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八達暈”圖案的多元化創新設計研究

2022-04-21 14:13李葉紅吳洪
絲綢 2022年4期
關鍵詞:三維數字化技術紋飾

李葉紅 吳洪

摘要: 本文以當代數字化環境下傳統“八達暈”圖案的傳承與創新為專題展開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搜集、實物對比、設計實踐等方法,結合圖案紋飾史、設計美學、計算機美術等多學科知識對傳統經典“八達暈”紋樣進行了全面而立體的分析。研究認為,“八達暈”紋樣的框架結構組合規律、用色系統、內飾紋樣等形象語言上具有八邊內核在其中“米”字結構連方圓、灰暗與明麗并置、幾何連綴而寓意吉祥的獨特之處。根據其獨一無二的形、色風格,可以從“形變”“移色”“新意”三個角度進行設計創新。在現代視角的觀照下,“八達暈”圖案在數字化環境下可進一步地創新演繹,即從傳統手工繪制到數碼板繪、從二維平面圖案到三維立體虛擬或實物裝置、從觀看穿戴到交互體驗,實現多元的審美傳承與技藝創新。

關鍵詞: 八達暈;圖案;紋飾;數字化技術;多元創新;三維;交互體驗

中圖分類號: TS941.2;J523.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7003(2022)04010208

引用頁碼: 04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4.014(篇序)

“八達暈”是中國傳統織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款幾何圖案,多見于蜀錦和宋錦等織品。它不僅具有很高的哲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也是現代設計創新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關于“八達暈”圖案創新設計的研究較少,通常只作為文章或是著作中的一個段落或章節涉及。到目前為止,將“八達暈”作為專題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有顧春華的“古書畫裝裱中八達暈錦圖案的研究與設計”[1]。該文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的藏品——中國古代書畫手卷的包首“錦”為例,對“八達暈”“四達暈”的布局及填充紋樣作了分類研究,精確地指出了“八達暈”紋樣和“四達暈”紋樣的布局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在進行“八達暈”圖案設計時可以從圖案填充、框架、骨架線等角度入手進行變換,從而對其進行創新。顧春華以獨特的審美視點選擇傳統經典紋樣進行研究,特別是將在海外保存完好的“錦”作為案例,極大地拓展了國內研究者的視野。故在堅定民族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傳統經典進行深入研究。此文發表在2013年,隨著時間的推進,很多新技術的出現為本文進一步研究“八達暈”提供了契機。本文除了在二維的基礎上對“八達暈”的框架規律進行了新的探討之外,還根據藝術語言生成的規律提出“形變”“移色”“新意”三方面的創新可能,進行了相關的設計實踐演繹。同時從當下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綜合“數碼藝術”“3D打印”“計算機美術”等科技手段,對“八達暈”的創新進行了從二維到三維、從現實到虛擬的實踐與設想。

1“八達暈”紋的流變及分類

“八達暈”又寫作“八答暈”“八達韻”,同時又名天華錦和寶照錦,“八達”有四通八達、八路相通的美好寓意。據記載,“八達暈”為五代后蜀孟昶所創。元戚輔之《佩軒楚客談》:“孟氏在蜀時制十樣錦,名長安竹、天下樂……八達韻?!盵2]“八達暈”紋樣相較于其他幾何紋樣,如龜甲紋、盤絳紋、方勝紋、鎖子紋等,其結構較為復雜、層次較為豐富。

“八達暈”紋從其形制上看呈現四平八穩的結構特征,主框架由八邊形和四邊形組成。這種八邊形的框架結構體現了遠古時期的人們對自然、天體、宇宙規律的一種探尋與觀照。從它的結構造型上看,體現出一種明顯的“洛書符形”即“八角星”圖案特征。它的“米”字形結構骨架表示地理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這八個方向,同時又表示兩分(春分、秋分)、兩至(夏至、冬至),其中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根源“九宮八卦”及“天地之道”[3]。

