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昆曲非遺在研學旅游中的活態傳承研究

2022-03-29 00:38王申朱欣欣
客聯 2022年1期

王申 朱欣欣

摘 要:近幾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研學旅游,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是發展研學旅行的一種特殊旅游資源。文化底蘊雄厚的蘇州具有豐富的非遺研學旅游資源,其中昆曲便是蘇州非遺文學的代表之一,其非遺研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然而蘇州昆曲的非遺研學旅游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其活態傳承仍存在諸多問題。建議進一步推廣昆曲文化旅游項目,以促進昆曲藝術的全面弘揚和人才培育的系統完善,加大資源的投入,著重點大力放于對昆曲旅游的開發,彰顯蘇州非遺特色。

關鍵詞:研學旅游;蘇州昆曲;非遺活態傳承

一、非遺與研學旅行融合的重要性

1、研學旅行的思想自古有之,中外有之。從孔子的教育思想周游列國、游說學者講學到亞里士多德的自然教學思想,從李白、杜甫等人在游歷中國大好河山中,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詩文到酈道元、徐霞客等著名地理學家用雙腳丈量中國山川,寫出了《水經注》《徐霞客游記》等專門書籍,再到馬可波羅著下有名的《馬可波羅旅游書》;古今中外無不在重視教學和旅行之間的聯系,或者說旅游本身便是自然教學的一個方式,而教育的真正意義便是通過對非遺文化的輸出,使之將自然教育賦與研學旅游中。

2、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節日、戲曲、評書、武術等以非物化形式出現的文化,與中國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民口傳心授、世世代代相承的無形的歷史文化,是歷史文明和民族記憶的集中反映,是中華民族情感傳達和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的主要載體。

3、研學旅行無疑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聯系最為密切,是教育推動非遺傳承的重要形式與方法。非遺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原生狀態、延續著民族的生命記憶、蘊藏著民族文化根源,在情感、思想、文化層面有著獨特的價值,與研學旅行結合起來,既可促進非遺的保護及傳承,又可發揮非遺與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

二、蘇州昆曲非遺活態傳承現狀

1、蘇州昆曲概述。昆曲,原稱之為“昆山腔”或又稱“昆腔”,是我國傳統的劇種音腔,現又被稱之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文化戲劇中最悠久的劇種類型,是話劇文藝中的珍品,被喻為百園子中的一朵“蘭花”。昆曲發源于十四世紀我國的江蘇昆山,后經魏良輔等人的改革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三百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跳舞及武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委婉、演技細致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體系下之一的曲種。昆曲以鼓、板掌握唱腔節拍,以曲笛、三弦等為重要伴奏音樂器,其唱念語為“中州韻”。

2、蘇州昆曲活態傳承現狀。昆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戲曲文藝的經典代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受到現代文娛方法的直接沖擊,并一直存在著市場發展衰退、聽眾數量驟減和繼承者乏人的嚴重狀況。而作為我國昆曲發祥地的蘇州,把昆曲傳奇的保存視為文化建設工程的重點內容,并根據多年的發展經歷,于二十一世紀初提出了構建兩個世界“五位一體”的文化保存格局的保護思想并付諸實踐,開啟了江蘇省的昆曲保存、繼承、推廣建設工程。以抓緊搶救昆曲傳統劇目和促進人才繼承為重心,務實創新地開展文化社會工作,努力辦好國家昆曲學院等。

三、目前蘇州昆曲旅游發展的瓶頸分析

1、昆曲院團運營的困難及文化傳播渠道的缺失。重點問題表現在劇團人才短缺,由于目前昆曲藝術院團中在職的人員很少、無力承擔劇院團創作的重擔,由此造成了劇院團為了演出新劇無米下炊,大量傳統劇目也沒人認真整理的現象,再加上昆曲院劇團資金的不足問題,以及昆曲表演市場規模狹小、票房收入微薄等多種原因,各昆曲藝術院團經費大多都入不敷出。此外,昆曲的推廣工作始終處在被動滯后的狀況。盡管昆曲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大部分人卻對昆曲知之甚少,由此可見,其在推廣力度上不夠到位。

