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音樂“本體”,追求“真性”體驗

2022-03-31 02:19王紅梅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關鍵詞:本體小學音樂

王紅梅

摘? ?要:立足音樂“本體”,就是要注重音樂要素,時刻圍繞音樂要素展開教學,從而讓音樂教學真正富有“音樂味”。在音樂教學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表演、畫圖等諸多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落實音樂的基本要素,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音樂本體? 真性體驗

音樂“本體”是音樂基本要素的體現,包括音樂的節奏、旋律、織體、調式、曲式等。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音樂“本體”,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度感知、表現和創造,從而讓他們在音樂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在音樂教學及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p>

在實際音樂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聆聽、積極表演、動腦畫圖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掘學生學習的創造性。通過發掘音樂學科多層面的育人功能,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一、 多元示范,讓音樂學習體驗豐富化

在對音樂作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錄音、視頻的播放及親自演唱示范,給學生以聽覺的盛宴,豐富他們的直觀體驗,是經常使用的教學方式。因為音樂從本體上說,是一門聆聽的藝術,視聽練耳是學生音樂學習的一項基本功。所以,對音樂的學習,自然離不開聆聽,但這種聆聽不是機械的、盲目的、重復的、無意義的,而是一種主動的、有選擇性的、有意識的聆聽。音樂的聆聽,不是機械地張開耳朵,而是將思維、想象融入其中,是一種審美式的聆聽。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進行整體性聆聽,又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段式聆聽、細節性聆聽。既要引導學生展開單一性聆聽,又要引導學生進行組合性、整合性的聆聽。多元性的聆聽,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更精彩。

比如,在教學《小狗圓舞曲》時,筆者采用多種渠道,通過富有動感的旋律,激發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體驗,并引導他們感受作品的節奏、力度、速度。筆者先讓學生進行整體性聆聽,聽出這首曲子具有圓舞曲的四三拍的節奏特點、旋律特征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分段細聽、重點聆聽。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想象。如在欣賞第一樂段時,學生普遍感受到歡快、熱烈的氣氛,仿佛是小狗在歡快地玩耍;在欣賞第二樂段時,普遍感覺到不同于第一樂段,這一樂段顯得比較安靜;在欣賞第三樂段時,有學生說,又仿佛回到了第一樂段。這樣的感受,能引發學生無窮的想象。

筆者認為,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一定的問題去傾聽、感知、發現、探究。唯有如此,學生在整體性的聆聽過程中,才能產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當然,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聆聽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要引導學生關注音樂本身。因為,只有關注音樂的本體,學生的聆聽才不會偏離方向,學生的音樂學習才具有明晰的指向性,教師的音樂教學也才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在學生聆聽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營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音樂聯想,讓學生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體驗到音樂之美。

二、 律動輔助,讓音樂學習體驗可視化

學生的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是內隱的。如何將這種內隱的音樂學習感受、體驗外化出來?可以借助聲勢輔助。聲勢輔助能讓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可視化。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一個人的音樂學習需要通過聲勢帶動節奏體驗。這就是著名的“奧爾夫教學法”?!皧W爾夫教學法”強調聲勢律動,主張將學生的身體律動作為樂器來對待,這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是一個嶄新的認知。

所謂“律動”,是指“根據音樂本體的力度、節奏、速度、性質等,有節律地重復一組或者一個動作”。音樂的律動不僅能培育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而且能培育學生的音樂表現力、音樂反應力。在律動中,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也可以引導學生合作,還可以引導學生創新,從而讓學生在模仿中律動、在合作中律動、在創新中律動。一般來說,低年級學生善于在模仿中律動,中年級學生善于在合作中律動,高年級學生則應在創新律動上下功夫。

比如,在欣賞音樂作品《微笑波爾卡》時,筆者引導學生一起做音樂的律動,在全身心的參與中,展示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微笑波爾卡》是一首三段體的樂曲,所以筆者通過律動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音樂,首先是“角色互換表演”,具體而言,就是讓學生分男女組進行律動。男生和女生分別手拉手,圍成數個大圓圈,在A段大家跟著音樂一起左右踏節奏,B段要求往中心點先進再退,當聆聽到“|XX X|”節奏反復出現時,就進入C部分律動。其次,引導學生用各種表情、眼神、手勢等動作進行律動,這是一種互動性律動,他們相互擊掌、拍手,在“玩”中體會音樂的律動。最后,充分發揮學生榜樣示范的作用,讓一些律動表現比較出色的學生進行展示。在整個律動的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在美好的音樂節奏、旋律之中,他們通過自己的理解,用肢體和表情來呈現學習的過程。

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律動的舞臺,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間進行個性化的展示。如此,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融入律動之中,就會創造出更多的課堂驚喜。當然,以身體律動輔助學生的音樂學習,不是簡單地融入動作,而是用動作來表現音樂,甚至用動作來創作音樂。在課堂上,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始終以一種動作的律動來展示,要以多種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不只是動手,還可以動腳動腿、扭腰擺胯、搖頭晃腦,從而讓律動的形式更加豐富,讓學生的學習更主動、更積極、更有效。

