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西藏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調查研究
——以尼木藏香為例

2021-11-29 13:06
西藏民族大學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藏香傳統工藝

賈 麗

(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 陜西 咸陽 71208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規劃中提出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保護利用、發展鄉村傳統文化和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大力推動鄉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1]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包括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醫藥泡制及民俗類中包含的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等項目。目前,在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傳統工藝類項目占201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29項。[2]尼木藏香屬于國家級傳統工藝。

尼木藏香有著西藏第一圣香的美譽,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明顯,擁有最古老的制作技藝,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以其在制作過程中不傷害生物和獨特的原料配方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尼木藏香不僅可用于佛事活動,而且還具有祛除異味、凈化空氣、提神醒腦、益氣養神、驅蟲驅蚊、殺菌抗病毒、預防感冒、增強睡眠等獨特功效,其制作技藝被收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一、尼木縣吞巴鎮概況及藏香的歷史起源

尼木縣地處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接合部,位于西藏第一、二大城市拉薩和日喀則之間。尼木在藏語里有“麥穗”之意。尼木縣是以農業為主的農、牧縣,距離拉薩市區約130 多公里,距離日喀則約140 多公里。尼木縣下轄七個鄉鎮,而享譽全藏的藏香生產地就在七個鄉鎮之一的吞巴鎮①。吞巴的藏語意思是“精通之人”。吞巴鎮下轄3個行政村,分別是吞達村、吞普村和根培村,著名的吞巴河流經吞達村和吞普村,屬于雅隆藏布江的一條支流,河谷狹窄,上、下游落差大,水資源豐富。吞巴是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吞彌·桑布扎的故居位于吞達村嘛呢崗二組境內,這座故居約建于1300 年前的吐蕃松贊干布時期,為土木結構,兩層院落,建筑面積約為600平方米。[3](P602)吞達村是西藏少有的千年古村落之一,具有獨特的資源環境和交通區位優勢。

關于尼木藏香的起源,普遍認為是吞彌·桑布扎在今天的尼木縣吞巴鎮吞達村發明。至今吞彌·桑布扎發明藏香的事跡在當地仍是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吞彌·桑布扎出生在今天的尼木縣吞巴鎮吞達村,從小聰慧過人,后被藏王松贊干布選中前往天竺學習梵文,吞彌·桑布扎努力學習,刻苦研修,學成后返回吐蕃,創制了藏文字。吞彌·桑布扎功成名就之后返回家鄉,家鄉的父老鄉親正遭受苦難,瘟疫遍地、貧困潦倒。吞彌·桑布扎將幾種小草混合并讓鄉親們在家里常常燃熏,以防瘟疫。后來吞彌·桑布扎又結合唐朝文成公主帶來的制香技術,研制出幾種不同藥性的藏藥香,并將配置藥香的秘方和制香工藝全部傳給父老鄉親。他還利用當地豐富的水資源發明了木質加工機械“水磨”,以代替人工磨制制作藏香的底料柏木,從河里開渠引水,推動水車,水車帶動曲軸木杵,搗爛柏木制成柏木磚以供制香時使用。自此,制作“水磨”藏香便在這里扎下了根,延續了下來。因此尼木是水磨藏香的發源地。

二、尼木藏香的發展及其制作流程

傳統的藏香制作工藝復雜而且考究,從選料、配方到最后藏香的成型等都有嚴格要求。藏香的選料必須是綠色環保無污染,不添加任何化學用品,藝人手工制作而成。藏香在西藏被認為是圣潔之物,除了自家家中燃香外,還用在祭祀禮佛上。所以藝人在制作藏香前需沐浴、拜佛和念經,帶著虔誠的心開始做藏香。按照藏香的形狀來分類,可將其分為線香、塔香(也稱錐香)、香末和藏香囊。線香,顧名思義就是柱狀的藏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形狀;塔香的形狀像一座塔一樣,大約1-1.5cm高,成塊狀,方便攜帶,其制作工序和線香差異不大,區別在于成型和捆扎工序上,晾曬干的塔香,裝袋后銷售;香末,也稱香末粉,將底料和配料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放在容器中密封,讓底料和配料充分融合,開封后把香末放在容器中燃用;藏香囊,與常見的香囊形狀一樣,以各式吉祥圖案裝飾表面,但又與一般的香囊不同,藏香囊里裝有揮發性的藏香末,散發的藏藥氣味能凈化空氣,有消炎殺菌等效果,可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放置在室內或者車內。尼木藏香制作有以下工序:

