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抗聯精神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研究

2022-03-28 05:21李馨張建華
大學·課外閱讀 2022年2期
關鍵詞:理想信念大學生

李馨 張建華

摘 ?要: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東北抗日聯軍在十四年抗戰過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但由于高校對東北抗聯研究尚淺,學生重視專業學習,輕視理想信念教育,家庭環境又不具備紅色氛圍,導致東北抗聯精神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通過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作用,開展關于東北抗聯的實踐教學,豐富關于東北抗聯的校園文化等方式,使得學生真正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并進一步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東北抗聯精神;大學生;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G4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053-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號召大家“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共同努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因為我們在奮進的過程中一直汲取歷史中的優秀精神力量?!熬乓话恕笔伦兒?,由于國民黨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迅速淪陷。但是,東北民眾中一些“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志士仁人,自發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斗爭,拉開了十四年抗戰的序幕[1]。其中,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本侵略者苦斗十四年,形成了以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為主要內涵的東北抗聯精神[2],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

一、東北抗聯精神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積極作用

東北抗聯精神中對信仰、祖國、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貞和熱愛,既體現了東北抗聯精神的內涵和文化特征,也為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精神力量。深入研究和發掘抗聯先輩在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中留下的寶貴紅色故事,并將其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精神追求,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戰略舉措。

(一)東北抗聯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生動形象的“教科書”

國難當頭,面對外敵的入侵,面對國內的混亂局勢,面對強大而殘暴的敵人,為了驅逐日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自由獨立和解放,抗聯將士們用血肉筑長城。他們在長期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在衣食無著、雪窖冰天、孤懸敵后、隊伍銳減,隨時都有可能犧牲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艱苦奮斗卻堅韌不拔,孤軍奮戰仍竭盡赤誠,為了抗擊外敵侵略,秉承著驅除侵略者、實現民族解放、使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念,明知犧牲仍然前仆后繼,即使在敵人的監獄中也做到了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靠的就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理想信念。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信仰,支撐著一個個早已孱弱的身軀去為人民、為民族、為國家浴血奮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帶領人民完成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更要從抗聯將士身上汲取奮進的精神力量,堅持去戰斗,始終不放棄,直到實現中國夢。

(二)東北抗聯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傳承優良作風的“清醒劑”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國家民族生死攸關的危難時刻,無論是人民群眾還是抗聯將士,面對強大的敵人,始終激揚起戰斗的精神,保持艱苦奮斗的民族氣節。1936年,日本關東軍加大了東北對抗聯的討伐力度,制訂了“三年治安肅正計劃”,企圖用三年時間,徹底肅清抗聯力量。為了達到目的,關東軍采取了“三光政策”“集團部落”“保甲連坐”等方法打擊抗聯的力量。日偽軍還在東北各地大肆實施白色恐怖,殘忍破壞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和秘密抗日團體,殘殺和迫害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愛國志士??孤撽犖橐欢仁I養補給和發展空間,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作戰環境也極其艱苦。

面對抗聯隊伍銳減的情況,東北抗聯在黨的領導下整編形成三路大軍,三路大軍一共進行了四次西征,分別是在一年最熱和最冷的兩個季節進行的。夏季酷暑難耐,山高林茂,蛇蟲出沒;冬季寒冬臘月,天凝地閉、雪虐風饕。雖然只有抗聯第三路軍的西征達到了預期目的,但是抗聯將士們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的革命實踐,為當代的大學生樹立了歷久彌新的學習榜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有助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把牢思想的“開關”,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并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傳承甘于吃苦、甘于奉獻的革命傳統,繼續發揚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意志品質[3]。

(三)東北抗聯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滋養劑”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孤搶⑹棵鎸Α暗箲抑唷?,能夠堅持與敵斗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心系家鄉父老。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靠群眾獲取情報、壯大隊伍、補充給養,從而走出無法想象的困境,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苦斗十四年之久。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能夠在革命、發展、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以氣吞山河之勢所向披靡。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盵4]生在華夏,又逢盛世,新時代的大學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扎根群眾的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夠在大我與小我、生與死之間做出正確而堅定的抉擇。

