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水同治”戰略背景下的沈陽市城區水網建設總體規劃

2022-01-20 11:09王玲侯瑩
中國房地產業·上旬 2022年1期
關鍵詞:水系沈陽水資源

王玲 侯瑩

【摘要】目前中央和省、市地方政府均將現代水網建設提升至重要戰略地位,作為水利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進水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伴隨治水興水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期,沈陽順勢而為,在“四水同治”戰略部署指引下,認識和梳理沈陽涉水要素,圍繞解決“水瓶頸”問題,提出打造“樂享水生活·水潤大盛京”的戰略構想,遵循多層次、分專項、有重點的設計思路,制定空間格局—建設行動—管控機制三大層面技術框架,探尋“四水同治”的“沈陽答案”。

【關鍵詞】四水同治;城區水網;水資源; 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水管理;沈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1.050

1、時代與機遇:謀劃地區水網是十四五時期國家、省水利建設的重點任務

1.1新時代治水新思想

水是城市的靈魂,是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也為城市注入了別具一格的神韻。沈陽,因“沈水”得名,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洗禮,已發展成擁有常住人口900多萬的東北地區唯一特大型城市,是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科技創新、交通物流和商貿會展中心。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治水興水迎來了難得的戰略新機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標中央“三新一高”要求和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站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對接國家、省水網工程建設的戰略高度,結合沈陽實際,充分認識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問題的緊迫性、重要性, 加快實施“四水同治”戰略, 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要求地來勾畫水網新格局,謀劃重大水網工程,探尋管控體系,從而推進水利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啟沈陽水利事業發展新篇章。在此背景下,開展本次規劃編制。

1.2地區水網戰略意義

“四水同治”的城區水網建設在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提升城市風貌形象、傳承弘揚歷史文脈、優化城市發展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她是城區水網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探索和有力實踐;是推動沈陽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和重要抓手;更是支撐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生態宜居之都的戰略舉措。

2、回顧與反思:沈陽市水網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解析

2.1沈陽市歷年治水歷程

“水安則城安,水興則城興”,水系建設與各時期城市發展建設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沈陽市開展了南北運河、渾河、蒲河三次大規模城市水系建設:南北運河的建設,為沈陽營造了百里環城水系;渾河生態治理,不僅為沈城打造了世界級濱水名片,而且徹底釋放渾南地區改革發展的無窮勢能;蒲河生態廊道建設,整合了沿線既有的資源,創造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事實證明每次水系改造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發展格局。目前,沈陽由單一河湖治理改造邁向網絡化提升建設新階段,揭開了沈陽新一輪的河湖水網空間均衡發展的新篇章。

2.2城區涉水資源概況分析

(1)研究范圍

規劃重點針對市內九區范圍,包含和平、沈河、大東、渾南、沈北等9個行政區,總面積3482平方公里,涉及遼河、渾河、蒲河、北沙河等河流。

(2)水資源概況

自2010年起,沈陽市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值為25.15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341立方米,是全省人均的2/5,是全國人均的1/6,屬極度缺水城市,人多水少,時空不均,且水資源量呈下降趨勢,城市水資源形勢不容樂觀。城區內現有25座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均為一級A,可用于再生景觀用水。地表水環境質量逐年改善,全市17個省考以上斷面均已達標,但仍存在水質不穩定,優良率低的現象。

(3)水系現狀分布

城區現擁大中小型河流渠52條,總長度約1300km,呈現橫強縱弱、脈絡單一、分布不均的態勢。湖庫水面53處,濕地4處,水域面積103km2,水域面積率達2.96%,位居東北地區前列。

2.3城區水網建設存在問題

歷經千秋,沈陽市在水利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自然條件、城市擴張、人口集聚等因素影響,仍然存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生態惡化、水環境污染、水災害頻發、涉水經濟文化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難以支撐沈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3、格局與構想:制定空間均衡、互聯互通的生態水網框架

3.1制定生態水網架構

貫徹中央治水新思路,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堅持系統觀念,按照“四水同治”戰略要求,結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和高質量發展新形勢,圍繞沈陽城市發展格局,全面開啟沈陽治水新征程。

