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感美學的愉悅性研究

2021-12-06 15:20許曉睿
藝術品鑒 2021年6期
關鍵詞:美感感官對象

許曉睿

樂感美學與樂感文化,二者的關系一直見于美學的討論之中。對于樂感美學的探討,首先要對二者做出區分。首先,樂感美學不是樂感文化?!皹犯形幕笔抢顫珊裣壬?985年在“中國的智慧”講演中提出,收錄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后來在《華夏美學》中又有所發揮。樂感文化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特色的一種概括,與西方的“罪感文化”相對,而“樂感美學”是以樂感為基本特質和核心的美學體系的一種思考和建構,而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研究和概括1。

一、何為令人愉悅的美?

美是什么?在沒有接觸到美學之前,人們眼中的美,是一個形容詞或者名詞,好看、賞心悅目,通過感官,使人心情愉悅的東西、現象就是美的。是一個名詞,美人、美景、美物、美句等,同樣也使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滿足。在李澤厚的美學理論中,美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強形式,用強烈的形式表現出的感官愉快;是倫理判斷的弱形式,把嚴重的倫理判斷采取欣賞玩味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對人的夸贊、敬佩等2;美也可專指審美對象,在現實中,這一類是被用得稀松平常的。而關于美,又有太多的不同,關于優美、崇高、悲劇、陽剛美、陰柔美等,這些在祁志祥老師的《樂感美學》中做了詳盡的述說,這里不做多討論,重點還是放在所理解的“樂感”上。

從托馬斯·阿奎那這句話中:“凡是第一眼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作美的”,筆者不甚同意。反過來說,在日常生活話語實踐中,“如果一件事物不能給人以美感,那它一定不是美的”,“凡是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作美的”。那么,美就是能給生命帶來快樂、愉悅的感覺,也就是“快感”和“樂感”。這種樂感既包含無害于生命存在的感官快樂,也包含克制有害的感官快樂的精神快樂??墒?,在了解樂感美學的基本含義后,有這樣一個疑問:美是使人感到愉快的事物或者對象,或產生樂感的性質,那美是不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觀存在呢?客人們常常就會將“所指”的對象直接認為美,那在客觀事物都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各有千秋,為什么都可以稱之為美呢?是不是這些事物,有一個共同的性質,能夠被我們稱為“美”的共同性質?一直想去找不同事物之間有何聯系有何相似,在仔細審視了樂感美學中關于美的價值后,才發現其實所有客觀事物能使人感到美的共同性質就是審美主體投射在對象里的“樂感”,這關乎審美主體性的差異,錯誤的認知差點割裂最本質的聯系。所以,人們為什么把“美”這個名詞用在“不同的事物”中,因為它們都可以使審美主體感到愉快,或者說給審美主體帶來樂感。這是否可以從某些方面解釋樂感美學的流動性?

那么,所有能夠給審美主體帶來樂感的對象都是美的嗎?顯然不是。毒品、賭博、無節制的游戲、錯誤的購買欲等,都會使人帶來快感,但沒有人將其視為“美”。所以對于樂感對象要加上一個限定——對審美主體有益而無害的。美就是應該有正確價值的那部分才能稱為美感。關于“價值”,一個機體的生存就是他的價值標準,增進機體生存的就有價值,這樣是否可以用功利性這一詞來回答?美的功利性第一種是美感對于人生意義,第二種是對象品質對于自身有用或者合乎其目的,獲得最多爭論的就是對象品質對審美者有用這個觀點,引起柏拉圖、黑格爾等人的爭論。由于美的事物本身有社會功利性,即包含著善的本質屬性,所以人們對某一事物做出判斷時,不但要求對象合乎真,而且要求合乎善,這就是審美關照中和規律性、目的性的統一。所謂合目的性就是審美標準中的功利性要求。但是,樂感的價值中不一定僅僅包括了正價值,威脅了機體的存在就是無價值了3,對樂感對象的過度追求會傷害機體,危及生命的生存,與美所要求的價值背道而馳,就像現實中一味追尋快感而做出的錯誤決定。而這一觀點,也可上升至樂感的道德層面。