二、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關于東北抗聯以及東北抗聯精神的內容較少,東北抗聯精神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學校層面:對東北抗聯研究尚淺,教育效果欠佳

目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政治課程上體現的,以理論教育、實踐鍛煉、自我教育以及榜樣示范為主要教育方法。新時代賦予高校教師更多、更重的責任和使命,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教授本領,更要有與時俱進的家國情懷,既要講好“大思政課”,也要講好“大歷史課”,以大視野、大格局、大歷史觀全面講授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華大地上通過實踐和創新取得的偉大成就,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真理力量,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大學理想信念教學方法仍然以理論教育法為主。主要教材包括《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2021年版)》《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2021年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些課本知識體系比較完善,覆蓋面較廣,但是教材側重理論性,歷史事件和案例不夠豐富,學生在上課時無法對這種理論學習提起興趣。

另外,由于地域的差異,一部分教師對發生在本地的歷史事件研究較深;由于教師研究方向和興趣的差異,一部分教師對東北抗聯和東北抗聯精神的研究尚淺。諸多原因導致在保證課程框架完整、歷史脈絡清晰的前提下,一部分高校教師在講解東北抗聯歷史的時候“蜻蜓點水、一筆帶過”,所講案例都是學生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較少對東北抗聯歷史進行深入考證和分析。對沒有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大學生來說,很難真正體會到東北抗聯的苦,難以產生共情。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東北抗聯精神只是革命時代、教科書中經常撰寫的革命精神之一,這種方法讓學生無法感同身受東北抗聯精神本身的震撼,也無法將其傳承下來,并無激勵自我、鼓勵自我的效用,也難以發揮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二)學生層面:重視專業學習,輕視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一切向“錢”看成為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這樣的價值觀或多或少地對大學生有一定影響。部分大學生為了實現“高就”,衍生出重視專業課、輕視理想信念追求的偏激心理。迅速高效地掌握專業技能,充實專業理論知識,已經成為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向。

因此,除了部分歷史專業的大學生,很多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并不看重東北抗聯精神的學習,甚至忽視理想信念教育,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未達到預期效果。很多大學生盡管在思想上不排斥對歷史和革命精神的學習,但是也不積極主動接觸,不深入挖掘精神力量。部分學生認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老套的說教課,講人生大道理,是他們從小就聽煩了的“三字經”。所以,他們不愿意用心去學習,在課堂上也大多應付了事,更多地認為學好專業課、擁有專業技能,才是給自己的未來打基礎。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很難同革命先輩產生共情,也難以理解東北抗聯精神對外來思想和學習工作所起到的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雖然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精神譜系的重要精神力量,對大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由于學生的忽視,東北抗聯精神作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現實的學習和實踐指導過程中,并沒有發揮其實際作用。

(三)家庭層面:理想信念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說學校和社會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學生成長的發動機。從我國家庭來看,目前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這些孩子既沒有經歷過戰火的錘煉,也沒有體驗過饑寒交迫[5],更沒有感受過在絕望面前的無助。很多大學生都是在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很少能感受到外來的挫折和煩惱,生活自理能力弱,崇尚自由,自我意識較強,社會責任意識比較淡薄。大多數此類家庭的孩子基本感受不到紅色文化,這就導致理想信念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此外,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與意識形態、理想信念相比,家長們更為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過分強調成績結果而忽視理想信念教育,更不注重利用紅色文化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導致許多學生從小就缺失了責任和擔當意識??v使孩子成績優異,但精神世界匱乏、抗壓能力差,最終也只能成為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這樣“高分低能”的學生考入大學,也很難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時,由于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很難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改變固有的三觀。長此以往,理想信念教育長期缺失,就會在下一代甚至幾代人身上出現信仰缺失的惡性循環。

三、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

硝煙在時代變遷中雖已散盡,但東北抗聯精神歷久彌新。東北抗聯精神中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對黨的領導的絕對忠誠、對人民幸福的犧牲奉獻是共產黨人的生命基因,亦是可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偉大精神財富。