規劃從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出發,統籌河、湖、庫、濕地等各類水空間,發揮水優勢,協調水量、水質、水域、水流等各類涉水要素,統籌協調好水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結合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和城市發展格局,構建系統性水網規劃框架;在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強化水城聯接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水文化景觀及智慧水管理的需求,形成“4+2”類涉水專項。秉承強化落地實施的有效銜接、精準謀劃項目的主旨,明確六類百余項工程和探尋逐級建管機制。該規劃是基于不同層級間、不同功能間、不同行業間的協同融合,通過多部門的統籌協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多目標的“共創共贏”,高效發揮水網整體作用和綜合效益。

3.2謀劃水網空間格局

(1)制定規劃理念

規劃以樂享水生活、水潤大盛京為理念,打造城市治水升級版,實現從單一河湖治理向網絡化提升建設再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轉型。以水網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現以水潤城、以水興城的美好愿景。

(2)明確發展目標

以城區水網為依托,構建空間均衡、互聯互通、四水同治的生態水網體系。建成與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適應、與國家和全省現代化進程相匹配的“空間均衡”踐行區、示范區。

(3)水網功能結構

在全市生態框架的指導下,以優化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實現城市整體效益最優化為原則,梳理水脈大系統,處理好水系與城市各系統的關系,綜合考慮調節洪水蓄泄關系、水資源時空分配及河湖生態節律的需要,總體上形成以渾河、蒲河、北沙河為主軸,渾北主城環城水系、渾南主城環城水系為核心,多處湖面水景和生態濕地為關鍵節點,以引棋入朱、引渾至北、引渾濟蒲、引遼至蒲等重大區域性引調水工程和連通工程為紐帶的一體化水網功能結構。

渾河、蒲河、北沙河三大主軸:渾河、蒲河、北沙河是沈陽最主要的行洪通道,也是區域乃至都市區極為重要的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黃金水道。以“三河共建”高標準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軸承連帶效益,加大洪水安全下泄能力,推進重要水源工程和引調水工程建設,完善跨界水污染防治與水生態修復體系,開展干流及河口綜合整治,為遼渾流域的高質量水利協調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渾北、渾南主城兩大環狀核心水系:渾北水環位于沈陽老城區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域,多元涉水鄰水要素匯聚,經濟發達、水問題交織;渾南水環地處城市向南拓展的核心地帶,肩負著“創新高地、文旅名城”的戰略地位。兩環均為區域提供了重要的行蓄洪、水資源調蓄、水生態環境保護空間,是沈陽大水網的雙核心。以洪水安全蓄泄、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為重點,完善湖泊綜合協同治理格局,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雙環在區域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地位,輻射帶動周邊地區水利發展。

骨干廊道:沈撫總干、渾蒲總干、新開河等是沈陽大水網的骨干廊道,其中渾蒲總干承擔著流域內行洪、供水、生態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沈撫總干、新開河由南及北溝通區域內的東西向水系,為流域間的水資源輸送、交通運輸、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撐。因此要充分發揮 3 條骨干廊道的綜合傳輸效益,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系統治理。

關鍵節點:朱爾屯水庫、輝山水庫、上沙湖、曹仲湖、云溪湖等在內的重點湖泊,是沈陽水網互聯互通的關鍵節點。通過實施水系連通、退田還湖還濕及生態治理、綜合調度等措施,進一步發揮湖泊在蓄滯洪水、調節徑流、涵養水源、水資源調蓄、維系生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水網的節點調節效益。

重要紐帶:以引棋入朱、引渾至北、引渾濟蒲、引遼至蒲等重大區域性引調水工程和連通工程,是延展區域大水網輻射范圍、串聯湖庫、溝通河流的重要紐帶,做好水源保護和控污治污等工作,致力打造水資源輸送的清水廊道。

4、建設與管控:沈陽市水網建設專項行動與機制創新

4.1科學制定涉水行動計劃

(1)以節水供水體系建設為基礎,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打造民生水網

大力推動全社會節水,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在充分發揮大伙房輸水工程、遼西北供水工程等骨干工程效益的前提下,推進遼西北二期工程后續,研究新辟遼河水網骨干工程,進一步擴大民生水網的調配水規模和輻射范圍,均衡配水,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

