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蘭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2022-02-11 08:26潘文勇湯慶坤賓榮佩覃隆賈雪峰藍必忠廖艷梅
廣西蠶業 2022年4期
關鍵詞:小蠶蠶農桑園

潘文勇,湯慶坤,賓榮佩,覃隆,賈雪峰,藍必忠,廖艷梅

(1.東蘭縣桑蠶產業發展中心,河池市 547400;2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南寧市 530007;3.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科學研究院,南寧市 530007)

東蘭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西南部,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將軍之鄉”“銅鼓之鄉”“板栗之鄉”“三烏雞之鄉”之美稱[1]。東蘭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夏長冬短、熱量充沛、水熱同期等氣候特點,年平均日照時數1 382.9 h,年平均降雨量1 616.8 mm,非常適合發展蠶桑產業,全年從3 月至11月均可養蠶,可飼養8~14批次。

東蘭縣種桑養蠶史始于20 世紀80 年代。2000年政府出臺政策引導農戶發展種桑種蠶,并于2006年榮獲商務部首批“東桑西移基地縣”。2021 年,全縣桑園面積3 470.7 hm2,蠶種飼養量116 357張,鮮繭產量4 654.28 t,產值25 831.25萬元。全縣共有14個鄉鎮129個村14 439戶從事蠶桑生產,戶均養蠶收入1.79 萬元。蠶桑產業是東蘭縣脫貧攻堅特色產業中的5種優勢產業之一,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蠶桑產業覆蓋96 個“十三五”貧困村的3 035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21年共飼養蠶種24 835張,蠶繭產量957.40 t,售繭收入4 787.56萬元,戶均收入1.58萬元。

1 東蘭縣蠶桑產業發展的機遇

1.1 自然條件優勢

東蘭縣地處河池市高海拔山區,氣候適宜,非常適合發展種桑養蠶,全年均可飼養高絲量家蠶品種兩廣二號,飼養出的蠶繭健蛹率高、繭層厚、上車率高、解舒好,70%以上可繅制5A 級以上生絲,是廣西主要的優質繭生產基地縣之一,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1.2 產業比較效益優勢

東蘭縣是石漠化地區,旱地坡地居多,發展蠶桑產業較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具有比較優勢,據調查了解,當地農戶種植玉米的每667 m2產值為800元左右,種植甘蔗的每667 m2產值為1 500 元左右,而種植桑樹養蠶每667 m2產值高達6 000元以上;而且種桑養蠶收益來得快,平均15 d 售繭一批,增收一批,在當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蠶桑產業作為“短、平、快”項目,是留守老弱婦孺就地從業的理想選擇[2]。因此,在東蘭縣發展種桑養蠶,真正實現了“桑樹種得好,養蠶效益增,生態得改善”,對當地蠶農增收和蠶業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政策及資金優勢

東蘭縣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蠶桑產業是東蘭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河池市及東蘭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蠶桑產業發展。河池市出臺了《河池市繭絲綢全產業鏈發展規劃(2021—2025 年)》[3],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把蠶桑產業打造成為千億元產業集群,東蘭縣作為產業集群成員,未來3年將獲得850萬元發展資金扶持;東蘭縣出臺了《東蘭縣桑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縣人民政府每年將整合不低于200萬元的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用于蠶桑產業發展;東蘭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印發的《東蘭縣2022—2025 年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獎補辦法(試行)》的通知中對蠶桑產業獎補門檻進一步放低,獎補范圍進一步放寬,獎補額度進一步提高。東蘭縣將充分利用這些政策資金優勢,針對東蘭縣蠶桑產業基礎薄弱、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參差不齊的現狀,在蠶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桑園低產改造、小蠶共育、小蠶人工飼料飼養、標準大蠶房建設、大蠶省力化技術推廣、蠶沙無害化處理、壯大蠶桑專業合作社、加強從業人員培訓等方面下功夫,推動東蘭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據統計,2022 年東蘭縣已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300萬元用于桑園低產改造、標準大蠶房建設、蠶沙無害化處理及支持三石鎮“產業強鎮”蠶桑產業項目建設。