“八達暈”紋樣在宋代時期,圖案主要以如意紋與寫生花卉紋的組合為主,色彩低調雅致,符合這一時期含蓄雋永的審美特點。隨著社會審美的改變,自明代晚期始,純色及對比色的大量運用,并且采用了勾金之法,“八達暈”圖案開始具有金碧輝煌的富麗效果。明清時期的“八達暈”圖案中纏枝花依舊繼承宋元時期花大葉小樣式,并且開始出現大量文字與“八達暈”框架的組合,如“卍、壽、福、喜、貴”等,以示吉祥富貴、福壽康寧。這一時期“八達暈”圖案也出現了歷史上最為繁縟華美的“錦上添花”式,堪稱復合型紋樣的典范[2]?!板\上添花”是指在已經很復雜華麗的“八達暈”或“四達暈”錦地上,再盤以升降龍紋或者輔以花卉紋,最有代表性的是“行龍八達暈”紋和“纏枝三多八達暈”紋[4]。

宋代開始,絲綢正式成為繪畫裝裱材料,尤其是錦和綾。南宋宋高宗時期特設蘇州宋錦織造署,專門生產用于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的宋錦。據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和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記載,“錦”大多用于包首[5-6]。包首是在畫上首袖裱紙背后加架裱一段絹或緬綾,手卷卷好后能包住畫軸之首,故叫“包首”。而“八達暈”是織錦中包含吉祥寓意最多的紋樣,所以經常被用在重要經書和高官的告身包首上。在宋神宗時還嚴格規定了告身的裝裱規范,如宰相的告身應當謄寫在十八張一等綾紙上,并用“八達暈”錦裝裱。

“八達暈”由于其獨特的結構形式也衍生了兩個姊妹圖案“六達暈”與“四達暈”。僅以水平、對角線構成骨骼的稱為“六達暈”,僅以十字交叉構成骨骼的同類圖紋則稱為“四達暈”[2]。二者都是“八達暈”的變體形式,但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八達暈”和“四達暈”較多,而“六達暈”較為少見。2“八達暈”紋的藝術特點

2.1形制

“八達暈”圖案是織錦幾何紋樣中結構組成較為復雜與特殊的一種,它與“菱紋”“龜甲紋”“球路紋”“盤絳紋”“卍字紋”等幾何紋樣相比,在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他幾種幾何紋樣都是以“單一單體”圖形結構重復排列而成,而“八達暈”紋則由“單一雙體”(方形與圓形或八角形與正方形)組合而成。

“八達暈”紋還是一種呈“米”字結構,由中心發散的幾何圖形。其中心為圓形或八邊形,向上下、左右、四個斜角延伸聯結,最終構成變化豐富的網狀紋樣?!鞍诉_暈”的框架組合結構主要有三種:一為“五圓四方”的框架組合,如圖1(a)所示;二為“五圓十二方”的框架組合,如圖1(b)所示;三為“八邊四方連四圓”的框架組合,如圖1(c)所示。

“五圓四方”的框架組合是“米”字中心為大型如意團花圖案,其對角線連接四個較小團花圖案,上下左右連接則為小正方形圖案的形式?!拔鍒A十二方”的框架組合則為“米”字中心為大型如意團花圖案,其對角線連接四對方形與菱形的組合,方形中填充有中型團花圖案,上下左右連接正方形小圖案?!鞍诉吽姆竭B四圓”的框架組合為“米”字中心為正八邊形,上下左右連接四個小正方形,斜上斜下四個方向則連接小圓形。由此可見,“八達暈”紋的框架特點可以用“八邊內核在其中、米字結構連方圓”來概括

