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鄉村振興南溝模式”的內涵與啟示

2022-02-06 06:35陳怡平
地球環境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黃土高原山頂蘋果

陳怡平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

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約64萬km2,因其土質疏松,溝壑縱橫,長度大于500 m的溝道有27萬多條,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典型貧困區域(陳怡平和張義,201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70余年的治理,尤其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至2020年該區域植被蓋度增加至65%,土壤水分承載力已經達到閾值上限(Chen et al,2015;Wang et al,2016)。未來如何保持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又讓當地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如何將“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是新時期亟待解決的社會命題。

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先行先試,把全村1500 hm2撂荒地與山頂林地進行流轉,評估定價,重塑南溝村的景觀格局,發展現代農業,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耦合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塑造了鄉村振興“南溝模式”。如何在黃土高原推廣南溝模式,推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總結概括南溝模式的內涵,旨在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鄉村振興提供借鑒案例。

1 景觀多樣化

2013 — 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原國土資源部在延安實施了治溝造地工程,在山底溝道挖掘邊坡,平整土地,旨在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糧食產量。但是,2013年延安出現50年一遇的暴雨,約30%新造耕地被洪水沖垮(陳怡平等,2015)。而且溝道造地投入與產出相對較低。為此,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創新了治溝造地方式:(1)對全村1500 hm2撂荒地與山頂林地進行流轉,山頂削峁建設邊沿稍高、中心稍低的小平原,以減少暴雨期間水土流失,形成降水就地入滲果園的有效地形。(2)根據植物學原理 —— 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扎根相對較淺,而喬灌木主要為直根系,根系少,但是往往扎根較深(陳怡平和張義,2019)。因此,南溝村在削峁造塬后,創新了原來退耕還林的復綠方式,不再以洋槐等速生高耗水喬木為建群種,而是山腰種草,輔以灌木。草本植物根系多,相互之間盤根錯節,形成網狀結構,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3)黃土高原夏秋季降雨集中,通過考察南溝村地形地貌,統計分析南溝多年降雨量,科學設計三個連體湖池,保障澇可以泄洪,旱可以滿足山頂果園灌溉。

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由于黃土孔隙度較高,透水性強,具有較高濕陷性,抗沖刷能力差,加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特殊地貌和集中降雨的格局導致嚴重的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問題。據報道: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每年約有8 t表土從坡耕地流失,每公頃損失全氮12 — 22.5 kg、全磷22.5 kg、全鉀300 kg(王向輝,2012)。通過重塑南溝村景觀格局,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路”生態系統新景觀格局(圖1),有效控制了南溝流域的水土流失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后南溝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氮磷面源污染減少了95%(未發表數據)。

圖1 延安南溝“山水林田湖草路”生態景觀格局Fig.1 Ecological landscape pattern of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 lakes,grass and road in Nangou Village of Yan’an City

2 生態經濟化

南溝村為黃土高原典型溝壑村落,1999年實施全面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至2014年,全村森林覆蓋率達75%,但主要建群種以洋槐為主。面對漫山遍野的洋槐林南溝村民一籌莫展,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如何把生態建設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是南溝村民“急難愁盼”之事。

2015年開始,南溝村開始踐行“支部引領、企業帶動、合作經營、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構建了“水土流失治理+優美生態建設+龍頭企業帶動+農村三變改革+鄉村度假旅游”為一體的南溝生態經濟化模式。(1)南溝村通過“山頂建平原、山腰植草灌、山底筑水壩”方式,重塑景觀格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景觀格局。(2)打造南溝村的格?;ü?,帶動延安鄉村旅游也發展。南溝村創新了生態建設理念,建設了以長花期的波斯菊為主的人工生態景觀,植物迷宮、觀賞動物區、VR科技館、VR兒童館等構成的花樣迷宮景區,以木屋生態酒店、垂釣燒烤區、沙地摩托體驗區為一體的休閑體驗區,以傳承陜北傳統文化(民歌表演、陜北剪紙、農民畫、捏面花技藝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3)立足優美景觀格局,積極推行南溝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以櫻桃、蘋果采摘農業區為紐帶,創新蘋果、櫻桃銷售模式,充分利用自媒體等新型網絡媒體平臺推出“我在南溝有棵樹”的線上認養活動,認養采摘等模式,不但讓果園成為了勞動教育基地,讓游客與消費者全程參與生產實踐,而且有效拓寬了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渠道,實現年果業增收12.2萬元,探索出了集觀光采摘、農耕體驗、鄉村旅游、餐飲住宿和勞動教育等一體的化生態經濟化模式。

