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學科融合視閾下“大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以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為例*

2022-03-02 12:43郎永清李天宇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通識外語學院

郎永清 劉 妍 李天宇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北京市 100070

1 引言

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外語能力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事務的戰略資源,成為國民文化的基本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已成為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和貢獻者。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了教育模式和教育流程的重大變革,外語教育面臨著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擔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著力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1]。

2019 年3 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在“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做了題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的主旨報告,圍繞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的“三變、兩新、兩大”,即識變、應變、求變、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深入探討了外語教育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提出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要求、總體思路、總體措施和總體目標。 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2]。

外語教育的原點是人的教育,是人文教育。面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 其內容包括兩個維度:一是在品格方面,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是在能力方面,應具有扎實的外語聽、說、讀、寫、譯技能和良好的外語綜合運用能力,不僅要系統掌握語言知識,還需要了解一定的哲學、藝術、文化知識,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專門知識[3]。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外語教育在其中承擔重要使命。

面臨新時代的新使命,全國各高校大學外語教育都在進一步深化外語教育教學改革,一是充分發揮外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大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二是加強外語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實施“外語+專業”教學改革,由“學外語”向“用外語學”轉變[1]。

2 行業特色院校外語教育的定位與發展

北京電子科技學院隸屬于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一所為全國各級黨政機關培養密碼保密和信息安全專門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 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對學院的重要批示,認真落實中央、中辦領導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走特色化、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道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推進多元化、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建設“專而特、專而精、專而優”的國內知名高校,為黨和國家機要密碼事業培養政治忠誠、學業扎實、作風嚴謹、紀律嚴明的高素質人才。

在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外語課屬于通識教育模塊,是復合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在人才培養中處于基礎性地位。 密碼與網絡空間安全是學院著力建設的“高精尖”學科。 根據教育部理工科本科各專業的《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大學英語課程知識體系要為學生學習國際前沿知識、提升學術自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等服務。 同時,新文科建設也要求外語教育要在跨學科領域中,在人文與理工交流互鑒中融合發展[4]。 因此,外語教育又在學院人才培養中處于支撐性地位。 基于此,應進一步明確外語教育在學院人才培養中的定位和使命,立足于多學科融合,充分發揮外語學科的育人價值,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為學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貢獻,使外語教育深度融入學院內涵式特色發展,為主干學科和特色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撐。

3 多學科融合視閾下“大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面臨新時代的新使命,抓住學院特色內涵式發展的機遇,學院外語教學團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順應交叉學科發展趨勢,努力挖掘隊伍內在潛力,助力學院特色學科發展,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進一步深化外語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實踐“大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建構多學科融合的“通用+通識+專用”課程體系,在學科育人方面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3.1 “大外語”的培養目標和實踐途徑

針對教育部吳巖司長提出的“大外語”概念,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解讀。 在國家層面,“大外語” 之大,可從表面和內在兩個方面進行解讀。 表面包含外語教育“規模大、 格局大、 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三個方面,內在則分別有“思想認知站位要高”、 “承擔文化輸出之責”、 “為國家戰略培育英才” 三個內容。 “大外語”并非嚴格的學術概念,它涵蓋“外語教育”和“外語專業教育”。 學院公共外語教育屬于“外語教育”范疇,指通過公共外語教學融入學院人才培養目標[5]。 “大外語” 的概念解讀可由圖1 具體展示。

圖1 多學科融合視閾下“大外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3.2 多學科融合的“通用+通識+專用”課程體系建構

“大外語”是頂層設計,立足新時代培養精通專業和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貫徹頂層設計的指導性意見,需要與學院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按笸庹Z”概念要落地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 我們認為,“大外語”之“大”,在于其課程體系的“多模塊”,教學內容的“多學科”,育人方式的“多渠道”。 學院在校生規模2000 人,外語教師僅11 人,在此條件下要有取舍,要精準發力。為此,我們建構了多學科融合視閾下的通用、通識和專門用途英語并行的公共外語課程體系。

