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學校體育目的變遷的邏輯進路
——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

2022-02-13 19:56雷,席
關鍵詞:建設祖國保家衛國

魯 雷,席 玉 寶

(1.安徽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安慶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總體要求,體育教育目的是國家對體育教育的總體要求。常用的教育目的分類方法是根據內涵分為廣義的、綜合性的教育目的和狹義的、有限度的教育目的。前者覆蓋的教育群體比較大,功能發揮的時效也比較長;后者主要用于特定的個體或群體,包括不同層級或者職業面向的教育。如果把教育看作一個系統,學校體育屬于教育下的一個子系統,從概念上來說,屬于狹義的、有限度的教育目的。具體來說,學校體育目的是要闡述“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這個人應該具備怎樣的體育素養和能力。但在不同歷史時期,學校體育目的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

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范式主要是以歷史發展的脈絡為線索,剖析促使歷史發展的多重變量之間的關系,行動者是制度建構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于傳統的宏觀制度和行為研究,而是把關注點聚焦于中觀層面。將該研究范式應用于新中國學校體育目的變遷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適切性。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來分析新中國學校體育目的變遷的邏輯進路,探討其發展的路徑依賴,為我國基本體育理論建設提供新的切入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不同時期體育教育觀念的發展邏輯,為現代體育教育觀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另一方面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改到深處其實是課程的改革,在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下分析體育教育目的對課程設置的影響,可以為當今體育基礎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一、歷史制度主義及其分析框架

歷史制度主義隸屬于新制度主義,在它的研究框架中,非正式制度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制度主義分析框架的核心理念是從制度、利益與觀念之間的結構性互動中來分析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1]。歷史制度主義這種相對寬泛的分析范疇比社會學制度主義和理性制度主義更具解釋力,同時,關于制度變遷陷入瓶頸的問題根源的解釋,他們強調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因素[2]。

關于制度的起源,歷史制度主義研究者認為,制度的萌發源動力主要是沖突而非合作,因此,他們重點批判了理性的制度設計理論。他們認為,新制度的誕生雖然有人為設計的成分,但設計的動力不是因為理性的認識,而是源于舊制度引發的制度環境的動蕩和沖突,理性的制度設計的成分在新制度誕生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3]35。關于這一點社會學制度主義就給予了充分的證明,社會學制度主義研究發現,有些制度的采納并不是因為這個制度從理性來說有助于提高運作效率,而僅僅是因為它符合某種社會習俗或者傳統文化的要求[1]。制度不是浮萍,“制度是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制度漸漸地把過去與未來,和現在連接起來”[4]。歷史制度主義的研究思路把體育目的變遷置于具體歷史情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追溯我國體育目的的發展過程并探究其發生、演變過程及其內在理路。它不僅可以質疑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合法性,嘗試打破思維的路徑依賴,提升制度運行的有效性,還可以對體育目的各種不適宜變化做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釋。

即使在歷史制度主義所論證的路徑依賴能夠成立的情況下,歷史制度主義也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何在政治制度表現出強大的路徑依賴的情況下,制度仍舊會變遷?其變遷動力在哪里?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歷史制度主義者認為,制度形成后的初期處于制度存續的“正常時期”(Normal Periods),這段時期被稱為路徑依賴期,這段時期內,制度與環境之間、制度內部的各項制度之間因為多重變量的影響保持著某種平衡。但是,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進入了制度的斷裂期,制度變遷隨之而來[5]。歷史制度主義將導致路徑依賴發生斷裂的事件或序列稱為“關鍵節點”。歷史制度主義將制度變遷分為三種類型:制度的功能變化、制度的演進和制度的斷裂[6]。第一種類型的制度變遷是制度的功能變化。K.瑟倫(Kath‐leen Thlen)等人指出,這種變遷是相對隱蔽的,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并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因為制度存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導致制度發揮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7]。第二種類型的制度變遷是制度的演進,演進的過程主要表現為一個制度自身的微調。因為任何一種制度的設計都有設計者的認知范疇和時間視域的局限性,局限性帶來的非預期性的后果雖然不一定造成制度本身的斷裂,但對制度的功能和制度本身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此就會對制度進行局部的修訂。第三種類型的制度變遷是制度的斷裂。制度的斷裂往往源于社會經濟環境的巨變,新的社會沖突在慣性下的路徑依賴模式里讓制度進入閉鎖狀態,閉鎖狀態導致制度本身失去了調試功能,從而加劇了沖突,最終導致原有的制度發生斷裂。