2.2色彩

“八達暈”紋樣的用色總體看來有兩個極端:一種是體現優雅嚴謹的理性之美,多運用青、綠、褐、黑等冷靜理智的色彩,呈現出灰暗、冷峻的性格特征。另一種則剛好相反,展現一種華美富貴的氣質,多用黃、金、朱、赤等明度較高的暖色來搭配組合,表現明麗、歡快的色彩個性?!鞍诉_暈”的配色在長久以來,也形成了一套穩定的配色規律。它通常以一種色調為主,并選用主色的鄰近色或同類色進行搭配,極少會運用大面積的對比色。對比色一般只作為點綴色出現。如:具有代表性的“清代藍地蓮花團花八達暈紋”的色彩搭配組合為深海綠+魚尾灰+野葡萄紫+槐花黃綠+鷃藍+楓葉紅,如圖2(a)所示[7];色彩配比約為深海綠15%、魚尾灰5%、野葡萄紫15%、槐花黃綠20%、鷃藍35%、楓葉紅10%,如圖2(b)所示。在這款“八達暈”紋中以藍綠色調為主,占比約70%以上,而充當點綴色的楓葉紅只占10%。又如:“清代金地牡丹團花八達暈紋”的色彩搭配組合為莧菜紅+梔子黃+藤黃+熟金+精白+卵石紫,如圖2(c)所示[7];色彩分配比約為莧菜紅15%、梔子黃20%、藤黃37%、熟金10%、精白3%、卵石紫15%,如圖2(d)所示。從這一款“八達暈”紋的色彩配比來看,也是遵循了以一種色調(黃色調)為主,有梔子黃、藤黃、熟金這三種同類黃色進行大面積使用,較少地搭配紅色與紫色。由此可見,在這樣的色彩組合規律下能使整幅圖案看起來統一但又不失變化。

2.3內飾

在“四方八位、變化無窮”[3]的“八達暈”框架結構上,其框架內部分區域里通常飾以滿版的鎖子、卍字、盤絳、連錢等幾何紋樣。這些紋樣代表著人們心中最樸素的美好愿望,如連綿不斷、天長地久、生生不息、子孫延綿、萬代不絕、福壽安康等寓意。幾何內飾圖案在“八達暈”框架中穿插交替使用,形成了一種重復、均衡、變化且帶有節奏的美感。內飾圖案除了幾何紋樣之外還有動植物紋樣,同樣也象征著美好的寓意,如華美吉祥的鳳紋、權勢威嚴的龍紋、象征愛情的蝴蝶紋、清雅純潔的蓮花紋及雍容富貴的折枝牡丹紋等。其框架與內飾紋樣的組合,彰顯出嚴謹端莊且吉祥美好的審美特點。

3從本體探規律

3.1形變

對“八達暈”紋樣的起源、文化內涵、框架結構、內飾特點、色彩組合的綜合分析得知,“八達暈”紋樣獨特之處就在于它的框架結構,即“米”字結構的“五圓四方”,“米”字結構的“五圓十二方”及“米”字結構的“八邊四方連四圓”這三種。這三種結構是“八達暈”紋樣框架的核心,所有的變化元素都依附于此結構之上。在主體框架不變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八達暈”紋的內飾內容來改變紋樣的面貌從而進行創新,即改變填充的圖案與色彩。圖3(a)為歐洲巴洛克風格圖案與“八達暈”框架的結合,將運動感極強的“S”形茛苕葉花紋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頭像作為內飾元素,填充于“八達暈”框架中,得到一種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形象,原來“八達暈”華美嚴謹的風格變成了一種華麗且充滿動感的巴洛克風格。圖3(b)為日本和風圖案與“八達暈”框架的結合,將表現自然風格的櫻花圖案作為內飾,分布在“八達暈”的框架之中,使整個圖案變得清新、自然、輕松起來,改變了原來濃重、華麗、嚴謹的風格特征。由此可見,以“八達暈”框架為基礎,改變框架內不同風格的圖案與色彩,就可以形成新的“八達暈”圖案。

框架,不僅是“八達暈”圖案的內核所在,更是形制中主要的元素。對其框架進行創意變形,能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一種更加符合現代審美且屬于“八達暈”的“形式”?,F代圖案誕生于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圖案的造型、色彩及文化內涵都與傳統圖案有了明顯的不同,要將傳統圖案進行創新設計,就需要按照現代的審美進行重新編排,而現代理念的“解構與重組”就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方法。圖4是對八達暈五圓四方型的核心框架“米”字結構的提煉與運用。將“米”字框架的內核結構進行解構,提煉形成新的抽象圖形,再在此基礎上將傳統的“八達暈”色彩(清代紅地天華錦色套)按比例運用于此圖形中,形成了新的圖案單元型。然后運用形式美法則(重復、漸變、韻律等)對單元型進行重組,形成新的圖案樣式。圖5是對八達暈框架結構進行的“變體”提煉與設計,提取了“八達暈”八邊四方連四圓型框架結構中單元體的分界線為設計元素進行新圖案的設計。單元體的分界線也是單元體的框架組成線,它連接著兩個單元體,是最重要的結構線。將其作為元素提取出來,從元素提取、元素重組,到新的圖案樣式生成,通過這一設計過程,可發現形成的新圖形中仍然含有“八邊內核在其中”的內在造型規律。原因在于,從“形似”到“神似”的蛻變中,核心框架的元素提取是保持新圖案“神似”的關鍵,就算提取框架的局部進行重組設計,也同樣具備八達暈內核特征。

