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互聯:一種新的哲學範式

2022-02-02 02:14唐魁玉
南國學術 2022年3期

唐魁玉

[關鍵詞]萬物互聯 哲學新範式 世界統一性 多樣性 辯證法

在當今社會生產生活中,“萬物互聯”因其巨大影響而被視爲一個極具範式意義的詮釋對象。人們對它的認知、判斷與檢省,也隨著這一技術的向前推進變得越來越強化和豐富。無論是從本質主義還是反本質主義如建構主義的觀點看,人們都將萬物互聯現象的本質或表象當成一個描述、反映、詮釋這個時代——大數據時代/萬聯時代的重要哲學詞語。當然,人們更希望通過“萬物互聯”概念的感知和思辨的證實,把握時代脈搏和精神氣象,以更好地揭示其本身所蘊涵的唯物辯證法本質。這其中,最值得詮釋和反思的問題是,“萬物互聯”作爲一種哲學範式何以成立?它有著怎樣的世界統一性、多樣性二元哲學內涵?

一 萬物互聯現象的哲學意蘊

(一)“萬物”的追問及“萬物互聯”的界說

“萬物互聯”這一語詞或命題,是基於人類信息網絡技術文明和與此相適應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時代徵候而生的。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迭代/進化和萬物互聯時代的興起,象徵著一種“普遍聯結”的“萬物重構”的新時代已然來臨。①韋青:《萬物重構:智能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第51~53頁。具體說來,人類將會連接和鑲嵌在巨大的社會網絡上,這種相互連接關係不僅僅是與生俱來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一種永恆的力量?!罢翊竽X能夠做單個神經元所不能做的事情一樣,社會網絡能做的事情,僅靠一個人是無法勝任的?!雹赱美]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詹姆斯·富勒:《大連接——社會網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對人類現實行爲的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簡學 譯,第1頁。人類文明的步速和層次在自然、文化、管理、基礎設施、商業、時尚的由慢到快的變化,將取決於“萬物深度互聯”③[美]彼得·莫維爾:《萬物互聯》(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2018),黃運濤 譯,第106~107頁。。

如果對“萬物互聯”一詞仔細斟酌就會發現,這裏存在著??率降摹霸~與物”的秩序以及追問“物”“物體系”後果的“知識考古學”。從對“物的追問”到“萬物的追問”,再到對“萬物互聯”的追問中,折射出了一部人類對物質世界或技術社會的認識史。當然,在哲學家??碌难垩Y,詞在“物”或“萬物互聯”的分離、融合過程中還隱含著“觀念史”“理性史”。假如將“萬物”視爲一個“空間化的世界”的話,那麼,這一定還是一個“理性的空間化”世界。事實上,??碌脑~物範式正是從時間轉移到空間,並與觀念史所偏好的總體化或集體意識相聯繫的。④[美]蓋伊·古廷:《劍橋??卵芯恐改?第二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辛智慧、林建武 譯,第48~49頁。

在東西方哲學史上,關於“物性”的探討一直不斷。在中國,先秦時期的老子就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道生闡釋,莊子更在《齊物論》中提出了“萬物與我爲一”“物物者非物”“合天人”等思想;到宋明時期,朱熹、二程、陸九淵、王陽明等人的著作裏有著大量萬物與身心交互作用的思想,而且具有在中國“天人合一”至高文化精神上的貫通性。在西方,古羅馬時期的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一書中說道:“因爲如果事物從無中產生,那麼一切物種都能從萬物中生出?!雹輀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蒲隆 譯,第10頁。中世紀的阿奎納與盧克萊修大相徑庭,反復強調“物性向善”並論證“善是萬物之所謂欲”:“每一物體,無不向善”,“物之所止,止於善”。⑥[意]托馬斯·阿奎納:《論萬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呂穆迪 譯述,第54頁。進入現代,海德格爾則以康德學說爲基礎,認爲“物被規定爲現成特性的現成承載者,確實以某種方式得到了證明,而且其真理任何時候都可以以某種方式得到證明,這是無法超越的”⑦[德]馬丁·海德格爾:《物的追問——康德關於先驗原理的學說》(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趙衛國 譯,第32~33頁。。也就是說,人們對“物”或“萬物”的追尋離不開對真理的揭示。由於人是具有“物性”和“聯性”的統一體,因此,“萬物互聯”的尺度就是存在者彼此互證和相互聯結的尺度。