二、學校體育目的變遷的歷程

“變”是歷史最大的特點,歷史分期的目的是找出變點,觀察歷史的量變和質變,從而了解歷史的特性[8]?;跉v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以關鍵事件為節點,將我國學校體育目的的變遷分為四個階段。

(一)強身健體,保家衛國:學校體育初步發展(1949—1956年)

新中國成立后,國際國內形勢復雜,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面臨著新的嚴峻考驗。一方面,長年戰亂、生活物資匱乏和體育鍛煉缺失導致的學生身體狀況不良;另一方面,黨和政府的迫切任務是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為此,黨和政府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學校體育發展道路,頒布了一系列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方針。

毛澤東一直重視體育工作。他多次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指出當前全國各級學校的學生健康不良,為此必須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切實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9]。1952年,教育部和中央體委聯合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明確指出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增強體質,并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使他們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盵10]32繼1952年學校體育目標提出以后,1953年6月,毛主席在接見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時又提出:“要使青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要求[10]33。1956年7月,教育部參考蘇聯的體育教學大綱,制定了新中國第一套《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和《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大綱規定,我國學校體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做好準備”[10]33。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身體正常發育,鍛煉性格,增進健康;教給學生體育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內容;發展他們的身體素質;培養衛生習慣和鍛煉身體的習慣”;大綱還提出選編教材的原則是“全民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健康性,以及教材應與《勞衛制》相結合”[10]102。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安定團結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體育教育要發揮體育強身健體功能,為國家的安定團結提供人力支持。因此強身健體、保家衛國是這一時期學校體育目的的關鍵詞。

(二)身心健康,建設祖國:學校體育曲折前進(1957—1978年)

1956年以后,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1961年頒布《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在這三個條例中,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規范要求:保證中、小學生身心正常發展,具有健康的體質;教育行政部門要幫助學校改善教學、體育、衛生等方面的設備等[11]1059?!稐l例》還明確指出中小學階段必須加強體育衛生工作,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身體的習慣等。三個《條例》的頒發,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學校教育和體育衛生工作的重視與關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規范化與健康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

1956年以后,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國家對中小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視從單純的觀念上的號召轉向工作的落到實處,注重體育教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注重良好生活習慣和鍛煉身體習慣的養成,因為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狀況關系著祖國建設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使命成為該時期的體育目的源動力。

1966年以后的十年期間,學校體育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體育課更名為“軍體課”,教學內容也主要是學習解放軍的常規隊列、投彈、刺殺等簡單動作。1970年6月北京市中學軍體課教材規定體育教學目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掌握一定的軍事體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增強體質,為參加三大革命運動服務?!盵10]1521978年秋季,各級學校按照教育部頒布的《體育教學大綱》有計劃地進行教學,中小學按要求每周兩課時的體育課、高等學校按教學計劃上體育課[13]。

(三)增強體質,全面發展:學校體育迎來春天(1979—1998年)

1979年5月,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共青團中央在江蘇揚州聯合召開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討論《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的草案,進一步明確了學校體育的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被譽為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4]。

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體委發布《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確立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要把增強學生體質和提高學生健康水平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目標[15]62。

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的全面發展成為主題,兒童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受到重視。1980年,鄧小平同志曾為《中國少年報》和《輔導員》雜志題詞:“希望全國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盵16]鄧小平同志認為“有體力”是為人民,為人類作貢獻的基礎。時任教育部長何東昌在1982年首先提出新時期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應該“堅持三個為主”,即增強學生體質為主,普及為主,經常鍛煉為主[15]78。在這一指導思想被確立后,隨著現代科技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學術空氣的活躍和學術研究的深入,新時期學校體育思想的內涵被不斷充實、豐富和加強。

進入90年代,在素質教育、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兒童青少年體育活動的理念和手段、內容和方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格局。1990年3月,《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行以后的三年里,我國又相繼頒發了一系列法規和文件,例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進一步規范了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從而使我國學校體育的管理有了法律依據并逐步走向完善?!吨腥A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三章是學校體育專章。法律條款明確指出:“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并對體育課程相關要求,課外活動訓練、師資待遇和場地設施等做了明確的說明,這些條款有利于依法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管理,促進廣大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盵17]1996年,國家教委體衛藝司制定了“九五”期間學校體育工作規劃,其指導思想包括“提升運動技能水平;提升教學質量,讓體育教學為學生未來生活服務;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發展模式”[18]81等。1996年12月,國家教委體衛藝頒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供實驗用)》。大綱提出體育教學目的的三個方面:“第一,強調學生身心健康;第二,強調運動技能的培養;第三,強調以體育德,培養創新合作和頑強拼搏的精神?!盵18]82

