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探海通和尚開鑿樂山大佛的初心

2022-03-09 21:34吳大斌
文史雜志 2022年2期
關鍵詞:寓意

吳大斌

關鍵詞:樂山大佛;開鑿;補缺;彌勒石像;寓意

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因為唐代樂山大佛的開鑿和其所在地理的山水獨特景觀,使之自唐代以來便是著名的游覽勝地。開鑿于1300年前的樂山大佛,不管是在古代甚至今天來說,都是一項浩大的建設工程。那么是否有文字記錄它的建造緣起和經過,比如碑記之類?有。為了彰顯樂山大佛的輝煌建設成就,樂山大佛后期建造竣工的最后一任參與主持者,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蜀地最高軍政長官韋皋,寫了一篇記事碑文《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記錄了樂山大佛的建造歷程,并將碑文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刊刻于樂山大佛右側懸崖臨江的絕壁上。宋代金石家趙明誠著《金石錄》卷第九的目錄序中記載:“唐凌云寺石像記,韋皋撰,張綽行書,貞元十九年十月。唐凌云寺石像記一、唐凌云寺石像記二、唐凌云寺石像記三、唐凌云寺石像記四、唐凌云寺石像記五?!薄督鹗洝方榻B的是《唐凌云寺石像記》碑文的拓片內容,碑文的全文應該留存于趙明誠收藏的拓片卷中。又如宋代張邦基著《墨莊漫錄》卷三記載:“嘉州凌云寺大像記,韋皋文,張綽書,其碑盛豐,字畫雄偉,頃于潘義榮處見之?!焙茱@然《金石錄》和《墨莊漫錄》介紹的《嘉州凌云寺石像記》也是碑文拓片,是以書法欣賞的形式而留存于個人收藏。再如元代僧人念常編集的《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四載:“嘉州石像初成,皋為之記。略曰,頭圍千尺,目廣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稱是?!币陨衔墨I明確告訴我們,唐代樂山大佛記事碑及碑文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唐、宋、元時期的古籍文獻收錄碑文全文。直到明代以后的地方志才陸續收錄了據說是樂山大佛記事碑文的全文。最早刊載碑文內容的是明萬歷三十九年《嘉定州志》卷六載《大佛記》[1]。此后有清嘉慶二年《凌云詩鈔》卷八附刻載《嘉州凌云寺大像記》[2]、清嘉慶二十一年《四川通志》卷四十一載《凌云寺大像記》、清同治三年《嘉定府志》卷四十三載《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清光緒十三年《樂山縣志》卷十三《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民國23年《樂山縣志》卷十一《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均收錄了據說是樂山大佛記事碑文的內容。

從這些樂山大佛記事碑文中,可以得知開鑿樂山大佛的背景、緣起、發起人、始末年代、建造經過以及經費來源,但是從碑文中就是看不明白開鑿巨佛像的目的、用意?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為什么要勞民傷財從臨江絕壁的萬丈懸崖掘進山體開鑿巨佛像?就目前所知的關于樂山大佛開鑿史的記錄來看,有文字記載的唯一文獻就是《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遺憾的是明代以來的不同歷史時期地方志抄錄的碑文,存在個別文字不統一甚至有遺漏之處,那么唐代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上不是還有真實記錄樂山大佛開鑿史的碑文嗎?問題就出在這里。實際上明代以后唐代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已經“失蹤”了,然而數百年后,這通記事碑又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只是碑文文字大部分已風化而模糊不清;所以說迄今為止,從文獻中還沒有發現過完整的碑文。民間有一種認識,說開鑿樂山大佛是利用佛法鎮江,保護過往船只和人員的安全,所以民間又稱這尊大佛為鎮江大佛。為還原歷史真實,首先就有必要弄清楚當初為什么要開鑿巨佛像。這對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的全部歷史文化非常重要。

