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漢族與畬族傳統銀飾品比較探析

2021-11-30 00:42施佳男
美與時代·上 2021年11期
關鍵詞:畬族麗水漢族

摘? 要:銀首飾是中國各個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麗水景寧、云和等畬族地區的實地調研、實物分析以及文獻資料的調查研究,探討浙西南麗水地區畬族和漢族傳統銀首飾的藝術特征。浙西南麗水地區畬族傳統銀飾品在材質、色彩、紋樣、形態等方面所呈現的諸多美學特征,與漢族傳統銀飾品的造型藝術和情感內涵有相似之處,充分展示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

關鍵詞:麗水;畬族;漢族;傳統銀飾品;民族交融

從古至今,銀首飾是老百姓最常用的、最生活化的飾物之一,作為中國古代各民族服飾中最為精美別致的標志性符號,種類繁多且傳世數量巨大。中國古代傳統銀飾本身的技巧化、程式化、裝飾化程度已經達到頂峰,在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在功能上各有不同,審美上也各具特點,以最鮮明的、最簡省的方式體現了“小中見大”的特點,成為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

畬族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南部及福建東部等地,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近年來,畬鄉風土人情開發成為旅游項目,不斷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畬族文化標志之一,畬族傳統手工銀飾成為景寧旅游文化創意產品。傳統銀飾作為畬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目前有據可查的、傳世的畬族傳統銀飾最早可到清代[1]146。傳統銀飾題材有其獨有的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其工藝及文化內涵也體現了與漢族融合過程中對漢族文化的借鑒。

一、兩民族傳統銀飾比較

(一)造型與工藝比較

麗水地處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交接處,浙江境內第二大河甌江貫穿浙西南山區。據麗水史志記載:甌江自古航運業發達,沿江水運埠頭林立,以麗水大港頭最為繁忙。龍泉在南宋晚期至明中期近200年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和出口基地,是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始地[2]。大量貿易帶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文化的傳播,為麗水當地的民間傳統銀器工匠們帶來其他地區的手工藝文化和加工技藝。受閩工和徽工的影響,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花飾紋樣繁復細膩、注重細節,鏨刻工藝細致、古樸典雅。雖壓模作品較多,但是強調細模和雕工,常見的是模壓之后再進行雕刻。鏨刻、燒藍、炸珠等其他制銀工藝在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上也是常見的制作工藝。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中也不乏精美的點翠飾品,但由于材料難得、工藝繁瑣,因而點翠飾品多為當時富貴人家的專屬。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產生不一樣的銀飾,從佩戴的主要對象和佩戴部位來看,麗水地區畬族和漢族的銀飾區別不是很大,佩戴對象主要為婦女和兒童,分為頭飾、耳飾、手飾、掛飾等。

畬族女飾最有特點的頭飾就是鳳冠,因分布區域不同,形制上稍有差異。其中要數麗水景寧鳳冠的構造最為復雜,其型制嚴格保持傳統手技藝,在《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中記載:“頭飾定要按照自古流傳下來的方式制作,畬民不能容忍絲毫改變?!盵3]至今,鳳冠仍然是畬族姑娘出嫁時的必備頭飾。除了銀冠之外,銀扣、耳環、項圈、戒指頭釵、手鐲、腳鐲、銀鎖、銀片、銀鈴、胸牌、銀腰帶等也都是畬族人日常佩戴之物。作為一個遷徙民族,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仍然傳承了如此完整的佩戴銀飾,足見畬族人民對于銀飾品的重視程度[4]。

銀雙尖是麗水漢族和畬族婦女盤頭中廣泛使用的銀飾,漢族婦女使用的雙尖從外形上可分為直線型和彎曲形,兩端大小一致。流行模壓雙尖,模壓紋飾精美細膩、紋路清晰生動、款識規整清晰且立體感強,是制作精良、雅俗共賞之物。畬族雙尖多為柳葉形,即雙尖的中間部位有類似脊背的線條凸起,形似柳葉,在工藝上多為兩種技巧相結合,如模壓結合手工鏨刻、鏤空工藝結合炸珠工藝,使得畬族的銀雙尖復雜別致、古樸繁復,體現出畬族融合汲取各家之長的特點。

