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十月
——秋之歌》的悲秋境象

2022-03-22 20:45王麗麗
藝術家 2022年10期
關鍵詞:三連音音型柴可夫斯基

□王麗麗

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是19 世紀杰出的浪漫樂派作曲家,他在音樂創作上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成就,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善于把高度的專業技巧同俄羅斯民族音樂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戲劇性沖突和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他的音樂細膩,旋律優美,情感豐富,這與其憂郁、矛盾、悲愴的性格密不可分?!妒隆镏琛肥亲髑也窨煞蛩够鶆撲撉偬浊端募尽分械牡谑走x曲,作品刻畫了秋風蕭瑟的凄涼景象和人們孤獨、徘徊、傷感的心境。本文簡要介紹了《十月——秋之歌》的創作背景,并將樂曲的旋律、和聲、曲式等作為切入點,通過曲子的音樂塑造和音樂演繹來探析其中的悲秋境象。

一、《十月——秋之歌》的創作背景

鋼琴套曲《四季》創作于1875 年,是柴可夫斯基應圣彼得堡音樂雜志《小說家》編者貝娜德的邀請創作的。在一年之中,柴可夫斯基每月為雜志的副刊寫一首與當月節氣特征相關的鋼琴作品,且每首曲子皆附以俄羅斯詩人的作品為題詞,共包括十二首樂曲?!端募尽吩诶寺髁x音樂的基調上,反映了俄羅斯民間音樂的特點,這些作品無一不體現了柴可夫斯基對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十月——秋之歌》是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十首作品。柴可夫斯基根據阿·托爾斯泰的詩“晚秋之園凋零凄涼,枯黃落葉隨風飄揚……”,營造了秋日黃葉隨風飄落、孤零凄冷的深秋景象。柴可夫斯基在創作該曲時,并未通過采用模仿秋風吹過樹葉沙沙的自然音響,來使聽者直觀地感受到拂面而來的秋日風情,而是直擊內心深處,將真實的情感注入細膩深沉的旋律和音響中,使聽者能夠進一步審視和體會樂曲的傷感情緒。

二、《十月——秋之歌》“悲秋”境象的音樂塑造

“境生于象外”指的是藝術意境所具有的“象”(實)與“境”(虛)兩個不同層次。柴可夫斯基根據俄羅斯詩人阿·托爾斯泰的詩詞所描繪的場景“舉象造境”。詞里寫:“晚秋之園凋零凄涼,枯黃落葉隨風飄揚……”,刻寫了晚秋時節,臨近寒冬的時候,只有少許人行走在公園里,微寒的秋風吹落了樹上的黃葉,吹散了地面的落葉,它們隨風交織、飄揚纏繞的畫面。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將文字里所描繪的景象通過樂曲體現出來,并將自己所特有的悲愴式音樂創作融入該曲,簡析如下。

(一)抒情委婉的旋律線條

《十月——秋之歌》的旋律多在八度音域內,以樂音的級進上、下行為主,并作用于三連音、切分音與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組合上,構成了抒情委婉的旋律線條。

在樂曲的A 段,作曲家以小字二組上的F 音拉開樂曲帷幕,后以F-E-D-C 的樂音級進下行構寫完a 句,中間有通過D-#G 與G-E 的四個十六分音符節奏來表現樂曲哀惋、悲傷的主題音調,并將聽者的思緒引入深秋的凄寒景象中。b 樂句是a 樂句主題旋律強調過后的正式音樂訴說,可分為2+2 的樂節結構。其前兩小節以小字一組上的A 音為起始音,并作用于三連音音型,緩緩級進上行,后行至二分音符時長的小字二組上的A 音做強調,猶如娓娓道來的秋日私語。其后兩小節以三連音音型的級進下行配以裝飾音豐富樂句的表現力,以G-F-C-B-A 的樂音進行為主,但在末尾半音的下行走向使人們確定了,這注定是首飽含徘徊與憂郁的悲歌。a’句的旋律聲部由原來的高聲部對峙到中聲部,并通過“Marcato”(著重地)的標記與波音的使用更清晰地吟唱秋日的悲情旋律。c 句在C-C、A-A 音的三連音后,分別在中聲部綴入GFE-G-F、EDC-E-D 的樂音進行,推動旋律的進一步發展,最后以E 音在先級進上行,后半音下行的三連音節奏中落于D 音。在境象上有秋風吹過,時強時弱,吹得落葉在地面卷起,而樹上的葉子又被吹落的交織感。