一、海通和尚治理嘉州凌云山三江匯流處的岷江航道,通舟楫之利

《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記載:“在昔岷江,沒日漂山。東至犍為,與涼山斗,突怒哮吼,雷霆百里;縈繳觸崖,蕩為厱空;舟隨波去,人亦不存。惟蜀雄都,控引吳楚,建茲淪溺,日月繼及。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習險,厥惟天難,剋其能仁,回彼造物。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萬仞,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民惟子來,財則檀施。江湖淮海,珍貨畢至;倩師金工,亦罔不臻。于是,萬夫競力,千錘齊奮,大石雷墜,伏螭潛駭。巨谷將盈,水怪易空……不數載……驚流怒濤,險自砥平?!?/p>

這段話記錄海通和尚治理岷江流經嘉州(今樂山市)凌云山三江匯流處波濤洶涌的水患,疏浚岷江水道,目的是便于水上交通運輸安全,濟人利物。

二、探求海通和尚開鑿樂山大佛的用意

(一)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及碑文之謎

明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方志文獻記載(或者說是轉載)樂山大佛碑文時,其標題大都不一致,但碑文內容幾乎一致,只是其個別文字不統一,或增字或減字或歧字或漏字,這是怎么造成的呢?可能是:其一,找不到唐、宋、元時期文獻記錄碑文全文;其二,原碑文刊刻于臨江絕壁上,人們難以前往閱讀和抄錄;其三,實際上從明、清直到上世紀80年代,原唐代樂山大佛記事碑已經“消失”于歷史長河中了。

樂山大佛記事碑為什么“消失”了,這可能因為樂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曾經多次淪為兵家戰場之故,如地方志記載的宋元之際戰爭和元末義軍與元兵之戰,導致凌云山歷史古跡慘遭兵燹。此后數百年間叢生的藤蔓荊棘侵漫淹沒了唐代樂山大佛石刻記事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人們早已淡忘了石刻記事碑及碑文的存在和具體位置。清代進士王士禎典試四川擔任鄉試正考官時,由京城入川沿途記其來往所經處的《蜀道驛程記》,可以佐證樂山大佛記事碑的“消失”。王士禎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游覽凌云寺時,在《蜀道驛程記》中記載道:“寺創自開元,巨麗為西南第一,明末袁韜武大定作亂,寺為灰燼。江岸大像,開元中釋海通所鑿,未竟示寂。韋皋鎮蜀,始成之。舊有佛閣,亦毀于兵。墨漫錄云,嘉州凌云大像記,韋皋文,張綽書,字畫雄偉。尋之不可得?!盵3]此后的嘉州志都記載道:“此碑漁洋(按:即王漁洋,也就是王士禎)尋之不可得,蓋毀已久矣?!?/p>

1984年11月的一天,時任樂山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長的羅孟汀乘小舟前往樂山大佛江面考察臨江絕壁上的石刻碑面,偶然發現了原樂山大佛記事碑及碑文的存在。此后羅孟汀將考察結果以《〈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記碑〉的發現及其考析》為題發表于《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1989年,樂山大佛烏尤文管局啟動經國家科委批準之“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項目時,通過在懸崖上搭廂架,近距離考察樂山大佛右側臨江絕壁上的石刻碑面,發現石刻碑是依山崖石壁鑿成的摩崖石刻碑,碑刻文字風化侵蝕嚴重,三分之一的文字較清晰,三分之一的文字模糊,三分之一的文字只顯痕跡。近距離辨認碑面文字,其碑文標題可辨:“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原來我們今天所稱謂的樂山大佛真實名稱實際上為“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新發現的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位于樂山大佛外側右面臨江絕壁上,與宋代文獻中記錄的《石像記》碑的位置相吻合。事實上原唐代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并沒有消失,只是由于種種原因而遁出人們的視線。其千百年來一直存在于那里。

拿這通曾“消失”的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碑文可以識別的部分文字與明代以來地方志文獻刊載的碑文對照???,可以糾正和補漏歷史文獻中不統一之處,從而還原碑文全部的真實內容。

