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聶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與利己性
——《復活(節選)》中的人性理想尋找

2022-03-18 08:25尉彥榮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7期
關鍵詞:朵夫贖罪利己

◎尉彥榮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聶赫留朵夫年輕時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淪為妓女之后的故事。聶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個故事的導火索,也是支撐他行動的力量源泉[1],如果說聶赫留朵夫是作者托爾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則是他心靈中善念的化身。為了給自己的愧疚贖罪,聶赫留朵夫與現實生活的種種矛盾進行碰撞,雖然最終上訴失敗,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卻綻放出無與倫比的光輝。統編版高中語文課本節選了《復活》中聶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的情節。

一、聶赫留朵夫“羞愧——贖罪”的開端

聶赫留朵夫第一次監獄探望會面的第一句話“我想見見……”停頓在對瑪絲洛娃的稱呼上,他不知道應該用“您”還是“你”來稱呼她。從稱呼的細節上可以看出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尊重,他并沒有因為她曾經是女仆、妓女而歧視她,也側面反映出長期未見之下他倆之間的距離感和生疏感。聶赫留朵夫艱難的開口了三次,都沒能將自己的來意明確說出來,直到第四次他才終于說出第一句完整的話語:“對,我在做我該做的事,我在認罪?!边@句話既像是對瑪絲洛娃說的,又像是對他自己的鼓勵自語,從中也可以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羞愧與贖罪一部分是為了讓自己的良心獲得安寧,我們可以稱之為“利己性”;另一部分是為了讓瑪絲洛娃重新獲得新生活,相應的可以稱之為“利他性”。

從時間順序上看,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認出了瑪絲洛娃,并意識到是自己年輕時的錯誤行為給她帶來的一系列苦難生活,在良心的煎熬中他決定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原諒。不可否認,聶赫留朵夫贖罪之旅的第一步是利己的——相比日復一日的良心煎熬,他選擇向瑪絲洛娃贖罪——從他主觀的意愿來說,邁出這一步是為了自己能過得舒服一點。而真正與瑪絲洛娃見面后,他也直言“請你饒恕我”,這種明確的目標正是在強烈的利己性推動之下產生的。

時隔十年后,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第一次正面相逢在監獄,背景十分嘈雜,聶赫留朵夫努力了三次才正式將來意說出口,而瑪絲洛娃從一開始認不出他到想起他。對于瑪絲洛娃來說,聶赫留朵夫帶給她更多的是痛苦的記憶,認出他后“她的笑容消失了,眉頭痛苦地皺起來”,她的臉色最終停留在“變得陰沉了”。隨著瑪絲洛娃的神情變化,聶赫留朵夫從一開始的生疏以及激動得難以成言變成了大聲而語言流暢,“但音調平得像背書一樣”。從行為動作分析聶赫留朵夫的心理,想必他雖然來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原諒,但這個決定是沖動而膚淺的,只是在良心不安的折磨下的臨時決定。當真正面對瑪絲洛娃時,十年時間帶來的生疏和緊張讓他幾乎說不出話來。在瑪絲洛娃慢慢認出他的過程中,聶赫留朵夫心中的記憶同樣在復蘇,想起了曾經他倆的親密無間后生疏感不翼而飛,讓他終于能夠流暢地說出自己的來意。聶赫留朵夫懷著被饒恕的期待而來,他難以確定自己會得到怎樣的結果,無所適從的緊張感作用下使得他的語調變平、變得無比僵硬。

對于聶赫留朵夫的請求,瑪絲洛娃的反應是“一動不動地站著,斜睨的目光盯著他不放”。雖然這個反應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壞的,所以聶赫留朵夫心中久別重逢的激動重新占據上風,他又忍不住要哭出來。在這場會面的開端,聶赫留朵夫的激動占據了上風,意味著他此時的“羞愧-贖罪”的心理中仍以利己性為主——他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未考慮到瑪絲洛娃的意愿。

二、聶赫留朵夫“羞愧——贖罪”的掙扎

副典獄長安排兩人單獨會面交談時,雙方終于能夠好好溝通。此時,瑪絲洛娃的情緒已然平復,她走進門時“步履輕盈”地跟著聶赫留朵夫走到靠墻的長凳上坐下。聶赫留朵夫急于求得饒恕,但是他關于饒恕的提問被瑪絲洛娃打斷了,雖然他順從地回答了瑪絲洛娃的問題,心里其實另有想法:一是仍然糾結于怎樣做可以獲得饒恕,二是打量瑪絲洛娃現在的模樣暗自覺得她變丑了?;卮鹜陠栴}后,他又重新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說起孩子以及當年的事情。哪怕瑪絲洛娃明確表態“那事早完了”,聶赫留朵夫依然堅持道:“不,沒有完。我不能丟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贖我的罪?!贝藭r,他沒有考慮提起當年痛苦的經歷和死去的孩子等于挖開瑪絲洛娃的傷疤,他只關注自己能否順利贖罪。唯一比之前稍有進步的是,他還能耐著性子回答一下瑪絲洛娃的問題,雖然回答得并不走心。

