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現狀及對策

2022-01-01 12:36鐵嶺縣氣象局劉建國秦冬旭
區域治理 2021年6期
關鍵詞:雷電災害公共服務

鐵嶺縣氣象局 劉建國,秦冬旭

雷電災害已經成了在洪水災害和地質災害之后的第三大自然災害,是當前最為嚴重的災害之一。一場雷電災害的發生會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除了經濟損失和財產損失之外還會導致很多的人員傷亡[1]。據調查表明,現在每年因為雷電災害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已經越來越多,給社會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人員的密集程度較大,安全隱患性較大,為了人們的人身安全以及財產性安全,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自然災害性天氣的預防以及預警工作,部署好一系列的防范措施,降低雷電災害帶來的破壞。

一、雷電災害的形成以及危害

實際上,雷電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是因為高安培的電流在短時間內瞬間的高溫度和不可控制的沖擊波以及巨大的電磁輻射等物流產生的效應,迫使它在瞬間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度和破壞性力度[2]。我們常見的雷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擊雷的形式;另一種是感應雷的形式,感應雷也可以稱之為雷電擊脈沖。

其中,直擊雷的產生形式是因為帶電流的云層和大地上某一個位置產生了瞬間的放電類的現象,從云層尤其是從雷云層上放給大地,那一瞬間會產生迅猛的放電現象,強大的電流會從雷擊點上出發擊中物體,在擊中物體的那一瞬間產生強大的破壞沖擊力,一次直擊雷的閃電的最大功率可以達到數億瓦,這個功率是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發電廠的輸出功率都要高的。如果沒有安全的防雷裝置,其一旦擊中建筑物,所有的電子設備都將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壞,更嚴重的會對人員造成傷亡[3]。

不同于直擊雷,感應雷的靜電感應和電磁的感應作用都屬于雷電產生的間接破壞作用,感應雷所產生的電壓破壞力度和程度比直接破壞的范圍和危害更加廣泛,如果沒有適當的防雷安全設施進行引導,會直接破壞建筑物中的信息系統和電器化設備,更嚴重的會直接造成人員的傷亡。

二、當前我國雷電災害在公共服務的防御現狀

(一)防御意識薄弱,防御體制機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雷電災害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防御主要是由政府以及國有氣象企業進行提供,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由社會組織進行提供,但是,這些都不能滿足當前我國對于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的要求[4]。人們對于雷電災害防御的意識比較薄弱,公共服務設施不規范,體制機制不完善,氣象機構人員對雷電災害的防御公共服務管理不到位,大多進行面子工程,面對雷電災害時防御系統不堪一擊。

(二)缺少防雷的設施

公共服務領域較大,沒有足夠完善的防雷設施,例如避雷針、防雷網等等相關的基礎防雷設施并不完善,更不會進行防雷系統的設計,這些都會導致在雷電災害來臨時受到嚴重的災害影響。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家中電器化的設備越來越多,公共服務領域的電器設備容量大、工作量大,但是通電的電源線等設備卻忽略了防雷裝置,這也成了雷電災害來臨時會受到影響的因素。

(三)經費的缺少阻礙了防雷預防工作

國家重視對企業的鼓勵,在進行防雷工作時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類變革,這使得氣象部門的收支發生了重大變革。技術的研究發展是需要大量的經費提供保障的,但是在對企業的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裝置檢測驗收費用進行減免后,卻減少了對于氣象部門技術經費上的支持,使得人員工資變少,人員不穩定,這使得防雷災害的工作變得舉步維艱[5]。

(四)社會組織力量薄弱

從事防雷專業研究的人員不多,但是需要專業防雷的崗位眾多,這個時候就會有大量崗位處于空缺狀態,這也使得很多剛剛從事防雷檢測工作的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也缺乏專人進行人員技術水平的指導和訓練。各種因素使得我國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開放程度比較低,而且社會組織所參與的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也比較少[6]。由此可見,當前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的人員數量少、缺乏專業性人才、沒有相關經驗,整體的相關服務工作不足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五)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的不重視

在我國,農村房屋大部分都是由磚瓦構成的,而且其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沒有安裝防雷裝置。如果碰到雷雨天氣,農村受到雷擊的概率遠遠大于城市。而且我國的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資源本身就不多,僅有的資源也是優先給予城市,而忽略了對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