(二)海通和尚開鑿樂山大佛的真實用意

《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碑文記載,岷江水道嘉州凌云山三江匯流處是通向長江中下游的要塞,然而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處江水波瀾壯闊,洶涌澎湃,過往載運物資和人員的舟船常常傾覆沉沒。海通和尚悲嘆這里反反復復的險患,認為憑借三江交匯處凌云山的地勢特點,可開掘山巖,使石塊墜入洶涌激流的深潭,以其填平之,可使江流變得平穩,有利于船只過往和人員平安。數年的時間開山掘石,落石填滿了深潭,三江匯流處那激流洶涌的危險水面變平和了,過往的舟船和人員平安了。海通的目標實現了,那么他為什么還要開鑿一尊巨佛像呢?我們還是得從唯一記載樂山大佛建造史的這通碑文去尋找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卻很模糊。這里的主要原因是:無論明代以來的地方志中刊載的碑文,還是這通于上世紀80年代現身的原韋皋摩崖石刻碑碑文,在關鍵處的文字均缺失。那么,到哪里尋找答案?筆者以為還是得從這通碑文文意中去探求。下面將這通碑文與歷史文獻刊載的碑文中的一段關鍵性句子以表格形式做個對照,以探尋碑文本意:

通過以上表格對照,可以得知關鍵性的句子,惜其文字無法正確統一。

上世紀80年代現身的原唐代韋皋樂山大佛摩崖石刻記事碑碑文系豎寫,原標題1列,正文24列,正文每列按35字排列,只有正文第19列28字和正文末列30字。正文第19列只有28字,是因為文中“天子”敬稱之后的文字,按唐碑書寫風格應該另列頂格之故。正文第5列的殘缺格式是“能仁回彼造物以此山淙流激湍□□萬仞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若□□□□□□”。按原碑文35字的文字排列校正,結合明代以來的文獻記載,補缺正文第5列文字后應該是:“能仁回彼造物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萬仞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若廣開慈容□廓”,只有一個缺失的“□”字不能補上。緊接著正文第6列頂頭的四字是“輪相善因”。須要說明的是,這通韋皋摩崖石刻記事碑的這四個字清晰可辯,“輪相”與“善因”之間緊緊排列,無其他字。這就意味著明萬歷三十九年《嘉定州志》卷六《大佛記》載“若廣開慈容廓輪相好”中的“好”字和清嘉慶二十一年《四川通志》卷四十一《凌云寺大像記》載“若廣開慈容廓輪法相”中的“法”字,二者應是傳抄之誤。那么校正后碑文第5列和第6列一段正確的文字當是:“以此山淙流激湍,峭壁萬仞,謂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若廣開慈容,□廓輪相。善因可作,眾力可集。由是崇未來,因作彌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無窮?!蓖魄眠@個缺失的“□”是什么字?先來解釋“若廣開慈容”:“廣”,寬大的房屋,甲骨文和金文的象形為屋墻屋頂,其含義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廣開”,意思是依寬大的山崖開掘;“慈容”,本指慈祥和藹的容顏,這里指佛像?!叭魪V開慈容”,其白話文之意是“如若依寬大的山崖開掘巨佛像”。那么“□廓輪相”中的“輪相”是什么意思?“輪相”其實是佛教術語中的“千輻輪相”。由此,碑文中“輪相”一詞,當為弘宣佛法之意,即傳播佛教思想。接下來看“□廓輪相”的“廓”前面缺失的是什么字?前句“若廣開慈容”,“若……”是一種假設句,即“假若……就可以……”。如果在后句“□廓輪相”的“廓”前面補上缺失的字“寥”,即“寥廓輪相”,一句完整的句式就是“若廣開慈容,寥廓輪相”,這就構成“若……寥廓……”的假設復句?!傲壤痹诠艥h語詞匯中是“廣遠、空曠深遠”的意思?!叭簟壤钡囊馑季褪恰凹偃簟涂梢詮V遠……”。那么“寥廓輪相”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即廣遠傳播佛教思想。將這一段完整的碑文“若廣開慈容,寥廓輪相。善因可作,眾力可集。由是崇未來,因作彌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無窮”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如若依寬大的山崖開鑿一尊巨佛像,可以廣遠傳播佛教思想。這是善事動因(指開掘崖石填平波濤洶涌的深潭,減剎水勢通舟楫之利,濟人利物),進而可以發動人們的善心做這件事,就能夠聚集廣大民眾的善財善力開鑿佛像。在這里推崇未來佛,目的是期盼未來美好光明和幸福的生活早日到來,盡快消除凌云山三江匯流處波濤洶涌的水患,拯救苦難中的眾生,故而開鑿未來佛的彌勒像。要使世世代代的人們,永遠修行佛教思想?!?/p>