古代中國銀較為稀缺,加上麗水地處山區,經濟落后,因而麗水漢族人家的手鐲多有銅胎鎏銀、銅胎包銀的形式,受閩工和徽工影響,鐲頭精致華麗,裝飾高浮雕的戲曲場景或神話故事紋飾,鐲身以手工鏨刻為主。馬鞍鐲是麗水畬族獨有的手鐲形制,因鐲子形似馬鞍而得名。馬鞍鐲面中間多光面或鏨刻花卉藤蔓等裝飾圖案,少有人物圖案,鐲面兩邊緣特別有兩條凸出附帶邊,手腕可以自如翻轉不受鐲子阻礙。工藝的重點部分也在鐲頭,鐲頭呈方形或梯形,輔以燒藍的吉祥文字裝飾,如“龍鳳”“關雎”“福祿”等。馬鞍鐲多以銅胎包銀,少見的純銀胎多為富裕人家所用(如圖1、圖2)。

(二)紋飾紋樣比較

我國傳統的各民族銀飾除了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外,還有著“吉祥”“祈?!钡脑⒁?,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縮影,反映了其所處年代與地域文化特征。

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形制古拙、結構簡樸,反映了偏遠山區文化的滯后性。盡管用材和體量一般都不大,但裝飾紋樣的題材卻異常豐富,包含傳統的吉祥紋樣、戲曲故事、花卉鳥蟲、宗教等各類金銀首飾常用題材,以美化、提高生活水平和品位。古時麗水屬于甌越文化圈,鄉土文化、耕讀文化氛圍濃郁。漢族人民以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為主,受根深蒂固的“勤耕苦作”和“耕讀傳家”的傳統思想影響,把讀書進仕作為最高追求。因而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的題材多與耕讀、科舉有關的圖案,如漁樵耕讀、狀元及第、金榜題名等。戲曲內容在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裝飾內容中也占據重要地位。浙江有著豐富的戲曲文化,且戲曲本身對人們也有教化作用。通過民間藝人的精心創意與手藝,得以將簡單、易識別的具象圖形,直觀地雕刻在銀首飾上,成為“移動的教科書”,反映古時處州(麗水古稱)濃厚的讀書求賢氛圍和讀書起家的思想,也表達了人們向往美好和對親人美好的祝福。

畬族的銀飾品類繁多,裝飾圖案造型也包羅萬象,從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植物花卉到意象紋飾等。由于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而用圖案紋樣傳達信息顯得尤為重要。這些圖案紋樣結構嚴謹、精細生動、分類復雜細致。常見的有龍鳳紋,畬族的龍紋不同于漢族的龍紋嚴肅威嚴,在圖案組合以及形象上也更為靈活自由。鳳冠上除了鳳紋之外,其牙簽與耳抓上還綴有連錢紋,寓意“福在眼前”。六棱形也是畬族特色形制,畬族女子出嫁多戴六棱項圈,六棱項圈頭鏨刻有籽的石榴和篆刻的福字,表示多子多福[1]148。畬族人民崇尚道教,所以在銀飾紋樣中常出現“八仙”和“暗八仙”的形象,以表達長命百歲美好愿望。畬族銀飾很少有素面的,裝飾圖案多取材于畬族民間生活,造型多姿、豐富多彩。畬族銀飾圖案有龍鳳瑞獸、蜂蝶魚蟶、花草蟲鳥等,不同年齡段對應不同的銀飾紋樣,寓意也各有不同:在兒童帽飾上縫綴銀羅漢、銀紐扣等,表達了企盼孩子健康成長的愿望;婦女佩戴的銀飾品裝飾圖案以鳳凰、花草等象征家庭幸福、子孫繁衍,從這些復雜細致的分類不難看出畬族人民的聰慧與勤勞。

(三)裝飾圖案語義比較

1.民俗寓意

傳統銀飾不僅具有裝飾功能,其裝飾紋樣展示出的社會內容,映照出了中國各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風民俗,是其作為吉祥物的社會功用的體現。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紋樣題材廣泛,大多取材于民風民俗。如時令鮮花瓜果,春天以桃杏為主,夏天簪蓮花、茉莉,秋天首推菊花,待到冬天,暗香浮動的梅花等都被廣泛地用作首飾紋飾。在漢族傳統的節日風俗中充滿意趣的細節與片段也被民間的巧手能匠們提煉出來,刻畫在傳統銀飾品上。這些圖案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寓情于藝術,含有吉祥如意、福壽平安等寓意。麗水道教發展歷史悠久,縉云仙都是歷史上道家洞天福地之一,有著黃帝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麗水漢族道教圖案裝飾的傳統銀飾品獨具特色:如小孩日常佩戴的帽子上裝飾道教紫薇諱、八仙等銀飾帽花;出生、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佩戴的帽子后面還帶有鈴鐺,用以驅災祛病、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從而使小小的銀飾寄托很多美好的寓意。

