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文化在紫砂陶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影響

2022-04-21 20:07周瑾
上海工藝美術 2022年1期
關鍵詞:紫砂陶海派名牌

海派文化,為上海特有的文化特征。古松江的移民文化氛圍成為海派文化的胎記,隨著19世紀末上海租界人口的增長,催化了中西文化、南北文化的頻繁交匯,形成了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獨特屬性,“海派紫砂”應運而生。而今“海派紫砂”從室內走向室外,走向公共空間,通過新的媒介傳遞著其創新的文化能量。本文以上海地鐵14號線紫砂陶站名牌創意設計制作為例,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解讀海派文化在紫砂陶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影響。

海派紫砂與海派文化

1,海派紫砂的定義

紫砂陶最早發源于宜興。宜興位于蘇南,屬吳越文化圈范疇內。自宜興紫砂誕生至今一直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而存在,藝術高度與商業成就的相輔相成推動了宜興紫砂的迅猛發展。早在明代,宜興紫砂就已進駐上海,到20世紀初,上海的開埠為紫砂藝術的繁榮提供了契機。紫砂藝術甫入上海,便與海派詩、書、畫、印各類文化藝術融合再造,開創了“海派紫砂”的先河。

2. 海派紫砂與海派文化的關系

“海派紫砂”逐漸成為了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海上文人在紫砂壺上題銘作畫,參與造型設計,以海派文化醒土成器。另有宜興紫砂藝人受海派文化的影響,制壺技藝得到錘煉提高,如紫砂藝術大家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由此,融合百家藝術、浸潤海派文化基因、以時尚創新為所長的海派紫砂藝術逐漸自成一脈。如今海派紫砂得到了良性的傳承和發展,成為當代海派文化延續的一條重要支脈。

另外,宜興陶、宜興紫砂在海派文化的浸潤之下,從私人所有的茶壺等實用器具走向室外公共空間環境藝術之列,如以蔣國興大師策劃、徐秀棠大師設計的上海地鐵4號線紫砂壁畫《歷史定格——盾》,蔣國興大師主創的上海地鐵11號線陶瓷壁掛《龍華鐘鼓》,周瑾帶隊設計的上海地鐵14號線標準站紫砂站名牌,以及蔣國興主創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陶瓷壁掛《身如彩翼雙飛舞》等,都是海派文化產生的新文化藝術需求和新的創意設計,為“海派紫砂”打開了新局面,讓海派紫砂更多元、更豐富,更符合當下時代的功能需求和審美需求。當然,蔣國興大師、郭愛和大師融合全國各個窯口的制陶技藝,創作的上海中心大廈陶藝裝置《魚樂圖》、上海地鐵17號線陶藝壁畫《諸光開物》,以及制作的上海地鐵14號線靜安寺地鐵站公共藝術《歲月靜安》也積極參與了上海城市的更新戰略,極大地豐富了海派文化的內涵。

上海地鐵14號線紫砂陶站名牌創意設計制作

14號線作為上海新三線里最重要的一條線,代表了上海軌交的新形象,其打造成功與否至關重要。而作為14號線標準站名牌,由紫砂陶站名牌項目顧問蔣國興大師帶領徒弟周瑾等人設計制作,2021年12月8日全部安裝完畢,備受媒體和民眾的關注。

在進行創意設計時,最重要的是歸屬層級問題,在創意“原點”上實現統一,可謂“同根同源”,以紫砂陶為載體進行壺具設計、陶壁設計、站名牌設計亦然。海派文化的完美呈現是上海城市構建的基本要求,上海地鐵建設和設計必然依附于上海城市構建的總規劃和格調,即彰顯中西最為先進的科技、古今中國精髓的文化。而14號地鐵站名牌設計是依附于14號線整個建筑設計規劃的,其設計立意與14號線總設計思路是“同根同源”的,但又“和而不同”,不同的是載體不同、設計手段不同、呈現方式不同。

1,思想突破:采用傳統手工制陶創作站名牌

地鐵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公建項目,以往地鐵設計著重關注土建、機電系統、結構形式、裝飾裝修等功能性設計,很難顧及到某一個標識牌的材質、工藝、美感等在公共空間中的文化附加值,14號線是一個特例。