3.2移色

“八達暈”圖案還有一個特殊的用色方法,就是暈色?!皶灐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日月氣也”[8],是指以微妙的色階來表現色彩由濃到淡,平緩過度,仿佛有光暈效果的一種形式?!鞍诉_暈”紋中的暈色主要體現在花型的邊緣,用由深到淺的明度色彩漸次排列,讓圖案發生濃淡、層次的變化,從而增加圖案的豐富感和韻律感。常見的是“兩暈”和“三暈”最多至“四暈”,可以從暈色規律中得到啟發進行新的設計。圖6運用“八達暈”框架結構規律進行花型設計,并將“暈色”作為圖案設計的亮點分布于中心圖案及四周,以求達到主次、強弱、漸變、韻律的綜合美感。

流行色是一種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能夠反映消費者所訴求的時尚風格和流行要素。對于圖案造型來說,流行色提供了當下的色調組合形式。因此,在傳統“八達暈”圖案的創新設計中“流行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新方式,它不僅可以強化設計作品的時尚效果,更能夠將傳統元素激活,融入當代社會。每年國際、國內流行色機構都會發布未來1~2年的流行色趨勢,這些色彩趨勢是經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得來的,因此具有參考性。設計師可以根據這些趨勢色卡進行色彩的搭配與運用,將傳統圖案色彩時尚化、潮流化,如近些年流行的“莫蘭迪色系”[9]“空氣感色調”[10]等,都可以給“八達暈”圖案創新帶來新的色彩啟迪,如圖7所示。

3.3新意

中國傳統圖案的吉祥寓意是其靈魂所在,“八達暈”圖案也不例外,圖案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象征寓意才是人們內心所追求的?!鞍诉_暈”圖案“四通八達”“八路相通”的美好寓意在中國歷史中主要用于文書和告身的包首,仿佛是為文書、告身等物件進行“福運加持”。然而在現代社會,設計師可以將其運用到更廣泛的領域,實現多維度拓展運用。如視覺傳達中的標志設計和招貼設計、服裝設計中的款式和圖案設計、家居紡織品設計、文創產品的外包裝設計,甚至一些建筑外觀和內飾的設計等,都可以運用“八達暈”的吉祥寓意和圖紋樣式。由傳統圖案到現代紋樣、由平面紋樣到立體裝置,多方位多維度地實現“八達暈”寓意的運用,從而更好地讓傳統經典文化內容融入現代生活。

無意義圖形是指由計算機按照數理算法隨機生成的不帶有任何意義指向的圖形。21世紀是計算機藝術的時代,如何打破傳統“八達暈”的固有印象賦予它更多的現代精神內涵和面貌,可借助計算機藝術來進行創意。在傳統八達暈框架中加入一些無意義的計算機生成圖形,如用Fractal[11](Fractal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被譽為大自然的幾何學分形理論)、Perlin Noise[11](Perlin Noise譯作柏林噪聲,是指Ken Perlin發明的噪聲算法)算法生成的隨機重復圖形,可讓傳統“八達暈”紋具有意想不到的時尚感和科技感。無意義圖形的加入可以使原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八達暈”內涵發生改變,從而帶來新的意蘊和當代文化內涵。

4數字化環境下“八達暈”圖案創新的邊界

數字化藝術設計的出現是20世紀藝術領域最令人矚目的巨變[12]。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電腦在不斷更新迭代,軟件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其與藝術設計的融合也越來越緊密,不斷在拓展藝術設計創新的邊界??梢哉f,在傳統理論和技術沒有推進可能的困境下,新技術、新觀念、新需求才是推動藝術設計的原動力。