畬族傳統銀飾所使用的畬族傳統圖案中的大部分都表達了對自然萬物與祖先前輩的敬仰與崇拜。這些銀飾上的圖案記載了歷史,反映了畬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緣起的神話傳說,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祝福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畬族傳統銀飾與畬族的傳統節日、婚喪嫁娶等重要民俗聯系密切,從方方面面表現畬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二月二“會親節”、三月三“烏飯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及趕墟趕場、婚喪嫁娶等節慶活動,都離不開銀飾,女子佩戴精美的銀鳳冠,男子盛裝出行[5];兒童各個年齡階段帽飾不同,婦女平時穿戴的項圈吉祥如意牌,寓意富貴、長壽、吉祥;寄托了畬族群眾別樣情懷,也賦予了畬族銀飾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內涵。

2.審美情趣

浙西南麗水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山地自然地理環境為“山地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熬派桨胨敕痔铩?,山地農耕是古代麗水漢族農耕最主要的生產形式。農耕文明與山地文化結合帶來多樣性和豐富性,使麗水漢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注重外形的層次美和剛柔共濟的審美特征。麗水漢族傳統銀飾品以實用為主,因而外輪廓線條相對簡潔,表現出剛勁之美;裝飾圖案繁復多樣,線條多為曲線或鏤空,表現出豐富的節奏美。

在古代,麗水的畬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深山,以刀耕火種為主,畬人擅長走山路,習慣肩負重物。其吃苦耐勞的特性以及原始性和剛毅性都更為突出,具有強悍野性的山地文明特征,同時也孕育出民眾的質樸純真,這些都影響和決定著畬族傳統銀飾品的形式和風格。與麗水漢族地區的傳統銀飾品相比,畬族傳統銀飾以重、大、多為美,造型較為夸張,圖案復雜且想象豐富。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將自然界中動植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具象實物形象用象征比喻、聯想諧音等藝術表現方法,進行藝術再創造活動,進而形成飽含美好寓意的嫁接藝術圖案形式。圖案講究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具象與抽象、對比與和諧。如畬族銀飾中龍紋種類豐富,有最常見的魚龍造型,似龍非龍的龍犬形象;以鳳凰、似錦雞、孔雀等多種鳥類紋飾組成的鳳鳥紋;將各種植物形象進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尤其注意動植物枝須的夸張和交錯結合;為了加強紋飾的吉祥寓意,將各種動植物通過變形拼合在一起形成的吉祥紋飾[6]10;這些圖案結構完整又不失變化,具有民族獨有的審美情趣,給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圖案之美。

二、兩民族傳統銀飾的相互關系

從銀飾的佩戴習慣來看,麗水漢、畬兩族都非常注重銀飾品的佩戴,銀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從傳統銀飾的制造工藝來看,兩民族的傳統銀飾制作工藝繁復、種類多樣,各道工序精細復雜,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廣泛使用燒藍工藝,鏨刻技術純熟。區別在于:畬族傳統銀飾制作頗具元代雕刻風格,追求造型獨特奇巧,顯示畬族文化純樸、粗獷、神秘的風格;畬族特制的月牙形束鏨等工具和獨有的傳統刮光、草藥配方煮銀泡洗技術,使畬族傳統銀飾顯得更加光亮精致。

