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民敘事與圖像互文:鄭思肖詩畫的自傳性與家國隱喻

2022-04-16 19:45
關鍵詞:詩畫意象

王 瑩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732)

易代之際的遺民作為中國歷史上特殊的群體,有諸多人杰以才華傳世,其詩畫亦誕生了數量可觀的千古名作。作為遺民的文士將國破家亡歷史背景下的個體命運以詩畫為載體,抒王朝興亡之嘆,寄故土回望之思,表愛國忠貞之志,具有強烈的自傳性與家國隱喻。

宋末元初的文人鄭思肖(1241—1318)以詩畫傳世,也因此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地位。特別是其塑造的“無根蘭”意象,更是將國亡土喪的意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以隱喻表達亡國之痛的畫法,在明遺民八大山人朱耷的畫作中也被明確地繼承和發揚。朱耷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九世孫的身份,在明亡后用畫作來表達其憂憤痛楚之感。他的傳世畫作《古梅圖》,古梅樹干空心,虬根露出,不著泥土,枯枝簡葉,花朵寥寥。其上三首題畫詩之二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逼洚嫹ㄉ蠋煼ㄠ嵥夹さ摹盁o根蘭”,梅根外露,根不著土,隱喻大明王朝國土被人搶奪,而其作為明代宗室子孫,甘愿遁匿空門,學伯夷、叔齊采薇首陽山,也拒不臣服清朝。從八大山人在詩畫中同以花中四君子為題材,表達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戀的畫法對鄭思肖“無根蘭”的一脈相承,可以看到遺民文人詩畫作品中一以貫之、世代相傳的自傳性和家國隱喻的敘事模式。

錢穆先生在其《國史新論》中關于中國古代人物有這樣的論述:“世運與人物總是相隨而來的。時代不同,人物也跟著不同?!盵1](P288)他認為一時代之人物及其壯舉總是和其所處的時代相關?!爸袊鴼v史上人物,大體說只有兩種,一是‘圣賢’,一是‘豪杰’?!盵1](P299-300)錢先生還提出了圣賢和豪杰的評判標準:“只要他是個圣賢,可不問他的功業。只要他是一個豪杰,也可不論他的成敗?!盵1](P302)他據此認為宋朝覆亡后,只有鄭思肖一個人,堪稱當時的豪杰?!爸袊幸蝗肃嵥夹に?,他沒有什么可傳。據說他常作畫,只畫蘭花,卻根不著土。別人問他,他說:‘沒有土呀?!≌T上題四個大字,‘本穴世界’,拼上湊下,實是一個‘大宋世界’。他著一本書,稱《大無工十空經》,實也還是‘大宋’兩字。他還有一部《心史》,用鐵函封了,沉在蘇州一寺中井底,在明崇禎時出現了。他也是一豪杰之士,應該歸入孟子三圣人中伯夷的一路?!盵1](P318)鄭思肖作為一個有著深厚學養的讀書人,文才好,書畫精,他通過其名作“墨蘭”詩畫之家國隱喻,以“無根蘭”這一令人觸目感懷的具有自傳性的獨特的意象,展現出深邃的愛國情操,表達了沉郁的故國懷念,烘托出對故土淪喪的徹骨悲切,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能代表遺民詩畫成就和特色的作品之一。

一、千古愛國名作“無根蘭”系列詩畫中的自傳性

鄭思肖,字憶翁,又字所南,福建連江人。在《新元史》之《隱逸傳》中有其本傳。鄭思肖十分擅長畫墨蘭,兼工墨竹。其文集中有《一百二十圖詩集》,詩以配畫。宋亡以后,他所畫蘭花都是沒有土和根的“無根蘭”,以喻大宋國土淪喪、無國土可著之意。有人問他為何,他說:“地為番人奪去?!盵2]因此,“無根蘭”這一意象,具有顯明的自傳性。但因歷史變遷,時代久遠,至今只余兩幅珍品存世。其中《墨蘭圖》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曾亮相于2010年10月25日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千年丹青——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3]。

鄭思肖《墨蘭圖》,寬25.7厘米,長42.4厘米,為紙本水墨畫。據《墨蘭圖》左側落款所載:“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逼渲小氨纭笔窃勺诖蟮率?1306年),具體日期是該年的正月十五,正是中國人傳統節日元宵節。其時距南宋滅亡的1279年已27年,鄭思肖這時也是65歲的老人了。畫左上方有一首自題詩:“芳香渺無尋處,夢隔湘江風雨。翁是閑作楚花,我亦為翁楚舞?!背ㄖ傅木褪撬嬛m花,楚舞是指為蘭花、為畫者而舞,之所以用“楚”,是因為作者心目中以“楚囚”自居。畫幅左側有“所南翁”印章一方。畫卷上有“乾隆御覽之寶”印章一方,“嘉慶御覽之寶”印章一方,“宣統御覽之寶”印章一方,還有“御書房鑒藏寶”印章一方,“三希堂精鑒璽”印章一方等印記。畫左下有鄭思肖的“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閑章一方。畫右自題詩云:“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盵4](P289)

現存鄭思肖另一幅長卷紙本《秋蘭圖》,藏于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縱23.2厘米,橫55.3厘米,畫中所繪蘭一株一花,墨色淡雅,葉片狹長,亦風骨俱現,傲氣凜然。畫面有鄭思肖自題詞:“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于楚有光。所南?!盵4](P289)和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墨蘭圖》藏本題“所南翁”比,《秋蘭圖》成畫時間疑早于《墨蘭圖》。鄭思肖還畫過長丈余、寬五寸的《墨蘭》長卷,題詩:“純是君子,絕無小人,深山之中,以天為春?!盵4](P289)其畫上所題詩作,或隱晦曲折,或顯豁明朗,均表現其愛國之情。鄭思肖文集中所見,還有多首同題材的題《墨蘭》詩,如:“鐘得至清氣,精神欲照人。抱香懷古意,戀國憶前身??丈㈤_曉,晴光淡弄春。凄涼如怨望,今日有遺民?!盵4](P26)以及包含上文提到的兩首在內的組詩《題蘭》:“玉佩凌風挽不回,暮云長合楚王臺。青春好在幽花里,招的香從筆硯來?!盵4](P289-290)

持續作多首《題蘭》詩,既說明了鄭思肖對蘭花的喜愛,更表明了其對蘭花品質的認同。國土淪喪、家園被侵后的悲憤,通過無土無根的蘭花圖傾吐。大阪藏《墨蘭圖》左下角有一隸書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以示畫不輕易送人。據元代陶宗儀《狷潔》記載:南宋滅亡后,鄭思肖隱居江蘇蘇州?!肮ぎ嬆m,不妄與人。邑宰求之不得,聞先生有田三十畝,因脅以賦役取?!碑數乜h令明知鄭思肖“不妄與人”,卻以增加賦稅勞役之借口巧取豪奪,鄭思肖憤怒回答:“頭可砟,蘭不可畫!”[4](P335)可見鄭思肖剛強不屈的性格。