“萬物互聯”作爲一種哲學範式或範疇,狹義是指在計算機網絡及算法技術的作用下生成或形成的一種“物—物”或“物—人—物”相互聯結的主體可感知的“自然—社會”現象。它既是一種偏倚“自然物”特質的互相聯結的“物化”關係現象或狀態,又是一種偏倚“人造物(人工物)”技術過程的“人化自然(物)”關係現象或狀態。其中,包含了深刻的自然社會“關係理性”規律和自然(社會)辯證法。如果從廣義的學術立場看,萬物互聯乃是指一切世界事物之間相互聯結和變化的關係現象或狀態。這裏的“互聯”在意義上與“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計算機技術的中介化作用無關。從哲學解釋學的視角看,廣義的萬物互聯則是指一切世界事物(甚至包括人類萬物靈長的本身)之間因統一性和差異性而形成的相互聯結的關係現象或狀態。

接下來所要討論的萬物互聯,指的是一切世界事物(萬物或萬事)之間藉助“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計算機技術(工具性中介)而構成的具有統一性、差異性、多樣性的自然社會關係現象及狀態。換言之,“萬物互聯”是一種新的自然社會哲學範疇或範式,將構成一種過程性、解釋性的哲學話語體系。在本質上,它是一種自然辯證法和社會辯證法(抑或是自然—社會辯證法)規律的客觀反映。萬物互聯既有海德格爾所描述的“世界圖像的時代”的影子,也與某種現時代世界的生活徵候不謀而合。不僅如此,辛普森認爲,海德格爾所描摹的“圖像的世界”及其附帶的可描述的概念之間還隱含著有助於闡明意義與價值之間的區分,並且強調,“意義在世界現象或者生活形式中具有自然位置,一旦弄清楚意義的含義的時候,意義就會在對世界的認識中湧現出來”。①[美]洛倫佐·查爾斯·辛普森:《技術、時間與現代性的會談》(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張成崗、高岸起 譯,第61~62頁。這樣,萬物互聯作爲一個極富張力和現代性的哲學範式的意義世界也就被建構起來。儘管它還存在著主體(人是計算機技術或萬物聯結的推手和創造者)間性,但本質上不是由主觀意志支配的,而是受客觀規律決定的,並由此形成包括“人—機世界”在內的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持續影響力。

(二)“萬物互聯”的本體論詮釋

對“萬物互聯”的本體論詮釋,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哲學思辨工作,同時也是將萬物互聯確立爲一種新的哲學範式後必須要做的形上分析任務。因爲,萬物互聯既是一個所指(表徵世界圖景之名)概念,又是一個能指(內含賦能價值)概念。在這個以計算機及其算法技術爲基點的時代裏,萬物互聯已成爲一個“大共名”,既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名詞,又是有豐富物性的“實體”,“萬物雖衆,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铩舱?,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②《荀子·正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第262頁。。因此,對萬物互聯的本源、整體、真理的說明或解釋,就是對它的哲學本體論詮釋。即主要運用網絡哲學、文化和語言的意義系統,對這種網絡事物、事件之間的互聯互通關係現象進行說明和理解,以使人們更好地認知和把握萬物互聯的哲學本質。