1.4 龍頭企業帶動優勢

2004 年經自治區商務廳牽線,浙江花神絲綢有限公司落戶東蘭,成立了廣西東蘭花神絲綢有限公司。該企業建有8 組自動繅絲生產線,以生產5A 級以上優質白廠絲為主導產品,年可生產白廠絲300 t以上,年產值1.77億元,是目前東蘭縣僅有的一家具有鮮繭收購和繅絲資質的企業。2006年該公司配套建設了東巴鳳蠶種場,蠶種場年可生產蠶種15萬張,基本能滿足東蘭縣蠶桑生產需求。同時在三石鎮公平村、長樂鎮板登村建立兩個總面積為134 hm2原蠶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帶動下,三石鎮公平村、長樂鎮板登村兩個村每年養蠶收益不低于800萬元,成為東蘭縣養蠶專業村。該公司2007 年以來先后榮獲“河池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廣西重點扶貧龍頭企業”“廣西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商務部東桑西移工程實施單位”“十三五”期間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等榮譽稱號。在“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的帶動下,蠶桑產業已成為東蘭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帶動全縣養蠶農戶走上致富之路。

2 東蘭縣蠶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東蘭縣蠶桑產業發展整體形勢向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生產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轉移至二、三產業,養蠶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機械化、組織化、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4],因對桑葉、桑枝、蠶沙、蠶蛹等資源的利用不充分等原因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5]。桑蠶產業仍是種?!B蠶—售繭—繅絲的傳統模式。產業發展受繭絲綢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行情好的時候,蠶農養蠶護桑積極性高,市場低迷時會出現棄?;蛲谏,F象,產業的生產模式單一,造成蠶農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東蘭縣蠶桑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優。

2.1 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制約產業發展

東蘭縣桑蠶產業發展中心是東蘭縣蠶桑產業業務主管部門,屬一類公益性正科級事業單位,核定編制20人。機構改革后成為東蘭縣農業農村局二層機構,原單位人員被部分抽到農業農村局各專責組、站、所及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員?,F從事蠶桑技術服務指導工作的僅有6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技術力量遠遠不能滿足全縣蠶桑產業對技術人員的需求,與廣大農戶的技術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4]。另外,缺乏專項培訓經費,很難組織有規模、針對性強的培訓。每年的培訓主要依托國家蠶桑產業體系河池綜合試驗站蠶桑生產技術及自治區鄉村科技特派員組織的技術培訓,培訓的覆蓋率距離群眾對技術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2.2 小蠶共育規模小,小蠶質量不高

全縣現有小蠶共育室50家,年共育小蠶116 357張,小蠶共育率達100%,方格蔟普及率100%;省力化養蠶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但是,小蠶共育存在戶數多、規模小、技術操作不規范等問題,每年因小蠶共育質量差導致養蠶失敗的狀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在高溫多濕季節時常有蠶農因為蠶病暴發,損失慘重[6]。另外,由于三齡商品小蠶缺乏有效監管機制,小蠶共育門檻不高,共育戶數偏多,導致小蠶共育戶之間惡性競爭,即在標準量基礎上隨意加量給蠶農,而蠶農的蠶房面積又沒有適當的增加,養蠶密度偏大,降低了蠶農養蠶的成功率。

2.3 輕桑園管理,導致桑園單產效益低

一是東蘭縣桑園管理普遍粗放,主要是老桑園不深耕曬土,偏施氮肥,土地板結嚴重,病蟲害多發,桑園單位面積產量低,葉質差,養蠶效益低。二是桑樹品種老化,長勢欠佳,產葉量低。三是桑園病蟲害防治未能統防統治。四是不按規定時間及技術要求進行夏伐和冬伐或剪伐后不按要求進行清園,導致養蠶批次減少及桑園病蟲害加重,影響養蠶收益。

2.4 綜合防病意識弱,不同程度暴發蠶病

近年來,由于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從事養蠶的留守人員老齡化嚴重,文化素質低,養蠶消毒防病意識差,對蠶沙、病死蠶處理不當,將未經處理的蠶沙、病死蠶、僵蠶亂倒、亂放、亂曬或大量露天存放,甚至直接施放桑園[6],導致養蠶交叉感染,嚴重的造成整村蠶病暴發;另一方面,部分蠶農對消毒工作不重視,消毒程序混亂,不按要求配制消毒藥液,導致消毒效果不佳;部分蠶農過于輕信市場上消毒防病藥物的功效而大量購買,忽視新鮮石灰的使用,導致養蠶成本提高及養蠶成功率下降。

2.5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業綜合效益不高

東蘭縣在當前的種桑養蠶模式下,即以收獲蠶繭和蠶絲為主要目的,種桑僅僅為獲得桑葉喂蠶,對于桑和蠶的衍生資源綜合利用很少。廣西對于蠶桑資源的利用程度只有5%左右[7],東蘭縣目前只有廣西東蘭貴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少量利用桑枝粉碎加工栽培食用菌,利用率占總量的比例不足2%,對蠶沙、蠶蛹等資源未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

