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探索

2022-03-25 00:30楊揚周仿頤
綠色包裝 2022年7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信息技術環境

楊揚,周仿頤

(1. 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 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海南 ???571158)

1 背景

信息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從消費模式到支付模式,信息技術為當代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帶來了不一樣的消費體驗。同時,也促進了設計領域的飛速發展,各種新的建筑技術、室內空間智能化設計、人性化產品設計、綠色環保包裝設計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也發生著改變,信息技術給設計師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創作的空間。同時,也更關注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如建筑中的節能減排,包裝設計中的綠色環保理念,考慮包裝使用的材料是否環保、是不是可循環利用的,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學科的教學模式和格局也面臨著巨大改變,以多媒體技術、在線學習、混合教學、移動學習、翻轉課堂、博客、社交網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多種以技術為主導的學習方式,正在逐步補充或取代面對面的傳統教學模式,并以新的方式開發和構建課程體系。而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得線上教學快速、深入地滲透到每一所高校,促使了線上教學模式的普及,引起了教育模式的大變革。如何把技術用到課堂上,實現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無縫對接,是目前教學改革中關注的問題。

2 信息技術影響下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已成為目前課堂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源泉,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使學生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在課堂外自由訪問課程信息,為開放和靈活的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使教育更具活力和參與性,加強了互動與交流。目前,信息技術的興起促進了新的教學模式發展,主要包括:

在線教學:在線開放網絡課程平臺,依托互聯網,即可對國內外著名高校課程進行學習。平臺上有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視頻、互動答疑、課后作業等資源,這種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課程人數、時間、空間的限制。

移動教學:通過個人移動設備實現便攜、靈活式的學習方式,在移動設備中能夠實現觀看視頻、做筆記、完成任務、繪制圖表等多種功能。

博客教學:是交流、協作、自主學習的平臺,在博客中,學生可以獲得創造性、批判性和協作性的技能,同時能夠展示他們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社交網絡:通過互聯網促進與其他人交流的媒介和平臺,可以促進交流,成為教師和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的渠道。

3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

3.1 實踐教學薄弱

環境設計專業是應用性、操作性較強的專業,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基礎理論、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中,避免紙上談兵,引入實際項目,企業進入課堂,一直是實踐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目前,大多數專業課程特別是設計項目課程理論部分過多,實踐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急需改革。

3.2 課程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講授,學生完成作業目前是環境設計專業常用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和完成作業,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課堂因為教學方式的單一性,評價標準的統一性,使其課堂缺乏活力和生機。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3 重結果輕過程

環境設計最終呈現的成果是設計方案的落地,包括效果圖、施工圖,但是在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以效果圖為終極評價目標的傳統設計方法和評價機制并不利于學生掌握設計方法。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調研問題、進而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這種注重設計過程而展開的教學方法更易于學生掌握設計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

3.4 防疫常態化下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

目前,新冠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對學生外出、聚集都有嚴格的防控要求,而環境設計的專業性質決定其實踐性和應用性,需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調研,而傳統課堂教學在疫情影響下外出的地點和時間受限,線上課程由于開設時間短、課程體系和結構還不夠完善,信息和數字技術的應用不深入,無法完全解決目前專業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疫情之下的環境設計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建立與社會需求和環境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目前,針對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學體系、基礎課程、工作室課程、軟件課程,實踐教學、課程思政、設計思維等方面,其中,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去探討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在某一類課程的線上教學、混合教學的探索和實踐,缺少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去探索課程體系的建構。

4 信息技術背景下應用型大學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探索

4.1 應用信息技術,改革課程體系

適應時代要求,創建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課程體系,通過建立或應用現有的平臺及信息技術,重新構建“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實踐”教學模塊,根據課程特點,采用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混合教學授課方式,主要措施包括:

4.1.1 學科基礎模塊

學科基礎是專業體系建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搭建設計人才良好的知識結構起著極其重要的基石作用,它涵蓋了設計素描、色彩、構成類等基礎課程,在第一學年開設。目前,這類課程主要是以線下課程為主,老師課堂講授,學生討論、實踐、完成作業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學科基礎課程也需變革和創新,通過平臺建設課程資源庫,課程前學生在平臺自主學習并完成資料收集、分析、思考、總結,并根據老師提供的課外輔助資料進行學習,老師可在平臺上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疑問和作業完成情況,線下針對課程中的重點及學生的疑問進行答疑和討論,同時,充分應用社交媒體,如博客、微信、QQ等方式,作為一個探索和互動空間,展示課程的概念、思維過程、草圖、階段性成果等,提供互動的平臺,將學生的思考、成果推出課堂外,促進自由交流,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自信。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到主動學習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4.1.2 專業軟件模塊