該體系貫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語教學。 通用英語模塊是整個體系中最基礎的模塊,包括必修課《大學英語》I-IV 和選修課《高級英漢翻譯》,其教學目標側重夯實語言能力,筑牢思政建設,以忠誠教育為底色,強化政治素質。 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法律、新聞和心理等多學科融合;通識模塊包括選修課《英美文化概況》和《外國文學作品欣賞》,其培養目標側重學生文化素質,貫通東西文化,傳播中國聲音,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意識,教學內容上與中外文化、中外文學相融合;專用模塊是指專門用途英語,包括《研究生綜合英語》和《科技文獻閱讀與寫作》課程,其教學目標側重突出學院密碼特色,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側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掌握專業知識和閱讀專業英語文獻的能力,教學內容與學院特色學科密碼學與網絡空間安全的內容相融合。

通用模塊是基礎階段,強調“學英語”,通識和專用模塊是提高階段,強調“用英語學”,即用英語學好中外文化、中外文學和專業知識。 整個體系三種課程模塊協同共進,互融互通,重點契合了“大外語”的思政元素、文化責任和戰略英才培養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外語學科育人價值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院是行業特色院校,專業特色是學院發展的命脈,政治忠誠和學業扎實是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此態勢下,外語教育必須融入學院內涵式特色發展,必須為學院主干學科和特色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必須發揮學科育人價值,圍繞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精準發力,在行業院校中實現外語教育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

3.2.1 以“忠誠”為底色,民族精神和國際意識并重的通用英語課程模塊

“忠誠”是“忠誠、篤學、嚴謹、守紀”校訓中的核心要義,忠誠教育是學院人才培養的特色。我們構建起了以忠誠為底色的通用英語課程思政模塊,聚焦課程思政、學科融合、課堂實踐等多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培養。 一是立足忠誠底色,建立起“時政特色、疫情語境、文化先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體系,挖掘課程元知識、軟知識和硬知識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思政備課模式,不僅關注和語言知識本身相關的聽說讀寫譯等元知識中的課程思政元素,而且注重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公益精神、自信堅毅、民族自豪感、團隊合作精神等情感軟知識中的思政培育,同時還創造性加入科普硬知識,不忽視其在課程思政體系中的育人價值。 二是堅持多學科融合,形成合力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圩?。建立了英語新聞素材庫,融合新聞學視角引導學生學好新聞英語,從新聞中讀懂中國立場,用建構觀的視角培育全球視野;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等語篇分析方法幫助學生讀懂西方媒體新聞中對中國事件的報道,揭露詞匯語法層次中的選擇所建構的意義特征和意識形態立場;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等相關法律政策文件的出臺,積極做好《密碼法》英譯的外宣工作,指導學生參加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首都大學生挑戰杯,在通信工程類雙語平行語料庫建設與應用方面獲獎,與學院特色學科同頻共振;利用語言學專業優勢開展《香港基本法附件修訂后涉港宣傳深化研究——以國際背景下“獨立”或者“分裂/分離”為例》課題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中國僑聯等相關部門充分肯定,體現了外語教學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三是加強實踐引領,建構起了“網絡化多媒體自主學習渠道+讀寫課堂綜合展示+全國英語類比賽平臺”三位一體的通用英語實踐教學渠道。 借助U 校園,Unipus,FiF 口語訓練app 等數字化優質教學資源,充分開發外語類綜合展示平臺,如“聚焦中國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展示活動,“關注外媒聲音捍衛國家形象”討論活動,英語新聞播報活動,“你講我聽”工作坊(“You talk, I listen”workshop)活動等,積極輔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北京市大學生英語競賽、“訊飛杯”全國高校英語口語大賽,以賽促學,以學促教。

