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征程語境下的藝術設計教學思考

2022-04-21 09:25秦永福馬敏
上海工藝美術 2022年1期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設計

秦永福 馬敏

2021(第九屆)上海工藝美術圓桌論壇·藝術設計教學專場于2021年12月22日在上海設計美術館召開。來自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應用藝術設計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10多位教授、副教授,與上海市工業美術設計協會、上海工藝美術學會、上海美術家協會的10多位藝術設計業內專家、設計師出席這次會議。大家對新時代語境下的藝術設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設計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分享各自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和發現的問題,并提出了對未來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考和展望。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需求的迫切向往,使藝術設計提升為時代潮流。藝術設計的創意創新也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的軟實力標志。當下世界處在后現代社會語境下,而我國的“中國夢”已開啟新百年奮斗的征程,由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的藝術設計人才的參與。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數字經濟等發展,也促使交互設計時代的來臨,讓前沿的藝術設計產生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模式,更需要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的應對。因此,加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深化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創新,加速德才兼備的藝術設計人才成長和隊伍建設,就當下語境和未來趨勢而言,從事藝術設計教學的老師和相關專家們有著壓肩的職責。

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重新審視

中國現代設計的理念和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西方引入。尤其“包豪斯”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引入運用,催促全國各地、各類型的院校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院系;不僅培養了一大批藝術設計人才,還形成中國設計力量。經過近40年的不懈努力,并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登上了國際舞臺,取得不菲的成績。但是,在藝術設計領域中,我國還沒有完全超前領跑,前沿的設計后備力量還不夠。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包豪斯”的教學模式也顯露出它的歷史局限性,以及民族文化個性被同質化等弊端。由之,在新語境下藝術設計如何進行教學?如何解決藝術設計教學與市場需求?諸多的問題,值得教師、專家們思考和研究。如何給出新語境下藝術設計教學的答案,就必須重新審視原有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并且對未來的藝術設計教學進行創新的“頭腦風暴”和“沙盤”推演,從中尋找適合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新理念,新模式,培養適應中國新時代新征程的“品才兼優”的藝術設計前沿人才。

談到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現狀,鄭寒副教授提出了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同質化”的現象,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近幾十年來高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非常迅猛,同質化多,相互效仿,所以學校和學校之間特色不鮮明,有深度的思考也比較少。

針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羅兵教授認為:現在很多藝術教育理念陳舊、專業設置過細、教學過度專業化、相當數量的傳統專業人才培養難以面向未來。受到社會分工的就業驅使,使得教育細分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培養學科固化,在教育教學理念層面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科專業交叉,在機制上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這樣是難以培養出面向未來、具有復合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

中外藝術教育模式的區別也是與會者討論的重點。很多人都提到了各自出訪或者留學國外期間所見所聞所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兩者美育教育的情況進行了探討。由于中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里面缺乏美育課程,所以很多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進入大學才開始補這些美育課程。郭新副教授列舉了國外藝術品交易的例子,闡釋從小接受的美育教育,在未來使得他們有一定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也促進了西方國家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發展?,F在提倡實行“雙減”政策,在中小學課程里推行美育教學,這一做法是適應這個時代大發展的舉措。但有些與會者也提出了擔憂,如果美術教育的發展最終又和考級制度掛鉤,那將又變得功利了。