蘭自先秦起就被稱為王者之香,相傳孔子即有《猗蘭操》傳世。宋以后,蘭與梅、竹、菊并稱“花中四君子”。作為生長在深山幽谷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蘭花無畏風雨,其香清雅而幽,其色質樸而無華,優雅神秘,超脫塵俗,集天然美、人格美于一體,被文人士大夫喻為孤傲、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象征。鄭思肖以蘭取材,即刻意選取其具有高標品德風骨的經典植物審美意象。

《墨蘭圖》正中為一株墨蘭,清簡至極。疏葉幾片,花蕊兩朵,花葉不著地,圖畫不見根,具花之柔、意之剛、兼相濟之質。該畫作著墨不重,卻把一叢疏花簡葉的蘭花優雅氣質勾畫出來。寥寥數筆,畫出蘭花葉子,葉與葉之間不交叉,雙側對稱,分開呈倒八字形,中間的一枝矮莖上半開著一朵花蕾,一朵開了,另一朵則含苞待放。整幅畫都用濃墨畫成,筆法剛健有力,表現了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筆勢樸實,墨色渾厚?;ㄏ聼o土,亦無根。幾筆撇成的蘭葉,運筆流暢,奔放而又婉轉敦厚,呈現出挺拔剛健的氣質。畫作整體風格鮮明,形式獨特,意緒悲涼,涵蘊深厚,顯示出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不屈之氣節,是堅貞愛國思想品格的寫照。蘭花無根的形象,本身表達出畫家對故國覆亡、故土淪喪、異族入主的滿腹悲憤,顯示了詩畫本身的自傳性特質,也是最能反映鄭思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

而統攝墨蘭詩畫的最為突出的精神特質是忠貞,也正是這份執著的忠貞,使鄭思肖在后世文人士大夫中享有盛譽。元朝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的畫家倪瓚對鄭思肖和他的《墨蘭圖》賦詩極為贊賞,稱頌他在南宋滅亡之后,仍癡心不改、絕不屈服于異族的高貴民族氣節。明中期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的文徵明在《題所南先生畫蘭》詩中寫道:“江南落日草離離,卉物寧知故國移?卻有馨香滿幽谷,居然不受北風吹?!盵4](P356)鄭思肖的“無根蘭”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開創之作,是愛國士人抒發胸襟和愛國情感的巧妙方式。近代繪畫大師潘天壽曾說:“至鄭思肖,更得墨蘭之極則,為后代所宗師?!盵5](P151)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先生在《國畫中的民族意識》中,贊頌鄭思肖是個“民族意識濃烈的人”[6](P278),并將他作為這句話的首個例證。

鄭思肖畫作呈現其自傳性的第一個特征是缺陷美。觀其畫作,可知在亡國之余,其對于缺陷美有著一種近乎頑固的堅持,這既是他個體人格、精神世界和現實遭際的呈現,也因此為畫作賦予了自傳性。國土淪亡之后,鄭思肖在作品上呈現的是一反常態的“怪”相——花葉稀少,零落散亂,且又無土無根。據明朝人都穆《寓意編》記載,鄭思肖所畫墨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有人問其原因,鄭思肖憤而回答:“土為蕃人奪去,忍著耶?”[7]這種殘缺是國家覆亡、國土淪喪在畫作上的呈現,而殘缺正是其心目中家國的現實形象。

鄭思肖畫作呈現其自傳性的第二個特征是堅韌。其“無根蘭”系列畫作雖花葉稀疏,無根無土,卻堅韌異常。鄭思肖將亡國之后的滿腔悲憤形之于繪畫中,在晚年的創作中依然壯懷激烈,絲毫不失君子風范,不移弘毅之心,不易愛國之志?!赌m圖》《秋蘭圖》是無聲的詩,題詩之后,詩畫攜手,殷殷愛國心躍然紙上,在靜默中所蘊含的無限情思,通過簡單而蒼勁的線條盡顯內心的強韌。

鄭思肖畫作呈現其自傳性的第三個特征是憤恨。他曾在一幅菊花圖上題詩《題畫菊》:“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盵4](P289-290)詩中以菊花自況,不與百花齊開,遺世獨立,雖疏落卻自得無窮之趣。同是具有自明其志性質的詩歌,這首詩的第三句化用了朱淑真《黃花》詩中的句子,只是鄭詩中自傳性質更加明晰。文天祥即慣以北和南指代元朝和宋朝,對文天祥推崇備至的鄭思肖,其詩中的“北風”亦指元朝統治,寧愿“枝頭抱香死”,也不隨風搖擺,以示自己不屈的愛國情懷。

鄭思肖終其一生,絕不承認元朝,不僅其《心史》在宋朝淪亡后落款紀年仍以大宋德祐紀年,在其詩歌中,亦始終明確自己作為大宋子民的身份。如《過徐子方書塾》詩中云:“此世但除君父外,不曾別受一人恩?!盵4](P290)還有《德祐二年歲旦二首》中的詩句:“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薄按说貢汉R,終身只宋民?!盵4](P23)鄭思肖的詩畫作品始終貫穿著一種清晰的自傳性,其寓愛國情感于所畫蘭花,在國亡土喪、異族統治已然穩固、恢復故國已不可能之時,對激發愛國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喚起人民對于民族壓迫的反抗,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二、鄭思肖自傳詩中的“自我”形象及其“詩史”之旨

宇文所安在其《自我的完整映像——自傳詩》中提出了“自傳詩”這一概念,并對于自傳詩中“自我”的身份認同和塑造進行了多層面的深入論述:“詩人在詩作中塑造自己的身份,猶如所有的人在生活中塑造自己的身份,這身份是被復雜性、矛盾、渴望等無數回聲所環繞的角色,這些聲音提示著我們自我不只是角色?!盵8](P123)鄭思肖的許多詩歌,皆為典型的自傳詩,且大多帶有明確的愛國情懷。特別是南宋滅亡后的作品,其忠貞不二的遺民形象更是其自傳詩中自我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義,在這種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高度統一的“自我”展示中,他也實現了其追慕的如文天祥一般的“詩史”之旨。