(一)制作底料

制作藏香的底料②要選擇上乘的柏木,需要從林芝、樟木等地購回木材。據當地人講,過去尼木也有柏樹,現在的吞達村魯熱組還有一些柏樹,但因為數量少已被禁止砍伐。尼木縣志中記載:“在赤朗村現存有百余棵大果圓柏”“尼木縣七鄉一鎮共有天然林9612.5公頃,優勢樹種有圓柏、楊樹等”。[3](P475)從外地購買回來的木材,因路途遠,運回時已經干透,需放在吞巴河水里浸泡10-20天的時間(如果是新砍伐的柏木則不用浸泡),撈出木頭鋸成50-60厘米的木段,去掉樹皮,在木段中間用鑿子打出一個長方形小孔,再放上木頭楔子,將制作好的木段掛在水磨車上。水磨車依靠吞巴河水流動速度帶動水車葉輪,日夜不停地摩擦,將整個木段磨成木泥。筆者在調查時發現每座水磨車的水槽上方都橫著一根細木棍,當地村民告訴我們,在水車轉動磨制柏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水,若水量過少磨好的柏木末容易被風吹散,若水量過多會加重后期晾曬的工作量。從這根橫在水槽上方的細木棍流到水槽的水量剛好合適,不得不佩服當地人的智慧。

磨制好的柏木泥堆成一個圓柱形,藏香匠人用鏟子將柏木泥鏟入模具中定型,模具是用木頭做成的長方形的框子,柏木泥在模具中定型后的形狀像一塊磚,這種形狀便于儲存和使用,當地人稱它為“香泥磚”或“香磚”,每塊香磚的重量為一斤,晾曬干后備用。

(二)配料

將藏紅花、麝香、白檀香、紅檀香、沉香、印度豆蔻、穿山甲、甘松、冰片、甘草、康巴草、榆樹皮、草果、沒藥、南格、當歸、甘青、青蘭、毛河子等幾十種香料和藥材按一定比例和數量配置好,磨成粉末,和底料混合在一起做成藏香。藏香的不同功效和不同香味主要由配料的比例和數量決定。藏香經過一千多年的創新和完善,已經發展成為現在幾十種不同的品種,每一品種的配方都不一樣。據藏香藝人介紹,配料的數量通常有二十四味、三十六味和四十八味,配方至今秘而不宣,由藏香藝人掌握。有些香料和藥材價格昂貴且當地不出產,就需要從外地購買,因此現在常用的是二十四味配料。藏香制作藝人根據配料的藥性來進行配方從而達到殺滅細菌、去除污濁之氣、預防疫病、增強睡眠等功效。尼木藏香獨到的保健作用來源于藏醫藥學中的熏蒸療法。

(三)攪拌

將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加水攪拌,做成泥料③。泥料太干或太稀都無法成型,因此需要掌握好水的比例。具體做法是將香磚搓碎和碾磨好的各種配料混合在一起,放在專用的容器中加水攪拌均勻,讓配料和底料充分融合在一起,通常需要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才能完成,耗時也費體力。傳統的手工攪拌全憑藝人的經驗和技術。在田野調查時,很少能見到手工攪拌了,取而代之的是電動機器攪拌,再輔以人工倒料和加水。

(四)成型

傳統的手工成型④,是一項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掌握的技術活,需要把泥料放進牛角⑤,從牛角大的開口裝泥料,用手從小口擠出泥料,做成線香。

(五)晾曬和捆扎

做好的藏香需要晾曬,否則容易發霉,也不易捆扎包裝。不同的藏香制作人所采用的晾曬程序和方法也不一致,但陽光和溫度都要適中。筆者在藏香藝人加措家中看到,他們家是在廠房里的晾曬架上晾曬,并未放在太陽光下直曬,晾曬兩到三天就可以了。晾曬好的藏香需要捆扎,這一工序通常由婦女來完成,一捆大約25根香,用紅色的棉線進行捆扎。

三、尼木藏香傳統工藝傳承與開發狀況

尼木是藏香的發源地之一,擁有古老的制香技藝,但到民主改革時期,僅剩下幾戶制作藏香。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在2008 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后,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藏香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這一歷史悠久、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得以保護和傳承發展。尼木藏香傳統傳承方式主要有家庭作坊和合作社兩種。尼木藏香的開發則是與旅游開發相融合。