三、圖譜輔助,讓音樂學習體驗形象化

樂譜對學生的音樂學習來說,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小學階段,學生就開始接觸五線譜和簡譜。一般來說,教材中的樂譜基本上是簡譜,服務于學生的唱。而五線譜主要方便于吹拉彈奏。我們知道,簡譜有一個致命性的弱點,就是不容易看出音的高低起伏變化,或者說不太形象。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幫助、引導學生根據旋律的變化,用自己的符號去畫“圖譜”,從而讓學習直觀化、形象化。這里所說的“圖譜”,其實就是指“用線條、顏色、形狀、符號等表現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等形式要素”。圖譜的特質就是形象、鮮明、直觀,能催生學生的音樂思維,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最為簡單的圖譜就是引導學生畫出“旋律線”。

事實證明,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歌曲的音高圖譜,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發掘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性。比如,在教學《我們祖家是歌鄉》時,筆者發現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盡管模仿試唱了很多次,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一些錯誤。究其原因,是他們不能很好地把握該歌曲高低起伏的走向,常常在歌唱的時候“反調”“翻調”“走調”“偏調”等,因而產生了某種無助感。為此,筆者引入了圖譜,指導學生根據樂曲中“音”的高低、強弱、時值的長度等,畫出自己聽出的高低起伏的旋律線。然后,通過展示學生繪出的各種高低起伏的旋律線,在討論與比較中,形成相對一致的意見,確定音的高低走向。因為有了旋律線,學生跟隨旋律線一起感受它的起伏,就顯得輕松多了。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讓學生一邊聆聽、學唱,一邊畫旋律線,那么學生不僅能靜態地把握音的高低,而且能動態地把握音的起伏走向。漸漸地,他們的歌聲就會變得自然起來。

圖譜輔助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集中學習的注意力。當然,學生的認知和經驗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找準切入點,智慧地根據學情,引導學生發掘音樂作品的各種要素,讓學生從節奏、節拍到樂句、結構等,層層深入。這樣,圖譜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技能,發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四、技術輔助,讓音樂學習體驗快樂化

傳統的音樂教學,往往都是教師領唱,但現代音樂教學,不僅要將相關的樂器引入其中,而且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輔助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載體與媒介。我們知道,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它突破了傳統的音樂學習時空,從而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快捷、更高效、更直觀、更動感。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學生的音樂學習,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表現和創造。技術輔助要充分發揮它們的聲色光影的功能,要力圖構建一種綜合化的輔助格局。與傳統的輔助手段相比,技術輔助更多元、更動態、更豐富。以《七子之歌》的教學為例,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唱,而且要讓學生了解這一樂曲的創作背景。為此,筆者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著眼,在形式上,播放了“海風陣陣”“海浪拍岸”的音效,讓學生能和著節奏打節拍,對歌曲的節奏、音的強弱有清晰的把握。另外,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注意發音位置、音高、換氣等各方面的要素。在內容層面,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記錄《七子之歌》創作的背景片段,讓學生了解《七子之歌》的創作背景:1925年,聞一多留學美國,在留學期間,他切身體驗到了弱國子民在強國所遭遇到的無處不在的歧視與凌辱,創作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在介紹的時候,多媒體畫面可以展示帝國列強的凌弱霸道,可以介紹澳門的風土人情,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領略聞一多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感受到澳門人們期盼回到祖國媽媽懷抱的情感;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對清政府無能的憤懣。這樣的一種教學能深化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體驗。

在應用技術進行音樂輔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明確觀賞的目的,更要考慮技術與音樂的情緒、情感、風格、文化等層面的內在關聯。因為技術之于學生的音樂學習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最終還是為了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體驗、理解與認知,激發他們對作品情感的豐富體驗。

綜上所述,學生的音樂學習是一個用心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用情感悟的過程?;貧w音樂的本體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在圍繞音樂本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音樂本體性的要素,要時刻圍繞音樂本體要素展開教學,從而讓音樂教學真正富有“音樂味”。在小學音樂教學具體的實踐中,教師要充分應用聆聽、律動、圖譜、技術等手段,從各個層面去智慧地引發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體驗。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戴海云.浸潤心靈須行“樂” 通感體驗喚潛能——音樂教學中通感的內涵、作用及運用要點[J].江蘇教育,2017(17):7-9.

[2]方元.摭談通感效應原理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2(12):38-39.

[3]陳虹.借鑒“奧爾夫”優化節奏教學[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3(10):8-10.

[4]張志紅.“混搭”:讓音樂教學更精彩[J].江蘇教育,2011(13):48-49.◆(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第二實驗小學幼兒園)

猜你喜歡
本體小學音樂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對姜夔自度曲音樂本體的現代解讀
基于本體的機械產品工藝知識表示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