三、在公共服務中的雷電災害防御對策

(一)加強科學防雷的宣傳,提高安全意識

在整體的防雷工作中,做好宣傳類工作尤其重要,應重點樹立人們的安全意識。第一步就是要從基礎做起,做好宣傳工作。防雷的宣傳工作不是一次兩次可以完成的,是一個需要重復的工作,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宣傳。同時,要加大預防的力度,將不合格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調整,定期組織宣講會,傳授人們相關的預防方法以及自救方法,相關的技術人員應做好技術支持,做好宣傳的正確性指導。

(二)完善雷電災害防御的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

健全雷電災害防御的公共服務考核制度和監管體系,做好公共服務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的認定工作,做好對于防雷安全設施中監管工作,依法規范市場工作,完善一系列的標準和準則,加強各個企業之間的聯動規范力度,建立防雷安全的重點企業的信息庫以及防雷的安全性檢測信息庫,制定整體的安全性檢查機制[7]。要組織各個企業進行雷電災害預防的學習,提升整體的雷電災害防御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對于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經費保障體系

在整體的工作過程中,要確保各級氣象部門開展易燃易爆等工程在設計安裝防雷裝置以及后續的收尾驗收等工作的經費充足,做好一定的預算,爭取得到當地的公共財政的政策或者資金支持。當地的地方政府要加大對公共服務防御雷電災害的投入力度,為其提供財政支持以及保障,從而推動當地多元化經費保障體系的落實。同時,各個企業及相關部門要努力將防雷技術服務事項納入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規劃之中,發揮市場的機制性作用,讓政府更加重視公眾服務中雷電災害的防御性工作,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推動各類體系制度的完善[8]。

(四)完善農村防雷預警設施

就現如今的狀況來說,我國的防雷工作碰得到重視,尤其是農村的防雷工作。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為每家每戶實現互聯網的覆蓋性工作,以便于日后宣傳工作的開展。在施工設計的過程中引入防雷系統,做好預防雷電的工作,將雷電災害的預警設施進行完善。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加大對雷電防御設施的建設,比如在學校、廣場、集市、酒店等公共服務區域,做好預防雷電災害的防范安全意識的宣傳工作,完善雷電防御設施,定期檢查,做好后續工作。

(五)做好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性工作

要和氣象部門進行合作,積極做好雷電災害防御工作以及預警監測工作。政府應加大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科學有效地建設公共服務場所的雷電災害監測和預警工作,提供相應的人力物力,鼓勵專業人才對加強雷電科學的研究和預警監測技術的開發,提高對預警水平,及時有效地將雷電預警信息傳送到人們手中,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四、結束語

雷電災害是不可抗力災害,我們無法控制它的到來以及其到來的影響程度,能做的就是及時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工作,第一時間及時發布災害來臨的預警信號,做好防范減災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雷電災害的影響力度。對于公共服務人員密集的場所更要做好雷電災害的防御性措施,完善相應的機制體系,全方位多方面地提高災害監測預警的精確性和雷電災害預警的時效性,同時還要確保氣象服務的主動性以及防范應對的科學性。

相關鏈接

雷電災害,是一種氣象災害。因直接雷擊而導致的人員或動物傷亡、火災,因雷電波入侵、雷擊電磁脈沖干擾而導致的電力系統、通信系統、雷達天線及其他電子信息系統故障或失效而產生直接經濟損失或間接經濟損失的現象統稱為雷電災害。

因直接雷擊而導致的人員或動物傷亡、火災,因雷電波入侵、雷擊電磁脈沖干擾而導致的電力系統、通信系統、雷達天線及其他電子信息系統故障或失效而產生直接經濟損失或間接經濟損失的現象統稱為雷電災害。雷電災害作為自然界中影響人類活動的最重要災害之一,已經被聯合國列為“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雷電災害的損失包括直接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以及由此帶來的衍生經濟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

我國的雷電災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其中6-8月為高發期,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各省的強對流天氣基本上集中在每年的6-8月。對流性天氣的頻繁必然會造成雷暴雨過程次數的增加,進而使得全國大范圍地區在6-8月頻繁發生雷電災害事故。

從地域分布看總體上呈東南部多,西北地區少的趨勢;最集中多發的三大地區位于東南五?。ㄏ?、贛、浙、閩、粵)、環渤海圈的山東、河北,西北地區雷電災害的事故相對發生較少。

猜你喜歡
雷電災害公共服務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雨天防雷電要選對雨傘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務觀念的漸變
促進內外貿易 創新公共服務
雷電
政府購買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的實踐探索
地球變暖——最大的氣象災害
災害肆虐
計算機機房的雷電防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