3.2.2 “語言+文化+多學科知識”的通識英語課程模塊

通識教育起源于古希臘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其核心是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通識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廣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和形成統一的認識觀和世界觀[6]。 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是在本世紀初開始出現,首先引入和倡導這一理念的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等。 復旦大學從2005 年開始建設通識教育,逐步形成了五大住宿書院與七大模塊的復旦通識教育課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外語界開始引入通識教育。2017 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該文件精神下,中國高校的英語教育掀起了通識英語的研究高潮,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系列通識英語課程,如歐洲文化入門、美國文明史、英美文學作品欣賞等。

圖2 通用英語課程模塊

我院在2018 版培養方案中第一次使用了“通識教育課程”模塊。 外語課程被納入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導,我們構建了“語言+文化+多學科知識”教學內容體系。 必修課大學英語I-IV 突出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兼顧通識。 同時開設公共選修課《英美文化概況》和《外國文學作品賞析》,進一步突出跨文化和文學育人的功能。

《英美文化概況》作為一門語言文化課程,體現了語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在課程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我們從課程思政的角度進一步厘清該課程的定位、性質、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旨在進一步提高以該課程為載體的教書育人效果。 第一、從課程定位和課程性質上突出課程思政的內涵--文化育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可通過英語學習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強對中外文化異同的認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外語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學科,外語教師要讓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深諳中國國情,堅定文化自信,實現外語課程與文化育人相結合,發揮語言文化課育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目標,即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高質量人才。 第二,從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上突出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引領。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圍繞“文化價值觀”來展開,有利于學生在中西文化價值觀對比學習中提高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學習英美文化,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深入思考中國問題,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 我國外語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和語用能力的同時,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全球勝任力。 第三,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體現課程思政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英美文化概況》采用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教師的講授突出橫向聯系和縱向對比,使學生理解美國文化的同時,開始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文化。 在文化比較研究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也是一個人文意義上的思想啟蒙過程,是跳出原有固定思維模式,使思維更加多元、更加深刻、更具包容性、更具反思精神的過程[7]。

《外國文學作品賞析》課程是為培養理解和鑒賞英語文學原著能力而設置的一門課程,是我院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提高階段的拓展課程。 課程教學采用師生共同閱讀研討原著作品的方法,介紹和分析英美文學史上主要作家作品。 學生在掌握文學流派、作家寫作風格、語言特點及歷史背景等基本英語文學常識的同時,深入思考人與社會及自然的根本問題。 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擴大學生視野,提供一種看待本土文化的新視角。 該課程在教學大綱修訂、課程建設過程中,深入挖掘其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效果。 首先,培養學生“盡可能深入的從內部了解西方,但同時又不盲從,保持一種批判性距離遠觀”的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英語經典文學作品凝結了西方文化思想精華,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接觸中的背景參照體系。 我們致力于培養學生以“內部視角”去認識、理解西方(英語)思想的多樣性、復雜性,從中國立場對其借鑒、反思和批評[8]。 其次,充分利用英語文學對人性的深刻闡釋、對社會的立體展示來培養學生的公務員素養。 通過采納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中重要的“經典閱讀模式”來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銳感受生活、認知生活的能力,進而從整體上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

3.2.3 “外語+特色專業”的專用英語課程模塊

專門用途英語,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包括新聞英語、法律英語、醫學英語、商務英語、公務員英語、密碼學與信息安全英語等等[9]。 隨著中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特別是新文科背景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將成為許多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新文科建設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強調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人文學科的相結合。 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應對標大學英語課程的初心、對標國家外語能力和國家戰略需求、對標跨學科領域發展的需求、對標社會各行業的需求、對標國內外學術共同體的需求、對標學生個性需求[4]。 強調對標意識,實現“外語專業化、專業外語化”。