(一)“主陣地”功能: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作用

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和深挖歷史內涵,更要展現出東北的地域歷史。各大高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理論功底深、素質涵養高和專業性強的優勢,培養出一批對東北抗聯研究感興趣的高校名師,深入挖掘抗聯紅色文化內涵和地域歷史。這樣的名師不僅能做學術研究,一方面能夠根據大學生的喜好,懂得講課的技巧,能利用短暫的課堂教學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將東北抗聯的重要價值講深刻,將抗聯歷史與百年黨史相融合,以史鑒今、融會貫通,以達到深層次的教學目的。

高校應打磨出一系列關于東北抗聯的精品課,課程形式和內容可以豐富多彩,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及其歷史作用、抗聯精神的時代意義,結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紀教育、革命傳統數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精品課程。精品課一定要深入挖掘東北抗聯精神,用東北抗聯精神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保證課程的政治性、時代性、針對性、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二)“沉浸式”體驗:開展關于東北抗聯的實踐教學

“沉浸式”體驗教學即給學生設定抗聯時期的特殊身份,借助虛擬抗聯環境,通過學生高度參與的方式,使他們與紅色背景產生共鳴,在提升他們對東北抗聯認識的同時,震撼他們的心靈,以達到將東北抗聯精神內化于心的目的。這種既包含感官體驗又包含認知體驗的“沉浸式”體驗教學可以使學生全身心投入,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沉浸式”體驗教學效果顯然更好。

各個高??梢猿浞掷靡鸭{入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聯合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遼寧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和散落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抗聯遺址遺跡等紅色資源開展教學,通過“唱、誦、品、走”等形式,將學生帶回那段烽火連天、爬冰臥雪的歲月。高??山柚喾N形式的現場教學,把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把英雄事跡轉化為黨史學習的生動素材,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情懷,讓大學生用心靈去觸摸歷史、感悟歷史、讓大學生在心靈共鳴中產生情感的觸動,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促進廣大大學生做“紅色基因”堅定的傳承者和實踐者,從而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血液,從東北抗聯歷史中汲取奮進的力量,讓黨的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三)“多樣化”建設:豐富關于東北抗聯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教育建設過程中活的靈魂,是全校師生價值體系和精神追求的內在反映,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校園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當前,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備受各大高校推崇,耳濡目染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將東北抗聯的歷史和精神力量融入校園文化中,既可以降低大學生對紅色歷史的排斥心理,又使學生在紅色校園文化中接受熏陶,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教育。此外,高??梢詫W習東北抗聯精神納入社團活動,通過東北抗聯學習講座、抗聯知識競賽、觀影活動、感悟分享等形式學習東北抗聯精神,既豐富校園社團活動的文化內容,又傳承了紅色基因。大學生通過學習抗聯文化,形成與校園文化相符合的紅色價值觀,這種文化熏陶并不會因離開校園而結束,它會匯聚成一股文化思想融入大學生的血脈,指導大學生今后的人生方向。這種校園文化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信仰堅定,一代又一代大學生步入社會,就會形成良好的、積極的社會氛圍,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紅色國家。

歷史也許會被塵封,但是不會被遺忘。學習東北抗聯精神不是一次性的過程,必須常態化,并進一步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高校應讓中國未來支柱力量的大學生帶著紅色的理想信念步入社會,真正做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參考文獻:

[1] 郝迎燦. 弘揚歷久彌新的東北抗聯精神[N]. 人民日報,2021-10-26(06).

[2] 王瀠晗. 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J]. 新長征(黨建版),2021(12):18-19.

[3] 李姚. 論東北抗聯精神對新時代青年的價值引領[J]. 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5):126-128.

[4] 魏星. 堅持人民至上 不斷造福人民[N]. 江西日報,2020-05-24(04).

[5] 劉春蘭,邱勛. 本科生導師制下的理財教育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6):29-30.

[6] 梅選智. “雙高”建設背景下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的路徑探究[J]. 陜西教育(高教),2021(12):46-47.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李馨(1986—),女,碩士,中共本溪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史黨建;張建華(1979—),男,碩士,中共本溪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

猜你喜歡
理想信念大學生
走進東山學校,尋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政治靈魂”
詮釋理想信念的寫作追求
用對黨忠誠詮釋理想信念堅定
第十六屆大學生年度人物
為革命視死如歸的紅色家庭(二)
“中國夢”視域下的青年理想信念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