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15年,中國5個新的戰略路徑變化

2022-01-24 02:28黃奇帆
科學中國人 2021年29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能源世界

文 黃奇帆

從今年開始,中國進入第二個100年,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階段。今后15年,是我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大變局的15年;也是我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最為關鍵的15年。

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中國的發展戰略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我認為會有5個新的戰略路徑變化。

以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推出

從1949年10月1日開始到2050年,這100年的發展,大體上分為三個戰略循環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9年底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當時受限于帝國主義的封鎖,這30多年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循環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一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前的30多年,中國進入了一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以外循環為主的階段,充分運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積累財富、積累動力。第三階段是從黨的十八大以后、包括現在直到未來2050年期間,中國進入了一個以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階段。這個階段的戰略與以前的戰略相比,在內循環方面會出現5個變化。

一是能源、糧食自主自立,工業制造自主自強。中國發展會從能源、糧食更加安全的角度,形成一個以國內的能源和糧食自主自立的經濟循環體系。同時,在工業方面也會形成一個自主自強的工業制造體系。

二是我們的國民經濟依賴世界市場的程度將會有所減少。在以外循環為主的時候,中國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最高達到65%左右。最近這些年來,比重有所下降,去年已經降到了32%。我認為今后的十幾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會進一步降到25%左右。也就是說,國民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內循環。

三是高標準的商品和要素循環的市場經濟體系。在過去幾十年,中國商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較高標準的市場循環體系。但是中國在要素市場方面,不管是要素的定價、要素的配置,還是要素的流轉,比較多的還是依靠政府在進行配置。今后十幾年,要進一步推動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發展,要素的配置和定價將更多地由市場決定,形成一個高標準的要素市場循環體系。

四是中國的產業鏈配套安全。今后這一個階段,中國產業鏈通過強鏈、擴鏈、補鏈使得我們全要素的產業鏈更多地依賴國內市場。過去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將轉化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也就是說零部件原材料百分之七八十在國內,然后產品市場還是覆蓋世界。它的基本特征在產業鏈的分工上面還是開放的水平分工,讓世界最有能力、最有效力的企業加工各種部件。但另一方面這樣的水平分工產業鏈企業集群百分之七八十將垂直整合一體化,在中國國內形成加工制造的產業鏈集群。

五是作為內循環的第一動力,也就是中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將有較大的提升。目前,中國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規模占GDP的比重只占42%。在共同富裕發展的邏輯下,我預計在今后十幾年,這個比例會從42%逐漸上升到50%以上。由此,內循環的發展動力,經濟拉動的能力就更強了。

另一方面,在國際國內雙循環中,對外開放的國際循環也會發生重大變化。我們會實現更高層次的開放,更寬領域的開放,更有力度的開放。這種開放特征表現在5個方面。

第一,中國的貿易政策將從過去幾十年以出口導向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出口、同樣鼓勵進口,讓中國老百姓分享世界商品發展的成果。

第二,在投資政策上,我們將從過去著力引進外資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同樣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平衡的狀態。

第三,中國的開放區域將從沿海開放為主為先,沿海先開放5年、10年,然后再把開放政策轉移到內陸地區轉變為東西南北中,東中西同步開放。

第四,中國的開放將從原來比較多傾斜于工業制造、建筑業、商業、房地產等轉變為寬領域、全方位、多渠道的開放,在金融、貿易、服務貿易、教育、衛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全面開放。

第五,中國的開放將從過去比較重視要素和流量的開放,轉變為制度和規則的開放。更注重營商環境的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更多地參與WTO、各種FTA協議的討論,參與世界開放規則的制定。

總之,內循環、雙循環的體系是中國更高質量、更高效益發展的必然選擇,將使中國更高層次開放和更大力度發揮國內發展潛力,是中國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今后幾十年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入“3060”目標這樣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這項戰略目標的推進和實現,將使得中國在今后幾十年實現3個戰略性的、結構性的、根本性的變化。

第一,會使得中國的能源結構發生戰略性的、根本性的、顛覆性的變化。中國目前80%的碳排放是在能源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炭發電、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轉化的生產過程,產生了80多億噸碳。同時我們老百姓消費生活的過程、企業生產發展的過程也產生了20多億噸的碳排放。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能源生產和社會活動與碳脫鉤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是能源生產和社會活動與碳脫鉤。一方面就是我們全部的電力生產要清潔能源化,不產生碳排放,這是一個巨大的能源結構調整。另一方面,老百姓生活中盡量用電而不用其他的石化能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也不消耗石化能源,用電力生產。也就是說能源生產去碳化,生活生產消費電氣化。只要做到這一條,我們碳達峰、碳中和就能實現。