(一)家庭作坊傳承方式

家庭作坊傳承方式是尼木藏香傳統工藝主要的傳承方式,在尼木縣吞巴鎮共有281戶藏香制作專業戶,這些藏香制作專業戶仍然采用傳統的水磨磨制柏木末做底料,每戶有自家的獨家秘方。我們在調查時得知,這些秘方都是自家祖傳,在家庭內部傳承,并不對外,但配料都是經過嚴格篩選,均選自綠色環保無污染無添加化學物品。每戶藏香制作家庭購買一臺攪拌機和成型機,用來替代手工攪拌泥料和擠香,提高了生產效率。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類部分工序能否用機器替代,苑利認為“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究竟是否需要創新,這一問題并不能夠籠統的來回答。站在傳承人的角度看,傳承人的本職工作就是傳承,這是傳承人必須履行的歷史使命,但這并不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能亦步亦趨地刻板傳承而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創新,而是要求他們在表現內容、表現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變,其他變化與自由發揮并不在禁止之列”。[4]筆者認為,用現代機器替代手工成型和攪拌泥料并不會影響尼木藏香的保護和傳承,因為制作藏香的底料——柏木末仍然使用傳統的水磨制作,并沒有為了提高產量而改用現代機器,且制作藏香的配料仍然秉承傳統的理念,選用綠色無污染的天然原材料。在調查時筆者走訪了多個藏香制作藝人,他們紛紛表示,手工成型和機器成型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且機器擠出的藏香更直。細微區別在于手工和機器的力度不一樣,機器擠出的藏香更加密實,密度小,手工擠出的藏香則密度要大一些,體現在燃燒上則是手工擠出的藏香中的配料更能充分的揮發,機器擠出的藏香中的配料揮發性要稍弱一些,但并不影響功效。

(二)合作社傳承方式

從目前來看,合作社傳承方式在尼木的規模并不大,只有四家藏香有限公司,這四家公司都是在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的,每家公司的合作成員20-30 戶不等。以合作社形式生產制作藏香,一是能夠幫助部分貧困戶實現脫貧,二是能夠整合資源擴大經營,使藏香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合作社傳承方式同家庭傳承方式一樣,始終秉承使用傳統的水磨磨制柏木,選用天然無污染的配料,這一點從點燃藏香氣味上可得到印證。合作社傳承方式也用機器替代了泥料攪拌和成型工序。

(三)旅游開發模式下尼木藏香發展

尼木縣吞巴鎮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鎮所轄的吞達村,是西藏少有的千年古村落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吞彌·桑布扎制香、驅趕瘟疫,并將制香技藝傳授給當地村民,使其改善生活的典故在吞達村世代相傳,是村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雖然距今已1300 多年的歷史,吞達村村民仍心懷感恩,嚴格篩選配料,帶著虔誠的心制香。著名的吞彌·桑布扎故居保存完好,304 座水磨排列在吞巴河兩岸,形成水磨長廊,這些都是吞達村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2008年吞巴手工藏香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3年,吞巴鎮榮獲“發現·2013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2014年獲得西藏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14 年12 月1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尼木藏香”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4 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吞巴鎮“2014-2016 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藏香制作”;2015 年 11 月、2016 年 10 月,吞巴鎮分別入選西藏自治區級、國家級特色小城鎮建設示范點。⑥尼木縣吞巴鎮獲得的這些榮譽進一步宣傳尼木藏香并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了尼木藏香。吞巴鎮政府和西藏文旅公司合作,打造吞巴景區,進行旅游開發。吞巴景區得以成功打造,離不開尼木的歷史文化資源,其核心文化是尼木藏香文化資源。尼木藏香也通過旅游,提高了知名度,拓寬了銷售渠道。西藏自治區十三五規劃提出,將西藏建設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4000 萬人次⑦。尼木縣距離拉薩較近,拉日鐵路經過尼木,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尼木的吞巴景區。游客領略尼木藏香制作技藝的千年歷史和文化,感受水磨長廊的魅力,對尼木藏香技藝的傳承和保護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

四、尼木藏香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經過激烈的討論,最后逐漸達成共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藝類進行生產性保護是一重要途徑。文化部也在2012年下發了《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性意見》,意見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5]尼木藏香在生產性保護與傳承的實踐中面臨以下挑戰。

