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喀斯特地區鳳仙花屬2種省級分布新記錄

2022-02-09 02:14李瑞鋒
南方林業科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先端萼片裂片

李瑞鋒,高 麗,溫 放

(1.廣西喀斯特植物保育與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國家苦苣苔科種質資源庫·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中國科學院桂林植物園·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6;2.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3.北京花鄉花木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67)

鳳仙花屬(Impatiens L.)是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 A.Rich.)最大的屬,由瑞典植物學家Linneaus于1753年建立[1]。鳳仙花屬植物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分布于北溫帶地區。中國是世界5個鳳仙花屬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據統計,中國鳳仙花屬植物目前已知共有352種,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以云南、四川、貴州、廣西、西藏等幾個省區為多。華南地區已經報道的共計分布鳳仙花屬植物61種,其中廣西55種,廣東17種,海南2種,香港2種,澳門1種[2-14]。

1 華南兩廣喀斯特地區鳳仙花屬二分布新記錄

1.1 多脈鳳仙花

2020年與2021年,作者團隊在華南地區進行喀斯特植物調查時,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石橋鎮和廣東省韶關市羅坑大巖洞兩地分別發現一種鳳仙花(圖1)。隨即對其進行現場拍攝及精細解剖,并采集標本(憑證標本:WF200510-04、WF210803-10保存于廣西植物標本館(IBK))。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標本材料,并咨詢專家,確認這兩處鳳仙花分布居群均為多脈鳳仙花(I.polyneura K.M.Liu)[2-12]。多脈鳳仙花的原產地為湖南,此次在廣東和廣西的發現為該種在華南地區廣東和廣西兩省區的首次記錄,現報道如下。

多脈鳳仙花(Impatiens polyneura K.M.Liu in Acta Phytotax.Sin.337(2):301.Fig.1.1999.;中國植物志47(2):037.2002.;Flora of China(Balsaminaceae).12:43-114.2007.)

采集地1: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石橋鎮,海拔約400 m,生于林下陰濕處溪流邊,采集日期:2020年5月10日,采集人:溫放,采集號:WF200510-04,憑證標本:WF200510-04(該標本目前存放于廣西植物標本館(IBK)),引證標本:381059(IBK)。采集地2:廣東省,韶關市,羅坑鎮,羅坑大巖洞,海拔155 m,生于林下陰濕處及溪邊,采集日期:2021年8月3日,采集人:溫放、李瑞鋒、楊自猛,采集號:WF210803-10,憑證標本:WF210803-10(該標本目前存放于廣西植物標本館(IBK)),引證標本:025412(HGAS)。

1.1.1 形態特征

1年生草本,高40~70 cm,全株無毛。莖粗壯肉質,黃綠色,具紫色斑點。葉互生,具柄,密集著生于莖上端;葉片厚膜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2~22 cm,寬4~9 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具1對無柄卵球形的腺體,邊緣有細鋸齒,正面深綠色,反面淺綠色;側脈密集,15~21對,稍彎;葉柄長2~6 cm,具紫色斑點??偦ü6?,單生于上部葉腋,長約3 mm,具1~2花,近叉狀;花梗纖細,長1~1.5 cm,基部有苞片;苞片小,薄膜質,三角狀卵形,長約3 mm?;ǖ仙辽钭仙?,徑1.6~2.2 cm;側生萼片4,有紫色斑點,外面2個較大,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9~16 mm,寬7~15 mm,全緣,頂端具小尖,有9~11脈,內面2個披針形,長4~7 mm;旗瓣倒卵狀長圓形,長13~23 mm,寬9~16 mm,先端凹,背面中肋具龍骨狀突起;翼瓣具柄,長2.2~3.5 cm,2裂,基部裂片圓形,寬約1 cm,上部裂片半圓形,長約2.5 cm,寬約1.3 cm,基部裂片和上部裂片的先端均微凹;唇瓣寬漏斗狀,長15~22 mm,具紫色斑點,口部稍斜上,寬約22 mm,先端具小尖,基部狹長約6 mm、內彎、頂端2裂的距;蒴果紡錘形,長2.2~2.5 cm,稍彎,具四棱,先端喙尖[2-3,12]。