2.6 農桑旅發展滯后,不利產業融合發展

東蘭縣有豐富的養生資源和旅游資源,有中國長壽之鄉的美稱,是全國著名的少數民族將軍之鄉,是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游打卡點眾多。近年來,東蘭縣紅色游、鄉村游蓬勃發展,但蠶桑文化元素融入休閑養生、紅色旅游、鄉村旅游不多,未形成特色農桑旅文化深度融合發展。

3 東蘭縣蠶桑產業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蠶桑產業是河池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期間傾力打造的“千億元”產業,是東蘭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產業之一。因此,東蘭縣要充分利用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及河池蠶桑產業集群成員縣的契機,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8],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加大投入對蠶桑產業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對蠶種、商品小蠶、蠶繭市場的執法力度和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充分挖掘蠶桑資源潛力,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推動東蘭縣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

3.1 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完善服務體系

制定激勵政策和人才引進措施,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充實蠶業人才隊伍,提升桑蠶產業的技術服務能力。健全覆蓋縣、鎮(鄉)、合作社(村)三級蠶桑推廣服務網絡,依托蠶桑國家科技特派團及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支持,加大對東蘭縣及下轄鄉、村從業人員技術培訓,提高蠶桑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提升隊伍人員素質,加快蠶桑先進技術及省力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3.2 規范小蠶共育管理,保障商品小蠶質量

一是農業行政執法部門加強對全縣轄區內小蠶共育戶監管,對所引進蠶種渠道的合法性、檔案歸檔等進行執法檢查,對“三無”蠶種引進進行依法查處。二是蠶業業務主管部門加強對小蠶飼養員的技術指導、培訓,引導行業良性競爭,保障商品小蠶質量。三是積極推進小蠶共育四齡蠶的發放與銷售工作,提高商品小蠶質量。四是推廣小蠶人工飼料育技術,提升小蠶共育效率,減少小蠶期間帶病、發病,保障商品小蠶高質量。

3.3 科學管護桑園,加大養蠶設施升級改造

引導蠶農樹立“立桑為業”的產業發展理念,摒棄“輕桑重養”的傳統理念。一是加強桑園中耕除草、開溝施肥、采取聯防聯控的統一病蟲害防治為主[9],提高單位面積桑園的桑葉量與桑葉質量。二是科學合理進行夏伐、冬伐工作,動員蠶農多施有機肥,合理追施復合肥和尿素等化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桑園單產。三是加大資金投入,鼓勵蠶農對蠶房等養蠶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改變人蠶共室的現象,提高養蠶成功率。四是加快機械化、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引進與推廣應用。

3.4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養蠶效益

加強對蠶農的集中技術培訓與入戶指導,通過技術指導與培訓,使蠶農牢牢掌握養好蠶的三大要素,一要做到良桑飽食,二要加強消毒防病意識,三要做到蠶室通風干燥。宣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理念,廣泛告知蠶農蠶沙、病死蠶未經處理就亂倒亂放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普及推廣蠶病防治技術,提高廣大蠶農對新鮮石灰粉在蠶座、蠶體消毒中重要性的認識。引導蠶農合理規劃養蠶批次,做到每批次蠶飼養前都能進行充分的消毒工作,提高蠶農對養蠶過程中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4.5 提高桑資源綜合利用率,推動產業多元發展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是未來蠶桑產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也是提升產業經濟效益,提高產業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一個重要方面。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政策扶持、鼓勵企業加強蠶、桑、果、繭、絲、蛹、蛾等的縱深開發利用,逐步改變傳統蠶桑產業長期以來圍繞“一粒繭”“一根絲”,極易受到絲綢市場波動影響的被動局面[10],增強蠶桑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3.6 推進農桑旅融合發展,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河池市積極推進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的區域一體化發展,并把東蘭縣紅色旅游資源、巴馬縣的長壽養生資源、鳳山縣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旅游資源打造東巴鳳旅游一體化,將為東蘭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發展蠶桑產業生態,完善蠶桑產業鏈,把蠶桑元素融入旅游業,促進農桑旅融合發展,推動東蘭縣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小蠶蠶農桑園
重視桑園管理 強化養蠶基礎
桑園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
淺談現代高標準桑園建設與管理
淺談種繭育夏伐桑園的冬季管理
切料機助力小蠶人工飼料育快速推廣應用
半自動小蠶飼育機的升級改造
躲雨
可愛的小蠶
也談小蠶共育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技術措施
始興首批春繭鳴鑼開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