(一)總體規模小,處于低層次、小規模發展階段

目前尼木藏香生產有家庭式手工作坊、民營企業和政府主辦的藏香廠三種生產經營形式。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數量多,但規模較小。尼木縣吞巴鎮共有281戶從事藏香經營生產,集中在吞達村和吞普村,吞達村藏香制作專業戶有187 戶,水磨182座,吞普村藏香制作專業戶有94 戶,水磨122 座。這281 戶屬于自產自銷的家庭式手工作坊生產⑧。藏香制作戶使用成型機和攪拌機,生產效率較傳統手工攪拌和手工擠香有所提高,但每戶的產量不高,制作出的藏香主要是當地群眾購買,大多數都是回頭客,銷往外地的較少。制香的時間不固定,有訂單或者家里的藏香銷售完才生產。

尼木縣民營藏香企業有四家,分別是尼木吞巴藏香凈土產業有限公司、西藏香御藏香有限公司、吞巴鎮羅布仁青古藏香有限責任公司、吞普村拉旺羅布藏香有限公司。這四家企業均在合作社形式的基礎上成立。筆者詳細調查了羅布仁青古藏香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于2008年成立,位于吞巴鎮政府附近,318 國道旁,制作藏香的廠房就在公司法人加措家里,有一臺攪拌機和一臺成型機。公司運營模式采取的是:黨員致富帶頭人+雙聯戶+精準扶貧工作模式。該公司共有25 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戶,邊緣戶2戶。這25戶家庭,每戶出1人作為勞動力,并帶上制作藏香的底料(自家制作的香磚),公司法人加措無償購買藏香原料,根據“羅布仁青古藏香”配方配好后,利用加措家的制香機器和廠房設備進行藏香制作,再利用羅布仁青古藏香的銷售渠道為其銷售。加措2015 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2013-2017 年連續五年鄉、縣、市、自治區級先進雙聯戶代表。據加措的妻子昂旺曲宗介紹,公司目前生產低、中、高檔等不同檔次的藏香,還可私人定制,每年的訂單較多,不僅有當地客戶,也銷往拉薩甚至內地,每年的營業額達到幾十萬元。⑨即便如此,這25 戶人家也不是每天都到廠房制作藏香,我們去調查的當天,僅有6人在加措的廠房制作藏香。與家庭手工作坊相比,民營企業藏香產品種類有所增加,有固定的銷售渠道,銷售金額有所提高,但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與內地已經形成產業化生產的傳統手工藝品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由政府投資的藏香廠、研發中心、展銷中心因為疫情沒有對外開放。據吞巴鎮政府工作人員M 介紹,2000年由尼木縣政府投資修建成立了藏香廠,規模不大,后來倒閉,修拉日火車站時拆除了。2016年又在鎮政府對面修建了藏香廠,2017年掛牌藏香研發中心和展銷中心。2018年在尼木縣城建成了占地83畝藏香產業園區,采用機械化生產。由于是在外地采購的藏香包裝袋,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包裝袋遲遲送不到藏香產業園區而無法銷售。

由上可知,家庭手工作坊、民營企業和政府主辦的藏香廠都還處于低層次、小規模發展階段,呈現散、小、弱等特點。

(二)市場定位過窄,缺乏品牌和商標意識,營銷理念滯后

藏香的歷史悠久,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需品特點。家庭手工作坊制作的藏香注重的是實用性,沿用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配方,滿足的是當地民眾的日常消費需求,市場定位過窄,在獨特性、美觀性、藝術性等方面體現不足,難以適應現代消費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在藏香制作戶DW家里看到,藏香的品種有線香、塔香和少部分的香末,但功效上并沒有太多的創新。缺乏品牌和商標意識,調查發現,制作好的線香幾乎沒有外包裝,賣給當地群眾時直接用舊報紙包裹。塔香直接用塑料袋打包,無任何標志和產品說明。在DW家里發現有吞巴鎮政府提供統一的包裝袋,上面有標識和產品說明,但不經常使用,說明其品牌和商標意識不強。有限公司生產的藏香為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已經有低、中、高檔等不同檔次的藏香產品,在其功效上有所創新,但區別不是很明顯,缺乏較高的辨識度和差異性。在產品類型上創新制作了香枕(把配方好的藏香末放在枕頭里,其揮發的香味有助于安神,提高睡眠質量),但仍不夠豐富,可結合市場的需求特別是旅游市場的消費需求,研發出更多的產品類型。民營企業的品牌和商標意識有所提高,羅布仁青古藏香有限公司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但仍使用的是吞巴鎮政府統一設計的外包裝袋??傮w來說,尼木藏香存在市場定位過窄,缺乏品牌和商標意識等問題。

