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唱完了那首歌謠,群星皆已熄滅”

2022-01-28 09:05鄭小瓊
詩歌月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白云山新詩工業

鄭小瓊

從天河搬到白云,生活的節奏因為疫情而改變。以前雙休日,我都會到工業區轉轉,比如東莞、惠州、佛山、深圳等地。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在雙休日寫小說,抽半天時間爬白云山。沿山道行走,在山里轉上三四個小時。山中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澗、一崖一石……為了弄清楚白云山的樹木、花草,我用“形色”軟件了解這些植物,它能分辨照片中植物的名字、習性、價值……還有歷代詩人是不是寫過與這株植物有關的詩歌。幾個月時間,我認識的植物越來越多,記住了很多有關植物的詩歌。這些在路上樸素得無人關注的花草,不僅有美麗的名字,還有很多詩人為它們寫過詩。我越來越感興趣,并重新認識古典詩歌的意義,特別是一些我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的詩人,他們為路邊的花草寫下的詩歌,如果不是刻意地搜索,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位詩人存在,在新詩的創作上,似乎很少關注具體的花草、山水。在白云山中散步,面對自然的山水,一些句子與念頭突然涌上來,我邊走邊在手機上記下。

“當我唱完了那首歌謠,群星皆已熄滅”,這是我從黃婆洞水庫朝黃道婆像走的途中寫下的句子。我沿梅花谷一直走到聆泉,聆泉很小,水很清澈,附近村民背著壺、扛著桶在接山泉水。山道竹林茂盛,山谷幽深,只剩一線天。我抬頭望了望天空,一團像老虎樣的白云正飄過,我在手機上寫下“老虎抱雪走過天空”?;氐郊?,我把這些句子整理好,放在一個文件夾。為了記住在山中認識的植物以及與它們有關的詩歌,我會寫下一段小感受。

打工詩歌以現代工業化為背景,十幾年前,我閱讀了一些工業革命的文章與書籍,包括經濟學的書籍。其時,我在工廠的車間裝配一種塑膠制品,那家公司的制品大量出口,出口的地方很多,從富裕的國家到不發達的國家都有,而價格與質量完全不一樣。當時工友們關心的是訂單的單價,好不好做,做哪個工資高些。至于它們出口到哪里,大家從來不關心。我卻常常會問一些看來很幼稚的問題,為什么一定要把質量差的出口到窮國家,質量好的一定要出口到富裕的國家。后來偶然讀到經濟史學家格雷戈里·克拉克的一些文章,他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1800年以前,在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所有社會中,人均收入會有所波動,時好時壞,但卻沒有發生趨勢性變化?!词沟?813年,大部分人的物質條件并不比他們非洲大草原上的祖先好”。而在工業革命后到現在,全球最富國家與非洲最窮國家的人均收入差距有40倍之多,這在工業革命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而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行業便是紡織,當我站在黃道婆像前面,她是中國紡織業史上的先驅人物,想起工業革命,想起寫過的打工詩歌。在工廠那段時間,我用中國傳統詠物詩的方式寫車間里的機器,車間的圖紙、螺絲、車刀等都成為我詩歌中的意象,我在工業物象間尋找詩意。

在白云山里行走,在認識那些植物的過程中,古人寫詩,萬物皆可入詩,在打工詩歌中如何將工業名詞入詩,如何將人類自身智慧創造出來的事物變成詩歌中的意象與傳統,拓展打工詩歌內部的文學性與美學傳統。我開始思考人類與機器、人與人類自己創造之物如何共處,讓工業名詞煥發出一種古老的詩意。有機地將工業名詞與自然意象融合,讓工業器物與詩意表達之間產生巧妙的平衡。工業名詞像一把尖銳的“語言之刀”剖開生活的鐵器,閃爍語言之光,照亮人類精神與內心的幽暗處,解剖人類面對工業的孤獨、迷茫、傷害、創造。從重新認識自然開始,在我的詩歌中,人類與機器、工業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呈現的不再是過去詩歌中表達的緊張與冷漠,它們之間和諧共存,如何讓詩歌散發著工業機器般的節奏,密集的工業意象相互撞擊,彼此制約,猶若工業齒輪般嚙合,表達工業詞語野蠻的生命力與工業自身的律動。

