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寬種植業發展路徑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2021-12-01 12:08俊,嚴菘,趙剛,米微,楊
云南農業 2021年10期
關鍵詞:水田甘蔗群眾

趙 俊,嚴 菘,趙 剛,米 微,楊 烊

(1.云南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云南昆明 650224;2.云南省飼草飼料工作站,云南昆明 650224;3.云南省草地動物科學研究院,昆明小哨 650212;4.云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云南昆明 650031)

班母村位于普洱市西盟縣勐梭鎮東南方,距縣城17 km,國土面積39.75 km2,人口主要由佤族、拉祜族和漢族構成,是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聚居村落,曾是西盟縣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度高達44.1%。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2000 m,最低海拔1190 m。年均氣溫20 ℃。干濕分明,降雨集中在5-10月,年降水量達2558~3200 mm。全村共有耕地719.8 hm2,其中水田面積173.5 hm2。根據班母村自然資源現況和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找準制約產業發展的“痛點”,是班母村當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亟需破解的瓶頸。

一、推廣新項目新技術提升種植效益

班母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農業產業和勞務務工收入。主要種植玉米、水稻、旱谷、茶葉、甘蔗以及咖啡等農作物。糧改飼、甘蔗輕簡高效栽培等政策項目和技術逐步推廣,農作物整體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內部種植區域和結構逐漸優化,傳統經濟作物產業收益明顯增強,群眾對種植效益更加注重,精耕細作的種植方式得到接納,讓群眾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提高經濟收入,是拓展增收渠道,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

二、基礎設施薄弱,群眾對產業發展的認識缺乏前瞻性

(一)基礎設施薄弱

班母村水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24.1%,其中“雷響田”占據了高達73.6%的水田面積,水田灌溉僅靠常年流水的山箐引灌,有效利用的三面光水渠不足10 km,小水窖利用率為零。甘蔗新技術的推廣有效減少了村內坡地面積,但耕地坡度陡、作業臺面窄。雖然砂石生產路的貫通緩解了雨季生產物資進不了地,農產品出不了村的局面,但路面建設坡度大,加上長期降雨的沖蝕,損毀嚴重,導致砂石生產路的使用年限僅為1~2年,群眾投工投勞修復壓力重。

(二)種植效率偏低

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 游牧半農耕下的“刀耕火種”才逐漸在班母村減少,“種植一偏坡,收獲一籮籮”的低效生產方式普遍存在,旱谷畝均單產不足100 kg的情況延續多年。截至2020年末,全村農業機械總動力不足5000 kW。在甘蔗新植換樁的政策性項目補貼下,甘蔗種植實現了全部機械化耕翻地,但收獲時勞動強度依然大、用工多,再加上村里的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日益嚴峻,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影響。

(三)產業發展認識不足

長期粗放式的生產管理,致使生產技術環節嚴重缺失。當地群眾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技術較慢,尤其是對精細化管理的產業更是缺乏系統化的生產經驗,造成蔬菜等產業推進力度慢,群眾對蔬菜管理的時效性淡漠,整體契約精神不足。

三、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能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良性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地力產能

著重對海拔1200 m的水田和1400~1600 m的旱地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一是水田重點進行并小改大,建設灌溉管網,確保常年可灌溉;二是旱地重點實施坡改梯,提升耕地質量,合理規劃建設機耕路,充分利用常流水的箐溝建設梯級蓄水小壩塘,配套灌溉溝渠或管道;三是將旱地改為有水源保障的水澆地,提高冬春旱季有效灌溉面積;四是種植皇竹草、飼用薏仁以及建設防護林,為陡坡地建造生物護坡綠籬;五是鼓勵秸稈還田、堆捂腐熟農家肥、種植綠肥,對土地進行輪作休耕,提高耕地質量,提升地力產能。

(二)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綠色生產

針對班母村產業結構現狀,重點優化內部產業結構,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抓好經濟作物生產。在低海拔水田重點推進高產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減少旱谷等低效作物的種植,提高糧食產量。圍繞拉巴科牛場,綜合考慮運距以及經濟效益,重點在8個村民小組實施糧改飼項目,保證青貯玉米的產量。甘蔗種植要嚴格規劃,根據西盟縣糖廠產能進行面積調節,嚴禁毀茶種蔗,優先將甘蔗種植區調整在道路通暢、冬季有水源保障的區域,適時推進旱地甘蔗冬灌,提高甘蔗單位面積效益,摒棄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茶葉重點發展綠色有機茶,在茶園增加或更替櫻桃、木姜子、香樟等有經濟價值的覆蔭樹種,實現立體經濟效益。

(三)推廣新興產業,發展冬季農業

班母村冬季光熱資源充足,海拔1200~1400 m的冬閑田需要充分利用。結合水田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新發展起來的無筋豆種植基地,重點在富母乃、小街傘以及漢族寨子等海拔1200 m以下的區域發展無筋豆訂單農業。對于爬街新發展的蔬菜基地,要強化銷售訂單,布局好蔬菜種類供應上市時間。做好水肥一體化建設、示范種植樣板地建設、育苗場的建設及種苗供應鏈建設,合理規避內部產業對土地的競爭,形成良性循環新發展格局。

(四)變劣勢為優勢,推動產業轉型

每年5-10月,產業增收渠道有限,僅以采茶為主,如何將長降雨制約農業發展的劣勢轉變為優勢,是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依托班母村豐富的竹林、草地資源,借助拉巴科牛場的糞肥、糖廠的蔗渣,優先在海拔1400 m的佤族寨發展姬松茸等菌類種植,再逐漸向拉祜小組擴展。菌棒等廢棄物可以堆肥還田,實現“夏菌冬菜”的產業內循環發展。

(五)科技走進田間,培育鄉村人才

一是推廣水稻寬窄行高產栽培模式和拐子苗段空式高效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二是推進甘蔗全膜覆蓋輕簡栽培技術,擴大省力化栽培范圍;三是在產業推進過程中,不斷強化培訓蔬菜育苗和無筋豆生產技術;四是用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和直觀的方式講授技術知識,結合理論與實踐,讓群眾在生產中掌握新技能,提高種植水平,達到培養鄉村人才的目的。

(六)聚力群眾管理能力,解決產業公共事務難題

結合實際,以群眾為主體,充分發揮黨支部和脫貧工作委員會的組織作用,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能力,對農村產業中的公共事務管護和維護進行合理組織,助力水利、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指導村兩委班子和群眾共同商議,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法來維護管理,避免書面管理、檔案管理帶來無法操作的僵局。產業只有在群眾共參與的狀態下,才會發揮公共財政投入的長效力,從而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猜你喜歡
水田甘蔗群眾
多讓群眾咧嘴笑
先鋒廈地水田書店
《紅樓夢》中的“水田衣”是啥
《紅樓夢》中的“水田衣”是啥
甘蔗的問題
《紅樓夢》中的“水田衣”是啥
甜甜的甘蔗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著追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