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科技與文創

2021-12-16 22:27張育誠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34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文化傳播博物館

張育誠

摘要:隨著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較高的滿足,逐漸追求精神層面上的需求。逛博物館、看展是當代年輕群體接受藝術、歷史等高級文化的主流方式之一??萍嫉陌l展,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也對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路徑產生較大的影響。如何適應時代,借力新興技術不斷探索、創新文化傳播的形式,以及以科技承載人類、文化的溫度,是當今各博物館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數字技術;博物館;文化傳播

一、博物館及文化傳播

博物館是一個保存具有藝術、文化、歷史或科學重要性的文物和其他物品的機構。許多公共博物館通過永久性的或臨時性的展覽,讓公眾可以看到這些物品。如今,越來越多人愿意舟車勞頓,排隊去博物館接受人類歷史文化的熏陶。博物館已然成為大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主要渠道之一。博物館還背負著保存維護歷史文化資產、建構人類共同的歷史記憶、傳承人類歷史文化積淀的文化傳播使命。

二、數字技術賦能博物館文化傳播

博物館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在上世紀末便以開始。1995年,包括美國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在內的多家歐美博物館就已著手開展數字化存儲項目等工程。在當代,展覽展示技術、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博物館管理技術、博物館教育技術的多方技術變革都對博物館運營造成了巨大影響,VR、直播、3D打印、手機移動客戶端開發等新興技術的涌現讓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掌上博物館等概念逐步出現在大眾眼中,姿態各異的博物館表現形式使其在觀者的心中愈發有趣。[1]數字技術對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的文化傳播突破了傳統文化傳播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利用數字媒體的巨大優勢,實現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對信息進行傳輸與獲取。同時,突破時空限制的藩籬便意味著拓寬了受眾群體的覆蓋面積,使得博物館文化傳播更加廣而有效。目前,數字媒體的覆蓋已經得到極大的發展,加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跨越國家、地區以及時區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實現,信息通訊的即時通聯都是極為現實的事情,文化的整合更是有了極大的發展。

(2)豐富了傳播的體驗感受。博物館最原始最基礎的文化傳播方式是依靠實體展陳,輔以圖文的補充說明。隨后發展出了以聲音為媒介,即專員解說的方式向大眾講述各個作品、文物背后的故事。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傳播的內容種類更加豐富。動畫技術、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與博物館展陳相結合,發展出多種多樣的傳播內容。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博物館的藏品“活”了過來,更多細節、故事展現于人們的眼前。過去觀眾只能通過自己對展品的觀察、文字的補充、專員的解說以及自己的想象力以呈現出腦海中的圖畫?,F在,得益于數字技術的高度發達,人們能更直觀、更沉浸地體驗身臨其境的感覺。

(3)促進傳播方式的多元化發展。傳統的博物館傳播方式,無論是實物展陳還是隨員解說,都是需要受眾的實地參與,即線下實地傳播。而數字技術的發展,卻為博物館的傳播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博物館通過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融合,讓博物館的實體材料和信息都得以數字化,并發展出線上傳播的方式。博物館的傳播方式不再受限于線下實地傳播這一方法。同時,新媒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更是帶來更豐富的傳播方式,促進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多元化發展。

三、數字技術實際應用案例

(1)動畫技術

動畫技術較早就被應用于博物館展陳方式之一。一般分為兩種,第一是以動畫的形式較為生動趣味地向觀眾展示、講解實物及其背景故事。二是將展品內容進行動畫創造,以動態、生動的形式還原展品內容。2010年上海世博會于中國館展示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便是最為典型著名的例子。

(2)VR/AR技術

AR技術與博物館的結合前景廣闊,在國外一些國家,AR技術已探索性地運用于虛擬講解、“復原”展品、“復活”展覽對象并與之互動、展示暫時無法展出的藏品、創建博物館AR游戲以及AR館內導航等多個方面的業務內容。

VR技術的應用則更加廣泛。2018年,臺北故宮與HTC合作推出《清明上河圖VR》作品。該作品以《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為典,讓觀者可以在虛擬現實中細細品嘗汴京生活。

國內博物館亦對VR/AR技術進行了運用。2017年5月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看見‘圓明園’”數字體驗展選取了圓明園西洋樓、正大光明、勤政親賢、方壺勝境等26個景區,利用AR、VR技術多角度復現了“萬園之園”的恢弘景色。

(3)3D打印技術

3D打印作為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在國外博物館的應用較為成熟。它有效地解決了貴重或易碎藝術品巡展的問題。美國Peabody Essex博物館(PEM)在進行全國巡展時,就用3D打印技術復制出了Thomas Hart Benton的藝術品,這一黏土模型可以讓觀者親手觸碰,從而獲得別樣的體驗。

四、結語與展望

博物館一直以來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使命,積極發揮著其在人類社會中的影響和作用。數字技術的更迭,為博物館的文化傳播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技術不僅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作出貢獻,更拓寬了傳播范圍、豐富了傳播形式,增強了傳播效果。數字技術的運用與結合,使得人類歷史、文化、精神能以豐富多彩的形態展現于世人眼前。然而,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切忌喧賓奪主。炫目奪人的文化傳播形式只是其次,未來文化科技的思考應聚焦于「科技如何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亦即如何運用科技來表現、甚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倫情感」、「尊重包容」、「溝通對話」等(劉俊裕,2017)。

參考文獻

[1]搜狐. 中國博物館數字化發展歷程及新技術應用前景.搜狐,2017. 下載自https://www.sohu.com/a/198782972_488370

[2]劉俊裕. 從3D到5D,臺灣文化科技的新命題:科技如何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聯合報鳴人堂,2017年7月10日.下載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2574982.

[3]劉婉珍. 互即互入——博物館學的存有與發展. 博物館學季刊,27(1):81-101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文化傳播博物館
博物館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