1.1.2 分布

多脈鳳仙花原記載特產于湖南(資興),該種在湖南分布地種群數量較大,更新良好。本次發現的兩個居群為兩廣地區首次記錄。

1.1.3 生境

多脈鳳仙花在原產地(湖南)主要生于山谷溪流邊,平均海拔分布約為420 m。本次報道的兩廣地區的兩個居群分布海拔分別為400 m與155 m,廣東居群生長在大型喀斯特巖洞外密林下的陰濕處以及自洞內流出的溪流邊潮濕處;廣西居群生長在喀斯特石灰巖山地丘陵山腳林下陰濕處。

1.1.4 伴生植物

兩個居群的分布地生境以及伴生植物均相似,伴生植物以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 L.)、山蒲桃(Syzygium levinei(Merr.)Merr.&L.M.Perry)、多須公(Eupatorium chinense L.)、凹脈紫金牛(Ardisia brunnescens Walker)等為主。

1.1.5 瀕危等級評估

廣東和廣西居群種群均較大,分布數量超過500株,且自然更新繁衍狀況良好;同時周邊山地均為適宜本種生長的生態環境。根據覃海寧[15]評估本種湖南本地的瀕危等級為(DD),因此無法結合其原產地的瀕危狀況為兩個居群的瀕危等級進行判斷。因此只根據兩個居群自身狀況進行判斷,可將其瀕危等級初步認定為無危(LC)。

圖1 多脈鳳仙花Fig.1 Impatiens polyneura

1.2 海南鳳仙花

2021年7月,作者團隊在廣東省云浮市進行喀斯特科植物資源調查時,在一處石灰巖山腳附近采集到一種鳳仙花科植物(圖2)。并隨即對其進行拍攝和標本采集(憑證標本WF210729-07保存于廣西植物標本館(IBK)),并對其進行花部精細解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以及標本資料,并咨詢相關專家,筆者確定該種為海南鳳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2-13]。海南鳳仙花一直被認為是海南島特有物種[9-11,13],僅在《廣東植物志》第四卷中記載曾在湖南發現此種[6],但并沒有對分布位置進行詳細記錄,標本查證也并無采自湖南省的該種,此后中國大陸地區便再無關于海南鳳仙花的報道。此次發現為該種在廣東省的首次記錄,現報道如下。

海南鳳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 Y.L.Chen in Guihaia 7(1):9.fig.1.1987;中國植物志47(2):039.2002.;Flora of China (Balsaminaceae).12:43-114.2007.;S.X.Yu in Guihaia 30(1):33-35.2010),采集地點:廣東省,云浮市,海拔約200 m,生于石灰巖山石壁上與石縫中,采集日期:2021年7月29日,采集人:溫放、李瑞鋒、楊自猛,采集號:WF210729-07,憑證標本:WF210729-07,該標本目前存放于廣西植物標本館(IBK)。

1.2.1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50 cm,全株無毛。莖粗壯肉質,不分枝或在中部分枝,下部節膨大、常裸露;葉互生,具柄,密集著生與莖上端;葉片厚膜質,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5~9 cm,寬2.5~5 cm,頂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具1對無柄卵球形的腺體,邊緣有圓齒狀鋸齒,齒端具小尖;側脈6~9對;葉柄長2.5~5 cm;側生萼片4,外部側生萼片淡綠色至黃綠色,近圓或寬卵圓形,長11~12 mm,全緣,頂端具小尖;內部側生萼片,倒卵形,長1~3 mm;旗瓣微兜形,倒卵狀橢圓形,長15~18 mm,寬約8 mm,頂端凹,背面中肋增厚,具明顯雞冠狀突起,冠突近半圓形,頂端有內彎的小尖;翼瓣具柄,長20~22 mm,2裂,基部裂片近圓形,上部裂片較長,短寬斧形,長10~20 mm,寬約10~15 mm,頂端微波狀,背面小耳合生;唇瓣短囊狀,長15~20 mm,口部斜上,寬15~20 mm,先端尖,基部急收縮成長5~6 mm,上彎頂端2裂的距;蒴果棒狀,長2~2.2 cm,上部膨大,先端喙尖[2-3,13,16]。

1.2.2 分布

海南鳳仙花(I.hainanensis Y.L.Chen)原記載特產于海南(樂東、昌江、白沙),本次發現為廣東首次記錄。該種在海南分布地種群數量較大,更新良好。廣東僅記錄到一個居群,生于石縫中。

