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緩解農村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的路徑

2022-03-17 13:16彭媛婷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父代子代代際

彭媛婷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農村現階段的貧困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于農村家庭之間的發展存在著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相對貧困的形勢越來越凸顯。雖然解決了農村地區絕對貧困的困境,但相對貧困代際傳遞問題依然不能忽視。所謂相對貧困代際傳遞是指在相對貧困的農村家庭中一切關于導致貧困的相關因素,在相對貧困的農村家庭內部由父代傳遞給子代,致使子代在成年以后重返父代的困境,子代在繼承了導致父代貧困的因素后,又將此類貧困因素傳遞給后代,形成了貧困的惡性循環鏈。目前,有關研究相對集中于闡釋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1-3],而關于如何解決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的路徑研究鮮少可見。教育對農村扶貧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深化教育對農村相對貧困家庭所帶來的良性影響,以及建構解決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的長效機制值得探索。

1 農村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現狀

1.1 農村家庭教育投資意識薄弱

一些農村家庭剛剛在物質上步入小康,但思想上仍相對滯后,認為已經步入小康無需過多憂愁子代的可持續發展,無需進一步加大子代教育投資成本以鞏固現有小康成果。同時,農村家庭教育投資成本受到風險意識的影響,認為子代教育投資成本過高,且不能及時反饋于現實經濟生產之中,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而難以實現子代教育投資的“變現”,所以更希望子代早日步入職業生涯之中以尋求穩定生活,降低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因此,亟需轉變剛剛步入小康的農村家庭的子代教育投資思想觀念,根除傳統固化思想的影響。除此之外,大多數農村父代受教育程度不高,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不重視子代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子代很早步入社會,以滿足自我對物質利益的渴求。

1.2 父代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意識薄弱

數據顯示,截至2016 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 萬人,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僅占8.3%,小學及以下的占43.4%,實用型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的7%[4]。過于年輕化的勞動力結構并不能滿足農村地區勞動力需求,需對農村家庭父代進行系統的、深入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支撐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農村家庭父代對互聯網信息接受程度較低,部分人群很難獲取海量的求職信息,對求職信息缺乏了解,更難從繁雜的崗位信息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但現實生活中,農村家庭父代期望通過政府和專業人員的扶持幫助來利用信息平臺提高勞動效率和職業技能,獲取更充足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以往的職業培訓存在內容單一、零散的現狀,而當前農村家庭父代的職業技能與實際工作匹配度不高、深度不夠,技能理論與實踐生產脫節,導致父代雖然接受了職業培訓,但職業培訓的效果并不明顯,技術能力較低,難以轉換為現實生產力。同時,父代由于習慣了傳統的農作方式和工作模式,固化思想根深蒂固,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意識較為薄弱,又缺乏長期且系統性的專業人才指導,不利于開墾新的農業經濟資源地帶。

1.3 農村教師運用新型教育手段的水平不高

城鄉教育發展一直存在不均衡的問題。雖然國家大力支持農村教育,但農村教師隊伍照搬城市教育的新型手段和方法始終面臨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農村學生的知識需求現狀。另外,在偏遠地區的學校,農村優秀青年教師資源緊缺,缺乏深入學習新型教育工具的操作技能和處理方式的動力,并且未能結合農村學生的特點設計課堂教學方式,加之農村學生利用新型教育工具來提高自身知識儲備的能力欠缺,因此,農村教師如何深層次地運用新型教育手段,發揮高質量教育的功效來緩解相對貧困代際傳遞成為難題。

2 教育緩解農村相對貧困代際傳遞的路徑

2.1 轉變教育投資觀念,加大教育資本投入力度

2.1.1 轉變父代教育投資觀念

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提高的重要方式與手段,可以更好地提升子代的勞動生產率,幫助子代成為一個高素質人才以回報農村家庭和社會,帶來更大的收益,促進自身家庭收入增加和農村整體片區的經濟增長。因此,應轉變農村家庭的教育觀念,深刻理解勞動生產率和子代受教育水平之間的正比關系,加大農村父代對子代教育的投資力度,使子代擁有更強的行動力去緩解父代相對貧困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再受到相對貧困的限制。另外,可以將生產知識、管理能力、健康素質與勞動技能于一體的人力教育資本投入觀念滲入農村家庭教育,倒逼父代重視子代對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術能力的學習,使教育投資更加精準化、多元化與立體化,發揮好教育投資對解決相對貧困代際傳遞問題的有效作用。