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年,是學校體育突飛猛進的十年。體育目的不僅回應了“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還從落腳點“如何培養人”上進行了更為細化的規定。強調“以體育德”,體現了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思想理念。強調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導向。這些原則為后來的“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理念奠定了基礎。

(四)健康第一,以人為本:學校體育改革新篇章(1999年至今)

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與提高生活質量要求相適應的休閑體育、終身體育逐漸成為主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將真正回歸體育本身[19]。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20]。從該《決定》發布起,讓“健康第一”成為新的歷史時期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敖】档谝弧钡闹笇枷?,體現人文關懷,關注學生個人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2001年6月,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就基礎教育改革提出新課標的設計思路:堅持“健康第一”,淡化競技色彩;關注學生差異,培養運動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等[10]254。2007年十七大召開,確定了以人為本的概念[21],指出了個人發展的基礎作用,通過構建多元性體育服務體系,將促進健康素質提高到“民生工程”的高度,將體育對人的發展的意義提高到新的歷史高度。

“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確立以后,根據黨的十七大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部署精神,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保障我國學校體育工作落到實處。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健康第一,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要求[22]。2012年,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學校體育,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確保學生運動時間,促進學生德智體美有機融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23]。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全面提升體育教育質量,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切實發揮體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作用,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4]。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和養成健康行為方式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保證學生在校的體育場地和鍛煉時間,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工作考核體系,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等[25]。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6]。2019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強調:“要強化體育鍛煉。要堅持健康第一,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盵27]

素質教育全面推進也讓體育基礎教育的發展邁上新臺階?!敖】档谝弧奔仁求w育指導思想,也是當代學校體育的核心目標價值,為了保證這一思想落到實處,體育課程改革從20世紀初進入實驗和推廣階段?!敖】档谝弧甭涞綄嵦幘褪恰耙匀藶楸尽?,只有本著“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導向,才能實現學校體育的特色發展和學校體育改革的持續改進。

三、制度闡釋:學校體育目的演進的邏輯進路

(一)環境變遷與國家主導:學校體育目的制度生成

歷史制度主義側重從中觀層面闡釋行動者與制度的關系,通過分析我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變遷,從歷史與環境的視角,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影響我國學校體育目的演進的因素。學校體育的目的,它是服務于社會的,它會隨著社會變遷而產生動態的變化。

1.經濟發展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1949—1979年),我國的經濟體制處于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經濟建設相對落后,國家建設的重點從保家衛國向經濟建設轉變,由于經濟欠發達,人民體質相對較弱,當時的學校體育目的是為了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希望通過體育來強身健體,為保家衛國和經濟建設提供人力保障。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推行,我國的經濟體制實現從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建設掀開新篇章,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明顯提升,市場經濟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體育要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服務。進入21世紀,在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呈現知識經濟時代趨勢,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教育領域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以達到優化教育資源,構建終身體育的目的,學校體育改革也于2000年揭開序幕,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學校體育目的也從社會本位走向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情意表現。

2.政治體制改革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人民面臨很多困難。國內,人民解放戰爭尚未完全結束。西南、華南和沿海島嶼國民黨負隅頑抗;在新解放區,國民黨還有大批殘余力量嚴重危及社會新秩序的建立和穩定[28]147。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28]148。面對內憂外患,黨和政府領導全國體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確立新中國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的利益服務?!盵10]1因此改革開放前的學校體育目的側重于體育社會功能當中的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學校體育目的關鍵詞是“強身健體、保家衛國、建設祖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進入議事日程[29]。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藍圖;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要長期堅持、不斷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30]??v觀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持續不斷的改革推進中。學校體育事業也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把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作為改革的出發點,通過具體的工作方針、政策等實現“體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學校體育目的在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的基礎上更多地表現出個人發展功能。在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年,學校體育目的的關鍵詞是“增強體質,全面發展”。

在進入21世紀以后,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28]33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8]381。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1]。為了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健康是人民擁有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體育對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起著關鍵作用,為了促進人民的美好生活,學校體育就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從改革開放到2000年初的學校體育改革的全面鋪開,再到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定性,體育的個體功能和體育的社會功能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也應然而生。學校體育的目的更多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色彩。21世紀學校體育目的關鍵詞是“健康第一,以人為本”。

3.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歲月積淀,其核心價值在歷史長河中彰顯著持久的生命力??傮w而言,“以人為本”“學以成人”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指向[32]。新中國成立以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后,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經歷了從“文化自發”到“文化自覺”,再邁向“文化自信”的征程[33]。當代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始終堅持著“以人為本”“學以成人”的核心內涵,也為新中國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學校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貫徹落實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實踐路徑,其文化精髓在學校體育目的上的表征主要是“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的需要和個性發展,關注人的尊嚴和個體的生命價值。