有一天,跟一個不寫詩的朋友聊到現代詩歌,他問了一個很樸素的問題,寫現代詩的詩人會不會把自己的詩歌給牙牙學語的兒童讀,我不知如何回答他。他又說,為什么家長教剛學說話的孩童都是教他們背誦古詩,很少有人教現代詩,其實對孩童來說,無論是古詩古文,或者現代詩歌,在他們心里沒有多少區別。他的問題很有意思,為什么呢,我問過一些詩人朋友,都沒有回答。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詩教大國,“詩教”這個詞出自《禮記》,無論是從“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種記錄古人日常勞動生活的民間歌謠發展起來的“國風”,還是“投足以歌八闋”這種“功成作樂”的傳統發展起來的“雅樂”,抑或從遠古舉行的大型祭祀發展起來的“頌”,或者“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爆F代詩歌似乎與中國詩教傳統開始斷裂。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想在這方面做一些探索。為了便于閱讀與記憶,我寫了一批不超過一百二十個字、十行以內的小詩。在寫這批小詩之前,我讀了一些有關禪的文章、日本的俳句、魏晉的玄學等方面的書籍,試圖將三者融入新詩之中,寫了七八十首短詩,算是一種探索。對于新詩的探索,許多同行們都身行力踐,比如現代禪詩、九行以內、八行、六節、漢俳等都有人探索過,用禪思來打通“古典”與“現代”看起來似乎是一條非常好的通道,廢名、周夢蝶、洛夫、孔孚等前輩詩人在這條道路上有一定成就,我寫了幾十首之后,暫時擱淺了這種探索,覺得功力太淺。十年的工廠生活與七八年工業區的交流經驗,現實主義在我的思想上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修禪在于修心,而我的心尚不能靜。

我不停地在白云山的山道上轉來轉去,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面對白云山四時不同的風景,面對滿眼青山,不同形狀的石頭,不同種類的樹木,山中溪流、水塘、寺廟、古墓、懸崖、山洞……從認識的植物中重新認識中國的古典詩歌,我開始寫這些詩歌。在詩歌的形式與結構上做一些有意思的探索,早些年,我寫過一本敘事風格比較強的《玫瑰莊園》,寫了八十首二十四行詩歌,六節四行體例。后來出版了一本《純白》的十二行詩集,四行三節的結構。中間還斷斷續續寫了不少十四行詩歌,我最早的十四行詩采用莎士比亞體,四四四二的形式,后來寫的多為彼特拉克體的四四三三形式,這些十四行詩收錄在我的詩集《行旅》中?!缎新谩分械氖男性娭饕獙懳以诋悋母惺?。在白云山中行走,我想以田園山水為背景寫一組詩歌。在這些詩歌中,我還是想在形式上做些探索,我采用的是五行三節,一共十五行,在這些詩歌中,我進行了更嚴苛的要求,力求每行長度一樣。

中國新詩百年,一代又一代詩人在進行各種探索,從發軔期聞一多先生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新格律詩,到九葉派、朦朧詩、口語詩,大家從不同的維度對新詩進行有益的探索。我覺得新詩的探索應該注重如何“在變化中找回傳統”。中國的詩歌史是一部不斷在復古與革新交替的探索史,比如在唐代陳子昂等人提出“在革新中有復古,在復古中求革新”的主張孕育了唐詩的高峰。

我把這組詩歌命名為“俗世與孤燈”,它隱喻我寫這些詩歌時的狀態,在最現代化的廣州城的白云山間行走,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尋找詩意。每天擠著地鐵上下班,回到斗室,青燈黃卷,推窗望外,是地鐵、高速公路、汽車、高大的樓群、擁擠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商品……我十分熟悉這些場景,它們不斷在我的詩歌中出現,我寫過很多表達俗世的詩歌,我喜歡詩歌中充滿人間的煙火味與俗世的爭吵,它們是機器的聲音、訂單、圖紙、塑膠、鐵片、車刀……也是資本、商品、利潤、GDP、跨國公司、網絡,這些我熟悉的生活。當疫情不斷改變著我曾經的生活節奏與習慣,我從熱鬧的工業區轉身折進白云山與中國古典詩歌中,生活好像從俗世轉向孤燈下,這些詩歌正是這種心境的轉變。

猜你喜歡
白云山新詩工業
張應弛
《2021年中國新詩日歷》征稿
小城故事
非遺視野下道教音樂的保護與傳承
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廣州·白云山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中國新詩向何處去?”(問題討論特別啟事)
工業技術
上半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