從造型和圖案表現手法來看,兩者有明顯區別,畬族傳統銀飾造型更為豐富和夸張,表現手法更加具象和粗獷;裝飾圖案取自自然和生活,通過對花草、動物等自然物象進行提煉與升華,體現了民族古老而傳統的審美觀和價值取向,既有返璞歸真的純真之美,又有人神交流的神秘之美,表現出民族工藝美術的優秀特質。景寧畬族鳳冠上裝飾有各種各樣的鳳紋,鳳冠的頭面上裝飾著立于浮云流水之上的兩個面露微笑的小人,這兩個小人下半身呈尾羽狀,與方牌上鳳紋的“雀尾”十分相似;鳳冠上銀飾方牌上的鳳紋,看上去更像是普通的雀鳥或是稚雞;總體都顯得十分簡單拙樸,只有鳳紋頭上的三瓣頭冠區別與其他鳥雀[7]51。漢族傳統銀飾相對樸實,圖案紋飾簡潔細膩,注重細節和工藝的處理,繼承著南方傳統銀飾人物開臉生動喜慶、式樣新潮的理念,具有南方浙工、徽工的細膩華美;又因山地文化而具有古樸、秀雅的特點,具有獨特的風貌。兩民族傳統銀飾相關之處在于:在畬族遷徙雜居的過程中,自發或不自覺地與漢族互相融合、互為影響,在遷徙過程中,畬族傳統銀飾文化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漢族傳統銀飾文化的影響。受不同區域的漢族文化的影響,每個地域畬族婦女的傳統頭飾也有所不同,相較于福建等地的畬族,浙西南麗水景寧畬族婦女的傳統頭飾在形制上更簡潔,與“釵”“雙尖”“珠串”等江南婦女的傳統頭飾相結合,更加柔和優美。景寧畬族鳳冠上的鳳紋形態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豐富起來的,其鳳頭、鳳尾的形狀與漢族鳳紋“雞頭”“雀尾”的形態特征相近[7]52;連錢紋盛行于宋元時期,出現在畬族鳳冠上;麗水畬族兒童帽飾受漢文化影響更深,吉祥漢字被畬民采用在帽子上,鑲嵌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動物等傳統銀飾,期盼兒童“好生養”;有的童帽上還會裝飾“尺子”“剪刀”等銀飾,除了希望兒童巧手,更是一種辟邪的“法器”[6]11;受漢族道教的影響,以“八卦”“老君像”以及眾仙神像作為兒童帽飾裝飾,使其在造型和紋飾上與漢族童帽的寓意大致相同。

以上這些都表明畬族銀飾無論從工藝、紋飾和種類上都汲取了漢族的藝術傳統。畬族人民使用的銀飾品一部分堅持了自己民族的獨特性;一部分又融合汲取了漢族文化的特質,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對銀飾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通過對浙西南麗水地區漢、畬兩民族傳統銀飾進行造型、工藝和裝飾圖案語義的研究,可以發現麗水漢、畬兩民族的生態文化系統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兩民族的傳統銀飾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畬族傳統銀飾裝飾圖案中不僅蘊藏畬族的社會特點、地域特征、生產生活方式,還可以看出畬族人民民族崇拜的樸素情感,歌頌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以及對生活的熱情與憧憬等語義內容,可以得出畬族裝飾圖案的民族性決定了它的藝術風格選擇,而且它的象征性也極大地影響了它的藝術表現形式[6]40的結論;漢族傳統銀飾圖案紋飾的構圖方式和藝術表現方式在滿足基本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之上,也凝聚著漢族的民族信仰與審美理念。麗水地處浙江西南山區,古時政治相對閉塞,經濟自給自足,文化形態持久不變。正是這種環境使此地區保留了原生態的非物質文化,兩民族傳統銀飾制作工藝和裝飾圖案反映出來的個性與共性,以及兩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交融,使得傳統銀飾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品,而且反映了浙西南特有的區域文化生活習俗,蘊藏著兩民族情感和思維意識的獨特藝術體系。探究漢、畬兩族傳統銀飾文化的審美心理和民族文化特征,能更好地向外界傳播浙西南畬族文化,借助傳統銀飾向更多的人傳達浙西南畬族的民俗風情、精神價值的同時,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浙西南民族文化特點和傳承保護民族藝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金星杉.畬族老銀飾的文化內涵[J].收藏,2019(1):146-149.

[2]趙治中.處州史事鉤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3]郭今文.淺析畬族銀飾文化及其保護開發——以浙江景寧為例[J].消費導刊,2017(9):5-6.

[4]史圖博,李化民.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M].張世廉,譯.武漢: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84:19-22.

[5]林琴玉.畬族銀飾的文化內涵探析:以閩東福安為例[J].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3(6):64-66.

[6]裴家莉.浙西南畬族裝飾圖案的視覺符號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4.

[7]吳微微,駱晟華.浙江畬族鳳冠鳳紋及其鳳凰文化探討[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8(1):50-54.

作者簡介:施佳男,碩士,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陳設設計。

猜你喜歡
畬族麗水漢族
畬族頌
麗水發現新物種
畬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節慶活動
麗水古堰畫鄉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畬族民歌:《朋友,請你喝杯酒》
不要亂叫“老家”了!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甌江麗水
蒙古族與漢族甲狀腺結節患病情況對比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