(二)文化傳承與國家能力:體育目的變遷的路徑依賴

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制度變遷比技術演進要復雜的多,因此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抉擇在制度變遷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34]。制度變遷也不是突然降生的,它是歷史傳統基礎上的延續和傳承,表現為“路徑依賴”的特征[3]126。這也決定了不同國家,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體制的影響,其制度選擇和邊際調整都有自己的特點。

學校體育目的變遷表現為適應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仡檶W校體育目的變遷歷史,其發展也是交織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背景中。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當時中國的生產力非常低,政治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尚未完全完成,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尚在政治領域。學校體育目的也是圍繞“保家衛國”這一核心點的“強身健體”。1956年以后,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學校體育目的也順理成章地從“保家衛國”變遷為“建設祖國”。改革開放以后,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國務院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中強調:“要高速發展體育事業,重點抓好兩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學校體育工作,促進青少年德、智、體全面發展”[11]1149。學校體育目的是在“增強體質”的基礎上追求“全面發展”。隨著我國的國力不斷增強,黨和國家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為學校體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學校體育也在2000年后正式進入改革實驗階段,確立了“健康第一”的學校體育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目的變遷也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路徑依賴。制度離不開文化,文化的因子總會滲入制度的具體規定和內在精神,成為影響制度變遷的重要變量[3]128。學校體育目的是學校體育政策的子內容,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從最初的模仿歐美向學習蘇聯的全面轉變,再到融合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學校體育制度章程。其變遷過程也必然受到傳統文化路徑的影響,是通過激勵、觀察、模仿等多種社會學習方式導致更多制度之間的互相延續和依賴。

(三)行動者與關鍵節點:我國學校體育目的演變的“制度斷裂點”

歷史制度主義認為,制度變遷總體分為制度延續期和制度斷裂期[35]。新中國成立至今,體育目的演變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節點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關鍵節點是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將提倡國民體育寫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關鍵節點產生的前提條件是新中國的成立,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地位的確立,在面對國民健康素質不良的社會現實時,國民體育問題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寫入了共同綱領的第48條[11]1。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在共同綱領頒布后,按照歷史制度主義關鍵節點的框架模型,關鍵節點處產生的“遺產”包含三個部分:制度的生產機制、再生產機制和核心要素的穩定性[3]158。因此,1952年確立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促進身心發展,增強體質,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此時第一個關鍵節點的制度生產機制還沒有完全結束,面對當時的國內國際政治局勢,“保家衛國”也是廣大青少年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在1956年的關鍵節點進行了制度的再生產機制:確立我國學校體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為參加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和保衛祖國做好準備。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國家體委于1979年2月召開全國體育工作會議,重點討論了體育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10]153。歷史制度主義在關鍵節點研究中認為制度演進的過程是政治和經濟之間不同互動模式演化推進的結果。此次關鍵節點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討論背景下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適應性改變。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對經濟發展的摸索,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學校體育也由此將增強體質、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作為學校體育的主導思想。

關鍵節點的生產機制經歷了1979年的學校體育各項工作條例的規定,“增強體質”的學校體育目的作為一項制度得以確立。80年代,“堅持三個為主”的學校體育思想的確立,讓學校體育目的內涵得以充實和加強。第二個關鍵節點的再生產機制主要呈現于90年代,學校工作條例和體育法制法規的頒布,樹立了“以人為本”的導向。

第三個關鍵節點是1999年6月我國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戰略思想,揭開深化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學校體育是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21世紀初期,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堅守“健康第一”理念,體育改革的序幕拉開。該關鍵節點產生的生產機制和再生產機制之主要功效在于學校體育目的內涵的進一步深化,將學校體育改革落實到體育課程改革,讓學校體育邁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四、結 語

回顧學校體育目的變遷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學校體育的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學校體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每一個關鍵節點,學校體育目的變遷都能夠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為學校體育的發展,為美好生活的實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歷史制度主義分析有助于從歷史的模式中發掘那些歷史性因果關系,有助于理解當今體育目的的選擇,為我國體育政策制度創新提供策略啟示。

猜你喜歡
建設祖國保家衛國
保家衛國 有你的身影
為國站崗
弦高:牛販子也能保家衛國
區別
開心節日
開心節日
弦高: 牛販子也能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
我們從小愛鍛煉
紅色記憶:抗日戰爭時期的武術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