實現這個過程,會有上百萬億的清潔能源的投入,同時我們過去幾十年已經形成了幾十萬億資源裝備存量,其實是逐漸退出國民經濟的生產生活系統。這是中國能源結構的顛覆性的、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第二,在今后的幾十年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也將是中國國民經濟效益、國民經濟的質量極大提升發展的一個過程。目前中國的國民經濟的效益質量盡管和過去幾十年相比有長足的進步,但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相對落后。比如中國GDP占世界17%,碳排放占28%。再比如,中國消耗了世界最多的資源,最多的礦石,當然也會造成比較多的污染,所以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源頭減量是一個重要發展前景。同時,我們還會使得國民經濟中,節能減排各方面也會有巨大進步。我們有個目標,2035年中國GDP的單位能耗趕上世界平均水平,2050年趕上歐洲、美國等發達地區和國家的單位能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國民經濟會在5個層面上發生進步。

第三,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整個工藝流程會得到極大的結構性的提升。

第四,廢品回收過程就是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國廢品回收只占總生產量的10%左右,而世界發達國家一般都有40%以上的回收,所以中國廢品回收潛力很大。

第五,已經排放的廢氣、二氧化碳能夠固碳,能夠捕捉。

總之,這5個方面的事情做好,會使得中國整個國民經濟出現極大的提升。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時候,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世界上的引領作用將得到巨大的提升。

大家知道,在300年前,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產生了煤炭能源革命。英國人因為在這方面引領世界,形成了日不落的帝國,差不多引領世界150年。150年前,美國人福特制造了內燃機,發明了能大批量生產汽車的流水線;富蘭克林、法拉第等科學家發明了電,推動了美國和世界進入了電氣化時代,進入了利用石油、天然氣的能源時代。這就是第二次能源革命。它也推動美國在150年前開始引領世界。第三次能源革命將是清潔能源引領世界能源革命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誰引領?今天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將是中國引領。有三個重要的理由。

第一,在清潔能源的制造上,不管是光伏發電裝備、水力發電裝備,還是風力發電裝備,目前中國的生產裝備的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過去3年,歐洲、美國,甚至全世界建設投入的風電、水電和光伏電,60%的裝備是中國提供的。這就是說,中國不僅自己發展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清潔能源,同時提供了當今世界清潔能源建設安裝使用所有裝備的60%~70%。

第二,清潔能源的使用,在于市場使用端、用戶端。去年,世界50%的電動車由中國制造。儲能設備方面,中國國內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鋰電池儲能設備的產能占全球產能的70%以上的市場。

第三,從清潔能源的終端消費到供給端的生產一般有比較長距離的電能輸送問題。從遠距離的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的區域把清潔能源供應到城市消費者手里,這時輸電系統也將是一個關鍵技術。而就在這20年,中國的超高壓直流輸變電成了世界最重要的發明創造。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四縱六橫的智能電網系統,整個中國東西部之間,已經有超高壓直流電網傳輸了。

聯合國最近在推洲際之間的能源互聯,可以想象幾十年以后,地球能源互聯網將形成,世界五大洲之間實現能源互聯,最后實現全球電力互聯網。一旦有了全球電力互聯網,在地球幾大洲的沙漠上都有巨大的光伏風力電站,3個時區互相交替供應,世界貿易將不是幾萬億美元的石油貿易,而將是每年幾萬億美元的電力互聯互通的貿易。想象一下這個世界,將建立在什么樣的技術基礎上?建立在中國超高壓直流輸變電基礎上。

未來,城市化發展的方式會轉變為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

換言之,未來的能源世界的“主要力量”,一是清潔能源裝備,二是消費端終端上的裝備,三是全球范圍內的電力遠程傳輸的能源互聯網。而這3個板塊都將是中國在引領。

城市化的發展模式會有所變化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城市化推進。中國一年經濟增長10%的話,其中50%左右是城市化推進的,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城市擴張建設,以及大規模的房地產產業的建設。1980年中國城市人口只有1.8億,去年中國城市人口九點幾億,增加了7億多的城市人口。在40年里邊,大規模的農村人口進城,城市擴張。

1990年,中國一年新建房屋1000萬平方米;2000年建設房屋1億平方米;2010年新建房屋10億平方米;到了2017年,中國當年竣工的房屋面積17億平方米,這兩年沒有再增長。去年中國新建房屋面積是十六點幾億平方米,估計到2035年,中國一年生產的房屋會逐漸降低到10億平方米以內,形成一個折舊平衡的過程。

中國城市化率,目前已經到了64%左右。由于我們有比較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加上過去幾十年計劃生育管控,老齡化加速,再加上現有的農村人口中老年人居于多數,與世界同口徑相比,幾乎等同于歐洲75%左右的城市化率?!皠⒁姿构拯c”指出,城市化率的天花板為75%~80%。今后15年是中國城市化率進入天花板的階段。當然,即使再過100年,城市化也將保持在75%~80%左右,不會變成95%。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聚的過程趨于尾聲。

中國的科技創新要圍繞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解決問題

在中國的基礎設施方面,中國現在已經有16萬公里高速公路,有35000多公里高速鐵路,還有城際鐵路和各種各樣的輕軌軌道,這些年都發展成了世界之最??傊?,今后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多的是局部地區、局部領域的改造提升的建設,過去那種急風驟雨、鋪天蓋地大規模發展的階段過去了。