1.萬物互聯的兩種存在論本體論建構。這包括虛擬實在論本體論、數字化存在論本體論兩種建構方向。首先,虛擬實在性作爲一種網絡空間中形成的本真而客觀存在的特質,從一開始就受到許多哲學家的關注,並成爲激烈爭議的哲學話題。圍繞著網絡實體是否存在,其出現是否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的本體論,人們傾注了不少心智。2007年,翟振明教授明確提出了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具有對等性的觀點。他認爲,在有虛擬實在的遙距離和浸蘊性的超越式功能中,包含了類似於自然活動的後果性;虛擬實在或賽博空間揭示了人們在形而上哲學層面上的自我認證結構。③翟振明:《有無之間:虛擬實在的哲學探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孔紅艶 譯,第31~33頁。其實,萬物互聯的存在,就是一種被主體感知的結果。人們生活於其中,並與技術人工物的集合體、互動體聯結在一起,共同創造著生活世界的美好圖景。其次,“數字化存在”“網絡化生存”作爲中國網絡生活史早期的兩個流行語詞,是以信息技術理性或現代性爲基點的一個概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迭代與進步,已經更新到諸如“數據化生存”“算法化生存”“元宇宙化生存”等階段。其稱謂雖有一些變化,但數字本體的實質並不曾改變。人們除了需要認真審視和反思“語言學本體論”的轉向之外,還應進一步深度把握其“生活語境”和世界背後主體認同“影像”的方向。因爲,萬物互聯作爲一種數字化景觀,在當下是通過尋求理想型構境的方式而存在的。①張一兵:《遭遇阿甘本:赤裸生命的例外懸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第91~92頁。而這種處於有形與無形、內隱與外顯之間的存在,在很多場合之下是藉助“影像的本質”呈現出“可見性或外觀的存在”的。②[意]阿甘本:《瀆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王立秋 譯,第91頁。

2.萬物互聯的兩種關係論本體論的建構。從萬物互聯的“聯結性”上看,運用計算工具或人工物作爲中介建構起某種具有本體論意義的“關係世界”,是極爲重要的。衹有注重發揮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的關係的作用,纔能更好地認識和詮釋萬物互聯的本體論價值及其構造邏輯。關係與關係擴展的網絡社會意義,並不僅僅體現在關係的相對性、緊密性上,同時也與主體間在萬物互聯某個節點上施加的影響有關。萬物互聯所依賴的各種主體間、客體間、主客體間的關係及其要素,爲人們打開包括元宇宙等新社會形態的有機聯繫或外生連綫形式的秘密提供了一把鑰匙。另外,在萬物互聯過程中,是否存在和諧關係並以此爲本體論建構的一個方向也意義重大。在此,既要強調自然物化過程的和諧,又要重視萬物互聯過程的社會和諧的方方面面。在詮釋學的基礎上,萬物互聯的關係本體已從網絡時空移至實在世界和人類生活實踐中,並以極爲敏捷的速度開疆拓土。與此同時,人們試圖從萬物互聯的交往行動中,收穫可感知到的更多更好的智慧賦能與和諧效果??傊?,萬物互聯將使人類作爲一種活躍的主體在其與其他“物化”主體等的交換或交流信息過程中,變得更具“自然—社會關聯性”或“關係理性”。

二 萬物互聯中的世界統一性

基於萬物互聯的本體論支撐,透過諸如存在與虛擬、現象與知覺、時間與空間、生產與生活、感性與理性等哲學維度,人們會看到一個充滿統一性與差異性/多樣性的物聯世界。

(一)世界統一性與萬物互聯的統一性

西方哲學家將世界的統一性問題視爲與存在論、本體論同等重要的命題。亞里士多德認爲:“萬物的本原(實體)是否相同,這是全部哲學問題中最難探索的問題,而對認知真理又是最爲必要的?!雹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苗力田 譯,第51、52、53、199頁?!叭绻怀姓J一和存在是某種實體,再沒有其他的普遍是實體了,因爲它們是一切普遍中最普遍的?!雹躘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苗力田 譯,第51、52、53、199頁。緊接著,他又說了一句令後來康德頗受啓迪的話:“如若存在著一自身和存在自身,那麼實體必然就是一和存在,因爲再沒有其他普遍來表述它們,而衹有它們自身?!雹輀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苗力田 譯,第51、52、53、199頁。至於“統一”與“多樣”性之區別,“一和多以許多方式相對立,其中之一,單一和衆多分別作爲不可分和可以分割。被分割和可分的東西都被叫做衆多,而沒有被分割和不可分的東西被叫做單一?!嗤?、相似、相等都屬於一,而相異、不同、不等都屬於多;相等性就是統一性”⑥[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苗力田 譯,第51、52、53、199頁。。對此,李真教授概括總結道:“亞里士多德所談的是最普遍的‘存在’和‘一’與個別事物的關係,不可分的就是抽象的一?!雹呃钫妫骸秮喞锸慷嗟隆葱味蠈W〉解說》(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第91頁。然而,這個不無抽象和普遍意義的“一”又與具體事物的空間大小關係密切??档抡f道:“談到(一個物體)分割,即一塊在其邊界之間被給定的物質的分割,也必須說,其進程是至於無限的。這是因爲,這塊物質是作爲一整體地、因而連同它的一切可能部分、在經驗性直觀中被給定的?!雹郲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王玖興 主譯,第429頁。謝林則認爲:“任何一個存在著的東西,任何一個存在者,都想要停留在自身內,同時又想要脫離自身。它想要停留在自身內,因爲它已經把自己設定或整合統一爲存在者或主體,並在這種情況下抵抗著發展過程和擴張;它想要脫離自身,因爲它渴望外在地成爲它內在所是的東西?!雹醄德]謝林:《世界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先剛 譯,第158頁。在談到“最初的數”的本質時又說:“在那裏,自在存在著的第一個統一體(‘一’)擺脫了全部數和潛能階次,它是Ao,是父親,而最初的、同樣淩駕於全部數之一的二元性(‘二’)則是母親?!雹賉德]謝林:《世界時代》,第258頁。儘管謝林對揭示“世界統一性”(“同一性”)規律的貢獻良多,但仍受到了包括黑格爾在內的同代哲學家的批評,被認爲犯了主客體無差別的同一性“任性”錯誤。因爲,“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是具體的、有內容的同一,即自身包含著差別的同一”②俞吾金:《德國古典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第402頁。。