4.1平面軟件實現“八達暈”圖案繪制自由

隨著手繪板、屏和繪圖軟件功能的進一步完善,板繪圖案設計的優勢也凸顯出來。傳統“八達暈”圖案的繪制需要很長時間,調形換形、調色換色都很不方便,尤其是想進行逆向修改成為難題。平面軟件以其反應快、換色便捷、瞬間儲存、易于修改、迅速呈現效果等強大優勢,為圖案繪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運用電腦軟件就可以通過設置圖層、歷史步驟、區域填充等手段輕易辦到傳統繪制需要高難度技術操作才能完成的部分,讓圖案設計工作者實現廣闊的繪制自由。于是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八達暈”的造型設計、骨架創設、色彩搭配等創意方面,將繁復精工的制作交給軟件,這樣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設計工作的效率,還可以不斷對“八達暈”圖案的設計注入新意。

4.2數字建模拓展了“八達暈”圖案三維立體的設計用途數字建模主要是指通過3D制作軟件在虛擬空間中結合三維數據信息形成的相應模型[13]。3D技術的出現,為圖案帶來了新的設計空間并擴展了圖案的用途。如果說平面繪圖軟件打開了“八達暈”圖案繪制創新的大門,那么3D技術則拓展了“八達暈”圖案的運用邊界。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八達暈”的觀看體驗,即由二維平面效果轉向三維立體,由平面裝飾圖案拓展為立體裝置或產品,從而讓“八達暈”成為靈感來源,創意目前技術能承載的立體藝術。圖8為3D軟件制作的“八達暈”立體裝置模型,在電腦上建好模之后就可以利用3D打印機進行“切片”[13]打印。最終利用這項技術對“八達暈”圖案進行各種的立體創意,實現裝置藝術、產品設計的可能。圖8“八達暈”裝置3D效果

Fig.83D rendering of the "Badayun" device4.3虛擬數字藝術實現“八達暈”圖案多元交互體驗隨著虛擬現實(VR)[14]、增強現實(AR)[14]等新興數字技術的興起,設計師可以使用數字化處理手段來重新傳達與表現“八達暈”圖案的美感和意蘊,將“八達暈”作為靈感來源進行多元化的構思,拓展其自由的可能性。如將其融入3D影像藝術讓它動起來,各元素之間實現多種組合的可能,使觀者體會由靜態欣賞轉變成動態沉浸[15]的變化感。還可作為虛擬布料圖案與虛擬服裝走秀相結合,進行線上展示,同時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八達暈”圖案的換形、換色體驗。從觀看穿戴到交互體驗,從而實現“八達暈”的多元化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數字化時代“八達暈”圖案創新的核心,仍在于對其內在造型規律的提煉與運用。如果以“八達暈”內核規律為圓心,新技術、新媒介為半徑,所能實現的創新設計就是目前的設計邊界,而這個邊界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與擴大。只要保持“八達暈”造型的內核規律不變,無論時代怎么發展都可以運用當下的新技術、新手段對其表現形式進行深度挖掘與再設計。

5結語

“八達暈”圖案是中國傳統智慧的結晶,它不僅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特點,還擁有獨一無二的結構美學特征,對其進行設計傳承與創新的探討具有文化價值。本文通過對“八達暈”的由來、結構、用色、內飾的分析,探尋了其內在規律與理念。并由其本體出發,從“形變”“移色”“新意”三方面入手,實踐了多種創新的可能性。再在新技術的層面,尤其是在3D、VR、AR等計算機軟件和數字虛擬技術的參與下,探討了在數字化環境中如何拓展“八達暈”圖案創新的邊界,并認為只有在精準把握傳統圖案內在造型規律的前提下,采用新視角、新觀念、新技術來演繹,傳統元素才會被激活,從而煥發新生。

參考文獻:

[1]顧春華. 古書畫裝裱中八達暈錦圖案的研究與設計[J]. 絲綢, 2013, 50(8): 36-42.GU Chunhua. Research and design of Bada Halo Brocade pattern in mounting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J]. Journal of Silk, 2013, 50(8): 36-42.

[2]高春明. 傳統織繡紋樣: 幾何人物[M]//中華元素圖典.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0: 4.GAO Chunming. Traditional Embroidery Patterns: Geometric Figures[M]//Chinese Elements Atlas. Hongko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4.

[3]阿城. 洛書河圖: 文明的造型探源[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 12.A Cheng. Luoshu Hetu: The Modeling of Civilizatio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8: 12.

