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機工程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與應用

2022-03-24 20:53張會鋒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9期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家具人體

張會鋒

(廣州華商學院 創意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人機工程學》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專業的科學性、藝術與工藝的結合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本課程基于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目前常用的知識體系和課程內容在教學中的問題,遵循以專業培養為主,思政融入課堂為導向,將課程知識點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結合,將中國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本專業課程,可達到協同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人機工程學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對專業學習的開啟、引導的重要地位。本課程主要圍繞人體數據尺寸與身體感知系統與環境的關系的研究內容,以主題與實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建立關于如何完成人機數據研究的認識與理解。通過測量數據與實例應用提高學生科學的設計能力和綜合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科學性、設計與工藝的結合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設計能力。鼓勵學生利用專業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前瞻性概念和方法,建立一種以專業素養服務社會的意識。同時,通過本課程思政教學任務,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的意識與能力,鍛煉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思政方法,落實教學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一、確立思政育人目標

在《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活動中納入課程思政教學,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確立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教師一方面傳授人機工程學的學科知識與實踐方法,另一方面時刻注意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把思想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從專業學習的實際需求和社會價值評判的雙重角度出發,挖掘符合兩者要求的思政元素貫穿在人機工程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例如,中國傳統建筑與居住空間中,土木結構在抗寒保暖、夯土結構材質、榫卯結構的精妙設計,如今受到工業現代化“樓盤”的影響被弱化,通過人機工程學課程來彌補這一專業領域的問題,結合課程在土木材料的應用對于人體機能、人的心理因素影響等角度,通過思政元素融入,結合專業知識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人機工程學的應用中不斷學習中國傳統中的優秀建筑理念與具體設計內容,在此過程中可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達到思政教學的目標。

二、《人機工程學》課程與思政概述

《人機工程學》是高校環境設計與其他相關專業的學科類基礎課程,是一門研究人與機械及環境的關系的學科,以人機關系為重要研究的對象,以實際測量、科學統計、理性分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本課程主要關注建筑及室內設計領域中人的因素,重點介紹和研究與之相關的人機工程學專業知識,并通過理論講授和具體明確的分析和應用,為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提供專業數據與科學方法。本課程以實際的數據測量和科學人體結構等為依據,在設計尺寸和特殊場所中體現安全性,在結構和材料運用中注重舒適性,在工作環境、家庭生活及休閑娛樂中考慮工作效率,關注人在長時間工作和學習中的健康問題。通過人機工程學的測量知識、科學數據、人的知覺與環境的關系,建立其在室內、家具、環境等設計的框架,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強調關注社會現實,注重用環境設計專業(人機工程學)知識解決我們所處時代面臨的挑戰及社會責任感。在人機工程學的教學設計中,以實際問題為前提,通過教學使學生建立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人民的真實需求,并設法通過專業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以不同程度挖掘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在人機工程學中的教學實踐中,以“顯隱結合”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與各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達到“協同育人”的最終效果[1]。

三、《人機工程學》的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的結合

在人機工程學的課程設計中,以突出教學的專業性為主要任務,通過科學有效的課程安排,以鮮明的思政元素融進課堂的觀念,體現更加鮮明的育人目標。以多元的課程結構,“顯隱結合”的思政融入原則,持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得本課程教學活動在傳授環境設計、人機工程學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逐步意識到教學各個案例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使命感,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記民族文化信仰,建立思想意識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課程內容一部分以講授專業知識和方法為主,以知識點分解教學,思政融入的內容以講授為主,此為“隱性”思政融入;另一部分以真實案例為主,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比較,掌握專業設計與思政融入的方法,此為“顯性”思政融入。教學實踐在掌握人機工程學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挖掘與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專業領域相關的設計案例,結合教學環節中的具體知識點和設計實踐需求,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部分的理論知識與作業訓練中。落實在每一個教學環節當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思政與理論知識結合,以課堂講述與學生學習為主,另一種是思政內容與專業理論結合后,在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的對接上有具體的案例講解與分析,還要在學生作業訓練中做到具體針對性的訓練??傮w上看,課程思政具體的內容從以下方面開展。

(一)課程思政在人體測量與數據內容中的融入

在《人機工程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人體測量是課程實踐的重要環節,通過人體測量與數據應用在課程內容的講解,在學生具體測量數據和幾十年來我國人體測量數據的對照,變化的規律得出結果,國人的身體發生了重大改變。從這個變化中分析原因,學生可從中了解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社會經濟發生重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因此,在應用人體尺寸數據時,應注意新中國成立以來此領域的研究結果,針對1962年建筑科學研究院發表的人體測量數據,要求對其進行數據分析,再對比1988年國標人體尺寸數據,結合當今人體尺寸數據,列表對比前后變化。幾十年來國人身體尺寸及體質的提高,是由黨的領導和國家的政策為社會民生帶來的直接變化,加強學生對中國社會經濟、民生狀況發展的認知,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認識,珍惜當下的生活,對黨和政府積極的擁護,增強民族自豪感。

隨著當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中的舒適度、效率等諸多因素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室內設計師對相應的問題要有科學嚴謹的方法。在實際操作的任務中,要求學生對學校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場所進行實地測量,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家具、建筑的尺寸進行科學的測量,認識人體工程學的專業知識對環境設計專業的意義,引發對人體工程學課程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人體測量,對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中的家具、建筑等的專業測量,一方面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讓學生切身體會人的尺寸與各功能家具之間的關系,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確認,又在課程內容中引起重視;引導學生發現以往設計中出現的尺度問題及設計中的不足,尋求積極改進的熱情。在這一章節中讓學生進行實驗訓練與知識記憶,利用科學人體測量方法進行人體測量,做出數據表格,與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幾次人體測量數據進行一一比對,通過數據表格體現教學成果,進而體現以上思政教育。

