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幕后

2022-04-23 15:36
文萃報·周二版 2022年8期
關鍵詞:大會堂人民大會堂小賣部

新中國成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會堂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施工,1958年10月動工,1959年9月建成,僅用時10個多月,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創舉。

封閉做法遭批評

人民大會堂竣工后,除了黨和國家的政治活動外,大會堂每周都設有一兩天的開放日,讓普通老百姓可以走進這個神秘的殿堂,一飽眼福。

不過,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人民大會堂卻被封閉起來,只用于舉行大型會議和中央領導人辦公、接見活動,不再對外開放。

“文革”結束后,一句話逐漸流傳起來,“人民大會堂還是人民的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人民大會堂封閉的做法,再次遭到一些老同志炮轟。

情況在1979年1月27日晚發生了變化,中斷了15年的首都群眾春節聯歡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穎超代表黨中央宣布:“人民大會堂將向各界群眾開放?!?/p>

初期“開放太少”

1979年7月15日,人民大會堂正式對外開放。當時,大會堂開放供參觀的除了中央大廳、萬人禮堂、宴會廳、迎賓廳之外,還有湖南、廣東、四川、遼寧、臺灣等廳。不過,許多人提意見說,開放的太少了,各地的群眾都想到自己家鄉的廳去看一看。

1979年9月1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解釋了“開放太少”的原因。原來,當年“掃四舊”之風和極左思潮遍及全國的時候,大會堂也未能幸免,有些廳室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廳室除留下一架屏風之外,四壁空空。著名國畫家潘天壽、吳作人的作品,被從墻上弄下來,棄置于倉庫十年之久。有些家具被私人占用,布置在臺灣廳內、用臺灣草編織成的一些沙發,也被江青占為己有。

盡管如此,公眾參觀的興致還是很高。開放不到半年時間,人民大會堂接待國內參觀群眾130多萬人次,華僑及港澳同胞13000多人次,外賓3000多人次。

涉足商業活動

大會堂對外開放,受益的不僅是老百姓。當時每張兩毛錢的門票費用,也是一筆不少的收入,可以減輕大會堂的經費壓力。

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的大會堂,主要維護修繕費用由中央和各省市撥款,但日常維修,水、電、暖等仍是不小的開支。人民大會堂的門票,以及在大會堂內開設的小賣部等收入,使大會堂在交水、電、暖等費用時不再“那么捉襟見肘”了。

門票和小賣部初見成效后,人民大會堂加快了商業化的步伐,又陸續開放了國宴服務,場地租賃服務等。至此,人民大會堂作為一些公共活動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某種意義上真正成為了人民自己的“豪華客廳”。

(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老年生活報》)

猜你喜歡
大會堂人民大會堂小賣部
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幕后
搶生意的饅頭
國王的小賣部
政協會議閉幕
香港新界地產代理商聯會捐贈10000個口罩支持社區抗疫
百字快訊
誰為“人民大會堂”起名
俞敏洪在人民大會堂講話
人民大會堂建造之謎
人民大會堂對外開放的幕后故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