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及模式建構

2022-03-27 01:15賀新軍
科學與生活 2022年2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

賀新軍

【摘要】: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注人新動能,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運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智能職教體系,提升信息技術引領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人工智能;職業教育變革;模式建構

引言

面對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的浪潮,職業教育該如何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應對新的挑戰,怎樣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新型技能人才,成為函待探討的重要課題。

1.人工智能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計劃到2018年,打造中國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基本建認面向人工智能的產業體系與創新服務體系;要培育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創造卜千億級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場。更為重要的是,2017年兩會“人工智能”被寫人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已經卜升到國家戰略,其將成為我國未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引擎,也將帶動和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從教育功能的層面來看,人工智能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屬于職業教育的功能范疇,即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釋放功能需求,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相應的人才,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將通過人才培育、技術生產適應和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當然,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要釋放,其所培養人才必須滿足社會需要(即人工智能的發展需求),職業教育必須調整教育的層次、類別、目標、內容等,才能在未來滿足人工智能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著這個時代,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與對接此種變革,培養時代發展所需的人才,體現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

從文獻研究的角度看,過往對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某一項智能技術對某類教育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鮮有宏觀層面對于教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這種新的生產力的思考。生產力將改變生產關系,當人工智能深刻改變生活與生產的諸多環節時,作為生產關系要素之一的勞動者的重要提供者—職業教育,不可避免將要積極思索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2.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模式構建

2.1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的信息知識、科學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更新和迭代,呈現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創新性、社會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是為學習者提供按需可隨時選擇的知識儲備智能模式,解決了傳統職業院校課程教學的滯后性,呈現的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內容。課程革命愈演愈烈,靈活多樣的微課、慕課等形式層出不窮,在線課程將成為常態,信息傳播媒介、知識獲取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表現形態、呈現方式、實施及評價等也都進行了相應變革。智能化信息科學技術為課程的設計、架構、實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為學習者的個性化、終身化選擇提供了多種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規模開放課程融人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的表現形態和實施途徑呈現出智能化、數字化、立體化的特征,成為學校常態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機會,使實施個性化課程成為可能?,F代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強調學術性與生活性相互融合與轉化,融人社會資源,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新常態和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化協同發展,共贏共創;其次,課程實施的空間得以拓展,跨越了社會組織邊界、職業院校邊界,將從班級、年級、全校擴展到網絡社區以及更大的空間。課程的整體結構從分散走向整合,以技術為媒介,形成跨學科、多學科整合的課程;最后,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逐步模塊化、碎片化、移動化與泛在化,社會化分工更加精細,教師也將承擔教學設計、技術開發、在線輔導等不同的角色。

2.2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職業教育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從知識的傳遞轉變為認知的建構,從注重講授和內容,轉變成重視學習過程,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人們的學習方法、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信息化教學使得信息技術已成為學習者認知的必要工具,認知方式也由“從技術中學”轉型為“用技術學”。其次,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從? “面向內容設計”轉變到“面向學習過程設計”,更加重視學習者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以及其獲得學習活動的體驗。同時,信息化教學要將課堂內的學習知識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聯結互動,按照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和認知方式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第三,智慧教學將成為課堂教學的新重點。日常教學工作形態不再是點線面的連接,而是呈現為智能化、立體化的教學空間,智慧課堂將會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交互學習和融合學習,智能備課、批閱以及個性化指導等也將成為教育者新的教學工作形式。從機械評價學習結果轉變成適應性評價學習結果。第四,在線教學、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將成為新的教學形態,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跨學校、跨區域的流轉。移動學習、遠程協作等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全面實時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2.3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學習模式

智能系統和互聯網絡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和環境,推進了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習環境的融合發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學習模式也逐步建立起來,具體表現為:首先,智能時代的互聯網絡全面覆蓋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活動空間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在互相補充、互相與融合,導致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變化、學習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聯網出現了一批創新的學習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術及智慧信息技術,進行真實過程體驗的情境學習,促進學習者知識遷移運用的情境化和社會化。第三,借助互聯網云技術和各種應用工具,學習者可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選擇最優學習方式,也可利用數據分析技術,追蹤記錄學習路徑和學習交互過程,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教學服務和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拓寬了智慧教育視野。第四,各職業院校開始拓展校園智慧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實現虛擬和現實相互結合的智慧校園育人環境。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加強教與學全過程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引導各地各職業院校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和個性化自主學習系統”,強化優質資源在學習環境中的實際應用。

結語

在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將面臨極大機遇和調整。人工智能一方面不斷蠶食職業教育培養對象的崗位,另一方面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又提出極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重新探討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其中要重點關注職業教育的再定位、職業教育特征的再剖析、職業教育技能的再分析、職業教育專業體系的再重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再重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的再改革、職業教育實驗實訓設備的再提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再培養、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再改革、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再重建等。

參考文獻

[1]董文娟,黃堯.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及模式建構[J]. 中國電化教育,2019(07):1-7+45.

[2]沈言錦.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 學理論,2018(09):217-218.

[3]李秋斌.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的思考[J]. 職教論壇,2018(10):132-136.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6月大事件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就業何去何從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