西方哲學家的相關論述對萬物互聯的統一性問題及其辯證法詮釋的啓發意義在於,首先,萬物互聯作爲一種新的哲學範式和虛擬實在性形態及其世界圖景樣貌,充滿了豐富的統一性。它既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一”規律在網絡信息時代具體事物、事件中的普遍存在,也反映出“一”與“多”或“統一”與“繁多”(多樣性)矛盾關係的區分。其次,受萬物互聯辯證統一規律的作用而形成的虛實兼具、生產生活互構的“元宇宙”現象或新自然社會形態,存在著“物自體”某些性質和一定程度的“純粹理性精神”;在所有可感的網絡直觀經驗(如各種綫上/綫下交往行動)和對虛擬世界的整體性抽象理論中,都表明康德哲學中合理內核的價值。再次,謝林關於同一性和數字“一”“二”的自然哲學思想,對於把握數字化生活與虛擬社會世界的本質不無裨益。萬物互聯的統一性,既可以與理性統一或展現在一切虛擬實在的感性、知覺生活中,也可以嵌入到一切超越性的時間、空間圖景中,還可以浸透於一切主體的身體與心靈(包括頭腦與人工智能世界)交融的關係中。無疑,藉助世界(或事物)統一性或同一性,人們將進入一個主體“共在”“信息共享”的可能世界。

(二)萬物互聯統一性的唯物辯證法分析

在對世界統一性或同一性的哲學研究譜系中,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如盧卡奇等)依據唯物辯證法所做的工作,更具有“改變世界”的實踐意義。因爲,它不僅從詮釋學角度而且也依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論觀點深刻地剖析了物質統一性及其差異性之間的諸多矛盾關係,從而爲人們提供了更具革命性和批判力的哲學理論。