上海地鐵14號線的打造,在設計規劃、立意上徹底突破西方經驗束縛,借鑒中國傳統建筑做法“徹上明造”,所有的梁架、檁條和椽子都是暴露在外面的,展示了建筑結構和機電系統本身的秩序和美。按照鄭鳴博士(軌交14號線車站空間總設計師、同濟設計集團上海同濟建筑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總建筑師)的解釋,14號線既有建筑本體的審美特征,同時又能有一些隱喻的含義在里面,還結合了公共藝術在空間里。在“本體”審美上,無疑紫砂站名牌與“徹上明造”同樣追求本源的“質樸”以及“真善美”的質感。

軌交14號線標準站把傳統手工紫砂制板技術大規模應用在地鐵站名牌制作上,一改以往標準機器印刷字體、機械制作的站名牌。 23座標準車站簡約有序,配套裝飾了92塊紫砂陶站名牌,使14號線成為上海乃至國內第一條以紫砂站名牌為特色的“陶藝地鐵線”。紫砂這種結構致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的材料,彰顯了手工的溫度、文化的深度、藝術的廣度。讓每一位行走于地鐵空間的乘客都可以從一塊容易被忽視的站名牌上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中國工匠的精神和鋼筋水泥城市中那一絲人情味。海派文化在公共空間中的體現,開始從框架精準到細節情懷過渡。

2,設計突破:紫砂+細圓體+吳昌碩篆刻

“14號線標準站的設計是以黑白灰色調為主,如果把整個站體的特征想象成一幅中國水墨山水畫的話,用紫砂做的站名墻就相當于山水畫里面的一個印章,應用了傳統書畫藝術的特征來進行設計?!边@是鄭鳴、周瑾參建團隊在整個站名牌設計的立意。自古中國書畫之中印章,既有防偽功能,也要在藝術風格上與作品保持完美統一,印章在書畫作品中處于從屬地位。因標準站以黑白灰色調為主,這就決定了站名牌設計的“質樸無華”卻要“畫龍點睛”的設計定位,紫砂材料因自然樸素、大氣婉約、內涵深邃的屬性成為不二之選。

站名牌“印章”角色定調之后,用何種“字體圖案”、“篆刻手法”進行視覺表現成為聚焦點。既要體現海派文化的包容,又要體現站名牌的紫砂陶藝術獨特性。

在“字體圖案”設計方面,得到了海派陶瓷藝術家李遊宇先生的指導,打破“個人”標識性,彰顯公共大眾認知和審美。經反復比對研究后,發現電腦體中的“細圓體”舒展、大氣、包容的氣質與海派文化的特征相得益彰,最后采用“細圓體”作為站名牌基礎字體構架,經篆刻章法改良后成形,以陶刻淺浮雕技法修飾,達成紫砂陶印章篆刻的藝術效果,以彰顯上海生動活潑、富有活力的城市個性。

在“篆刻手法”選擇上,設計團隊對清末民初以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吳湖帆等海派書畫藝術代表人物師法古人、博采眾長的藝術風格和成就進行了深入研究,專門拜訪請教西泠印社孟溟捷先生和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金石學專委會副主任秦志全,最終確定在全線所有標準站名牌設計上,借鑒海派藝術個性突出且廣受各界推崇的吳昌碩篆刻藝術特色為主基調,同時又著重強調展示海派紫砂文化基因中“金石入畫”的藝術效果,使每一塊站名牌猶如一方巨大的印章,給人以中國傳統文化中金石書畫特有的視覺美感。

3,工藝突破:3米整體成型紫砂陶板

“大世界”站名牌是92塊站名牌中最為獨特的,難度也是最大的。紫砂陶板長300cm,寬100cm,厚度均為1.8cm,整塊紫砂陶板手工拍打、整體燒制一次成型,正面統一采用海派印章風格字體,并以陶瓷雕刻工藝裝飾,能完美呈現,可謂天人合一。

紫砂站名牌制作工藝的突破和創新。首先,手工打制大幅度泥片需要在底部鋪上布,便于移動。其次,紫砂泥通過手工打制成300 cm×100 cm幅面,1.8 cm厚,既要考慮紫砂泥本身的延展性、干濕度,考慮手工打制紫砂泥片技藝的純熟程度,還要考慮到紫砂泥燒制后的收縮率,使成品能達到300 cm×100 cm幅面的標準;最后,站名牌主體以紫砂泥和白漿兩層組成,因較粗的紫砂泥與較細的白漿的收縮率不同,燒制后極容易出現剝落現象。以金粵路為樣板,通過3cm×1cm、100cm×33.3cm不同尺度放樣實驗,確定在12目的紫砂泥陶板上涂上厚0.3 cm的40目白漿,最后經過1170℃燒制而成。