專業軟件包括CAD、Sketchup、Photoshop等軟件類課程,學生需要掌握表達層面的技法,獲得基本的數字化繪圖能力,這類課程目前在第二學年開設,且總課時數較多。受單門課程學時的限制,上課期間往往不能對技術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課下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且軟件學習又是一個需要反復實踐和項目帶入的過程,課后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訓練,在項目中就不能融會貫通,將軟件應用于自己的項目表達。這也是目前軟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外的設計院校中,已有設計專業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的軟件課程,而是以完成設計項目的方式,將軟件的學習分階段的放入設計項目中,在項目實踐中完成對軟件的學習。這種方式的優勢和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對教師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下兩門課程教學內容的銜接有更具體的要求。

在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課程體系中,軟件模塊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第一,根據軟件技術分類建立不同軟件的在線學習平臺,包括教學大綱、教學實操視頻、作業設置、互動交流等內容,對學生完全開放,任何年級的學生均可進入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不受年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平臺自學,完成相應的作業和學分,針對作業中的問題,教師在線答疑,并隨時更新教學內容。第二,在項目實踐課程中以項目的方式分階段對軟件進行再次學習和應用,使其在平臺自學的軟件知識能夠靈活的應用于自己的項目實踐中,同時,在平臺交流區中鼓勵不同年級的學生上傳作業和技術更新帖子供討論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

4.1.3 專業實踐模塊

專業實踐包括設計實踐課程,如材料與工藝、設計思維與方法、設計項目等實踐類課程,目前,這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大部分仍以學校課堂教授為主,缺少真實案例的帶入,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設計環節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薄弱。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專業實踐模塊的課程體系和模式依賴于校企平臺的建立,這個平臺并不只是一個實習基地的稱號,或者一次課程的參觀,而是一個真實和虛擬平臺的共建,由校內教學導師和校外企業一線人員擔任實踐導師,創新教學團隊,共同建構線下課堂和在線虛擬課堂?;诃h境設計專業的應用型特征,教學團隊的創新有助于教學內容與市場接軌,形成教學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在線學習平臺提供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視頻、互動討論、作品展示、講座分享、作品互評、學習評估、閱讀資料等內容,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參與課程的建構。在線平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縮減了時空上的距離,更易于企業人員和校內教師共同參與到課程的建設中。另一方面,同步線下課程采用工作室項目模式,以項目帶入課程,項目驅動教學,圍繞項目開展課程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教學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和應用。

4.2 建立數字化在線課程群

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課程的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環境設計專業數字化課程群包括了“學科基礎”、“專業軟件”、“專業實踐”模塊中的課程,在現有平臺技術的支撐下,以學習者的知識創造和思維發展為中心構建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獨特、個性化、靈活的學習體驗。數字化課程涵蓋教學視頻、擴展閱讀、在線講座、作品互動、考試等教學內容,通過技術平臺實現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與互動。數字化課程也不應是靜態的,局限于知識傳遞、資料堆積、簡單互動和習題練習,而是響應學習者的多樣性、體驗性、個性化學習需求,具備交互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的學習過程。

而對于一些實操性強的課程,數字化的課程雖不能完全取代線下面對面的授課方式,但是作為線下課程的補充,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實現了不同以往的教學效果,其豐富的教學內容、飛速的更新和巨大的信息獲取渠道,已逐步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模塊。

4.3 變革授課方式

環境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設置和實踐需要與市場接軌,以項目為核心,而企業是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校企合作,采用校內教學導師+校外實踐導師的方式,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校企合作也是實踐教學的難點,企業有自己的生產和經營任務,往往在時間和精力上無法完全投入到學校教學中,而平臺的缺乏,也使得實踐教學更為艱難。

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踐教學中的問題,為教師、企業人員、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創新、靈活、互動的教育環境。它以真實項目為紐帶,將企業的設計項目作為學生實踐的課題,線上建立課程平臺,教學導師和實踐導師共同參與虛擬課堂的講授、互動、答疑、作業輔導等活動,線下采用“實踐課堂+現場”的教學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獲得知識應用能力。這種授課方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擺脫了理論枯燥和脫離實際的困境,豐富了課程教學的內涵與實用性,使實踐真實可感,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在項目中提升了實踐能力,增加了專業的認同度和自信心。

4.4 踐行“學生為中心”理念

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要建構者,教師則作為學生建構活動的主要指導者?!耙詫W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了在教學過程中,中心是“學”而不是“教”,教學始終圍繞學生而展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基于以下三個因素:1)課程設置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2)團隊協作、共享交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探究;3)持續反饋指導的學習過程,高質量的學習評估,能夠刺激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而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搭建虛擬課堂和在線交流平臺,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持續為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互動交流提供跟進式教學服務,課堂從靜態學習環境轉變為動態學習環境,學生也得以在真實課堂和虛擬課堂中與他人交流心得、分享經驗,從而成為教學的中心。

5 結語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開拓新的教學方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對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工作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此影響下,教學內容和模式終會發生變革和創新,而教師需要應對不斷的社會變化和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主動學習,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去開展教學創新,不斷探究和反思教學實踐,適應從知識傳播者到引導者、觀察者的角色轉變,不斷提高自己,真正應用技術和創新意識來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實現教學的根本性變革。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信息技術環境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三位一體”課外閱讀課程體系的實施策略
環境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