(二)課程思政在色彩運用中的應用

人機工程學的知覺感知中,物理環境與環境設計的關系最為密切,視覺要素是五感當中對設計影響最大的,所以,色彩的感知與應用是決定性的。在色彩應用中,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講授,結合案例在設計方案中的運用和推廣,并融合國旗、傳統文化中的色彩的含義及觀念,通過專業實例的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和運用不同色彩在其文化背景中意義,了解各種色彩在歷史環境中的政治、文化等含義,進一步確立色彩的感知在視覺中發揮的重大作用,讓傳統的色彩發揮思政教育作用,更深一步強化思政課程教育在知覺感知的教學實例中的成效。

在色彩應用方面,布置相應的設計訓練,要求體現傳統中國文化的色彩內容與設計理念,結合當下社會中,各空間室內及家具的使用場景,例如傳統五行用色在建筑設計中的使用,中國紅的視覺力量賦予的精神性,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設計方案,在符合專業需求和傳統色彩應用中找到平衡點,在作業訓練中有明確的體現。此訓練意在弘揚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作用[2]。

(三)人體作業域與疲勞分析中的思政融入

對人體作業域的知識學習和對人在工作學習中的疲勞分析,要求學生關注行業相關的法律條文,以較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我,要求學生養成遵守社會道德等的良好行為和習慣。尤其是環境設計專業的設計中,團隊合作不僅解決人的疲勞問題,也是完成一個方案高效、高質量的必要因素。在實際教學活動安排中,也要求學生分組訓練,以團隊的形式完成一個方案的設計工作,最終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安全設計教學與思政元素的引入

在人機工程學課程中了解人機系統安全設計的內容及原則,達到具備人機系統的設計能力;以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及安全工程專業知識作為融入點,通過對人機系統的安全設計與評價標準的講解,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施工事故責任,明確“人—機—環境”的相互影響,掌握安全設計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規范標準。加強學生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責任感及安全意識,使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中樹立行業規范與標準。

(五)對傳統中國建筑及家具的設計理念的掌握與實際應用

在家具環境中,通過系統的案例分析,對傳統建筑的材質和形制進行深入分析,中國傳統建筑與居住空間中的土木結構,在抗寒保暖等方面對人的舒適度有重要的作用,夯土結構、榫卯結構都是我國建筑領域中寶貴的遺產;明式家具在設計上的科學性,對人機工程學的知識體現上尤其突出,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在世界范圍內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使之在世界設計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對現代家具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教學環節中,教學素材的選取貼合思政教學,尤其在建筑的功能、材質、色彩等方面,能體現人機工程學具體內容。例如在空間分布上體現人與空間的關系,如何根據人的狀態和功能場合體現建筑內活動過程的欲求,滿足人在不同交往環境中的不同需求,包括人的尺度與空間的尺度關系,在此結合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宮廷建筑等的功能空間分布展開教學,樹立文化自信;人在空間環境中有目的地走向目標時,根據人的行為特點愿意走更近的道路,利用這一點在教學上介紹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結合現代園林景觀的規劃,達到思政與教學結合。在材質運用上體現觸覺、視覺的感受,例如傳統民居建筑中夯土材質的使用,在保溫方面比現代的水泥要更科學,在對空氣濕度的調節上也有很大的優勢。

在課程訓練部分有針對傳統家具的分析與練習,深入體會中國傳統家具的設計高度,使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學術自信。在布置家具設計專業訓練中,要求以中國傳統椅子為基礎設計出具備要求的現代坐具,追溯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家具設計的成因,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水平與家具的關系,要求體現傳統家具中的設計理念,結合本課程關于家具設計的具體內容,完成訓練。在結構設計、材質和尺寸使用等方面進行整體考量,根據中國傳統家具中的經典座椅,選取其中的一件或多件,經過新的創意和元素整合,設計一件坐具,要求從作品結果能明顯看出來源(即中國傳統家具的形象),有明顯的中國傳統座椅的元素,要求坐具符合舒適度、文化因素、科學性的有機結合;要求學生把人機工程學課程與中國現實的居住問題緊密聯系,最終考核的選題方向要求關注90平方米以下居住空間、老人住宅、弱勢群體住宅、后疫情時代的住宅與辦公空間等一系列與民生直接有關的問題,最終達到專業能力鍛煉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3]。

四、結語

隨著當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高校教師也要不斷緊跟時代步伐,深入了解時政與國家經濟文化發展現狀,提高職業化的思想政治頭腦,提升專業方面的學術研究能力。在《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中持續探尋思政教學的諸多可能,科學有效地將思政內容與人機工程學的知識循序漸進結合,通過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逐步把思政融入本次教學全過程,具體將學生對專業的動手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到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研究上發展。堅持把環境設計人才培養目的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探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內容、教學實例、考核內容,以及專業活動相結合,實現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達到協同育人的教學目的。

猜你喜歡
人機工程學家具人體
人體“修補匠”
人體冷知識(一)
家具上的“神來之筆”
現代家具創新化研究
人體可笑堂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奇妙的人體止咳點
技術人性化視角的工程技術教育
煤礦井下坑道鉆機人機工程學應用分析
普通汽車遮陽板的改良與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