(2)以涉水生態空間保護為基底,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水網

推進東部引蒲入朱工程、南部沈撫總干提升連通工程、西部細河分水閘改擴建、北部遼河支流連通工程、南小河-蒲河連通工程等水系連通與引調水工程,加強蒲河、北沙河、朱爾屯水庫、輝山水庫等重點河湖以及東部水少地區的生態用水保障,強化水網連通性以及設施空間布局的均衡性。全力打造三帶兩環生態廊道,開展南湖、秀湖、丁香湖等湖泊治理,建設43處生態濕地,綜合整治300km河道、改善河口、沿河灘涂濕地生態環境,保障生態水網綠色化、健康化。

(3)以水污治理環境保護為抓手,加強宜居水環境塑造,建設景觀水網

大力創新管河治河方式,穩步推進河湖水生態修復,努力建設示范河湖。同時提出水系廊道、水源涵養、水源地保護等水環境空間功能范圍和空間管控要求。以“流域—水系廊道”為單元,統籌河湖水流連續性、空間完整性和水體功能保護要求,推進生態水系廊道保護和建設,全面提升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4)以流域水系綜合治理為重點,優化防洪除澇格局,建設安瀾水網

結合城市防洪規劃,將水生態空間進行功能管控分類,量身定制安全治理策略,將城區水系防洪、排澇、防潮體系全面提檔升級,并兼顧其他安全風險,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澇體系。同時開展城市排水泵站、老舊管網隱患改造項目、農村澇區治理等工程,優化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著力構筑水安全格局。

(5)以韻水美水文化惠民為主題,弘揚水鄉濱水文化底蘊,構建文化水網

按照“水韻沈陽”的總體定位,以水網水系為脈,以沿線文化遺存為依托,深度挖掘水系水工的時代背景、人文歷史,增強濱水空間主題文化建設,聯合打造濱水文化帶及城區生態文化圈,塑造“水清、岸綠、景美、流暢”的親水宜居環境,全面打造復合立體的文化水網。

(6)以水務監測信息管理為支撐,加強水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水網

發揮區域科技與創新能力,側重監測預警、數據傳輸、數據中心、綜合業務四大方面建設,深化建設智慧化的監測網絡、信息網絡及管理網絡,打造多網一體的智能水網工程。

4.2構建管施統籌協調機制

(1)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由市水務局牽頭統籌編制規劃方案,在做好四水同治工程的同時,將休閑設施、旅游資源以及河道景觀和綠化景觀等內容納入水網方案,調整水系沿線的土地功能,策劃一系列濱水開發項目,以達到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同時要求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局及各區政府全力配合,自然資源局、環保局、市政園林局和林業局全程參與規劃全過程,通過政府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使水網規劃的實施獲得多方認可與支持。

(2)打造市區聯動體系

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同、企業參與、社會支持實施機制。完善規劃標準,建立高效組織保障體系。做到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與協同管理相結合,系統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動態管理與靜態管理相結合,生態保護與適度開發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結語:

興修水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通過水網工程建設,打造“出門見綠,舉目見水,碧水繞城”的生態宜居城市,實現以水潤城、人水和諧、水城相融的美好愿景,使市區水域面積率由2.96%提升至4.11%,位居北方主要城市領先水平。

參考文獻:

[1]何子杰,徐馳.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水網思路探討[J].人民長江,2021,52(增1):1-4.

[2]趙偉,楊晴,張夢然,劉青青,楊曉茹,張建永,基于“多規合一”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構建思路[J].人民黃河,2021年第2期:157-160.

[3]王平,酈建強,何君,郭旭寧,現代水網規劃編制的戰略思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1年第9期:3-6.

作者簡介:

王玲,高級工程師,項目負責人,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侯瑩,工程師,設計人員,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水系沈陽水資源
鄱陽湖水系之潦河
水資源平衡調度在農田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水資源(部級優課)
花博園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
淺談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
最小和最大
水系魔法之止水術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