在樂曲的B 段,調性轉為F 大調,音樂的走向開始變得明朗。人的情緒也由原本的陰郁、沉重轉為些許的愉悅、陽光。d 句可分為2+2+1 的樂節結構,其前兩小節以G 音為起始音在兩組級進上行的三連音節奏上漫步,于FE-ED 的樂音進行片刻思考后,繼續以高聲部D-C-BCB-DC 的旋律與中聲部半音上行的音高進行交織發展。后兩小節以相同的節奏發展行至d 句的最后一小節,并讓旋律音停留在B 音做適當延音,后落至A 音。此處的延留音是作曲家為聽眾準備的一個情緒轉折點,并通過波音來強調秋日悲痛、遲疑、憂郁的心情是不會隨意結束的。兩句重復句e、e’句,主要由三連音音型組成,兩者一強一弱,形成對比。似是秋風忽地變大,刮得成群的落葉四處紛飛,待風力減小,落葉又靜默地散落回地面。并經其中的變化音:#F、#G、#C、#D 及兩組重復三連音F-E-D 的潤色,使樂曲的情感更加豐富。B 樂段末尾四小節補充句的過渡以略帶延遲、黯淡的音樂重述秋日的悲涼,可分為2+2的樂節結構。前兩小節是兩聲部的模進對位(G#FAG-G,E#D-FE),后兩小節的旋律音以F-A-B-D 的樂音又級進下行,最后落在E 音做該段的開放終止。

A’段是A 段的完全再現,在旋律上與A 段無異同。在尾聲部分,旋律音在極弱的力度上以E、G 為主干音的音樂線條上迂回行進,最終落于F 音上,與全曲開頭的旋律音F 音首尾呼應,體現了樂曲的完整性。

(二)簡潔精妙的和聲語言

《十月——秋之歌》較多地運用了正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來穩定和聲骨架,又使用離調和弦與和弦外音豐富和聲色彩,增添樂曲表現力。

全曲在沉郁的d 小調主和弦上展開,使聽者仿佛置身于落葉紛飛的公園里,并沿著d 小調的基調緩緩踏開腳步。a 樂句是主和弦(轉位)與屬和弦的交織使用,b 樂句使用半分解織體作用于主和弦與屬七和弦上,表現為t-D7-t 的和聲功能進行。a’句采用和弦外音:延留音、經過音與先現音(F-ED#GA),保持音樂的流動性,提供多樣化的和弦選擇。c 樂句是t6-s-K46-D7-t 的和聲進行。

在B 樂段,調性由主調d 和聲小調轉為它的關系大調F 大調,和聲功能擴大,整體的感情色彩變得些許明朗,但在第20 小節整個陳述轉回到d 和聲小調,這種平行大小調的交替展現了從憂郁到充滿希望卻最終回到現實的過程。d 樂句開頭是正副三和弦T6-SII,T6-S 的變格開放進行,在起到調式和聲體系支撐骨架作用的同時,又豐富了樂曲的音響色彩。d 樂句的終止是一系列屬功能內的和弦轉換:D56-D2-D9。在e 與e’句出現了兩次離調和弦,它們是本調內的變音和弦,雖不具有轉調作用,卻使樂曲產生了調性模糊的感覺。

A’段在和聲上完全再現了A 段,尾聲部分采用主持續音,使低音部獨立為一個單聲部來增加聲部的層次,做結束的主和弦的擴充。后經浪漫主義色調的t-s-t 的變格強進行,最終由半減七結構的Sll7 進行到主音結束全曲。

(三)重復再現的曲式框架

《十月——秋之歌》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包括呈示段、中段、再現段三個部分,主調是d 和聲小調。

呈示段主調d 和聲小調,共16 小節,為4+4方整性結構。a 句前兩小節在沉靜的d 小調和弦上展開音樂的敘述,以主和弦為伴奏織體鞏固和聲,并加入離調和弦,豐富和聲色彩。上方聲部的旋律音以慢速做級進下行,渲染了秋日的悲愁感。后兩小節是前兩小節的模進進行,有種未完成的收束感。b 句的前兩小節以漸強的力度重復在兩個上行的三連音音階上,行至A 音做強調,后兩小節又以連續的三連音音階下行,力度漸弱,形成對比。樂句中間綴有裝飾音和變化音,牽動人的思緒,并持續推進音樂的落寞感。a’句進一步強調主題樂思,旋律聲部由原來的高聲部對峙到中聲部,并在上方聲部以級進上行的音高做陪襯,D 音的八度跳進在切分音上進行,推動著主旋律的發展。c 句的伴奏部分在原來半分解和弦織體的基礎上,增加了三連音音型,與持續上行的旋律音呈反向三連音進行。二者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彼此呼應。