尼木藏香在銷售方式和營銷渠道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方法,家庭作坊生產的藏香全憑口碑和老顧客購買的方式進行銷售,合作社生產的藏香比家庭作坊生產的藏香銷售渠道廣,但仍然是傳統的訂單式銷售。也有通過中間商的網絡平臺銷售,但幾乎沒有銷售量,藏香的營銷理念滯后。

(三)藏香技藝傳承后繼乏人

藏香傳統手工技藝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藏香發展重要瓶頸之一。2008年尼木藏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西藏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雖然目前已形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體系,不同級別的傳承人在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方面起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但存在年齡普遍較大的問題。藏香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對外來文化和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在調查時發現,從事藏香制作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很少見到年輕人。上文提到的羅布仁青藏香有限公司在尼木當地算是藏香做得較好的一家,法人加措和他的妻子也都年近50歲,加入加措公司的25 戶家庭,出的勞動力也都是中老年人,在調查當天我們見到的6人中,2位男性和4位女性,年齡均在45歲以上。藏香制作專業戶QB制作的藏香在尼木當地口碑較好,回頭客較多。QB 制香的技藝是祖傳下來的,被問到這門技藝如何傳承下去時,他表示著急但也沒有辦法,因為他的兩個孩子都不愿意選擇從事制香制作,兩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事業,一個孩子考上了公務員,一個孩子當了教師。其他藏香制作專業戶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藏香制作,其原因一是上學接受了教育,有更好、更多的選擇;二是從事藏香制作收入普遍偏低。技藝人才青黃不接,也導致在藏香的制作工藝上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從而影響整個藏香業的發展。

五、鄉村振興背景下尼木藏香傳統工藝傳承與發展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鄉村振興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鄉村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是當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振興,但不限于農業振興。把鄉村看成是獨立的社會、文化單元,在一個更高更長遠的層次上,實現當前鄉村的品質發展、融合發展、全面發展,使鄉村現代化融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6]尼木藏香根植于吞達村,歷史悠久,是吞達村特有的產業資源,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關鍵,開發和利用使其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將有助于西藏鄉村繁榮發展。

(一)培育尼木藏香傳統工藝品牌,加大傳統工藝普及和宣傳力度

以家庭作坊、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藏香生產經營模式向大小結合、專業化協作的現代企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尼木藏香產業從數量型向品牌效益型提升;二是在藏香新產品和特色產品技術研發方面增加資金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藏香傳統工藝品牌競爭力。避免因技術含量不高,工藝簡單,款式單一,而導致區內市場上存在著大量內地或鄰國借鑒尼木藏香開發的藏香產品;三是需提高藏香從業人員的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并結合現代生活需求,改進設計,豐富藏香產品類型,提高藏香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知識講座、學習借鑒其他知名品牌好的做法等形式予以提高。四是鼓勵藏香從業人員注冊藏香產品商標,保護創新成果,保護知識產權。

將尼木藏香制作技藝納入高校人文素質課程和職業技術學校課程中,以加大傳統工藝普及。據筆者調查所知,西藏的雪堆白職業技術學校將藏香技藝作為一門課程在教授學員。西藏民族大學也開設了《文化遺產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等課程,進一步提高廣大青少年對傳統工藝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傳統工藝也能得到普及。尼木縣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拍攝尼木藏香技藝的紀錄片、專題片和宣傳片,以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二)加強藏香傳統工藝傳承人的隊伍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人,所謂“人在藝在,人亡藝絕”。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相應地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尼木藏香已有國家級、自治區級、縣級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但總體年齡偏大,大多數年輕人又不愿意從事藏香制作,傳承人青黃不接的狀況令人擔憂,加強藏香傳承人的隊伍建設迫在眉睫??梢詮囊韵聨追矫鎭砑訌娙瞬抨犖榻ㄔO:一是傳承人要選好和帶好徒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傳承人在傳承技藝的過程中去物色下一代的傳承人是至關重要的,關系到某一門傳統技能否傳承下去的重大問題。[7]藏香傳承人在物色傳承人時需重點考察徒弟的人品和為人以及是否有毅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品行好的徒弟才能擔負起傳承技藝的歷史重任。二是制定藏香技藝傳承人的保護政策,政府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應該是多元化的,而不僅僅限于補助資金的發放,應充分利用政策從根源上解決傳承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困難。這些政策包括:1、通過表彰、命名、授牌等提高傳承人知名度的方式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2、通過減免稅收的方式,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市場競爭力。3、通過由政府幫助傳承人注冊商標等方式,保護傳承人的合法權益。4、為傳承人傳承、展演提供免費場所。5、政府有責任從政策面鼓勵傳承人,對藏香制作的配方進行開發利用,實施產業化經營。[8]三是充分利用“西藏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加入藏香制作隊伍,不僅能為藏香制作隊伍增添力量,還能讓藏香制作在產品類型、技藝等方面的創新上更上一層樓。