今后15年,中國GDP增長靠城市化拉動、靠房地產拉動、靠城市基礎設施拉動的動力,會從50%降到10%左右,經濟發展更多靠產業結構調整、靠內涵。在這個意義上講,城市化發展的方式會轉變為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轉變為大都市連綿帶的模式發展。也就是說與城市群沒關系的,與大都市圈沒關系的,與大都市連綿帶沒關系的地方,它的城市化發展將放慢,這是一個變化。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中國城市將從過去幾十年的基礎開發、形態開發為主,轉變為功能開發,轉變為更多靠產業發展結構的完整、系統配套。城市的發展動力,更多地來自內在的功能性開發,提升效益潛力。

從空間來說,像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連綿帶變化,使得內涵質量效益更高地提升。產業鏈角度講,中國整個城市化會從形態變化,變成功能升華,更多地集聚功能內涵,使得中國一二三產業之間更加匹配,教育、衛生、文化和人民生活各個方面都會更好地改善。

科技創新引領

科技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經濟循環的原動力,內循環的原動力。中國過去幾十年以外循環為主,大量的發展是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把關鍵技術立足在國際市場的配置上。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國內科研開發方面在三個環節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第一,科研創新首先是原始創新“0到1”的源頭發明創新,無中生有的創新。在這一塊,中國過去二三十年存在的問題是投資力度不夠。中國現在每年的研發費世界第二,總量不小,但是我們的研發費中只有5%~6%投資在“0到1”的創新方面。世界發達國家,每年研發費的20%投資在“0到1”的源頭創新上,在重大發明創新的項目上。所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源頭創新方面力度不夠,今后10~15年應該力爭使我們的研發創新投入占比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在研發成果的轉化上,我們轉化力度不夠?!?到1”發明以后,好不容易發明了,但我們的轉化度不夠。目前中國的轉化度大體上是發明量的10%,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0%,中國的轉化度在世界范圍內偏低。中央已經反復強調要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要向德國的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學習。弗朗恩霍夫研究所是一個發明創造轉化為生產力的中介機構,里邊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從事科研成果轉化的經紀人。通過他們的專業中介,讓能轉化的人和能發明的人結合在一起。

第三,好不容易“1到100”成了產品,怎么樣把這些產品大規模生成形成獨角獸,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在這方面我們缺少資本市場的支持,缺少金融力量的支持。在這個意義上,各種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資本市場科創板怎么來推進幫助這些產業形成“獨角獸”、形成重要的產業,也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事。

所以在這3塊,如果我們聯手努力,使中國的科研創新,圍繞國民經濟的主戰場,圍繞國民經濟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圍繞老百姓生命健康,形成我們自立自強的科研創新體系,也將是中國“十四五”到2035年重要的一個方面。

實現共同富裕

過去40年,中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努力地發展,使得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非???,黨中央在“十四五”到2035年期間很重要的一個發展戰略,就是在努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理想,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我們一定要清楚它是一個分階段實現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概念,不能犯急性子的毛病。它是一個“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件事共同配合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做大蛋糕”是第一性的,“分好蛋糕”是第二性的,如果只有“分好蛋糕”沒有“做大蛋糕”,最后會越做越小,這也是違反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的。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富裕,不是一刀切的平均的富裕。共同富裕講的是要縮小三大差別,不是說消滅三大差別,是要讓過大的區域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縮小到社會可以容忍,大家可以接受的狀態。

在這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三次分配來實現共同富裕。一次分配講效率,兼顧公平;二次分配講公平,兼顧效率;三次分配講道義,講風格,講自愿,不能靠強迫捐款。這三次分配在本質上講,一次分配是基礎,二次分配是關鍵,三次分配是輔助。在分配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央提出的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讓全體民眾努力工作,各得其所,創造財富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我們一定要完整地理解共同富裕。

總之,當我們把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問題放在高質量國民經濟發展的結構之中,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安排之中,形成一個合理的體系的時候,那么,中國整個國家的共同富裕就能夠實現。最終到2035年,中國可能實現4億中等收入人群翻番,6億低收入人群減半,使整個中國內循環的空間,消費的動力潛力有巨大提升。

以上就是我要講的5個戰略方面的新的路徑。我相信在5個戰略的推動下,中國2035年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將達到25000美元以上,中國GDP總量會達到30多萬億美元。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全世界高收入人群現在是11億人,中國一進入就變成25億人,而14億人是相對共同富裕的而不是兩極分化的14億人。中國在世界的引領作用和影響力都會得到巨大提高。中國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將極大地提升,而世界各國與中國的凝聚力、和諧共處的狀態也將會得到極大改善。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能源世界
論相對剝奪與共同富裕的關系*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第六章意外的收獲
豐富的能源
我愛你和世界一樣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數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