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目的之等效性研究

2022-02-06 14:46張瀟尹
上海商業 2022年3期
關鍵詞:穩健性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張瀟尹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開始對會計制度進行相關建設,并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會計準則逐步向國際靠攏,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不斷深化研究并貫徹落實。如今相關制度已經得到了落實和發展,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程度在逐漸提高,但是仍存在許多提升空間。會計準則的等效作為我國會計準則趨同的最終目標還處于萌芽階段,且面臨著許多工作,需保持謹慎的態度。會計準則的等效不像會計準則的趨同,不僅要在形式上追求相似或者一致,還需要一些法律或者政策性的指令來貫徹落實。

一、當今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及等效性

1.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步開始將會計納入法律體系。并且在對外開放的局勢下,為了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經濟發展,秉持“向國際慣例靠攏”的方針,我國開始向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會計準則靠近。從20世紀70年代全球貿易一體化以來,各國會計準則開始逐步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更是將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需求進一步放大。

200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走出去”戰略,中國會計準則實現國際等效有利于對這一戰略的貫徹落實。會計準則的“等效”重點強調與各個目標國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認可,在會計準則的實際應用上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同年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香港會計師公會簽署《內地準則與香港準則等效的聯合聲明》,與香港實現了等效互認。通過一系列努力,2008年4月我國會計準則與歐盟實現等效,在過渡期內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采用的IFRS調整財務報表。自2013年“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貿易交流不斷深入,同步促進了與沿線各國之間的會計制度的等效。

總結來看我國各有關方面陸續頒布并執行了相關制度政策,如1992年首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2007年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開始實施、2010年4月《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以及2014年新增修訂了八項企業會計準則及一項補充規定等。我國在會計制度的國際趨同方面不斷深化研究,從開始的會計協調到趨同不斷地改進方針,結合我國國情優化我國的會計制度。

2.會計準則等效性

2007年5月,歐盟首先提出了“會計準則國際等效”這一概念。歐盟證券監管委員會(CESR)表示,國家會計準則是否實現國際等效,取決于該國會計準則在披露、確認和計量原則及財務報告列報方面與IFRS是否有重大差異,若無,則可說明該國已經實現會計準則的等效,并無須進行額外修正性披露。2008年歐盟證券委員會(ESC)為判斷國家是否與IFRS等效建立了判斷標準:如果對依據該國家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與依據IFRS編制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判斷,能夠讓投資者對證券發行企業的資產負債、財務狀況和盈利狀況及前景做出相似的結論,并且投資者很可能會做出相同的投資決定,那么就可以認為該國家會計準則實現等效。

會計是一種商業通用的語言,與時代經濟的發展互為所需、共同發展。各國實現會計準則國際等效,可以減少交易成本、規避投資風險、提高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的效率。此舉有利于加快世界地區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和推進世界資本市場一體化。對于我國來說,國家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等效可以增強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且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有較大意義,也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趨勢。

3.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會計準則等效性的關系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之間不斷地比較和協調,并且在國際強勢經濟體的影響下,以建立全球通用的會計準則為目標發展的動態過程。而這一過程的最終表現為各國或地區會計信息高度可比,而不僅僅是追求會計準則的形式一致。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會計等效。由我國會計制度的變遷歷史來看,我國先后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探索階段、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完善階段以及從2006年至今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等效階段。會計準則的等效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延伸并擴展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即只有先完成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才能進入會計準則國際等效的階段。

會計準則國際等效的概念尚處于初生階段,我國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還面臨著許多工作,也需保持謹慎的態度。并且會計準則的等效不像會計準則的趨同,主要在形式上追求相似或者一致,還需要一些法律或者政策性的指令來貫徹落實。

二、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等效發展現狀

1.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等效制度的發展

我國自2006年起就開始為國家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做了許多工作。2007年與香港簽署等效協議,企業會計制度首先實現了與香港財報準則的等效。2008年11月歐盟決定在自2009年至2011年過渡期內,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會計趨同上面有了不可小覷的成果。2010年財政部印發《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進一步明確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IFRS持續趨同的基本方略。2014年財政部對《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進行了修訂更新,同年陸續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等3項具體會計準則,修訂了《長期股權投資》等5項具體會計準則,仍是與IFRS趨同。與此同時,我國積極參加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在準則制定中反饋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發聲。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而沿線地區會計準則的趨同與等效的模式,與“一帶一路”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這樣的國家發展大背景下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崇。