二、樂感美學中愉悅性的價值

繼續討論什么是有價值的美。在亞里士多德關于藝術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德拉克里特關于世界是原子組成的學說,丹托對于藝術世界的劃分中,不斷找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關聯。在祁志詳老師的劃分中,將現實美與藝術美(含自然美與人工美)劃歸為“美的領域”,將形式美與內涵美劃歸為“美的形態”,將陽剛美和陰柔美劃歸為“美的風格”4。美是各種生理感覺的快感對象,傳統西方美學的觀點中,將美直接限定在視聽覺當中,但是就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實踐來看,聞到食物的香味,摸到觸感絲滑的絲綢,嘗到回味無窮的飲食,都會引起快感,從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愉悅,可見只局限在視聽覺經不起推敲。五覺能夠聯系到快感,根據生理學的分析,五覺快感的神經機制處于同一層面,五覺有相應的器官聯系著物質和欲望,又有相應的中樞聯系著認識和判斷。通常人們將“美”“善”“真”聯系起來時,談及的是涉及感官愉快的形式美。以科林伍德舉的例子來結尾,“當我們談及一些東西是美的時候,更經?;蚋鼫蚀_地講,是指他們具有某種僅僅迎合我們感官的神妙之處,例如說一塊美味的羊肋排或是一種美味的紅葡萄酒……”5談及完了物,之后就關乎于內涵美中的感性形象?,F實生活中,人們不僅用“美”稱契合五官、令感覺快樂的物質形式,而且用美來指符合理智判斷、令心靈快樂、具有真善內涵的感性形象,美即是道德象征、真理的化身;善、真與美呈現出重合性。心靈由理性而美,形容人心靈美、道德的美,是由于一種外在的美好、善良的形象在此。在客觀精神說中,或中世紀神學家眼中,“美”的名字為上帝。同樣,現實中人們也覺得便利是一種美。休謨說:我們在動物或其他事物上所欣賞的美,大部分都起源于便利和效益的觀念。建筑設計的美,考慮到功能與形式的統一;產品設計考量人機工程學和客戶需求,提供更加便捷的使用;城市規劃中的美,如街道設置和公共空間的坐落為了城市和人們生活的便利;食品的好壞給人們的健康提供便利?!懊馈蓖瑯右埠驼胬硐嘟徊?,人們認識客觀規律,掌握真理,目的在于駕馭自然,改造世界,為人類自身服務和考量。知識是真理的結晶。人愈是聰慧,掌握的知識就是愈多,因而就愈美。因而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所沉淀的哲學、藝術、科技等知識,對近現代受益良多,不僅僅認為當時的人是“美”的,更是歷史的教訓,同時在以史為鑒,歷史給出的教訓使人謙虛以及對真理的接受也同樣造就新的“美”。

三、樂感美學中愉悅性的來源

前面用較大的篇幅討論了樂感美學的愉悅性以及五感和感性中的理解,思考了引起愉悅的對象,那美關于美感和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就只關乎于審美主體?李澤厚指出,“‘美是什么’如果問什么是美的事物、美的對象,那么,這基本是審美對象的問題。如果問哪些客觀性質、因素構成了對象,這就是審美性質的問題。如果問這些審美性質是為何而來的,美從根源上是如何產生的,這就是美的本質問題了?!?美的原因和美的根源,最終要回到樂感中去尋找,在前文的鋪墊下可以得知樂感的發生就是客觀對象與主題的契合、協調的關系,對象的美源于適合審美主體之性,“適性”就是人們指稱對象為“美”的根本原因和最終根源。

關于主體的適性為美,意味著某種客觀對象如果適合審美主題的物種本性,與審美主體的物種本性處于契合協調狀態,就會喚起主題的愉快感,從而被這個物種的所有個體普遍認可為美7。我們所見的極光,顏色以及亮度在人眼所接受范圍之內,且追逐極光迎合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敬畏和追逐;所聽到的音樂,音樂符號的組合,稱之為美妙,有“適音”的要求;關于穹頂的美,是圓形的特殊構造使人感覺這種圓潤的情感,高聳、拔地而起的感覺在視覺和心理上給予沖突,感覺到崇高及快感……美看起來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但是這種屬性離開人的感官就無法存在,所以,客觀對象美不美,都是要經過人的感官來衡量的。嚴格來說,客觀存在的美,其實都是感覺主題本質力量的內在價值尺度的相對穩定的對象化、物態化。