1.2.3 生境

原產地(海南)主要生于密林中或是石灰巖石縫中,平均海拔1 200~1 300 m。本次在廣東云浮發現的居群主要生于海拔約200 m的石灰巖石壁上與石縫中。

1.2.4 伴生植物

伴生植物有云浮蛛毛苣苔(Paraboea yunfuensis F.Wen&Y.G.Wei)、二色報春苣苔(Primulina bicolor(W.T.Wang)Mich.M o¨ller&A.Weber)、圓 葉 烏 桕(Triadica rotundifolia (Hemsley)Esser)、凹脈紫金牛(Ardisia brunnescens Walker)等。

1.2.5 瀕?,F狀

廣東分布的居群較小,僅在村莊附近的一座石灰巖山發現。種群成熟個體數量不足20株,且石灰巖山腳為當地居民栽培的龍眼樹林,人為干擾嚴重,種群處于嚴重衰退中。但根據覃海寧[15]的評估,本種由于海南本地種群數量大,自然更新繁衍良好,整體仍可認為屬于無危(LC)。

圖2 海南鳳仙花Fig.2 Impatiens hainanensis

2 討論

多脈鳳仙花發表于1999年,模式標本采自湖南資興。在形態上多脈鳳仙花與豐滿鳳仙花(I.obesa Hook.f.)十分相似,兩者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多脈鳳仙花的葉片側脈數量更多且更加密集,有14~22對;花序具總花梗,常具2花;花淡紫色,翼瓣基部裂片圓形,上部裂片半圓形,兩者先端均微凹,有小尖;種子被乳突狀微毛,可以與豐滿鳳仙花相區分[7]。海南鳳仙花發表于1987年,模式標本采自海南樂東[2,3,11,13]。海南鳳仙花同樣與豐滿鳳仙花近似,但以翼瓣具短柄,上部裂片寬斧形,僅背部小耳合生;種子具瘤狀突起可以與豐滿鳳仙花相區別。海南鳳仙花在發表時,曾被描述為側生萼片2枚。于勝祥等在2010年對海南鳳仙花的花部形態進行了補充描述,通過野外實地考察以及標本查閱證實,海南鳳仙花的側生萼片為4枚,即除外面的2枚側生萼片外,在里面還有2枚側生萼片,這個重要的花部形態特征,在花的原始描述中被前人忽略了[2-3,13,16]。

根據于勝祥《中國鳳仙花》中的中國鳳仙花屬分類系統,多脈鳳仙花與海南鳳仙花均屬于石山組[4]。鳳仙花屬石山組植物,通常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喀斯特地區,對環境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對高溫的耐受性表現十分優異。本次發現的兩個鳳仙花屬植物居群的分布地點均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 500~2 000 mm之間,年平均溫度17℃~22℃,年最高溫度可達39.1℃。為了適應原產地炎熱的氣候條件,石山組的物種粗壯的肉質莖可以儲藏大量的水分以及營養物質保證其正常生長。作為觀花植物,多脈鳳仙花的花色為藍紫色系,海南鳳仙花的花色為白色至淡粉色,且兩者的花型均十分飽滿、造型奇特。兩個物種的抗逆性強并且觀賞效果突出,這些特點也標志著多脈鳳仙花與海南鳳仙花具有成為優良花卉種類的潛力,并且能為鳳仙花屬觀賞植物的育種提供高抗逆性和多樣化的基因資源。因此多脈鳳仙花與海南鳳仙花均可作為優良的花卉種質資源進行引種栽培以及推廣。

致謝: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苦苣苔專業委員會、廣西植物研究所國家苦苣苔科種質資源庫和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GCCC)提供支持與幫助!王炳謀先生在鑒定海南鳳仙花上提供積極意見與建議!

猜你喜歡
先端萼片裂片
封面照片說明
采后1-甲基環丙烯與自發氣調處理對冰溫貯藏火柿軟化及相關生理變化的影響
鉤藤花
菊花雜交一代葉片形態數量性狀分析
同心發射筒系留蓋體燃氣開啟技術
系1. 征鎰翠雀花系 Ser. Flavidilimba
亞組3. 高翠雀花亞組 Subsect. Elata
系3. 門源翠雀花系 Ser. Menyuanensia
先端帽輔助在結腸鏡操作中的應用分析
一種微波裂片設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