是,整體氣息十分平穩,這也是該唱段的一大特征,使得欣賞者能夠跟隨演唱者一起進入到小孩子的幻想世界中。

3、真假聲的轉換

在進行唱段演唱的過程中,假聲是十分重要的聲音塑造方式。但是在《Castle on the cloud》這一唱段中,由于歌唱者年齡較小,導致其本身的音色就比較嘹亮,進而使得其在演唱中的真假聲轉換并不明顯。

經過對該唱段進行剖析發現,在整個唱段中,當處于小字一組的7 上時,演唱者的整個聲音會發生自然轉變,不過這種轉變也不能完全看成是真聲到假聲的轉變,主要是在二者之間的混聲區,使得歌唱者的整體聲音更具有穿透力,同時也凸顯出了小孩子聲音的甜美[10]。

結 語

音樂劇《悲慘世界》主要是對19 世紀法國不同階級人們生活情況的想象描述,通過音樂將法國資本主義的罪惡和殘暴呈現出來。上文通過對《悲慘世界》中的經典唱段進行分析,探究了其中的演唱技巧,為更多人感受《悲慘世界》這部史詩般的音樂劇魅力提供了一定參考依據,同時也展現了作曲家的智慧。另外,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激起更多音樂愛好者對音樂劇的關注和重視,使得這一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下去?!?/p>

猜你喜歡
悲慘世界歌唱者唱段
淺析情緒在歌唱中的作用
音樂旋律的級進模式與人物形象的同構
音樂劇中表演與歌唱的整合藝術表現
聲樂教學中歌唱者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情感體現與藝術處理
從《悲慘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
試析音樂劇《悲慘世界》中音樂的戲劇性因素
《悲慘世界》:堅持的意義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歌曲特點與演唱風格探討
歌劇《魔笛》選段《復仇的火焰》藝術特點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