2.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等效的實施效果

2006年新會計準則頒布并實施后,研究者開始把研究的關注點轉向與CAS的實施效果研究,包括從盈余穩健性、盈余質量的視角來檢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早年研究主要以AB股上市公司為樣本,較少關注AH股上市公司的情況,從2007年開始,研究者的研究重心開始向AH股上市公司轉移。如劉斌和徐先知(2010)從盈余穩健性的角度,以2005—2008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會計信息均存在盈余穩健性的特征,但實施后盈余穩健性有所降低。與其研究結論相反,崔學剛,張宏亮(2010)的研究發現,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使得AH股財務報告盈余穩健性顯現趨同,AH股盈余穩健性差異顯著縮小,即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大大提高了A股財務報告的盈余穩健性。此外,還有尤月娥、劉曉華和王華等學者的研究??偨Y來看這些時期的學者研究結果大多表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程度在逐漸提高。

3.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等效面臨的問題

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等效效果仍存有許多提升空間。第一,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我國對會計準則的理解有待深入,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業務的復雜化,會計準則也越來越復雜。我國的會計制定模式還有待完善,在相關工作中還需更多專業學者的參與。第二,IFRS的制定是具有一定利益屬性。其在制定過程中向世界眾多國家征求意見,并且經過多次討論后最終確定,難免會受制于強勢國家、經濟體的發展利益。在一些面對壓力和自身利益下,中國該如何平衡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第三,IFRS是以成熟的市場經濟為背景制定的會計準則,主要以滿足國際資本市場需求,相對符合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實際狀況。而中國作為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充分考慮自身實際國情,制訂出符合自身情況的會計準則。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基礎只有三十年左右,與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政府機構的管理方式、商業、法律環境、產品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尚未成熟,IFRS中某些會計原則可能無法反映中國企業的經濟實質。第四,管理層與實施者對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程度有待改進,相關法律制度、監管制度和力度需要提高。由于審計等效也是評價我國會計準則等效的一個關鍵因素之一,所以這其中對于審計市場的監管制度的評價也至關重要。

三、我國會計準則持續趨同的策略與建議

1.加強國際化進程中的能力建設

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準則趨同需要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在理解基礎上吸收國際會計準則并進行改進。我國會計趨同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等效,而要實現等效,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會計實質的一致性。我們需要洞悉所借鑒的國際會計準則實質,需要花精力去研究分析一系列會計準則背后的邏輯和原則,從而把握國際會計準則會計操作和處理上的實質。為此,我國的教學研究機構需繼續拓寬、發展會計準則教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以支持國家更深入制定和執行好相應準則。

2.關注我國會計國際化中的利益訴求

各個國家由于國情的不同,在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難以避免的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在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過程中,中國在準則的制定中需要積極參與,提升其在準則制定過程中的影響力,在國際議事規則下提出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具體措施。這樣才能使會計準則更適用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從而維護我國的利益。

3.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制度

在我國與國際會計準則逐步趨同的動態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我國國情,權衡利弊得失引入符合中國習慣的概念。同時,在制定財務會計準則框架時,要兼具創新性和會計實質的等效性,不斷對我國現行的財務會計準則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平穩并且有效實現國際趨同。如果只是對IFRS原封不動照搬,其中的一些準則可能會變得華麗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在特定領域保留一些制定權顯得至關重要?;谖覈鐣髁x市場經濟的背景,我國在公允價值計量上仍與IFRS有一些差異。如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和對生物資產的計量我國準則優先采取的是攤余成本計量法,而IFRS的則是采取公允價值計量法。

4.健全相關監管法律法規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與等效進程也需要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配合。在資本市場的建設中,我國需要進一步健全投資者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違法行為也需要加強懲罰力度。財政部和證監會可以加強企業遵循新會計準則實施情況的監督與檢查。企業需加強公司治理,以保障管理層正確行使決策權,更好遵循各項會計準則,提高有關會計準則的執行力。各大企業應加強對于最新準則的重視,增強對于新會計準則的相關培訓,以確保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跟上進程。會計師事務所也應遵循最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按照最新規定嚴格執行對財務報告的審計工作,以更好地實現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與等效中對于審計等效的理念。

猜你喜歡
穩健性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會計教育的思考
政府會計準則的執行框架構建研究
會計穩健性的定義和計量
新會計制度下財務管理的創新策略
會計穩健性的文獻綜述
預算會計制度改革難點思考與探索
《政府會計制度》創新研究及改進展望
貨幣政策、會計穩健性與銀行信貸關系探析
Effect of Ammonia on 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1-Methylnaphthalene
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發展、構成及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