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共病情況分析

2021-12-06 02:53
實用老年醫學 2021年11期
關鍵詞:共病患病率胰島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糖尿病病人以及老年糖尿病病人的數量逐年增長。2019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發布的全球糖尿病數據[1]顯示:65歲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0%,較2017年患病人數增加了1300萬。中國是老年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已經達到3550萬。

老年人由于機體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各臟器功能降低、代謝平衡被破壞、認知功能下降和肢體活動障礙等病理生理特點,一體多病非常普遍。閆偉等[2]報道我國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為69.13%,共病患病率為43.65%。而老年糖尿病病人?;加行?、腦血管疾病,且心、腎、腦、肺功能不全比例高,多病共存更普遍。共存病不僅增加糖尿病診斷治療的復雜性,也影響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增加多重用藥及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Charlson等[3]提出通過Charlson共病指數(CCI)對病人的共病情況進行量化評價,對病死率具有很好的預測作用。本研究擬通過對老年T2DM病人進行共病評估,分析其共病情況,以提供個體化的治療,提高老年糖尿病整體管理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7~2019年在我科住院的老年T2DM病人427例,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長期臥床、嚴重精神障礙,心、肝、腎、腦等疾病終末期的病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資料收集:通過電子病歷回顧性收集病人的出院診斷和其他診斷,一般資料和化驗檢查資料。

1.2.2 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計算BMI;使用血壓計檢測血壓(SBP、DBP);使用ARKRAY HA-8180糖化血紅蛋白儀檢測HbA1c水平;使用Roche 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FPG、TG、TC、HDL-C、LDL-C、血肌酐(Scr)、腎小球濾過率(eGFR)、UA、ALT等指標。

1.2.3 胰島B細胞功能評價:病人空腹10 h以上,次日清晨行標準饅頭餐試驗,進餐前和進餐后2 h分別靜脈采血檢測胰島素、血糖和C肽水平,采用穩態模型評估的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評價胰島素抵抗,HOMA-IR=G0×I0/22.5;采用穩態模型評估的胰島B細胞分泌指數(HOMA-β)評價基礎胰島素分泌功能,HOMA-β=20×I0/(G0-3.5)[4]。

1.2.4 共病評估:采用CCI進行評估[3]。本研究不納入年齡評分,將CCI得分≤2分定義為低共病,CCI得分>2 分定義為高共病。因研究對象為糖尿病病人,故糖尿病不計入CCI總分。

1.2.5 多重用藥評估:病人應用5種及以上的藥物定義為多重用藥[5]。

2 結果

2.1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一般資料比較 427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中,按照CCI得分分組,其中低共病組148例(34.66%),高共病組279例(65.34%)。高共病組的平均年齡為(79.89±9.86)歲,低共病組的平均年齡為(73.14±9.24)歲,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高共病組≥80歲占比顯著高于低共病組(P<0.01)。高共病組的糖尿病病程為12.00(5.00,20.00)年,顯著高于低共病組的病程10.00(3.00,16.00)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高共病組病程 >10年者占比顯著高于低共病組(P<0.05)。高共病組的SBP、Scr、UA水平均顯著高于低共病組,TC、LDL-C、HDL-C和eGFR水平均低于低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BMI、DBP、TG、ALT水平,吸煙率、飲酒率、他汀類降脂藥使用率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伴發疾病比較 老年2型糖尿病低共病組中,77.70%伴發高血脂、62.84%伴發外周動脈血管疾病、53.38%伴發高血壓、7.43%伴發腦血管病、6.08%伴發缺血性心臟??;高共病組中,88.53%伴發高血壓、81.00%伴發高血脂、63.44%伴發外周動脈血管疾病、60.93%伴發腦血管病、40.50%伴發缺血性心臟病。高共病組伴發高血壓、腦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的比例顯著高于低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年齡≥80歲且病程>10年的112例病人中,最常伴發的疾病為高血壓(89.29%)、高血脂(79.46%)、外周動脈血管疾病(62.50%)、腦血管病(56.25%)、缺血性心臟病(41.7%)等,與高共病組基本一致。