通過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南溝村呈現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653元增長到2021年的17500元、2022年人均收入過20000元的良好局面,成為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成功典型案例。

3 農業現代化

利用山頂陽光充足的條件,有利于發展高品質蘋果和櫻桃,增加經濟收入,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效果。南溝村通過在山頂建塬種植蘋果,山腰構建草灌復合生態系統,山下修建連體湖池,為山頂果園提供灌溉水源,統籌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新格局。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地理條件。(1)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土流失性氮磷面源污染阻截技術與產品研發”項目專家組的指導下,構建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蓄(水)、排(水)、防(洪、鹽漬化)、灌(溉)、管(理)為一體的水利綜合配套技術,不但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減少了洪澇災害和氮磷面源污染。(2)種植綠色化,大幅度減少有機農藥施用和殘留,不但減少生產成本,而且提高了果實品質。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三“新造耕地土壤增容提質技術研發與示范”成果就地轉化示范,課題組通過微生物發酵廢棄中藥渣,研發有機中藥肥大幅度減少了化肥施用量,實現了種植全過程綠色化。(3)果園通過物理技術,實現了免施農藥的效果。黑色地膜可以遏制雜草光合作用,太陽能殺蟲燈可以實現物理殺蟲,通過覆蓋黑色地膜和安裝殺蟲燈,達到免施大量除草劑和農藥的效果。(4)通過安裝防雹網,不但免除冰雹造成災害,而且有效減少了三分之一太陽直射量(約750 lux),減少了果樹和地表水分蒸發,有效解決了延安山地蘋果“硬度太大,咬不動”的口感問題,塑造了南溝蘋果“香甜酥脆”品牌。(5)構建環園海棠授粉屏障,大幅度提高蘋果授粉率。蘋果屬異花授粉植物,除少數品種外,大多數栽培品種自花授粉坐果率不超過10%。為了實現豐產和提高蘋果品質的目的,南溝村按照果樹的5%比例在蘋果園四周構建環繞型授粉海棠林帶,解決了蘋果授粉率、蘋果產量和優果率低下,病蟲害交叉感染等問題,授粉率可達95%,大幅度提高了產量和品質。

4 人民福祉化

“未來如何保持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又讓當地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如何將“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是新時代亟待解決的社會發展需求命題?!痹诶碚撗芯砍晒幕A上,南溝村研究探索最優土地整治模式,節水灌溉技術,總結提出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鄉村振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即山頂削峁建平原,發展果業和藥材生態園;山腰構建草灌復合生態系統;山下適當治溝造地發展設施農業;小流域源頭科學建設水庫,為山上藥果園區和設施農業提供滴灌水源,構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山水林田湖生態景觀格局。南溝村的日子紅紅火火,以前的南溝村出行難、娶媳婦難、干事難,如今成了“打卡地”,人民幸福指數滿滿。

結 論: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也是其他產業的支柱,農村的繁榮與穩定關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與否。由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08 hm2,人-地-糧之間平衡度不協調,尤其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南溝村一切從實際出發,探索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耦合模式,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借鑒案例。但是,在借鑒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地構建多元化景觀格局,推動生態經濟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人民福祉化;不可照搬照抄南溝模式,應遵循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湖則湖,宜草則草,宜沙則沙,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發展獨具特色的新時代“四化”新農村(景觀多樣化、生態經濟化、農業現代化、人民福祉化)。

猜你喜歡
黃土高原山頂蘋果
到山頂去
山頂站不了幾個人
趙紅云的國畫——黃土高原系列(二)
趙紅云的國畫——黃土高原系列(一)
此人是否到過山頂
收獲蘋果
拿蘋果
會說話的蘋果
灑向黃土高原的愛
秋千飛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