中段主調F 大調,是d 和聲小調的屬方向調,共17 小節,為5+8+4 的非方整性結構。d 句的音樂材料來自呈示段中b 句的三連音音型,可分為2+2+1 的樂節結構。前兩小節在三連音的推動下,級進上行,而后旋律音以F-E-D-C 的音高做級進下行,并在前四后八的節奏上作用,體現了情緒不斷涌出而又加以適當緩沖的效果。后兩小節以E 為主干音做其前后的裝飾音,豐富樂句的表現力,體現思緒的矛盾與情感的涌動,同時力度漸強,最后1小節回到d 和聲小調的屬七和弦上做不完全終止,并讓旋律音停留在B 音上做適當延留,后落至A音,起到強調和給人以沉浸思慮的作用。e 句可分為3+1 的樂節結構,開頭的低音部分以#F 一音突出和聲色彩,隨后高音聲部以A 音為主干音做其前后的裝飾音,在三連音音型上作用,最后在該樂節結束前,于中聲部同樣嵌入三連音音型。二者一前一后,相互作用,這是作曲家情緒的正式敘述。而后兩小節的旋律音分別以G 和F 兩音為主干音遞進音樂,低音部分以兩個重復下行的三連音(F-E-D)為最后一小節的情緒轉折做準備。e’句是e 句的重復,但在力度上由原來的中強(mf)轉為弱(p),是情緒的安靜復述。作曲家運用重復的三連音音型和音高的更替變換,不斷顛覆、顛倒著情緒的調動。中段的最后四小節作為補充句有過渡的作用:音樂在d 和聲小調的屬和弦上做不完滿終止,在力度上以弱(p)力度做漸強至漸慢的收尾,在速度上以rit.的譜面標識做漸慢的處理,在節奏上以三連音音型推動音樂的行進,在音高上做級進下行。

再現段主調回到d 和聲小調,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現,共16 小節,為4+4 方整性結構。該段在節奏、力度、音型及旋律上與呈示段皆無變化,但在音樂的處理上更有深度,音樂情緒在傷愁的同時又略帶詼諧感。整體來說,再現段在延續全曲感傷情緒的同時,又加入了一絲明朗和積極的暢想。

尾聲部分共7 小節,以主調d 和聲小調的主和弦為和聲框架,旋律音以三連音音型分別作用在D-E-F 和G-A-B 兩組音上曲折來回,是曲終前徘徊和矛盾心情的體現。力度由pp 落至pppp,旋律音在連續的低八度復吟中終止在F 音上。作曲家在結尾的上下聲部都做了延留音標記,暗示著秋風落葉雖會消散,但傷愁、悲感的思慮仍會存于心中,久久不能淡去。

三、《十月——秋之歌》“悲秋”境象的音樂演繹

《十月——秋之歌》在“悲秋”境象上的音樂演繹主要體現在觸鍵、踏板和音色控制三個方面。

樂曲在和弦處需彈得深沉并弱處理,觸鍵應緩慢且貼鍵;在旋律處指尖應立好、堅定且結實,但不能生硬地重擊鍵盤。如樂曲在呈示段a 樂句中F-E-D-C 的樂音進行處,指尖應勾好,小臂放松。后行至重音標記的B 音再向下跳進四度落于F 音時,兩音的彈奏要根據旋律的線條走向做對應處理。全曲貫穿使用的三連音音型在演奏時務必注意它的平均性、穩定性及準確性,三連音的準確彈奏關系到樂曲旋律線條的完整性及音樂的穩定進行。

《十月——秋之歌》蘊含著濃厚的悲情主義,作曲家舉樂“象”造心“境”。樂曲在呈示段舉晚秋時節,秋風吹散了樹上的黃葉,將它與地上的落葉一同紛飛的景“象”,造秋風蕭瑟,人們惆悵、徘徊、靜默的情“境”;中段舉人們短暫地伴隨秋風,踏著輕盈的步伐,翩翩起舞的畫面,但秋風還是時而大、時而小地拂過面容,吹起落葉的景“象”,造秋天好似就是帶有壓抑不住的傷感和陰郁意“境”;再現段和尾聲通過再次描繪秋季的凄涼景“象”,進行著晚秋最后的呢喃低語。

筆者在初聽樂曲時,就感受到了強烈的悲傷、憂郁情感,后通過簡要的音樂創作分析,進一步理解了作曲家的創作思路和曲子的情感內涵。該曲看似是一首簡易的鋼琴小曲,實則是柴可夫斯基在音樂創作上通過細膩的音樂語言和柔美的旋律線條,將秋天落葉紛飛的場景展現得一覽無余的同時,又將音樂層層遞進,使聽者產生共鳴,其中的情緒鋪墊和心境轉折皆恰到好處。

猜你喜歡
三連音音型柴可夫斯基
采訪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選拔賽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藝術學院
引入鋼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鋼琴曲《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論“三連音”節奏型在朱良鎮藝術歌曲創作中的運用特點*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即興伴奏的音型發展方式
如何在高中音樂課堂中進行識譜教學
即興伴奏構建靈動式音樂課堂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