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服務供給與需求下的社區互助養老研究

2022-04-12 19:18孫廣民
中國集體經濟 2022年9期
關鍵詞:養老老年人社區

孫廣民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老齡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目前,中國已經進入老年型人口社會,估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那么,如何贍養老人成為了現在很多家庭的一大難題。尤其在“124”的家庭模式中,即夫妻2人撫養1個孩子,贍養4個老人的家庭。

近年來,社區養老的模式已經在全國大多數省市先后展開。這種模式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平臺,依賴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為在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健康管理、法律支持、精神慰藉等服務的模式,不僅有助于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子女無法照顧老人的遺憾。

互助養老是一種以互助精神為基礎的新型養老模式,在社區中,老年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種模式是老年人自我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基層養老的重要部分,這種模式能夠在幫助老年人得到養老保障的同時還能夠解決社會中存在的養老問題,減輕子女贍養壓力,增加社會和諧。

二、老年服務需求及供給情況

(一)需求

老年服務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特征。經調查了解,L市老年人對于醫療服務、文娛活動需求較高,對于助餐、助浴、護理服務需求不高。高知退休老人、老黨員等對于時事政治仍然十分關心,因此對于社區黨建需求較高。

老人普遍對于健康養生問題十分關注,對于中醫、養生等知識的需求,學習互助救助知識,社區內設置定期體檢、健康問診等。隨著互聯網發展、科技進步,老年人也深受新事物的影響。老年群體也不斷學習觀看短視頻、參加網絡購物等。此外,老年人對于日常娛樂生活的需求也較大,對于娛樂場所建設、文娛活動的安排,老年群體也存在較高的需求。在退休老人、老黨員這類人群看來,社區黨群建設中心是社區管理的核心,應該發揮其自身作用,組織老黨員進行多形式的活動,例如老黨員講紅色故事等,為老黨員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總的來說,L市城區老人對于健身設施、定期體檢、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老年活動室、組織老年文化娛樂活動、服務熱線、養生知識宣講需求較高,高知退休老人對于黨建活動需求較高。

(二)供給

L市只有少數社區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老年服務項目,多數社區提供的老年服務項目單一。

經過走訪調查顯示,定期的身體檢查作為社區老年服務項目中的基礎服務項目,并且也受到老年人的高度認可,占據了老年服務供給中相對較高的比重。在社區護理服務中,生活護理服務比重普遍較低,相比較而言,應急維修、全天候熱線、應急電話服務占比較高。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對老年人來說更注重提供精神生活服務,在社區建設過程中,健身設施和老年活動室主要是社區必備的基礎設施。但在社區養老服務的比例中,雖然健身設施和老年活動室此類基礎設施的占比較高,但活動室類型單一,并且陪同聊天、陪同散步等服務,藝術文化娛樂活動安排較少。

L市各個社區均有配套的健身設施和活動室,但大部分社區的養老服務并不全面,僅限于少數方面,并且社區間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差異大,例如 A 社區常年開展定期問診、看門望鎖、治安巡邏、心理咨詢、奉獻愛心、政策宣傳、法律咨詢、衛生清理、文藝匯演等服務活動,推出“菜單式”服務,居民每周可以定期活動。提供了公共服務、志愿服務、健康服務、自主選擇服務等4大類10分類35項服務事項,居民只要一個電話、一條微信,社區志愿服務站就會安排志愿者按照居民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而B 社區建成時間早,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老舊,社區內養老服務的規劃占地面積較小,無法提供充足全面的養老服務空間和資源,該社區所提供的養老服務相對單一。

三、L市社區互助模式現存問題

第一,L市的社區互助養老認可度低、普及率不高。即使社區互助養老的出現在中國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但是社區互助的范圍相對較小。近幾年來,國家也積極提倡和支持并制定相關政策政策,但真正的實踐還需要一定時間。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大眾思想觀念的改變,大部分家庭規模不大,但一些傳統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傳統的孝道和養老觀念使得大多數家庭對于“家庭養老”的傾向性很強。此外,由于現有制度尚不完善,互助養老的服務效果令人難以信任,互助養老難以實施。

第二,支持力度不夠?;ブB老政策不完善,L市互助養老模式缺乏政策支持。近年來,我國對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持續摸索學習改進。期間,全國各級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文件,我國明確提出鼓勵互助養老模式。山東省政府也提出,在推行老年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互助養老,很多關于養老的政策也多多少少會涉及互助養老方面的內容,但L市在互助養老方面的具體政策并不豐富,現行政策存在內容上的缺失。社區互助養老發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幾種。首先,投入的資金不足,養老資源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服務信息資源不足、信息不對稱,這是造成了L市縣級城市與大城市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另外,缺乏其余的社會經濟來源,僅僅依靠國家扶持補貼,使得社區互助養老發展緩慢。

第三,養老服務經驗不足、專業度低。人們在對互助養老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專業服務的人員和技術人才也十分短缺,首先,L市作為縣級市,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接受專業教育和學習的青年人很少。其次,針對于老年服務的工作人員所接受的培訓不足甚至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專業知識掌握不足,專業素養較低,不能夠為老人提供細致專業全面的服務。另外,從事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的工資和待遇較低。再者,缺少專業的評估監督管理人員,評估監督管理機制缺乏。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沒有建立相對規范的評估機制,很難對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內容和效果做出準確的評估,對于不合理的現象也沒有辦法評估改正。社區、街道各管理層級沒能真正發揮管理監督的作用,街道、社區在監督工作的開展中缺乏具體的依據,多是走走形式。