(三)拓寬尼木藏香的銷售渠道

尼木藏香產品的銷售渠道非常有限,這不利于尼木藏香的發展。目前,尼木縣依托吞達村渾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了吞巴旅游景區,但是藏香制作技藝與旅游市場并未深度融合,與內地傳統工藝和旅游市場開發成熟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西藏自治區“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將西藏建設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確實是很多人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調查時發現,游客在吞巴景區僅僅是觀賞“水磨長廊”,并沒有體驗做香的相關服務,對藏香相關的宣傳也較少,游客很難全面了解藏香制作以及藏香文化??山梃b其他傳統工藝的做法,在吞巴景區設立藏香藝人制香場地和游客體驗地,游客不僅可以觀看藏香藝人制香的過程,全面了解藏香的制作以及藏香文化,還可以親身體驗做藏香。旅游無疑是拓寬尼木藏香展示展銷渠道較好的方式之一。還應鼓勵藏香從業人員參加如“中國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雪頓節”“珠峰文化節”以及區內外各類文化展會以及節慶活動,設立尼木藏香展銷專區,為尼木藏香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臺,不斷提升尼木藏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充分利用“互聯網+傳統工藝”模式,開展網絡銷售活動,借助于微信公眾號、抖音、直播帶貨等形式銷售和推廣尼木藏香,從而不斷拓寬尼木藏香展示展銷渠道。

結語

傳統工藝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使用并沿用至今的工藝,其工藝產品多為村民日常生活使用,“當這些傳統工藝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元素時,村民作為工藝產品的生產者,就能找到長期依靠生存的條件,就能獲得更多的致富渠道,由此也助推了鄉村的振興”?!秶鴦赵宏P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保護傳統工藝,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培育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的產品品牌”。[9]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振興,通過鄉村產業發展,形成鄉村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留在鄉村,是延續、傳承鄉村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鄉村繁榮發展也是解決“空心村”現象的有效辦法。尼木藏香秉承綠色、環保的理念,選用天然原材料的做法正好符合人們的實際需求,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發掘,完全可以成為西藏鄉村振興的試驗田,為西藏傳統工藝的發展提供榜樣。

[注 釋]

①2019 年4 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尼木縣吞巴鄉,設立吞巴鎮。

②柏木末在藏香中的所占比重較大,所以當地人又稱柏木末為底料,其他香料和藥材所占比重小,當地人稱其為配料。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做成藏香。配料只能按比例配置,否則氣味太濃烈導致藏香無法使用。

③“泥料”:將底料和配料混合在一起攪拌成泥狀。

④成型,也稱之為“擠香”。這道工序有時也稱為擠香成型。

⑤牛角,是用來成型的專用工具,藏香藝人MMCR 告訴筆者,牛角要用公牦牛角,大約3-5 厘米長,以方便用手握住牛角為佳,因為需要手的力量把泥料擠出成型。MMCR 并沒有說明為什么要用公牦牛角,筆者的藏族學生給出了答案,公牦牛角的彎度要大一些,更適合當作擠香的工具。

⑥資料來源于尼木縣吞巴鎮政府。

⑦資料來源于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廳:http:∕∕lyfzt.xizang.gov.cn∕xwzx_69∕jdxw∕202001∕t20200108_128741.html.

⑧數據來源于尼木縣吞巴鎮政府藏香制作專業戶統計表。

⑨資料來源于田野調查,被訪談人:昂旺曲宗。訪談人: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18級民族學本科學生拉姆擁措。

猜你喜歡
藏香傳統工藝
讓傳統工藝煥發時代新顏
尼木藏香飄萬里
江西45項傳統工藝納入振興計劃
不只是一種味道
“高原明星”藏香豬
促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
新建藏香豬養殖場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藏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