2、傳統昆曲的演出形式和內涵已經不能適應大眾需要。傳統戲曲的根本就是群眾演出,可是由于人民群眾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愈來愈高,人民的審美也有所提高,傳統的演出形式已經無法適應大眾的需要。目前,昆曲的形式較為單調而枯燥,沒有現代性因素,如其程序式的演唱、緩慢的行板腔體旋律、過于文雅的唱調等,這都已經和當代聽眾的生活需要形成相當遠的距離。同時由于現在的文娛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尤其是流行音樂的沖擊,相比之下人們對昆曲更加知之甚少。

3、昆曲的文化旅游市場發展不完善。從當代昆曲的文化旅游市場發展形態來看,許多人并不能確立及進一步發掘昆曲的市場經濟價值,而昆曲身為傳統戲劇的一部分,又受到了它自身多方的約束,在市場化進程中開辟一個新發展之道實屬不易?,F在中國大多數的昆曲院團都只是依靠國家政府支持而存在,并沒有真正滿足市場化發展需要。就目前的市場分析,熱愛昆曲的人并不少,其缺乏廣大觀眾,現所有的關于昆曲的旅游商品也不多。

四、昆曲旅游開發的路徑

1、開發昆曲旅游體驗項目。昆曲演出人員和旅游者之間往往缺少文化交流,因此不妨開展幾個昆曲游覽的體驗服務項目,如“看臉譜”、“學唱段”、“把玩音樂”等?!翱茨樧V”讓游人能了解昆曲中各個角色的特點及個性的同時,又豐富了文化知識,“學唱段”則重點是可以親自體會昆曲的那股昆腔,感悟其柔美的神韻,除此以外也可穿著昆曲的傳統服裝拍照,或把玩一些樂器,多學會一項技能,不亦樂乎。通過體驗這些項目,讓旅客們的旅程在身心舒適的同時,又讓旅途十分的精彩。

2、推陳出新打造昆曲旅游品牌。一個旅游商品或服務項目,要想在國際旅游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需要形成自身的獨特品牌優勢。在當代的旅游市場經濟中,品牌有著文化引導力量的重要作用。昆曲目前的文化旅游產業形態大多以演出形式為主,在其產業形態中我們不可再單純地僅僅依靠傳統的演出形態,而應該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文化品牌方面可以通過把傳統昆曲演出形式融合木偶、皮影等藝術形成系列的演出模式,在次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昆曲藝術品,如戲文泥人張彩塑、桃花塢木刻年畫、雕塑藝術品等。著重于形成昆曲特色的文化品牌,構成一個昆曲旅游的文化產業鏈,并以此來帶動整個昆曲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

3、昆曲藝術的繼承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系統完善。首先要提高社會對昆曲人員的培育和關注。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迸嘤幻錾睦デ藛T,起碼需要十幾年功夫,所以要從源頭上著手,在對昆曲人員的教育上實行雙軌制,讓昆曲進校園,借用京劇演員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從小培育青少年對昆曲的興趣。另外,昆曲劇院也要匯集全國優質教師,并緊緊地依靠昆劇團的教師加以培訓。

五、結語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地方發展的重要旅游資源,“江南幽蘭、世間雅韻”的昆曲文化是我們當之無愧的古典優秀傳統文化。當前,人們已經明確的認知昆曲藝術作品具備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借此為切入點對其昆曲藝術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加強人們對昆曲藝術作品旅游文化的深入研究,使之能以一種嶄新的、富有魅力的藝術形象,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錢永平,遺產化境域中的昆曲保護研究[J].文化遺產(2011)

[2]張利群,論昆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價值體系構建[J].文化遺產(2010)

[3]陳良,論昆曲藝術傳承與蘇州旅游業發展[J].時代經貿(2008)

[4]卞志佩,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旅游開發路徑探析[J].文化遺產(200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