第四,缺乏完善的老年基礎服務設施??偟膩碚f,L市現有的社區互助養老規模小,設施老套。有些基礎設施沒有考慮到老年群體身體機能情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社區養老機構和日間照料場所幾乎沒有。很多社區缺乏高層次的娛樂場所,無法滿足高層次娛樂需求,例如老年大學等。服務設施數量不足,類型較為單一,使得老年人的選擇較少。

第五,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年齡不同的老年人和體質不同的老年人需要提供不同服務,所以不能等量齊觀。但是,目前來看,現有的互助養老方式單一,只能滿足老年人一般化的基本需求,不能滿足老年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其次,老年服務供給還要考慮到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L市大部分社區都缺乏針對老年群體的心理輔導服務以及相關從業人員,不能夠及時關注到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并進行相應的疏導。目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老越多的老年人更追求精神需求的滿足,但社區文娛活動舉辦的次數很少,老人生活單調。

四、建議及總結

(一)建議

1. 增加政府支持力度

設立政府專項養老基金,重點支持提高老年護理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培養并聘請老年服務人員,使社區老年服務人員系統化、專業化,實施系統教育;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升級改造老年服務基礎設施及場所,在新社區發展社區養老組織。健全和優化養老服務的相關政策,制定社區養老服務細則。加強對農村社區基本養老管理服務經營質量的綜合評估與監督管理社會監督,發揮社區輿論監督的牽頭作用,建立健全對農村社會的間接監督與社會輿論的直接監督機制,全面著力提升農村社區基本養老管理服務的綜合質量。

2. 提升互助養老的社會認可程度

互助養老觀念推行有困難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觀念及現行社會的小型化家庭模式,因此,社區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強互助養老知識宣傳和教育。首先,國家及社會推行的社區養老模式需要社區等基層進行持續推廣,通過基層宣傳更能起到推廣效果;另外,可以通過加強相關政策的完善和設施的建設來提升老年群體對互助養老的信任及認可。目前,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老年人也開始使用起了微信等現代化的通信軟件,所以,社區可以積極利用智能手機和網絡,比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宣傳視頻和動畫,進行推廣宣傳教育,保證老年人對于社區互助養老的正確觀念形成。

3. 加強社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

養老基礎設施建設是養老服務的基礎和保障,如果沒有完善的設施,那么老年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得不到保證。在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和明確禁止老年服務供給活動設施及場所的占用情況和不開放的現象等基礎設施使用率不足的問題。聘請有一定老年服務知識和經驗的專業人員,提高老年服務水平。此外,老年人多生活居住在城市的老舊小區,因此需要加快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例如加裝電梯等。

4. 根據老人需求提供多樣化、質量高的服務

社區內需要建立起“發聲”渠道,讓社區老年人積極表達自己的養老需求,以便于準確社區工作者準確了解老年人需求,并根據社區實際情況逐步解決老年人訴求。根據社區現有基本情況以及老年人需求,補短板,提供更加多元、質量較高的社區養老服務。逐步建立圍繞老年人的各類服務項目,基本滿足老年人多樣化服務需求。建立社區養老委員會,各社區之間相互借鑒學習,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充分利用智能科技等手段,利用微信程序、軟件等,建立起老人、子女、社區三方聯系。

(二)總結

現如今,老齡化進程加快、空巢老人增多,并且社會養老服務思想和水平不斷改進,互助養老就成了彌補家庭養老和代際養老不足的新型養老模式,是解決中國養老問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挑戰的一條新路徑。各區縣在推行社區互助養老的過程中要切合各地實際情況,政府首先要承擔起應有的主導責任,發揮引導作用,加強政策支持,增加資金投入,提升全社會的新型互助養老理念和意識,并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加強服務評估與監督。要把老年群體的梯度化、多樣化的需求作為養老服務開展的基礎,整合多方資源,匯聚各方力量,積極應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緩解社會矛盾,減輕年輕人養老壓力,力求充分發揮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社會作用。

參考文獻:

[1]杜鵬,安瑞霞.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下的中國農村互助養老[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03):50-57.

[2]甘滿堂,婁曉曉,劉早秀.互助養老理念的實踐模式與推進機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04):78-85.

[3]陳際華.“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發展難點及應對策略——基于積極老齡化的理論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20(01):68-74.

[4]劉慧心.大連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現狀調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5]曹文靜,謝飛,劉韋希,李阿芳,李曉玲,李春艷.湖南省貧困縣農村空巢老人互助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0,35(01):18-22.

[6]馬銳,邢夢情,張秋怡.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20(20):237-238.

[7]高留志,栗婧怡.我國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及法律規制——基于河南省六市養老現狀的調研[J].中州學刊,2019(08):79-84.

[8]丁艷琳.城市社區互助養老的長效機制研究[D]. 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0.

[9]梁英惠.青島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及老年人需求影響因素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0.

[10]竇影.社區治理視角下城市老年人鄰里互助養老“預階段”的發展路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05):83-87.

[11]李明,曹海軍.老齡化背景下國外時間銀行的發展及其對我國互助養老的啟示[J].國外社會科學,2019(01):12-19.

(作者單位:萊州市老干部活動中心)

猜你喜歡
養老老年人社區
養老生活
老年人的世界越來越“小”——怎么幫他們走出出門“第一公里”
當“我”老了——“90后”養老護理員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騙
養老更無憂了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中國失能老年人4年后達4200萬
影像社區
2015影像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