學院是行業特殊院校,在高校發展中謀求“專而特”、“專而精”和“專而優”。 專業特色是學院發展的命脈,在此態勢下,作為公共課的外語教學如何為學院主干學科和特色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如何在行業院校中實現外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一直是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從2012 年起外語教學團隊與學院主干學科教師密切合作,以歐密會、美密會和亞密會等三大國際密碼學術會議為重點,輔以其他重要相關學術文獻,編譯國外信息安全及密碼學學術論文摘要等信息,創建《國外信息安全與密碼學研究動態》???利用數字圖書館平臺建立專門數據庫,實現在線查詢、下載和動態分析,全面介紹國外信息安全和密碼學的最新發展動態,為信息安全及密碼學專業學生、 科研工作者和全國機要工作者觀察外部世界打開窗口,并引導他們深入研讀英語原文,實現用英語學專業之目的。 在多年研究基礎之上,2016 年編寫出版了全國黨政系統密碼專業教材《密碼學與信息安全專業英語》,教材以專業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涵蓋密碼學發展簡史、加密原理、密碼破譯、安全機制、法制法規、數字簽名、電子認證、信息安全知識及培訓要點、網絡安全政策述評及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措施等。 教材結合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作,為學生提供其未來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英語知識和技能,使其初步具備專業英語文獻的閱讀翻譯能力,為該領域國內首部專業英語教材,用于研究生《綜合英語》課程,學生反映良好。 2018年使用語料庫輔助詞典編撰技術編寫出版了國內同類別第一部《英漢密碼學與網絡安全詞典》,詞典收錄當前密碼學與網絡安全領域常用詞語5000 多條,涵蓋密碼學、網絡安全、代數與數論等學科,以及相應的基礎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應用體系方面的常用基本詞匯、最新術語、縮略語等。 詞典幫助密碼學及信息安全專業學生逾越語言障礙,掌握專業詞匯,為學生閱讀、翻譯英語專業文獻和論文提供便利。

在學院研究生教學中我們開設的另一門課程是《科技文獻閱讀和寫作》,該課程將英語和學院特色學科相融合,一方面通過梳理英語語法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科技英語語法的特點,另一方面通過講解學術英語的特點和寫作架構,幫助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學術文章的閱讀和寫作。 該課程面向網絡空間安全、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三個專業,在兩個方面為學院主干學科和特色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其一,通過講解說明文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論說文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學術會議、以及學術摘要寫作四大板塊,為學院研究生提供學術英語的智力支撐;其二,通過三個專業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展示,模擬開展小型學術會議,一方面讓學生熟悉學術會議的形式和流程,另一方面讓不同專業研究生之間有所學術交流,實現思維碰撞。 本課程的創新點在于融合英語和學院專業特色,實現了共性和個性的兼容。 既通過講解學術英語閱讀和寫作的基本內容,從而保證了三個專業的覆蓋共性;又通過模擬辦會讓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展示各自專業知識,從而保留了各自專業的個性,同時讓學生在學術交流中實現了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以上項目實施和具體成果促進了專門用途英語類課程的建設,更重要的是促進了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角色轉變,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專門用途英語在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的變化能夠促進英語教師角色的轉變,提高自身專業認知水平和科研能力,借助團隊力量,更好地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有效應對挑戰,獲得更好的個人職業發展[10]。這一模塊支撐了學院重點學科建設,實現了行業特色院校外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促進了人才培養,展現了外語學科的育人價值,服務了國家戰略需求。

4 結語

近幾年,外語教學團隊緊密圍繞學院特色,立足于外語和其他學科的融合,逐步探索多學科融合視閾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度實踐了通用課程、 通識課程及專用課程協同并進的課程體系。在實踐中,多學科融合效果顯著。 外語教育與密碼學和信息安全學科深度融合,大力支撐了學院行業特色發展和特色人才培養,相關教材和詞典等成果可供國內相關領域的學科專業借鑒和參考,具有推廣價值。 在國家安全和建設密碼強國領域體現了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價值。 通用英語和通識英語課程模塊的多學科融合重點體現課程思政和文化育人,體現了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價值。 通用+通識+專用的課程模塊體系凸顯了“大外語”理念,外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育人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為學院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了有益探索與實踐。

猜你喜歡
通識外語學院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通識少年小課堂 無線電尋寶之旅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海盜學院(7)
大山教你學外語
學院掠影
大山教你學外語
西行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