呂堅副教授認為:中西方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很難用一種統一的模式,我們可以借鑒學習西方好的一面?,F在很多新技術的運用,包括電子產品,和原始的繪畫設計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國外很多藝術類院校,還是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原始的材料,去感受這些材料的“溫度”,材料的感受對他的創作是很有幫助的。藝術家的境界是一種極限,表現的極限,例如好萊塢的大片,也在追求極限,對于學生來說,要知道材料的極限在哪里,那么才能表現出極限?!熬痛硕?,藝術設計要比學純繪畫更難,要讓許多信息轉化為知識,這種知識不是單純的技術層面,而是綜合性的融匯?!眳螆愿苯淌谌缡钦f。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最先由專業畫家任教,后來逐漸由設計專業老師任教,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材料被運用到設計中,那么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又該如何與時俱進呢?蕭泰教授書面發言說出了他的觀點:藝術設計學科屬于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涉及眾多專業內容,我國現有的藝術學科分類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設計學的發展。綜合性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不能完全照搬多年形成的專業美院教學體制,但也不能生硬套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劉珂艷副院長提出了她面對的困難:現在國家強調新文科新工科,我們設計類的老師也需要有工科的背景,比如新材料、計算機等等,但是在落地時遇到了困難。一方面這些老師自己的教學科研項目也很重,另外一方面他們是否愿意對一個工科背景的藝術類院系投入很大的熱情去再開設一門課。為之,她同時也呼吁能有更多的學者和專家共同來推進傳統藝術設計的教學轉型。劉珂艷副院長說到:“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既能減輕教師的壓力,又能提升學生畢業后有應對社會、企業多種需求的能力?!?/p>

工藝美術范疇擴展,原先的藝術設計類課目,都可歸類工藝美術,特別是一些手工藝課目,不少院校都增設了(如玻璃工藝,漆器工藝等),但從教學目的評估而言,亦有培養復合型人才之需,亦有培養職業手藝人之需。那如何解決因人施教?因學施教?因材施教?

李緒紅副教授分享了她的一門課程——鍛造課。在這門課上,她把創意結合進課程,使學生的積極性相比純工藝教學要提高了,主動性也提高了,最重要的嘗到了原創的味道。對于現在的大學設計課程,諸軍剛副教授也有自己的一些體會:教師如何在課程中起到引領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平時也要把自己的思維打開,對教學是很有幫助的。

與會者在談到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融入現代藝術設計的問題時都頗為關注。近些年,隨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與設計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不單單在產品,在環藝,在視覺包裝設計。這些會和我們的傳統文化、人文關懷等等都產生關系。那么,這些未來的學生走向如何?傳統手工藝如何走向市場?這不單單是對高校,對傳統手工藝行業來說也是個瓶頸,這也是新文科專業提出來的一個領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李嵐副院長說:“從學校的人才培養基地來說,我們專門劃出一塊文創人才培養基地,并且已經和多所博物館紀念館展開了合作,設計開發了不少文創產品?!睂Υ?,羅兵教授認為:新文科也好,新藝科也罷,只是一種形式。辦學的關鍵是要有一種精神、一種氣魄、一種味道、一種特色。就此相比,南方的一些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要比上海有特色,頗值得上海的同行們思考。

新征程語境下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傳承與創新。

藝術設計從專業形成產業,設計服務貿易已成趨勢。還有國家近幾年來對綜合性職業教育,未來人才培養重點之一的藝術設計人才要求,既能畫能做,又能謀能作。由之,教師專家們紛紛呼吁教學改革,模式創新,為了培養學生應對社會的新需求,建議除夯實基礎操作技能外,還需拓寬學生視野(如增設市場營銷學、設計心理學,設計邏輯學等),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能力評估后,因人施教等等。

設計要與時俱進,與社會接軌,滿足市場需求。這個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認可。將藝術設計課程與社會接軌的直接途徑是“校企聯合”,很多高校在實踐中也有豐富的經驗。

羅兵教授說:“高等藝術教育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大關口,傳統的發展優勢正在弱化,深層次矛盾問題逐步顯現。設計人才培養持續發展和增長的動力轉換,核心是要依靠藝術設計教育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培養模式創新,突破瓶頸制約,推動從關門辦學邁向開放辦學,形成以面向未來、藝術科技交叉融合、產教深度融合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和發展方式?!?/p>

張丹副教授和大家分享了產教研學的新模式,她介紹說,工藝美院形成了四類課堂,培養三創人才。第一是校內、課內的課堂;第二是校外的課堂;第三是社會課堂,帶學生去企業,去接觸社會;第四是海外課堂,邀請海外藝術家進來。他們突破課堂課外兩個傳統的概念,構建了四類課堂,協同創新的教育模式,提升創新教育的質量,定位是培養原創性、能創新、敢創新的三創人才。