鄭思肖自傳詩中“自我”形象的生成過程,首先來自于其書香門第的出身。他的家族史,本身就與大宋王朝的興衰息息相關。鄭思肖生長于中下級官僚家庭,幼承庭訓,詩書傳家,教養很好。據鄭思肖所撰《先君菊山翁家傳》稱,其家族自晉朝永嘉“分派入閩”,居住在連江縣東導村,到了他已經十數代人?!笆朗酪u以讀書傳家”。其祖父鄭咸,做過南宋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縣的主簿。其父鄭震,字叔起,號菊山,是南宋中后期的理學家,“道學君子”[9],曾注《易》,晚年主講安定、和靖二書院,任二院山長。鄭震年四十,方有鄭思肖,在其《家傳》中鄭思肖多記“五十歲以后事”。鄭震一生“人物昂然,氣節挺然”。宋理宗淳祐七年,鄭思肖7歲,鄭震從江陵歸來,舉家遷往西湖長橋。聽聞端平年丞相鄭清之再次被宋理宗任命為丞相,鄭震“痛哭流涕”,登鄭清之門,怒斥其誤國誤民,辜負君父,大罵曰:“端平敗相,何堪再壞天下!”因得罪權貴,鄭震與妻子兒女一家四口都被執下獄。臨安知府趙與籌同情鄭震的遭遇,第二天就將他一家釋放。鄭清之指派杭州府廣布耳目吏卒,監視鄭震一家,物色證據:“朋友往來、出處云為,排日錄聞天府,堅求瑕疵,欲以他罪加焉。如是二年,莫能得毫發?!敝钡洁嵡逯T相,其事乃免。鄭思肖評價其父鄭震“為社稷生靈憂,蹈此危機,有司求之二年,不得其過,可以見平日大節矣?!编嵳鸬恼x感,深深影響了鄭思肖。其母鄭樓氏,出身南宋著名的賢臣樓鑰家族。樓鑰,字大防,號攻愧主人,鄞縣(今屬浙江)人。宋孝宗隆興元年進士,被考官胡銓稱之曰:“此翰林才也?!彼喂庾诔?,任起居郎兼中書舍人?!按蕴姑?,得制誥體,繳奏無所回避,禁中或私請,上(宋光宗)曰:‘樓舍人朕亦憚之,不如且已?!焙髿v任簽書樞密院事,升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位兩府者五年,為官“持論堅正”,為文“文辭精博,自號攻愧主人”。宋寧宗“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贈少師,謚宣獻?!盵10](P12045-12047)父母皆來自仕宦書香之家,為鄭思肖奠定了良好的家學素養。鄭思肖22歲時鄭震去世,鄭樓氏秉承家風,對他訓誡:“汝不行汝父之言,汝不如死!”父母的言行和教誨,堅定了鄭思肖的愛國思想。

鄭思肖少年有奇志,天資聰穎,父母對他兄妹二人要求嚴格,行、坐、寢、食,無一事一時而不教。鄭思肖14歲中秀才,20歲入太學讀書。雖然不是在職官員,但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面對元軍侵擾,祖國河山淪喪,人民慘遭蹂躪,鄭思肖憂憤萬分:“為太學上舍生,應博學宏詞科。大兵南下,叩閽上書,辭意切直,忤當路,不報?!盵11](P4592)宋度宗咸淳十年,元兵大舉入侵南宋,叛將呂文煥同元軍統帥伯顏趨鄂州,叛將劉整同博羅歡趨淮西。十二月二日開始圍攻蘇州,經過二十余日艱苦抗爭,最終蘇州淪陷,德祐乙亥十二月廿八日,鄭思肖作《陷虜歌》(又名《斷頭歌》):“德祐初年臘月二,逆臣叛我蘇城地。城外蕩蕩為丘墟,積骸飄血彌田里。城中生靈氣如蟄,與賊為徒廿六日。蚩蚩橫目無所知,低面賣笑如相識。彼儒衣冠誰家子,靡然相從亦如此?不知平日讀何書,失節抱虎反矜喜!有粟可食不下咽,有頭可斷容我言?!盵4](P41-42)面對入侵者,亡國之民只能“低面賣笑”,屈辱至極。鄭思肖對普通民眾之無奈,報以理解,但對于“衣冠”之徒的失節則非常憤恨。鄭思肖引“義不食周粟”之典故,不懼生死直抒胸臆:“不忍我家,與國同休三百十六年。閱歷凡幾世,忠孝已相傳。足大宋地,首大宋天,身大宋衣,口大宋田。今棄我三十五歲父母玉成之身,一旦為氓受虜廛?!盵4](P42)“我憶我父教我者,日夜滴血哭成顛。我有老母病老病,相依為命生余生。欲死不得為孝子,欲生不得為忠臣。痛哉擗胸叫大宋,青青在上寧無聞!”[4](P42)“自古帝王行仁政,唯有我朝天子圣。老天高眼不昏花,盍拯下土蒼生命。忍令此賊恣殺氣,顛倒上下亂綱紀。厥今帝怒行天刑,一怒天下凈如洗。要荒仍歸禹疆土,四海草木沾新雨。應容隱者入深密,歲收芋栗供母食。對人有口不肯開,面仰虛空雙眼白?!盵4](P41)鄭思肖的詩,不僅表達了他的家國情懷,亦描述了當時歷史圖景下的文人心態,具有明確的“詩史”之旨。

公元1276年,南宋謝太后攜宋恭帝投降元朝。其后經歷三年抗爭,直至1279年陸秀夫等人攜幼帝厓山投海,南宋正式滅亡。這一年,鄭思肖悲恨不已,寫下了詩作《德祐二年歲旦二首》:“力不勝于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薄坝袘验L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盵4](P23)鄭思肖和許多宋遺民一樣,誓不降元,更不仕元,這種拒不妥協的堅守態度,是宋元之際遺民群體的一個突出現象。宋端宗景炎二年,鄭思肖的傳奇著作《心史》完成,冠以宋恭帝“德祐”年號,自稱“德祐遺臣”。為表達自己決絕的愛國意志,他寫了《寒菊》一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御寒不借水為命,去國自同金鑄心?!盵4](P290)鄭思肖的名字和字號都是宋亡后改的,其名“思肖”就是思念趙宋王朝之意,因為繁體字“趙”從“走”從“肖”,其所思之“肖”實為趙。其號“所南”,表示他心向南方,決不北面事異族?!皻q時伏臘,望南野哭而再拜?!薄叭讼讨溽鷿?,亦弗為怪?!盵4](P335)“誓不與朔客交往,或于朋友坐上見有語音異者,使引去?!盵4](P335)著名書法家、畫家、才名冠絕當世的南宋宗室趙孟頫,在南宋滅亡以前,任真州司戶參軍,仕元后多次爭取拜訪鄭思肖,“思肖惡其宗室而受元聘,遂與之絕。孟頫數往候之,終不得見,嘆息而去?!盵12]