其一,物質統一性思想對萬物互聯統一性現象的影響。馬克思在批判西塞羅的“神性”和肯定伊壁鳩魯原子論、盧克萊修物性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物理學”物質世界的同一性問題;③[德]馬克思:《馬克思博士論文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賀麟 譯,第13~19、133~139頁。在批判黑格爾辯證法哲學的唯心論觀點外,吸收了揚棄與異化(本質上與神秘的主客體同一性相關)思想。馬克思雖然承認黑格爾辯證異化思想的價值,但認爲他把主詞與謂詞關係顛倒了,從而反對其主張的“作爲過程、作爲自身外在化並由外在化而回復到自身的絕對主體(統攝客體的主體性)”④[德]馬克思:《馬克思博士論文黑格爾辯證法和哲學一般的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賀麟 譯,第13~19、133~139頁。的觀點。人們在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下,認清了“統一性是具體理性”的唯物主義本質論實質,從而一點點地建立起對世界最普遍的統一性的正確理解。⑤鍾微子:《世界統一性原理》(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20),第1卷,第238~240頁。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將世界的統一性就是物質性的思想表達得更直接:“我們所接觸到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聯繫的總體,而我們在這裏所理解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存在。這些物體處於某種聯繫之中,這就包含了這樣的意思: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而它們的相互作用就是運動?!纱说贸龅慕Y論就是:運動也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衹要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體系,是各種物體相聯繫的總體,就不能不得出這個結論?!雹轠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中央編譯局 譯,第133頁。如此看來,所謂萬物互聯的統一性問題,就是回答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心靈與身體等在網絡世界或賽博空間中如何重獲融合、如何統一的問題。萬物互聯體現出的網絡世界的統一性,就是現世生境的主客體的雙向對象化和虛實對象化。衹有堅持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中的物質存在性與實體性本體論的根本立場,正確對待萬物互聯自然社會的生成演化的客觀規律,纔能揭示出萬物互聯現象背後的內在辯證哲學意蘊,從而破解後真相時代的種種遮蔽和假象。另外,既要充分運用統一性的相互作用推論,不斷提高網絡關係或資源的和諧、共情和共享水平,還要樹立適度的萬物互聯統一性實現和保持的時空觀,因爲即使元宇宙和萬物升級狀態下也不可能有無限大邏輯,更不可能不顧客觀條件或形式的制約,作出非理性的判斷。

其二,統一性的實踐觀點對萬物互聯現象的影響。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自物質本體論的話,那麼,其認識論便與實踐論方向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思想是源於對“人化的自然”“人的現實性”等的認識反思之後的結果。人不衹是在思想中象徵性地把握對象,而且是藉助物質中介實在地、具體地把握對象?!拔覀兊某霭l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現實中的個人”。而“現實的個人”所指的則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雹賉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71~73頁。並由此出發,去說明“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②[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71~73頁。。作爲“主體的社會”,逐漸形成了生活/生產的互構,且彰顯出社會生活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實踐觀點)是一種從直觀、反思轉向歷史的辯證法。這種實踐論辯證法,豐富了辯證關係(即“一”與“多”、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的矛盾統一關係)及其展開形式。③陳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現代唯物主義導論——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第4~5頁。由於人類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是同構的,思維的辯證結構正是實踐的辯證結構的內化。

依據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辯證法的重釋,萬物互聯作爲一個“人化的”技術平臺和“技術辯證法”研究對象,它是一個複雜物質同一性的實體或共享信息的現代性公共領域及虛實交融空間。人們對它的認識,絕不能是抽象的或純粹客觀的、“物化”的,也不能將其虛擬實境性視作虛幻性或虛無性。無論是以怎樣的主體的身份參與萬物互聯的交往行動,都是具體的、現實社會中的人,抑或是虛擬生活實踐的人。即使是在萬物互聯處於變動不居的情況下,包括新冠疫情肆虐的“至暗時刻”,人們仍是處於各種日常生活或生產的實踐之中,諸如使用智能手機出門購物、掃雙碼(健康碼和行程碼)、做核酸、參與志願者行動等等,都概莫能外。正因爲萬物互聯這個實踐場域有信息共享功能,人們纔會說出現了醫療資源擠兌現象;而當網絡平臺出現輿情等問題時通常卻不會說網絡資源被擠兌,是因爲萬物互聯使人們覺得網絡資源既多不可數又共享無兌。因此,在考察和詮釋萬物互聯的本質屬性時,不僅要關注它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滋生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還要著重從現實性和實踐性出發,從實踐辯證法的高度去認識世界的統一性或不確定性規律,並從容地面對來自差異性、多樣性的挑戰。