藝術設計將以人為本,把經濟與文化,產品與市場,審美與生活有機地聯通融匯;藝術設計不僅起到橋梁作用,也是其追求的境界。這也對藝術設計的學生有著更高的要求。那么藝術設計教育究竟該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鄭寒副教授說:“我覺得人文底蘊是學生的短板,也同時反映了老師在這方面的不足。我認為厚實的文科基礎,包括文學藝術史、設計史、美學、社會學等等都可以理解成文科的基礎。文科的底蘊非常重要,是設計師創意的源泉,這點在學生培養中,在藝術生態的營造方面,我們還遠遠不夠。其原因可能很多種,但功利思想占比較重,重物質、輕人文的學風不可長?!?/p>

郭新副教授也表達了她的觀點:“因材施教,我和我的學生說,我就像一個開自助餐餐館的老板。你進來以后,這個桌子上有我所有的資源。有我教學的資源,有我在產業、行業里的資源。還有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資源。各方面的資源我都放在桌子上,如果我不具備的,我就去請國外的老師。但是你進來的時候,你必須要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拿一個基礎盤盛米飯或者面條;基礎的東西是素質教育,我要培養的是學生的創業精神和批判能力。我在乎的是學生在三年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學會創意的方法?,F在的學生一路上來都是應試教育,甚至到了研究生都不一定有自己的思維能力,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雖然我招的是研究生,但是我發現他們從本科開始都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p>

在討論中,大家還提出了一個關于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痛點:現在的藝術設計,究竟是普及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這個痛點引發了很多高校教師和業內人士的共鳴。全國大約有兩千多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每年學生有三百多萬,意味著用原來藝術類的精英教育模式來進行普及化教育。藝術教育到底要不要普及化?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李嵐副院長也提出了一個現狀:學校的定位是為上海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圍繞這個定位,我們的課程設計和培養體系也側重學生應用型技術。在藝術學院里,對老師的評價指標,對課程的評價指標會以一個工科的眼光來評價,現在對高校評價來說就業指標作為越來越重要的一個指標體系。從人才培養的導向來說,也是看未來能不能就業能不能找到工作,這個導向就會導致我們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目的有所不同,尤其是應用型高校的藝術設計課程是為了首先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

諸軍剛副教授認為:藝術是一種奢侈品,是金字塔尖的,是社會達到一定高度后的產物。每年那么多畢業生,等到就業發生問題了,不少人都跳行了,就有人會問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中國美院一直以培養學生掌握審美,具備美感作為學院的特色。我們美院通過各種訓練,就是要訓練學生的美感覺悟。

羅兵教授認為未來的藝術設計時代很可能是一個缺乏大師的時代。還是要有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雖然現在人多,但還是要從中找出幾個拔尖的,等他們畢業以后若干年,或許會成為大師級人才。他還認為:沒必要用統一的模式去培養藝術類人才。要培養個性化,要培養創意,用統一的模式,兩者之間本身是悖論。

藝術設計教學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模式四個基本要素組成,其中教學模式較為抽象,但它是連接前三者的重要細節,也是影響教學成果最重要的環節。因此,許多藝術設計院系都在積極進行探索,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他們建設在傳承中國傳統的“造物觀”上,汲取外來的“事理學”和“實踐學”等理論中的精華,與時俱進,探索創新等等。同時強調提升中國藝術設計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實現中國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必由路徑——持續創新。

上海市工業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張京羊、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長周南也參加了本次論壇。他們認為:在新時代新征程語境下,無論是純藝術,還是工藝美術,抑或是藝術設計,首先要有理念,有了理念才能實施設計。因之,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成為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中的重中之重。無論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到何種階段,人們對美的需求是必然存在的。由之,藝術設計的教學也因其為目的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思考和探索。德育樹人,美育成才。

猜你喜歡
藝術設計教學模式設計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BUBA臺燈設計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有種設計叫而專
書封與現代藝術
匠心獨運的場地設計畫上完美句點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設計之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