紫砂站名牌篆刻手法的突破和創新。以“大世界”站名牌為例,主體以白漿與紫砂泥上下兩層構成,通過漏、透、空、斷、缺等手法,以陶刻淺浮雕的技法剔除表層白漿裸露出紫砂胎體,塑造篆刻邊框主體與背景的對比、虛與實對比。用內切和外沖兩種刀法處理“章”內外框布局的協調。營造篆框的效果用點破和段破相結合,雙點破,虛破和殘破的做法呼應其中,破的位置居于角上,規避在中間位置破口,多在黃金比例位置進行表達;破口不要太直,內斜外斜均可,破的口子大、小、細相結合,篆刻的韻味拿捏十足。

紫砂站名牌燒制工藝的突破。每一道紫砂陶板制作工序都不容忽視。首先,因3米幅面的紫砂陶板打造是史無前例的,為此專門搭建符合尺度要求的烘房,且保證新烘房的穩定性;其次,用6-8目的石英砂鋪于棚板上、陶板胎體上下,尤其是陶板與棚板接處的四角。在高溫下紫砂胎體呈果凍狀,石英砂的運用增加了流動性,避免陶板出現開裂現象,保證了燒成的完整性。最后,裝窯需講究,因陶板幅面過大,不宜大幅度搬運,通過升降機和布,把陶板轉運到窯車上,于40立方米梭式大窯爐中燒制完成。

4,活化傳承:無縫拼接紫砂陶板

除大世界站外,其余22個站均采用長100 cm,寬100 cm,厚1.8 cm單塊3件紫砂陶板無縫拼接,并與厚2.5 cm鋁板粘接而成整塊站名牌。站名牌堅實不易碎,安全系數高,并且無裝配邊框的干擾,外觀審美更為完整。

為了提高陶板的成品率,在短時間內完成紫砂陶站名牌的創作任務,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陶傳統倉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蔣國興顧問的帶領下,周瑾、王力、許宇成、蔣亦琦、曾華、費均、徐介平、吳建國、阮貴橋、趙海等人眾志成城,活化傳承宜興陶傳統倉儲技藝中的陶瓷修復技藝,這是宜興陶傳統倉儲技藝應用的創舉。2021年12月21日上海地鐵14號線站名牌安裝完成,確保了上海地鐵14號線如期運行。

海派文化對公共藝術設計創作的影響力

海派文化的“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為藝術設計創作提供一個更為開放、自由的空間。打破“藝術”的高門檻和小眾圈子,拆掉“藝術圍墻”,釋放在上海人口流量最大的地鐵之中,讓更多的人感受藝術的滋養,享受公共空間帶來的幸福感。按照鄭鳴博士的說法:“公共空間的公平性也正是因為它的多元性才顯得公平,回到14號線來講,就體現了上海這樣一座城市非常包容多元的特點?!?/p>

另外,海派文化給了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得以再生的機會。上海不僅具備外放的性格,也具備謙卑、內斂的品質。它看似沒有人情味,卻給了人情味自由釋放的容器。上海特別重視各類文化藝術在其土地上生根發芽,如宜興紫砂從宜興走到上海,開創了“海派紫砂”;京劇走到上海,崛起了“海派京劇”……

總之,海派文化推動著上海一直走在國際創新的前列,海派紫砂推動著“紫砂”一直不斷突破傳統,創造了眾多新的可能性。14號線站名牌設計項目實現了首條“陶藝地鐵線”、首次采用92塊紫砂陶站名牌、首創300cm×100cm手工紫砂陶大板、“大世界”紫砂站名牌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等眾多“首次”,這就是海派文化包容和創新的力量。

猜你喜歡
紫砂陶海派名牌
融匯、重構、創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設計我的姓名牌
海派《七俠五義》重現舞臺
為“海派”正名
漫談紫砂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紫砂陶的藝術之我見
淺析宜興紫砂陶
論紫砂陶產品的造型設計與創新
“撕名牌”大戰
海派,一種“變”的渴望及行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