關于引起主體的愉悅感,還有關于客體和主體同構共感,在格式塔心理學中提到了異質同構,在主體和客體處于同構時,會產生類似于共振共鳴的共感,從而引起愉快的反應。在很多時候,“和諧”這個詞能夠說明這種情況,客體的物理結構和主體心理結構相契合,會產生道德美、人格美,就是常說的“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同類事物總會去親近著同類事物,就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在立普斯的移情說中,“審美主體不是對象對立,而是自己就在對象里面”,在關于“和諧”常提及“人化自然”,再走向“物我合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對象的意識就是人的意識,是從對象中認識人,認識自身,人的本質是在對象上面意識自己。就如尼采的懷疑論中所提到的,“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在凝望著你”8。前文中講到什么是有價值的美,適性原則也論證了美的價值,即客觀對象適合主體的物種本性和習俗個性而美,還衍生、意味著符合主觀目的、對人有用的美。主客體間的雙向交流,處于一種協調、默契、適合的狀態,這就是產生快樂而將審美對象稱為“美”的深層原因。

四、樂感美學中愉悅性的心理構成

最后再來討論一下美感構成的心理元素。樂感美學中的美感,只存在愉悅和感覺的成分,前文中關于美感分為了形式美和內涵美,對形式美的感受體現為感覺、情感、表象,對內涵之美的感覺則另外加上想象、聯想、理解等。沒有想象、聯想和理解,美感活動照樣可以發生,有感覺和情感因素的存在;有了想象、聯想和理解,美感活動可以更加豐富圓滿。在文學中,會提起一種修辭手法“通感”,美感活動中感覺的反映常常也會體現為“通感”和“聯覺”,是不同感覺之間的交流,羅丹評論維納斯雕像“撫摸這座像時,幾乎會感覺溫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也從側面回答了美感中不單單只存在視覺和聽覺。我們常常會說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感覺中積淀著理性認識,于是人的感覺和單純的理性認識不同,有時可以把握住真理,每個人對于美的判斷都不同,可以認知對客觀美或丑的客觀屬性的依據,會表現在生活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上。

美感活動中不僅包含大量鮮活的表象,而且伴隨著浮想聯翩的想象。想象不是對五官、五覺審美對象的形象的直覺感知,而是運用聯想對大腦儲存的過去經驗的表象回憶以及未曾經歷的新的形象的創造9。在審美對象引發的美感活動中,起作用的有時不是直覺表象,而是由想象所引發的“弦外之音”“景外之景”“境外之境”等。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回憶,人們總是對回憶念念不忘,不管回憶是苦澀或是甜蜜?,F在的人對經典老歌的喜愛,因為它們代表著華語歌壇那個時期的長盛不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對故國的滅亡引申自己懷才不屈的感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都城南莊物是人非的場景也是作者對過去的追思?!皠撛煜胂蟆笔歉鶕e人描述的形象在自己腦海中加以還原出的形象?!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還有音樂之聲所描繪奧地利田園風光?!皠撛煜胂蟆笔且粋€通過人腦再加工的過程,是一個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藝術創作中,對現實生活的再加工,也是一種對于生活表象的再創新。

五、結論

樂感美學中解釋了審美和美的形成、心理等一切關乎于美學活動的概念與分析,解釋了美是如何為大多數人所追捧,并且使生活擁有積極意義,解釋了美感在生活中是如何引起人們對美的認知。在認識了樂感美學之前,體會不到美是什么,什么樣的東西會稱之為美,對于美的判斷又是什么,美感的分類又是如何?,F在這些問題一一被解答,關于樂觀美學與生活中其他方面的聯系,還要繼續探討,美,不應該只是高高在上的模糊概念。

注釋

1 祁志祥.樂感美學的邏輯建構.文藝理論研究[J].2012(3):34頁。

2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7:268-269頁。

3 祁志祥.樂感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5頁。

4 祁志祥.樂感美學的邏輯建構.文藝理論研究[J].2012(3)。

5 [英]科林伍德.藝術原理.王志元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39頁。

6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7:275頁。

7 祁志祥.樂感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63頁。

8 [英]威爾杜蘭特.蔣劍鋒等譯.哲學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321頁。

9 祁志祥.樂感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82頁。

猜你喜歡
美感感官對象
曬曬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擬推薦對象
幾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感官訓練紙模
圖說車事
感官訓練紙膜
不一樣的地面美感 地磚扮靚空間
自然美感的桌子
個性簽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