元代盧熊在《鄭所南小傳》中有這樣的描述,鄭思肖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贊曰:“不忠可誅,不孝可斬,可懸此頭于洪洪荒荒之表,以為不忠不孝之榜樣?!盵4](P334)鄭思肖一生未娶,元仁宗延祐五年(1383年),他以78歲的高齡孤寂地病逝于蘇州。臨終之際,他囑咐身旁的友人唐東嶼說:“思肖死矣,煩為書一位牌,當云‘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盵4](P334)《新元史·隱逸傳》稱:“宋之亡也,士大夫多以節概相高。謝皋羽、鄭所南,其尤著者,所謂不降、不辱者與!張特立,金人,而受知于世祖,然不食元祿,亦其次也。杜瑛、杜本、張樞、王鑒,隱居不仕,庶幾高尚其志者?!盵11](P4591)

鄭思肖的遺著《心史》創作、傳世和重見天日同樣是一段曠世傳奇。德祐二年,鄭思肖在其母逝世后,變賣了家中房產,從此浪跡行蹤,四十年間,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文,并編寫《心史》一書,包括《咸淳集》一卷,《大義集》一卷,《中興集》一卷,共計250首詩,雜文4篇,前后自序5篇。43歲那年,他完成了《心史》手稿,因時局原因,不能付梓印刷,用錫匣鐵函數重密封,悄悄沉于蘇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中。

在《心史》中,他謳歌了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南宋的愛國志士,痛詆叛臣青陽留夢炎、呂文煥的丑惡。在《文丞相敘》中,他對文天祥敬仰謳歌,控訴了元軍“欲直入屠弒京城”的罪行。他一生以忠臣孝子、仁人義士自許,在《心史·自序》中,他強調:“行者,本也;文者,末也。有行而無文,不失為君子;有文而無行,終歸于小人?!薄肮湃酥亓⑸?,今人重養身,立身者蓋超乎千古之上,養身者,惜一粟以活微命,何足道哉!”[4](P3)他講的“立身”也是指個人情操,所謂的“養身”其實是惜一己之身而忘大義之舉。他在《久久書·自序》中寫道:“目遇逆事相忤,尤覺氣豪不自禁,非不知賊之刀鋸之痛,然痛有甚于刀鋸者。寧忍避一身微痛,不救天下至痛!時吐露真情,發為歌詩,決生死為國討賊之志,心語心謀,萬死必行,故氣勁語烈,殊乏和平興趣,實非詩之正道?!盵4](P100)其詩中呈現的沖天豪氣、忠肝義膽、必死之決心,確是真情之吐露。梁啟超在《重印鄭所南〈心史〉序中》說,有朋友名無冰以家藏本贈之,他“窮日夜之力讀之,每盡一篇,腔血輒騰躍一度”。并說:“啟超讀古人詩文辭多矣,未嘗有震蕩余心若此書之甚者!”“此書一日在天壤,則先生之精神與中國永無盡也?!盵4](P323-324)沉封井底365年后,這部手稿偶然被人從井底發掘出來,居然完好無損,成為我國歷史上一部真正的奇書。

明末清初的李中馥,字鳳石,山西太原人,天啟甲子舉人,一生不仕,在其所撰《原李耳載》中寫道:“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宋末福建人。易代后,僑居蘇州,不仕不娶,養父盡孝。能畫蘭竹,不畫土根,人問之,答曰:‘此土非吾有?!姟端芜z民錄》中。文征明嘗題其畫,贊之極口?!盵13]文中所稱《宋遺民錄》,作者程敏政,字克勤,中年后號篁墩,又號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徽州府休寧縣人。南京兵部尚書程信之子,10歲時,以“神童”被薦入朝,就讀于翰林院,明憲宗成化二年一甲二名進士?!端芜z民錄》卷13專門記述鄭思肖事跡,稱其“精墨蘭,自更祚后,為蘭不畫土根,無所憑藉,或問其故,則云:‘地為番人奪去,汝猶不知耶?’”[2]文中文徵明“嘗題其畫”,即《題所南先生畫蘭》:“江南落日草離離,卉物寧知故國移?卻有馨香滿幽谷,居然不受北風吹?!盵4](P356)關于《心史》在井底封存365年后重見天日的傳奇經歷,李中馥這樣記載:“崇禎十三年,虎邱僧浚井,得如磚者,鐵鑄,有字一行云鐵函經,供之佛前。一日,孝廉陸坦、鄭敷教強僧啟視,鐵內為錫,錫內為蠟,蠟為書數冊,乃所南手著詩文稿,分《心史》《大義集》《咸淳集》諸名,詳錄宋亡諸事??质啦粋?,是以深藏于此?!夹ぁ稀?,皆心語也。稱宋曰‘本穴世界’,又曰‘大無空’。詩曰:‘至今首陽山,不生周草木?!喽囝惔?。紀宋歲月后,連寫十七甲字,不可解。陸氏為之刊行。閩人林古度,字茂之,鍾竟陵、董華亭老友也,斂貲別梓于金陵,總名《鄭所南井中心史》。茂之今年八十五,無恙。所紀元事亦悉,唯事演揲兒佛尤詳?!盵13]

明末清初的計六奇在其所編寫的《明季北略》中對此事也有記載:“崇禎十一年戊寅,蘇州承天寺井中,屢有白氣沖上,使人入井淘之,得一鐵匣,封緘甚固。發視,內藏《心史》一部,自宋端宗起,迄元成宗止,皆言宋政寬厚及元人殺戮等事,乃宋末鄭思肖所作。思肖,字所南。是時端宗景炎止三年,帝昺祥興僅二年,余即元世祖至元三十五年、成宗元貞十三年耳。所南史內所載數十年事,俱書景炎幾年,不用至元、元貞等號。所南名思肖者,思趙也,自矢今生不能復趙,愿來世興趙云云。時蘇州巡撫張國維見而異之,梓行于世。然則《心史》作于三百年前,而出于三百年后,天蓋隱示以明之將復為宋也歟?”“元世祖在位三十五年,實承正統十六年,則《心史》約三十余年事,此書一時盛行,須再核其起止?!盵14](P251-252)

明末清初顧炎武亦著有《井中心史歌》:“崇禎十一年冬,蘇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鐵函經’。錮之再重,中有書一卷,名曰《心史》,稱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思肖號‘所南’,宋之遺民,有聞于志乘者。其藏書之日,為德祐九年,宋已亡矣,而猶日夜望陳丞相、張少保統兵外來以復土宇,至于痛哭流涕,而禱之天地,盟之大神,謂氣化轉移,必有一日。于是郡中之人見者,無不稽首驚詫,而巡撫都院張公國維刻之以傳,又為所南立祠堂,藏其函祠中。未幾而遭國難,一如德祐末年之事?!盵15](P345-346)