三 萬物互聯撒播自然—社會的無限多樣性

(一)萬物互聯撒播的特質

如同世界上存在著“統一”和“同一”一樣,也會出現“多樣”和“差異”。按照黑格爾的解釋:“差異,即不同的事物按照它們的原樣各自獨立,與他物發生關係後互不受影響,因而這關係對於雙方都是外在的?!雹躘德]黑格爾:《小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賀麟 譯,第251、250頁。差別是由同一發展而來的,而差別又是一種特質的存在:“概念以及理念,誠然和它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們之所以同一,衹由於它們同時包含有差別在自身內?!雹輀德]黑格爾:《小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賀麟 譯,第251、250頁。這種內部包含的差別就是德里達所謂的“延異”。作爲一種形式的構造,延異並不取決於任何感覺的豐富性,無論這種豐富性是聲音還是可見物,或者它又是印象中被映現的“存在物”。⑥Derride Jacques, Of Gammatolog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62-63.對此,左梨解釋道:“延異,就是‘顯現’於‘在場’間的差異?!雹咦罄妫骸度f物的絕望在何處終結》(北京:東方出版社,2020),第408頁。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世界上“異質性”的東西與“同質性”的東西之間並不總是橫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在虛擬實境世界中一樣,“虛擬性”與“現實性”也會隨著時間和技術的演進而變得逐漸拉近。在場與不在場、此在與遙在抽離(脫域)的界限,都會在諸如智能手機、微博、推特、物聯網等信息人工物的介入人們的生活過程中發生變化。如果“萬物互聯”是一種美好生活訴求的話,那麼差異性就像一種帶有挑剔眼光的哲學解釋,而多樣性則像一種在“中庸”大道上被打開的無數路口。至於“延異”,更像是各種充滿著奇思妙想的暗夜之光,在“街角社會”或網絡空間中“蔓延”和“撒播”。在時間和空間的資源交換中,實現著“世界交往的效應”。①李維意:“論世界交往的空間效應”,《哲學研究》10(2019):69~71。

觀察“萬物互聯”與“萬物區隔/萬物區分”之間的多樣性或差異性,它有著九個明顯不同的特質:(1)“萬物間性”和“萬物主體間性”。因爲,衹有在“人—物”“物—物”“人—人”等主賓格的多重人化、物化或萬物化的關係中,纔能把握萬物互聯現象的本質。(2)隱形性或隱匿性。作爲一個物質性和虛擬性兼具的平臺,它既會呈現出數字化“圖景”,也會以無形和隱喻化的方式存在。(3)延異性或變異性。這是在集體表象和社會表象中凝結及浸入了數字化元素後的一種解構和反映。(4)非同步性。由於人類所處的生境已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出現了綫上與綫下、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分別,所以生活行動必然是時而同步、時而非同步,存在同步互聯、非同步互聯、隨附互聯的情形。(5)混沌性或無序性。相對而言,可以依據確定性與否,將萬物互聯分爲混沌互聯和精準互聯(如無人機和特殊軍事行動中的定點斬首等)。(6)數字表象性。它是與人類知覺現象相關的一個網絡社會特質,是在多樣性和差異性網絡社會土壤裏滋生出來的,又帶有強烈的個性化社會特徵。(7)脆弱性。作爲一個或大或小的網絡組織實體,萬物互聯經常處於超越性或極度扁平化狀態,所以,很多時候其無限性和本真張力也會落實不下來。(8)零互聯性或零和博弈性。零互聯是靜態性互聯形式,它與萬物互聯通常給人的動態性、加速性、便捷性等徵候或特性相反。其實,這也衹是針對某種價值參照系及特定時間維度而言的。但它有時是一個絕好的社會面觀察點和行動方略的奇點。(9)過度性。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往往擯棄行爲中的過度性,主張“過猶不及”的“中庸”(適度主義)立場;而且,在進行變易抉擇時也樂於保持“求同存異”態度。因而,適度互聯也許是萬物互聯的最佳狀態或理想建構目標。

這九個特質提醒人們,要在身處“異質性”的不利情況下,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關係,化不利因素爲有利因素,把不好的差異性的東西變成好的多樣性的東西,從而建構起一個和諧互動的萬物互聯生活世界。世界的多極化有時好於單極化,可以避免來自生活政治和輿論傳播的霸權。

(二)萬物互聯的張力與後果

萬物互聯作爲“存在論事件”,它既是一個虛實世界的“生境”,又是一個反思辯證法的哲學領地。同時,萬物互聯也是一種在主體人的決定下重新將“人工物”加以數字化、符碼化的“計算世界”或“算法世界”。它受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自然社會規律制約,不斷地運用數字程序化、規則化的方法進行屬於“算法世界”的邏輯構造。爲此,人們不僅要“延長萬物之尺”,而且應盡社會視域的“互聯之責”。