2.3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多重用藥情況比較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用藥5~11種,其中高共病組的多重用藥比例為62.37%,平均用藥(5.10±2.07)種;低共病組多重用藥比例為47.30%,平均用藥(4.32±1.92)種。高共病組多重用藥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年齡≥80歲且病程>10年的病人中,多重用藥比例為59.82%,平均用藥(5.01±2.11)種。

低共病組有48.65%的病人使用降壓藥物,其中18.24%的病人使用2種及以上降壓藥物,有41.22%的病人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高共病組有82.08%的病人使用降壓藥物,其中43.73%的病人使用2種及以上降壓藥物,有60.22%的病人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高共病組中2種及以上降壓藥的使用比例和抗血小板藥的使用比例明顯高于低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血糖控制及胰島功能比較 2組HbA1c、FPG、餐后2 h 血糖(2hPG)、空腹胰島素(F-Ins)、空腹C肽(F-C肽)、HOMA-IR和HOMA-β差異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血糖控制及胰島功能比較

2.5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降糖藥使用情況比較 低共病組使用2種以上口服藥的比例明顯高于高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高共病組未用降糖藥和用胰島素或胰島素聯合口服藥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共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低共病組和高共病組降糖藥使用情況比較(n,%)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和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老年T2DM病人高共病的患病率明顯增加。特別是≥80歲及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病人高共病患病率明顯升高。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6]。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為22.5%~23.5%[7]。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發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常出現機體功能衰退、代謝平衡被破壞,以及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逐漸減退[8],與年齡相關的老年綜合征,如跌倒、衰弱、營養不良等,也加重了各臟器的功能惡化[9],導致老年人?;加卸喾N疾病。美國和德國近2/3的老年人存在共病[10-11],澳大利亞75 歲以上老年人約3/4存在共病[12]。有研究[13]顯示,年齡每增長19歲,共病相應地增長約10%。王姣鋒等[14]報道8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共病風險是65~69歲病人的6.81~9.24倍。

有研究顯示,我國42%的老年人同時患有2種以上疾病,以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組合最為常見,且患病率逐年增長[15];3B研究[16]顯示,30.0%的中國糖尿病病人伴發高血壓,12.2%伴發血脂異常,29.8%為高血糖伴發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病人。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T2DM病人高共病組中,88.53%伴發高血壓、81.00%伴發高血脂、63.44%伴發外周動脈血管疾病、60.93%伴發腦血管病、40.50%伴發缺血性心臟病。美國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17]報道65歲以上2型糖尿病病人(平均年齡76.5歲)高共病的前五位是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外周動脈血管疾病和心衰。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我國老年糖尿病病人伴發腦血管病較多。

老年糖尿病病人多重用藥情況不可避免,且非常普遍。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用藥5~11種,高共病組中有62.37%的病人存在多重用藥,低共病組中也有47.30%的病人存在多重用藥。老年T2DM病人高共病組與低共病組比較,雖然糖尿病病程比較長,但2組的HbA1c、FPG、2hPG、F-Ins、F-C肽、HOMA-IR和HOMA-β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低共病組服用2種以上的口服降糖藥的病人比例顯著高于高共病組,而高共病組使用胰島素或胰島素聯合口服藥治療的病人比例顯著高于低共病組。因為老年糖尿病常伴發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所以無論是低共病還是高共病病人均服用多種降壓藥、降脂藥以及抗血小板藥物等。且高共病組中伴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病的病人比例高,所以高共病組中使用2種及以上降壓藥物以及抗血小板藥物的比例明顯高于低共病組。

綜上,老年糖尿病病人除了大血管、微血管并發癥以外,還容易伴發多種疾病。通過對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共病情況進行分析,制定以病人為中心、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病人的預后具有指導意義。

猜你喜歡
共病患病率胰島素
以社會支持為中介的唐山市共病老年人衰弱與失能的關系
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在老年醫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2020年安圖縣學生齲齒患病率分析
抑郁狀態與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狀態的相關性及干預療效
云南省尋甸縣小學生視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調查
昆明市3~5歲兒童乳牙列錯畸形患病率及相關因素
老年共病的現狀及研究進展
胰島素種類那么多,別再傻傻分不清
胰島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別
胰島素筆有哪些優缺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