顧炎武《井中心史歌》還記載了與《心史》重見天日相關的人和事:“嗚呼悲矣!其書傳至北方者少,而變故之后,又多諱而不出,不見此書者三十余年,而今復睹之富平朱氏。昔此書初出,太倉守錢君肅樂賦詩二章,昆山歸生莊和之八章。及浙東之陷,張公走歸東陽,赴池中死;錢君遁之海外,卒于瑯琦山;歸生更名祚明,為人尤慷慨激烈,亦終窮餓以沒。獨余不才,浮沈于世,悲年運之日往,值禁罔之逾密,而見賢思齊,獨立不懼,故作此歌以發揮其事云爾?!盵15](P346)

顧炎武所稱錢肅樂,字希聲,浙江鄞縣人,崇禎丁丑進士。其《和心史詩序》寫道:“士君子不可一日遭《心史》之事,不可一日不存《心史》之心。此心之失,則人而禽矣,白日而昏夜矣,文字召妖、口舌戰血矣,金鑠而石旁矣;此心之存,則人而天矣,一日而千古矣,詩文而史矣,亦經矣,亦圖箓矣,眢井為名山之藏、石匣有甲子之護矣。心之重于人也如是?!薄敖袷ヌ熳釉谏?,政教翔洽,士大夫皆崇尚節義,歲以戊寅,而鄭所南《心史》,見于承天寺井中,撫公張大人梓以行世,海內見先生之史者,無不知先生之心矣。然此心非獨先生有也。余以暇日偶覽斯編,成詩一律,豈敢附唫詠之末,亦以性情所鐘,不能自絕。世有觀者,得位置希聲于行道乞人之列足矣?!盵15](P345)

顧炎武感動于這些愛國先賢們的忠貞,欽佩其愛國之舉,歌頌曰:“有宋遺臣鄭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廟。獨力難將漢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著書一卷稱心史,萬古此心心此理。千尋幽井置鐵函,百拜丹心今未死。厄運應知無百年,得逢圣祖再開天。黃河已清人不待,沉沉水府留光彩。忽見奇書出世間,又驚牧騎滿江山。天知世道將反復,故出此書示臣鵠。三十余年再見之,同心同調復同時。陸公已向厓門死,信國捐軀赴燕市。昔日吟詩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嗚呼!蒲黃之輩何其多,所南見此當如何!”[15](P346)

顧炎武歌中的“蒲黃之輩”是宋末蒲壽庚和黃萬石兩位叛臣。蒲壽庚是宋元之際不得不提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其先人為西域人,在南宋總領諸蕃互市,即對外貿易。最早在廣州,到了其父蒲開宗去了泉州(今寧波)。鄭思肖《心史》中記“蒲受耕”,稱其家族“富甲兩廣”[4](P170)?!端问贰贩Q:“蒲壽庚提舉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钡碌v二年,蒲壽庚據泉州叛?!叭菟囟嘧谧?,聞張少保至,宗子糾集萬余人出迎王師,叛臣蒲受耕閉城三日,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盵4](P171)蒲壽庚降元以后,因功先后被任命為昭勇大將軍、閩廣大都督兵馬招討使、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福建行省中書左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詔宋末蒲壽庚、黃萬石子孫不得仕宦”,可見這些叛臣在人們心目中之地位。

奇書出世,世道將反復,歷史之宿命令人驚嘆。顧炎武將《心史》的重見天日,看做是上蒼對于亡國之際士人提振節義、堅守故國的精神暗示。明亡之后,他和鄭思肖懷著同樣的心情,懷念故國,懷念漢人的政權,對異族的統治絕不接受,其“圣天子在上,政教翔洽,士大夫皆崇尚節義”,恰同鄭思肖《陷虜歌》之“唯有我朝天子圣”之表述,足見愛國精神的感召力跨越時空。

三、鄭思肖詩畫中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的家國隱喻

對植物意象史無前例的塑造是鄭思肖最重要的創造性貢獻之一,也是他眾多文學藝術成就中最為后世所稱道之處。鄭思肖的《墨蘭圖》《秋蘭圖》,皆為中國藝術史上托物言志的代表性作品。他的詩文,囊括了四時風景、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等諸多經典自然意象。他托物言志,借這些自然意象抒發了其深沉濃郁的忠貞愛國之情,因此他筆下的自然意象,皆被賦予了厚重的比德內涵,接續了前代的自然審美傳統,既具有遺民文人群體的代表性,又有全新的生發和創造。而其詩中的人物意象,旨在對前代和當世英雄人物進行頌揚和記載,植入了他在國破家亡、山河巨變下的歷史思考。因而鄭思肖詩畫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飽含其矢志不移、誠可動天的愛國情懷,成為震鑠古今的家國隱喻。

(一)鄭思肖詩畫中的植物意象,具有歷史傳承性和群體代表性

蘭花是傳統國畫重要題材“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國古代大量的詩詞文賦、花鳥繪畫中,蘭花都有著極高的出現率。蘭花象征著高潔的品質,是古代文人畫家心目中節操和品德的象征,是審美者呈現道德情操的最佳意象之一。盡管“無根蘭”的意象實屬鄭思肖首創,但他畫作中植物意象的家國隱喻,卻具有突出的歷史傳承性和群體代表性,既將蘭之王者香的意涵發揮到了極致,又將蘭之君子內蘊進行了特立超拔的升華。

儒家創始人孔子,以比德之義,確立了蘭花在群芳譜中“君子”和“王者之香”的地位?!吨芤住は缔o上》記載:“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睂ⅰ熬又馈焙吞m之馨香聯系在一起??鬃訉⒕颖扔鞒商m花,故后人又稱蘭花為“君子蘭”。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對其學生曾參說:“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盵16](P128)孔子將蘭花喻為“善人”,提出儒家士大夫修身成君子要“慎其所處者焉”?!端囄念惥邸酚涊d:“《琴操》曰:《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鬃悠钢T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酥管?,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辭于香蘭云?!盵17](P1390)孔子將蘭花之香譽為“王者香”,并用幽谷中的蘭花來比喻生不逢時的自己。蘭花與孔子的結合,令蘭花自古就建立起了高標的比德象征體系。