通過以上白話解釋,將碑文中缺失的字補上“寥”字,是符合碑文句意的,應是正確的。有學者認為“□廓輪相”,缺失的“□”是“增”字,即“增廓輪相”,將“增廓”解釋為擴大佛像輪廓之意;將“輪相”解釋為佛教造像三十二相之一,意為塑造精妙的法相。這樣的解釋與碑文的前后句之意不相通,不能表達出句子應有的意思,因此認“增”字不合碑文句意。

碑文記載“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習險”,顯然樂山大佛自唐開元初也就是公元713年開始籌建,即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一年后的開元元年,此時距離武則天皇帝卒年——公元705年相距8年。而武則天皇帝執政時期,由于她崇尚和熱衷修行佛法,因而全社會信奉佛教的熱度超過信奉道教的熱度,佛教信仰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一個高峰。海通和尚籌建樂山大佛之初,雖然正處于唐玄宗皇帝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開始下詔整肅佛教寺產和淘汰偽劣僧尼,并開始崇尚儒教,尊孔制和道教,但是民間社會大眾普遍信奉佛教的熱度卻未停下來。當時的佛教信仰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身為佛家弟子的海通和尚通過開鑿佛像傳播佛教思想的設想自是合乎情理的。

可以設想佛家弟子海通和尚是希望通過開鑿震撼性的巨型佛像來激蕩人們的心靈,推動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海通和尚的智慧就在于,一方面開掘崖石,填平波濤洶涌的深潭,減剎水勢,以利于舟船安全過往,這是做善事;另一方面,利用此善事聚集廣大民眾的善財善力,順勢開鑿巨佛像,通過它來遠播佛教思想。

那么民間大眾是否認可開鑿樂山大佛就是用佛法鎮江,就能保護過往船只和人員的安全?《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開篇首段中說道:“神用潛運,風濤密移,肹蚃幽晦,孰原其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神明的力量在暗地里作用,原來嘉州凌云寺三江匯流處的風浪悄無聲息地退移了,這潛藏的奧妙,誰又能探究它的緣故呢?”這是作者提出的設問。作者接下來就神明的力量來自哪里做了詮釋?!都沃萘柙扑麓髲浝帐裼洝分v道:“故哲圣因其所欲,□□□□□,示之以進修,其行滿于此而福應在彼,理甚昭矣。至于奪天險,以慈力易暴浪為安流,何哉?詳彼萬緣,本生于妄,知妄本寂,萬緣皆空,空有尚無,險夷焉在?至圣寂照,非空非有,隨感則應,惟識淺深,化于無源,奚有不變?非天下之至神,其敦能平斯險也?”作者的這段話用深奧的佛教哲理思想說理,極賦教育性,其白話文的大意是:“所以釋迦牟尼針對人性的本來欲望,教導人們要修心養性,指示人們要進德修業,人的品行在這里功德圓滿了而福報在他處就會得到好的回報。這個道理講得很明白了。終究削除了(這里的)天然險要地勢,憑釋迦牟尼(思想教化)將(這里)兇暴的激浪轉化為平穩的江流,這是什么道理呢?細察那世間依靠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本來出自于人的自性善惡業之認識,它是由人的內心意識所生的。一切事物在因緣和合中產生,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沒有一樣是永恒的。世間不存在無自性的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所以哪里還有什么艱難與順利的概念呢?釋迦牟尼明示眾生,人的內心意識和行為,隨教化而變,善惡之變就看辨別道理的深淺了。如果從人的內心意識源頭引導,有什么不能轉變的呢!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圣的釋迦牟尼思想教誨下的佛家弟子海通,誰能平息這里的天險呢?”在這里,作者詮釋了平定三江匯流處天險的神明力量,原來是釋迦牟尼思想教誨的作用,準確地說是佛家弟子海通“哀此習險,厥惟天難,克其能仁,回彼造物”。

三、海通在凌云山三江匯流處開鑿彌勒菩薩像的初心

佛教造像中有釋迦牟尼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彌勒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像、大勢至菩薩像、地藏王菩薩像等,為什么海通和尚要在三江匯流處的凌云山開鑿佛像時選擇彌勒菩薩造像?