從唯物辯證法或辯證認識論的觀點來看,萬物互聯的存在結構是一種網絡世界的交互主體及其與“人工物”合理融合起來的結構。這種結構是構築在有感覺、有情感乃至歷史社會的基礎之上的,絕不是由純粹“機械的心靈”或抽象主體所參與並決定的。比如在“新浪微博”“知乎綫上”“親密聯結”“萬物連綫”和“美團外賣”等網絡平臺上的人們,其心靈世界既有心理同一性又不乏多樣性的特徵。即使貌似由硬核技術所支撐的算法或方興未艾的元宇宙,也會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性、物化性、異化性問題,以及“霸權”或“陷阱”。薩普特的《被算法操控的生活》一書,在深入谷歌、臉書、推特、亞馬遜的算法黑箱之後,揭示了這些互聯網科技巨頭們塑造的智能時代的隱形秩序。算法是先進的、有效能的,但它也會歧視人,並通過各種搜索工具提取的良莠不齊的大數據來監視人們,從而影響世人的投票行爲、消費行爲、交往行爲等等。①[瑞典]大衛·薩普特:《被算法操控的生活》(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易文波 譯,第15~19頁。在決定論的世界裏,人們除了被“算法”操控之外,還必須承受著來自差異性、異化性、混沌性、不確定性的多種影響。萬物互聯也因此以一切方式作用於人們的心身世界,並改變和塑造著人們。

1.萬物互聯中的“物性”的豐盈與異化。萬物互聯作爲一種強大的自然社會實體,無論是信息交流量之大,還是涉及人數之多,以及平臺形式之豐富,都表徵著“物性”的豐盈與飽滿。然而,這種“物性”是在以人爲主體的“物化”過程中顯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其物質的“多樣性”“雜多性”“複雜性”也尤爲突出。不過,它衹有在網絡經驗世界的生活/生產實踐過程中進入了人的認識視野,纔能成爲一種具有辯證哲學建構意義的“價值指向之物”。根據黑格爾的“異化”觀點,凡是人的異化往往都源自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內部出現了某種“異己”的力量。因而,所謂“異化”,就是人的內在東西的外化。②張嚴:《“異化”著的“異化”:現代性視閾中黑格爾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第56~57頁。而“物化”則與創造過程不無關係?!拔铩钡拇嬖谑墙洑v了許多“物化”過程的存在後果。因此,“物化”與“異化”在本質上是一回事,正如同一性中包含著“統一性”一樣?;裟吞卣J爲,盧卡奇提出的關於“物化”的洞見很重要,但仍需要對其進行重構式批判。先要有承認自然的態度,之後可延伸至“人與自我”“人與物”的關係,這樣,人們對萬物自身的意義與價值經驗就會得到滋養。③[德]阿克塞爾·霍耐特:《物化:承認理論探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羅名珍 譯,第50~51頁。因爲“物性”豐盈且外化、異化的結果,就顯示出運用“實踐理性”對萬物互聯豐富內容的選擇,具有雙重重要意義。對物聯網、區塊鏈上後果的應對策略,亦應如此。

2.萬物互聯中“互性”的張力與限定。萬物互聯中不僅有“物性”,還有“互性”。這種“互性”(或“互聯性”),顯示出萬物互聯的“關係理性”與真實共同體的作用機制。④賀來:“‘關係理性’與真實‘共同體’”,《中國社會科學》6(2015):22~44。同時,也顯示出萬物互聯無限多樣性的張力,以及它作爲一個複雜網絡共同體的命運多變。滕尼斯在談到“共同體”一詞時認定,它是人與人通過相互結合而形成的“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⑤[德]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林榮遠 譯,第95頁。。之所以將“共同體”概念引入萬物互聯的“互性”分析中,是因爲人們總是在共同世界之中締結你、我、他的關係網絡。所不同的是,“共同世界之處境的本質在於,他和你的身體固然不呈現出來,也就是不具有時間與空間上的直接性,但是我知道他和我共同存在,他的意識體驗和我的意識體驗一同前進著”⑥[奧]阿爾弗雷德·舒茨:《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游淙祺 譯,第251頁。。也就是說,萬物互聯可以視爲一個“新的異化”共同體⑦[德]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鄭作彧 譯,第116~117頁。。它在“圖景”(或圖形)與時間的基礎上,使人們共在、共享萬物互聯的資源,並沉浸於一個身心“共感”和虛擬實在的生活世界中。在萬物互聯的多重關係情境下,應該限定和約束“人—人”“人—自然(物)”“物—物”之間的非無限化擴張,由此依照自然社會規律和技術理性的良知效應去重塑新的文明社會形態,並創造與之相應的網絡美好生活。