自孔子在比德維度為蘭花奠定了“君子”“王者之香”的地位之后,蘭花就受到歷代文人士大夫的敬仰和追捧,雅好種蘭、賞蘭、詠蘭和畫蘭成為他們共通的特征,通過詩文書畫來描繪蘭花,表現自己的理想、志趣、個性是常用的方式。北宋黃庭堅在《書幽芳亭》中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盵18](P704)將蘭花稱為“國香”,和德才兼備的國士、傾國傾城的美女(國色)并列。有宋以來,蘭花成為文人詩詞歌賦中的重要題材,蘇軾《題楊次公春蘭》曰:“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盵19](P3548)

宋代以后,逐漸興起畫蘭之風,蘭花成為畫家筆下寫意的對象,以表達自己對孔夫子所賦予蘭花的君子形象的認同。與鄭思肖同樣生活在宋元之際的趙孟堅,與鄭思肖一樣是公認的畫蘭大師。南宋滅亡后,趙孟堅近80歲,年已垂暮。他隱居于湖南,不食元祿,以詠蘭畫蘭表達自己的忠貞和清高。趙孟堅“以蘭明志”,傳世之作《墨蘭圖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上有《題墨蘭圖》之詩:“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使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彼^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讀其詩文,觀其畫作,則可知其人。雖然趙孟堅的蘭花同樣表達了忠于故國的情懷,且同是以蘭花為家國隱喻,但對照來看,鄭思肖的“無根蘭”顯然更具有怪奇之美的藝術獨創性和設計巧思感。因此,鄭思肖筆下的“無根蘭”意象,是在前代先賢反復歌詠的蘭花意象內涵層累之上誕生出的全新的藝術創造,具有歷史傳承性,在同代文人中亦具特出性?!赌m圖》中表達的鄭思肖晚年孤寂落寞、悲憤憂郁、堅韌不屈的情感,既是鄭思肖個人愛國情懷和審美視角的體現,也是具有同樣情懷的文人群體意識的體現。

歷來文人士大夫都愿意通過畫梅、蘭、竹、菊的題材來表達遺世獨立的人格品質與高風亮節。鄭思肖偏愛蘭花之香幽,但對于有君子品格的梅花、菊花、竹子也很喜愛。他經常下筆書寫對四君子之熱愛,借以抒情,標舉其志。如其題《逋仙探梅圖》:“雪壓咸平處士家,凍云鎖暝若相遮。欲知天上春消息,只覓南枝第一花?!盵4](P230)將梅花稱為“南枝第一花”。寫《梅花》:“寒結癡陰慘物華,莫將憔悴聽胡笳。明年無限風花在,奪得春回是此花?!盵4](P77)賦予了梅花“奪得春回”的意涵,也可理解為恢復故國的寄托。

《鄭思肖集》中有一篇《夢游玉真峰餐梅花記》 ,極寫了梅花“鍾先天至清之氣毓其神,必以后天至清之氣養其形”?!安菽居⑷A,后天之清氣也,梅獨優之?!薄肮驶ㄓ珠_,天道健,地道順,王道昌,萬物壽吉?!盵4](P118-119)梅花的家國隱喻意味非常顯明?!皦糁兄?,凡千余字,一筆而就”,這也說明,對于家國,鄭思肖夢寐以思之,須臾不愿忘之,哪怕在夢中。鄭思肖還有一首詩《己卯十一月朔又夢食梅花夢中作》:“雁字髙髙兔國斜,濕光飛露沁流霞??駚砬迮d不可遏,吃盡寒梅一樹花?!盵4](P49)

在其愛竹的詩歌中,家國隱喻亦貫穿始終。其《愛竹歌》有一段序言:“吳中承天寺立雪軒修竹一林極可愛,昔承平盛時每游其間,屢詠絕句,刻題竹上。世變之后,系心大事,欲此清樂不可復得。近至西山,忽見竹林修翠,戀戀終日,實不能去,始知痼癖不可除也。遂歌之?!盵4](P73)宋亡以后,“清樂不可復得”,所謂不可除之“痼癖”,既是其愛竹之意,又何嘗不是其對故國不忘之心?“此君氣節極偉特,令人愛之舍不得。遍造山水有竹處,不問主人識不識。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雙目。一旦心空忽歸去,挺身特立化為玉?!盵4](P73)

其寫菊花,亦表達了強烈的愛國心。如其《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御寒不借水為命,去國自同金鑄心?!盵4](P290)又如《菊花歌》:“太極之髓日之精,生出天地秋風身。萬木搖落百草死,正色與秋爭光明。背時獨立抱寂寞,心香貞烈透寥廓。至死不變英氣多,舉頭南山高嵯峨?!盵4](P72)菊花秉太極之髓日之精華,方才生出天地秋風身軀。在“萬木搖落百草死”之情形下,仍然正色與秋爭光明,其浩然之氣可見一斑。菊花雖然背時,卻堅持獨立之思想,不因寂寞而移其志節,其香貞烈彌漫浩宇,

鄭思肖自己也經常食菊花,不僅因為其相信食菊是自古文人士大夫都相信的“長生方”,更因為他在精神層面上認為咀嚼菊花能使其“清涼徹肺腑”“頓令心地豁然開”[4](P208),祈求自身潔凈滌蕩,可以拯救普世之眾生?!恫途栈ǜ琛繁磉_了這一思想:“道人四時花為糧,骨生靈氣身吐香。聞道菊花大歡喜,拍手歌笑頻顛狂。憶昔我為混沌王,洞見末劫壽不長。盡召群仙列殿下,敕宣餐菊長生方。我今化身游下土,一嚼清涼徹肺腑。頓令心地豁然開,迸出明珠耀今古。普入變化妙如意,能為一切主中主。塵塵剎剎黃金身,永救娑婆眾生苦?!盵4](P208)

鄭思肖筆下具有家國隱喻的植物意象并不限于“四君子”,也有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美好意涵的歲寒三友之一的松以及揚州瓊花。如其詩《南山老松》:“凌空獨立挺精神,節操森森骨不塵。半夜波濤驚鶴夢,幾番風雨護龍身。心貞寧受歲寒變,氣老常涵古意新。終見取為梁棟去,紫煙空鎖碧磷峋?!盵4](P10-11)又如《吊揚州瓊花并序》:“揚州瓊花,天下惟一本,后土夫人司之,花之盛衰,淮境豐歉系焉。南渡前經兵火,此花亦死;今遭大故,丙子歲維揚陷,丁丑歲此花又死。孰謂草木無知乎?上天福正統、厭夷狄,于茲見矣。南土新飛劫火灰,瓊仙戀國暗驚猜。定應攝向天宮種,不忍陷于胡地開?;ㄋ狼啻呵蔌B哭,城埋黑氣鬼神哀。一朝枯枿變高樹,傳得歡聲沸似雷?!盵4](P75)