[4]趙豐, 袁宣萍. 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 圖像卷[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ZHAO Feng, YUAN Xuanping. Image Volume of Ancient Chinese Silk Design Materials: Image Volume[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5]周密. 齊東野語(唐宋史料筆記)歷代史料筆記叢刊[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5.ZHOU Mi. Qi Dong Ye Yu (Historical Not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istorical Notes Series[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4: 5.

[6]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M]. 李夢生, 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11.TAO Zongyi. South Village Stop Farming Record[M]. Proofread by LI Mengsh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21: 11.

[7]黃清穗. 中國經典紋樣圖鑒[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1.HUANG Qingsui. The Chinese Classic Pattern Book[M]. Beijing: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21.

[8]湯可敬. 說文解字[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 6.TANG Kejing.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aracters[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8: 6.

[9]徐好, 羅彪. 西方大師原作高清解讀: 莫蘭迪[M]. 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0: 2.XU Hao, LUO Biao. High-defini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of Western Masters: Morandi[M]. Changsha: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20: 2.

[10]張昕婕. PROCO普洛可色彩美學社: 家居流行色配色指南[M].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9: 12.ZHANG Xinjie. PROCO Color Beauty Society: Home Color Matching Guide[M]. Nanjing: Jiangsu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9: 12.

[11]黑陽. 非物質/再物質: 計算機藝術簡史[M]. 杭州: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20: 9.HEI Yang. Immaterial/Re-material: 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ing Art[M]. Hangzhou: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0: 9.

[12]楚小慶. 技術發展與藝術形態嬗變的關系研究[D]. 南京: 東南大學, 2019.CHU Xiaoq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Art Form[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9.

[13]田濤, 鄭琳. 3D打印模型制作與技巧: 用ZBrush建模[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 5.TIAN Tao, ZHENG Lin. 3D Printing Model Making and Skills: Using ZBrush Model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0: 5.

[14]范麗亞, 張克發, 馬介淵, 等. AR/VR技術與應用: 基于Unity 3D/ARKit/ARCore[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 9.FAN Liya, ZHANG Kefa, MA Jieyuan, et al. AR/V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Unity 3D/ARKit/ARCor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0: 9.

[15]馬曉翔. 新媒體裝置藝術概念與形式研究[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 2012.MA Xiaoxiang.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New Media Installation Art[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2.

Research on diversified innovation and design of the traditional "Badayun" patternLI Yehong WU Hong(1.Schoolof Film and Television,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214000, China;

2.School of Greative Desig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wei 516600, China)

Abstract: "Badayun", a very representative geometric patter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brocade, is commonly seen in Shu brocade and Song brocade. It not only has high philosoph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 sources of modern design innovation.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relevant innovative design, which are only referred in a paragraph or chapter in an article or book.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it systematically as a special topic.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digital environment, how to use new technology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s a vital subject at present.

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Badayun" pattern by col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comparing real objects, and implementing design practice, while also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uch as the history of pattern ornamentation, design aesthetics, and computer art.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pattern of "Badayun"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bination of frame structure, color system, interior design and image language: there is an eight-sided core in which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mi (rice)"connects the square and cycle", "darkness and brightness juxtapose", and the interlocked geometric figures covey auspicious meaning". According to its unique shape and color style, design innov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deformation", "color shifting" and "new meaning".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Badayun" pattern can be further innovat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from traditional manual drawing to digital board drawing, from two-dimensional plane pattern to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or physical device, and from watching wearing to interactive experience, so as to achieve diversified aesthetic inherita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has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modeling rules, color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Badayun" pattern, but has constructed the academic logic with visual image langu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ounded the innovative attempts under th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t als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cas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ideas and new concept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more possibiliti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lassic cases unde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adayun; pattern; ornament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multivariate innovation;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experience︰40 g/m23 000(單位、千分位空格)%

猜你喜歡
三維數字化技術紋飾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談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落實“三維”目標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濾鏡下的三維粒子特效研究與應用
數字化室內設計教學理念與方法的相互滲透
廣播電視發射機數字化改造
數字化技術在房地產檔案管理中的運用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三維數字化移交技術在化工項目工程設計中的應用剖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