3.萬物互聯的多層風險及其重建“天人合一”秩序的方向。從古至今,人類對從某個共同體中獲得安全感、穩定感所抱有的希望就很多;同樣道理,從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再到星鏈和元宇宙,人們對虛擬世界的美好期待也未曾停止過。但是,人們在推特、臉書、無綫導航定位系統等等平臺上,卻越來越容易獲取彼此矛盾的差異化、多樣化、精確化的信息。這一切,無疑會加劇風險與危機,甚至和平與戰爭之間的演化博弈後果。令人擔憂的是,萬物互聯還可能在操控下,成爲惡性政治動員和社群主義性質的民粹力量。與此相應,萬物互聯的風險層次也可以由小到大分成個體風險、地方性(區域性)風險、國家風險以至全球風險,依此層級也就將“連接”類型變成“小連接”“中連接”和“大連接”。任何規範的人類組織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們的功能也會“嵌入”到屬於自己的區間、節點或路徑上。從全球範圍來說,國家之間會基於國家能力、國家利益,藉助技術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展開諸如金融戰、輿論戰、認知戰、網絡戰、生物戰甚至“代理人戰”等戰爭新形態,從而影響或破壞人類的和平狀況。因而,地緣政治也會滲透進“網絡政治”“網際抵抗”的世界新格局中。

一旦萬物互聯作爲一種“普遍聯結平臺”參與到國際性競爭的“大變局”之中,諸如“加速化”“新異化”的元素就會催動“統一與差異”並存的“變奏”時代的到來。毫無疑問,憑藉萬物互聯的信息技術傳播渠道而建構的當下人類交往行動體系,已發生或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國家能力的大較量和價值文化的衝突。其間,通過便捷或加速化的溝通,各種核心價值的撕裂和叢林法則真相的顯露令異域民族或心存良知的人們焦慮、恐慌和唏噓不已。即使在中下風險層級上,萬物互聯場域有時是無形的,靜如處子,或好或壞,卻暗暗地發揮著作用;有時是可見的,隨處感知,起著某種“外生”的或解構或建構的作用。

總之,萬物互聯之所以被認定爲一種哲學新範式和充滿變化的數字化平臺,是因爲它具備了感性認知和理性反思的對象條件。與其說它是寄託了現代人社會存在感的技術平臺,不如說它創造了令人癡迷而又可以滿足多元化需求的“信息交換容器”。同時,它在本質上還能體現出一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天下”境界。無論是統一性還是多樣性,在唯物辯證法的詮釋原則下都是好壞參半的。物質世界保持統一性固然很好,但也並不意味著差異性和多樣性就不好,因爲萬物生長需要陰陽平衡和日月同輝的大環境。萬物互聯的生成及演化過程中,充滿了辯證法的關係理性和二元和諧互動的例證。它既有風險危機的前路,又存在著“元宇宙”式未來的無限生機,還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現實可能性。萬物互聯與元宇宙的關係酷似“一機雙翼”,所以,從萬物互聯到元宇宙有多遠,元宇宙到萬物互聯就有多遠。它們都將以自己的推進方式改變人類的認知模式、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的面相及本質。二者既不是一種“信息烏托邦”,同時也不能永遠存在於世界上。由於萬物互聯已形成了強勢媒介或社會資源交換體系,能夠發揮顯性和隱性的雙重社會建構意義,其必將以一種強大的外顯張力及其不同尋常的暗示力量或隱喻力量重新定義虛擬實境生活世界,甚至形塑一種數字化世界圖景和蘊藉一種厚德載物般的文化精神,從而將人類推向一個美好、和諧的更大更新的“元宇宙”之中。展望未來的萬物互聯,將是一個想象的秩序世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