2.1.2 加大對子代教育的投資力度

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政策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城鎮與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資本投資的重要影響,只有致力于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5]。政府需從多種維度建設農村教育體系,在轉變父代教育觀念的同時,盡力幫助農村相對貧困家庭的子代繼續完成學業,避免農村子代因相對貧困而失去受到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比如,政府在宣傳教育緩解相對貧困代際傳遞時,可以幫助相對貧困家庭學子增加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活補助費用,減免高中階段的學雜費用,完善大學生助學貸款、獎助學金等扶持制度,并為農村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通過一系列政策,讓相對貧困家庭感受到國家相關教育政策帶來的紅利,從而真正轉變父代對教育投資的觀念,加大對子代教育投資的力度,有效緩解由于教育不足而導致的子代貧困現象。

2.2 強化基礎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優化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2.2.1 強化父代的基礎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

加強農村教育不等于只加強對子代教育的投資觀念,也需要通過深化職業技能教育的內容來增強父代自身職業素質與技能。要根據父代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和專業技能的運用水平,設計符合農村父代實際水平、行之有效的教育內容,指導并幫助父代提升自身技能。技工培訓機構應將碎片化職業教育內容進行分類、匯總和調控,告知于技工培訓師資,然后,技工培訓師資依據社會需求和農民個人發展需要來制定合理的計劃,參照企業標準,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培養父代的職業技能。同時,在技工培訓師資對父代進行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時候,要注重教育內容的可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要依據農村父代不同群體的特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特長與專業技能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其適應不同工作的職業能力。另外,要加強對相對貧困農村家庭父代進行實用且有效的農業生產技術能力的培訓,提高父代勞動者種植農產品的技能,提高農業產品生產率,實現農產品的增產,從而增加收入。

2.2.2 優化父代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

相對貧困農村家庭父代由于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缺乏相應的農業產品高質量生產知識與科學的農業儀器操作技能,需要進一步改進相對貧困農村家庭父代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采用科學合理的培訓方式和內容進行培訓。就培訓方式及培訓內容而言,政府要根據當地農村環境現狀、不同農產品生產狀況、不同儀器使用情況及不同市場崗位需求來設計培訓內容,聘請專業的培訓隊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同時兼顧農民個體發展需要,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生產職業技能,避免理論知識教育與農產品生產實踐脫節。

2.3 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創新農村教育手段

2.3.1 引入數字媒體技術,營造農村教育信息生態環境

農村教育需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新型技術融入農村教育領域,以新型技術手段的管理體系作為保障,更好地服務于農戶,為教育緩解相對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提供源動力,營造良好的農村教育環境,構建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為了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政府可將數字媒體中的優質資源輸送到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將數字媒體技術與農村教育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媒體技術構建一個便捷、有效的網絡教育服務系統,創建“互聯網+農村教育”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平臺,暢通農村子代培育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鏈接網,促使農村教育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深度融合,以新媒體共享信息資源的方式,實現農村數字化教育,營造農村教育信息生態環境,實現政府對農村子代的單一化教育向數字化教育的轉變,達到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創新手段應用于農村人才培育全過程的目的。

2.3.2 依托遠程教育平臺,開發農村教育教學軟件

互聯網傳播具有及時性、便捷性、滲透性等特點,克服了時間與空間中信息傳播的困難,使相對貧困農村家庭能夠共享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信息。通過精細化遠程教育平臺上的海量資源,能幫助相對貧困農村家庭快速掌握農業生產經營的知識與技能。但互聯網模式的農村教育培訓對硬件設備和技術平臺的要求較高,因此,各級政府需相互協助,投入大量資金合力建設遠程教育平臺,開發符合相對貧困地區需求的專門的遠程教育教學軟件,發揮互聯網在農村教育中的實際效用。

猜你喜歡
父代子代代際
中國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及其內在機制:“學二代”現象存在嗎?
延遲退休決策對居民家庭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分析
——基于人力資本傳遞機制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父代收入對子代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男孩偏好激勵父代掙取更多收入了嗎?
——基于子女數量基本確定的情形
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中的權力過渡與績效影響
火力楠優樹子代測定與早期選擇
24年生馬尾松種子園自由授粉子代測定及家系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