《復活》是一篇長篇小說,語文課本只能節選其中的一小段,想要真正理解節選內容,就不得不了解其中的前情[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課文內容適當補充有關情節,比如在該處教學前要求學生了解《復活》中兩人年輕時的交往過程以及瑪絲洛娃被趕出去后的經歷?,斀z洛娃被聶赫留朵夫誘奸懷孕時才十八歲,被趕出莊園后她只好繼續去給人家當女仆,每每遭到男主人的調戲和侮辱。之后她到鄉下去生下孩子,結果孩子被送到孤兒院沒多久就死了。為了逃避生活中的痛苦,她沉迷飲酒作樂的生活,不愿意做苦工踏實生活,最終當了妓女。在這次重逢前,瑪絲洛娃已經當了七年妓女了。在這次的談話中,當她從苦痛的過往中掙脫出來后,“又嫌惡又妖媚又可憐地微微一笑”,這是她習慣性地用妓女的身份在討好利用男人。笑過之后,她還跟聶赫留朵夫要了十盧布,并在副典獄長的監視下極為熟練的拿到錢塞進腰帶里。

面對跟年輕時完全不一樣的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的“羞愧-贖罪”之心發生了動搖。他心中的魔鬼誘惑他用錢補償瑪絲洛娃以洗刷自己的罪惡,現在的瑪絲洛娃已經墮落了,不再值得自己鄭重的補償她、請求她的饒恕。這種動搖是利己性的本能在發揮作用,最終抵御這種利己性侵蝕的正是聶赫留朵夫心底留存的善念——利他性。當“聶赫留朵夫覺得他應該在精神上喚醒她”“他對她毫無所求”時,聶赫留朵夫求得饒恕的功利心便消失了。唯有如此,他才能站在客觀而無私的角度為瑪絲洛娃考慮,發現利己性誘惑之下的陷阱,選擇真正對瑪絲洛娃有利的行動來補償她,從而真正獲得她的寬恕。

在十年后第一次重逢對話中,聶赫留朵夫因為利己性的誘惑曾有所動搖,但他以心底善念抵抗住了誘惑,站到毫無所求、利他的高度堅持自己的贖罪之路。從這一部分開始,聶赫留朵夫“羞愧-贖罪”道路中,利他性第一次壓過利己性,開始對他的行為發揮出更強大的影響力。

三、聶赫留朵夫“羞愧——贖罪”的決斷

當聶赫留朵夫思想上的利他性戰勝利己性之后,他毅然決然地要繼續以行動改正錯誤,贖自己的罪,并正視瑪絲洛娃對舊事重提的不喜,將求婚的話語壓下不表。當探監時間到了,副典獄長催促聶赫留朵夫離開時,他堅定地表示“我還要來的”,這一次哪怕瑪絲洛娃再次故意對他媚笑,他也沒有像之前一樣覺得她變丑了,或是覺得“這個女人已經無可救藥了”。最后,當他說出“您對我來說比妹妹還親哪”時,意味著利他性已經全面壓倒了利己性,完全占據了聶赫留朵夫的思想。

《復活》中聶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極為復雜,在他的性格中既存在貴族和軍官生活帶來的利己性,又帶有善良天性影響下的利他性。如果孤立地進行教學,學生會難以理解聶赫留朵夫對于贖罪的執著,也更加不能理解不同贖罪方式對于他本人的不同意義[3]。聶赫留朵夫敏銳的天性讓他意識到貴族奢靡享樂的生活是對人的獸性的放縱,而道德的約束、宗教的奉獻才是真正的人性,只有克制獸性發揚人性,才能獲得靈魂的自由。因此,他在向瑪絲洛娃贖罪的過程中以人性壓過獸性,復活了自己的靈魂。同時,他也將幫助瑪絲洛娃復活靈魂視為自己的使命——年輕時瑪絲洛娃鮮活的靈魂因自己而枯萎。

長篇小說節選內容給語文教學帶來的一大問題就是對人物性格的理解,要求教師在補充必要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多角度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幫助學生加深對人性的理解。聶赫留朵夫作為《復活》的主線人物,他的靈魂經歷了沉淪到覺醒的復活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利己性與利他性在他心中交纏爭斗,最后以利他性的獲勝為結局,彰顯出人性中的善良底色。

猜你喜歡
朵夫贖罪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約翰·克利斯朵夫》故事梗概
概念辨析、條分縷析論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徑
李斯特與貝森朵夫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
羅曼·羅蘭為敬隱漁譯《約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國發表的題詞:《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國的弟兄們宣言》
關于影片《贖罪》的藝術批評
跨媒介的敘事藝術:《贖罪》的電影改編研究
《洛麗塔》與《贖罪》的救贖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