通過對“花中四君子”“歲寒三友”等植物意象的歌詠和繪畫,可以看出鄭思肖對于植物意象內涵的取意點皆在風骨品格,其審美生發和創造是基于前代審美的疊加和層累,體現出了鄭思肖在自我標舉的審美建構中,所寄寓的家國隱喻具有歷史傳承性和文人群體性的特征。

(二)鄭思肖詩畫中的四時意象,深寓一以貫之、不因時變的懷念故國故土的哀傷

鄭思肖一生為故國招魂,對亡國喪土無比悲痛,雖一介書生,卻終其一生堅持抗爭。其所忠者,不惟大宋之朝廷,亦是忠于其日用而不知、失之則喪魂、真誠敬慕的中華文化,其所哀傷者,國已不國,山河異色,人民遭辱,文化被異族蹂躪之現狀。因此,四季變換,其心中的亡國之哀造成的愁緒,卻始終如一,揮之不去。

雖然春日美好,但鄭思肖筆下的春,更多的是望而愁生。他作《春詞》:“春氣喧妍御夾紗,玉釵雙裊綠云斜。倚欄看遍庭前樹,盡是枝頭結子花?!盵4](P12)春天帶來生機,給人以希望,然而“看遍庭前樹”,卻滿眼盡是“結子花”,暗含郁郁如心結的意味。其《小春花》:“天地無情正北風,飛鴻哀咽亂云中。此時縱使開千樹,不及東皇一點紅?!盵4](P40)所謂北風,指北方元人正在無情地屠戮人民?!洞喝盏浅恰罚骸俺穷^啼鳥隔花鳴,城外游人傍水行。遙認孤帆何處去?栁塘煙重不分明?!盵4](P11)亡國之后,濃煙彌漫,“孤帆”意象更是令沉郁難解的亡國哀愁躍然紙上。

鄭思肖的夏日之作,有《避暑入古寺》:“避暑入古寺,暫爾遣騷屑。心靜涼于秋,倏然適清悅。彼哉誰氏子,對弈氣爭杰。惜其二低手,彼此蔑奇著。帝觀發冷笑,連呼錯錯錯。救之不可及,流視入寥廓?!盵4](P49) 夏日里古寺避暑,本是清涼自適的體驗,但在鄭思肖的筆下,期待中被排解的愁緒依然縈繞胸間,不曾揮去。

其寫秋日之作,更是凄涼寥落,滿紙哀音?!侗蓖罚骸白先L高直北秋,黃河水自向東流。穆王御馬還宮日,海內封疆只屬周?!盵4](P35)《補夢中所作》:“鴻雁流離夢亦驚,滿懷凄怨足秋聲。此身不死胡兒手,留與君王取太平?!盵4](P34)《山中聞鶴》:“涼夜坐巖石,飛來白鶴鳴。星流銀彈過,月碾玉輪行。萬里思不極,一天秋更清。欣然有所得,長嘯度蓬瀛?!盵4](P6-7)《即事》:“旅瑣曾聽月下猿,至今觸事即愁端。北風昨夜無情甚,又作冬來一信寒?!盵4](P40)鴻雁、白鶴、月下猿等意象無不增添了秋天的蕭瑟之感,但其心心念念的,仍是“此身不死胡兒手,留與君王取太平”。

寫冬季之作,有《送友人歸》:“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湟槐?,月明千里心。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別后空回首,冥冥煙樹深?!盵4](P6)雖是盡顯心境的寒涼落寞,卻仍有著始終執著傲然的“月明千里心”。

鄭思肖還寫有一些季節性的登樓觀景的詩作,如《題多景樓》:“英雄登眺處,一劍獨來游。男子抱奇氣,中原入遠謀。江分淮浙土,天闊楚吳秋。試望斜陽外,誰寬西顧憂!”[4](P5)還有看落日斜陽所作的《伯牙絕弦圖》,其中的題畫詩寫道:“終不求人更賞音,只當仰面看山林。一雙間手無聊賴,滿地斜陽是此心?!盵4](P206)同樣的嘆息,同樣的情深,相比于屈原的“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鄭思肖的詩更多的是對故國、故土和人民的哀憐,對自己遺民身份的時刻謹記,并時時感受到由此帶來的錐心刺骨的痛楚體驗。如同其崇拜的先賢屈原一樣,愛國之心,高潔之志,終身不移。人如詩畫,詩畫如人,這也令其詩畫作品中的四時意象,一以貫之,不隨季節而變。

(三)鄭思肖詩畫中的人物意象,蘊含著對救國英雄的景仰和對亡國歷史的悲切

鄭思肖一介文人,雖不曾征戰沙場,卻深懷愛國報國之心,痛惜不能斬殺胡虜,恢復故國舊土,其哀不可言表。通過其杰出創作,表達對愛國、報國英雄的景仰,也有對自己無可奈何的遺憾。他詩畫作品中的救國英雄人物意象既是其人格追求的具象,又是其報國功業理想的化身,呈現出詩文與畫作的有機互文關系,可視為是《墨蘭圖》《秋蘭圖》等畫作背后的精神支撐和道德詮釋。

其詩畫作品《蘇武牧羊假寐圖》借前代英雄蘇武這一人物意象來表達心中哀痛:“十九年間墮渺茫,饑來嚙雪齒生香。一心只夢飛歸國,雙眼何曾看見羊!”[4](P212-213)蘇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一心只念歸國,如鄭思肖一心懷念故國一般,念茲在茲,雙眼所見“何曾有羊”。

其包含英雄人物意象的作品,還有《哀劉將軍》:“萬重圍裹力脫氛,匹馬勤王志不分。既抱忠貞仇敵國,莫于成改議將軍。身前名照江南月,地下心銜塞北云。為痛英雄并消沒,托詩為史筆傳聞?!盵4](P93)“江南月”“塞北云”等自然意象融入詩中,為詩歌的人物意象營造出了萬古流芳、氣貫長虹的精神高度,提升了全詩的悲慨境界。鄭思肖為本詩作了一個長《序》,詳盡敘述了其緣由:“德祐一年十月,虜復攻常州,時步帥劉公師勇守之。常州素無城壁,外濠如市河僅恃排桫木一重而已。先屢與之戰,皆勝。至十一月,元虜大勢合圍月余,其回回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觀樓閣盡為之碎。廿一二間,直攻西門,敵之不去,四門殺人,一城盡死。劉侯倉卒間衣胡衣,笠胡笠,同十余人騎馬,以通事者紿賊盜,走至平江,僅余四五騎,徑朝行在,隨二王南奔,死于南中。韃賊因常州難攻,深疑平江有備,及得之,曰:‘平江鐵城紙人,常州紙城鐵天?!源丝梢妱⒑顒诳嘁?!浙右之人,至今皆口稱劉侯之事,痛其不壽,不得盡其所長,惜哉!故作詩哀之?!盵4](P93)