東漢時期佛、菩薩信仰伴隨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彌勒菩薩信仰始于晉代,南、北朝時期已經盛行。據佛教典籍記載,彌勒生于古印度的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弟子,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彌勒常修菩薩道,重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慈悲、智慧。彌勒修行慈悲心最勝,因此又被稱為“慈氏菩薩”。彌勒菩薩信仰源自于佛教典籍《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或《彌勒成佛經》)。其信仰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信仰在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愿求往生兜率天凈土的,為上生信仰;二是信仰彌勒菩薩下生世間成佛,愿受說法度化,為下生信仰?!稄浝障律洝氛f,久遠的將來,國土豐樂,土地平整如鏡,天氣溫和適四時順節,谷食豐賤,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而極為香美,樹果甘美香氣殊好,樹上自然生衣而極細柔軟,人取著之,金銀珍寶各散在地無人拾取。城市村落鄰比而街巷成行,人口眾多,人心均平,皆同一意。人們相見歡悅,善言相向,人壽皆八萬四千歲而無有疾患。那時彌勒菩薩于兜率天降生世間。彌勒少時便出家學道,之后于龍花樹下修成無上道果。時彌勒已成佛,說法論道,度化眾生。

從《彌勒下生經》可以得知,彌勒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后的未來佛,因此彌勒菩薩又稱為未來佛、彌勒佛。相關彌勒經典的核心是彌勒下生成佛。他成佛的那個世界是非常美好和幸福的,所以彌勒信仰主要是彌勒下生信仰。這源自于苦難世界中的眾生,期盼彌勒下生成佛時的美好生活,希望彌勒早日下生世界。這就是碑文所記:“若廣開慈容,寥廓輪相。善因可作,眾力可集。由是崇未來,因作彌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無窮?!北闹械摹拔磥怼?,指的是未來佛?!坝墒浅缥磥?,因作彌勒像”的意思是:“在這里推崇未來佛,目的是期盼未來美好光明和幸福的生活早日到來,盡快消除凌云山三江匯流處波濤洶涌的水患,拯救苦難中的眾生,因而開鑿未來佛的彌勒像?!边@也便是海通和尚發愿開鑿作為未來佛的彌勒像的初心。民間廣大信眾之所以熱衷于參拜樂山大佛,就是祈愿有個美好幸福生活的未來。

結語:通過上述對樂山大佛碑文的解讀,對不完整的歷史文獻樂山大佛碑文進行研究剖析,從碑文文意中補缺上碑文中缺失的關鍵字,明白了發起人海通和尚開鑿樂山大佛的用意,并解讀了塑造大彌勒像的寓意。海通和尚通過開掘凌云山崖石,填平三江匯流處波濤洶涌的深潭,其目的是減剎洶涌巨浪,消除水患,通舟楫之利,濟人利物;順勢鑿造巨佛像,其用意是廣遠傳播佛教思想;開鑿未來佛的彌勒像,其寓意是期盼未來美好光明和幸福的生活早日到來。這是對樂山大佛開鑿歷史的一個全新的正確認識。原來嘉州凌云寺三江匯流處風浪悄無聲息地退移了。這暗藏的奧妙,是釋迦牟尼思想教導的人攻克了這里天災,剎住了大自然淫威的緣故。這樣來看,過去民間關于開鑿樂山大佛的目的是利用佛法鎮江保佑過往船只和人員安全,是對發起人海通和尚初心的一種不完全解讀。對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歷史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對碑文《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的探討,不但要有考古的角度,還要有大文化的視野。對后者的審視,目前是欠缺的。此外,是否還有完整版的《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碑文藏于浩瀚的古籍文獻中呢,不得而知。

3367501908262

猜你喜歡
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綠野仙蹤》中隱含的顛覆性寓意
“豐碩壺”的工藝技巧和美好寓意
失樂園——當代城市文明的凝視與寓意
神的意味——也談央珍長篇小說《無性別的神》的寓意與主題
模仿老鷹的烏鴉
中國雕刻圖案寓意(連載)
《紀念》:俗套的故事與不俗的寓意
中國雕刻圖案寓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