觀其序可知,德祐元年元軍攻打常州,劉師勇將軍英勇守城最終戰敗,輾轉抵抗終殉國,受時人敬重,為后世緬懷。據《宋史·瀛國公本紀》記載,德祐元年四月,“己酉,命劉師勇戍平江府”。五月,“劉師勇攻常州,復取之”。當是此前常州已為元軍攻陷,劉師勇率軍收復,因收復常州之功,五月“辛巳,加劉師勇濠州團練使,其將劉圭以下各轉官有差”。當年八月,“庚戌,劉師勇攻呂城,破之”。因戰功,“戊午,加劉師勇和州防御使”?!岸录汉?,加張世杰沿江招討使,劉師勇福州觀察使,總統出戍兵?!必┫嗖亴⒅熊娙氤V?。十一月,“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聽,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皆死,劉師勇潰圍奔平江”[10](P929-935)。據《宋史·張秀杰傳》記載,劉師勇是廬州(今安徽合肥)人?!皶r姚訔復常州,似道命師勇以淮兵取呂城,朝廷加師勇和州防御使,助訔守常,而以張彥守呂城,合兵拒大軍。戰失利,彥馬弱,陷淖中見執,呂城失守,常州勢益孤。大軍置彥城下招降,師勇以大義斥彥,彥慚而退。又遣范文虎來諭,師勇伏弩射走之。常受圍數月,援兵絕,有群鴟飛鳴繞城,眾惡為不祥,俄而城陷。師勇拔柵,戰且行,其弟馬墮塹,躍不能出,師勇舉手與訣而去?;窜姅登私远匪?。有婦人伏積尸下,窺淮兵六人反背相拄,殺敵十百人乃殪。師勇從二王至海上,見時事不可為,憂憤縱酒卒,葬于鼓山?!盵10](P13274-13275)

鄭思肖不僅極力頌揚前朝英雄豪杰的氣節風骨,而且為了使本朝殉國英雄之事跡不至于埋沒,還作詩以記之,為序以敘之,以“詩史”之旨,記錄下這些歷史上的壯偉時刻。他一生念茲在茲者,其詩其畫其文始終縈繞者,皆故國、故土和故人?!吧缴缴?,水水清,縱橫十方變化身。恒河沙數天壞殼,獨我志氣常如新?!盵4](P94)

四、結 語

在《心史·自跋》中,鄭思肖寫道:“我此書示之誰耶?世間萬事,一一皆幻妄,此書傳之奚以?然尊正統、抑夷狄、褒忠臣、誅逆賊,愿教天下萬世一一皆為忠臣,又俾之知大宋之天巍巍乎,浩浩乎,發育萬物,周流無窮,實非心之可測,非數之可盡也!故嘗有言曰‘大宋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無疆土而亡’者,此也。則此書不可不傳,……敢又立誓曰:合于天理,益于世教,我愿我書終不可壞,垂化無窮?!盵4](P197-198)這篇鄭思肖為其《心史》所做的跋,將其意旨傳達得淋漓盡致,倡導忠君愛國、教化民心向善的理想千古之下仍令人心潮激蕩。大宋王朝在鄭思肖的心中,是永恒屹立的心愛的國家,不以疆土存亡而有絲毫的改變。當我們以這段話重新觀照其“無根蘭”詩畫,則會對鄭思肖構造意象的思想取向有更深刻的認識,“無根蘭”不僅是后世慣常認為的南宋遺民的自喻,更代表著遺民心中的國家形象,以及值得永遠頌揚傳承的國家精神,雖失疆土而始終巍然莊嚴,屹立不倒,以蘭之國香傳之久遠,千秋萬世。

總體來觀照鄭思肖詩畫的自傳性和家國隱喻,會發現其一直統攝在鄭思肖宏大的歷史視野之下,且始終以愛國精神為核心。鄭思肖曾言:“國之所與立者,非力也,人心也。故善觀人之國家者,惟觀人心何如爾。此固儒者尋常迂闊之論,然萬萬不踰此理。今天下崩裂,忠臣義士死于國者,極慷慨激烈,何啻百數,曾謂漢唐末年有是夫?于是可以覘國家氣數矣?!盵4](P122)故國亡,故土喪,故民傷,無根之蘭無所寄,而鄭思肖愛國之志不失,愛國之情不泯,愛國之魂不滅,雖王朝更替,時代變遷,其影響仍綿綿不絕。

以鄭思肖為例來觀照整個中國歷史上的遺民群體,會發現他們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存在,以其風骨氣節被后世所銘記和傳頌,而傳記、詩、畫等即是其遺民精神的載體和呈現。遺民詩畫濃墨重彩地記錄了歷史風云變幻中的一個群體,當生逢山河破碎,改朝換代,自我身份認同在現實中處處錯位,無所附麗,個體飽受磨難,險象環生,故國只在夢中,經歷心靈的滄桑與流離的無依,甚至屢次生死的考驗,仍能堅守以前朝遺民自居,誓死不事二朝,終生不改其志的高尚情操。當文字成為歷史車輪碾壓下破碎心靈泣血的憂憤悲歌和嘶聲吶喊,圖像成為殘缺晦暗之精神世界的真實映射和具象呈現,中國古代傳統的“三不朽”之自我個體生命價值追求在遺民文士身上體現得尤為醒目而卓絕。英國哲學家鮑??凇秱€體的價值與命運》一書中寫道:“有限自我的穩定與安全就存在于對其自己真正本性的這一認識之中,這一認識貫穿生命的整個冒險歷程并為這一歷程所強化?!盵19](P13)“我們所真正追求的無論如何不是當下自我的延續,也不是個人記憶紐帶的連續性,而是我們最為珍愛的東西在絕對中得以實現的安全性與確定性?!晕沂且粋€要素,它本能地把永恒的整體看成是自己的實在和滿足?!盵19](P278-279)遺民其詩、其畫、其人千百年來之所以得到后世踵事增華的高度贊譽,恰是因為三者背后共同隱喻著一種強大的民族信念,即中華永存,中華文化永續。而如斯之忠臣義士,如斯之愛國精神,對于中國文化精神中忠貞愛國風骨的建構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猜你喜歡
詩畫意象
詩詞里的意象之美
一場細雨,攜著意象而來
詩畫田園
詩畫田園
意象、形神
詩畫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詩畫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