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

2022-04-29 18:13劉麗萍
公民導刊 2022年10期
關鍵詞:碑文黨史基層

劉麗萍

2021年,《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播出,通過敬讀紀念碑碑文、講述革命歷史故事,與聽眾共同追憶崢嶸歲月,緬懷革命英雄,開辟了黨史學習教育新途徑。

該節目以大主題為背景,采取多地生產、異地制作的制作模式,積極推進了央媒與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載體上的共同創新,是探索融媒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運用與創新的成功案例。

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在融媒體中的運用與創新,總結黨史學習教育宣傳的基本規律和有益經驗,為基層實踐工作者做好黨的政策宣傳等工作提供借鑒。

創新媒體融合“破層出圈”

“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在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圍繞黨史學習教育,精心打造的融媒體傳播原創產品。

該節目共刊播25期,在“學習強國”平臺的總閱讀量超過1.1億次,創下同類型音頻節目網絡閱讀量新高;其中,單篇閱讀量平均超過500萬人次,單篇最高閱讀量達1100萬次,點贊總量超過359萬次。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筆者認為可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內容上凸顯紀念碑文的獨特性。

革命烈士紀念碑不僅深藏著歷史的符號,還珍藏著我黨誕生、成長的特殊記憶,是一份特別的存在。但紀念碑碑文鮮為人知,碑文背后的歷史也是黨史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敬讀碑文既是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創新內容,也是選題新穎的首要突破口。

筆者認為,碑文所展示的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精神砥礪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黨員、干部提高黨性修養的必修課,也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題材,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

二是創作上凸顯各地探索合作的開創性。

在“學習黨史·敬讀碑文”音頻節目中,主播都是來自各地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因此,異地制作、多地開花成為節目創作中的一大特色。

對黨報來說,拓展了黨的理論的傳播范圍;對地方而言,提升了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是一次各地探索合作的創新,更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從中央到地方不斷走實、走深的具體實踐。

三是制作上凸顯圖、文、聲等多素材的新穎性。

該節目不僅配有精選的碑文圖片、珍貴的實況錄音史料、精心剪輯的配樂,同時還加入了槍炮聲、小推車聲等音效加強渲染效果,用一篇篇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串聯起中國共產黨紅旗漫卷的百年奮斗歷程,再現了革命先烈矢志不渝的奮斗精神,展現了建黨百年堅定不移的初心使命,給讀者和聽眾帶來強烈震撼的同時,也留下了綿長的回味。

灌注“紅色力量”入腦入心

如今,融媒體運用的領域在不斷擴大,黨的理論傳播的方式也在不斷轉變。筆者認為,無論是黨媒還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積極運用好融媒體功能,做好資源的科學整合,促使理論傳播更寬更廣。

一是增強媒體融合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的精準性。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國各地黨組織積極運用“互聯網+”推出了豐富多樣的黨史學習文章、專欄、節目、慕課課程等,或圍繞“黨史知識”“黨史故事”“重要論述”“微黨史云課堂”等方面展開,通過錄制視頻、開展主題宣講等方式進行。

此前,有些欄目因大量雷同而埋沒在海量的主題宣傳中,效果不夠理想。雖然融媒體為黨史學習教育開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間、搭建了新平臺,但要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還需要量體裁衣打造適合“互聯網+”傳播的黨史教育產品,增強精準性是關鍵。

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地革新思維觀念,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轉變傳統封閉的思維框架。在內容選擇上,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受限制的外延性,內容宜生動不宜生硬,宜多元不宜呆板,以更加貼合網友的需求和偏好。

同時,綜合使用聲音、圖片、色彩等元素,調動受眾的感官,達到更好的效果。如“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節目,選擇“碑文”這樣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小切口解讀大理論,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此外,各地基層思想政治工作者聲情并茂的演繹,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實現了既定的目標。

二是加強內容、形式、載體的融合與創新。

在內容的融合上,融媒體時代受眾會迅速獲取信息資源,“又紅又?!钡狞h史學習只有新穎、獨特,才能脫穎而出,這就需要不斷地對資源進行有效融合。比如通過碑文原文、解讀歷史、評析革命英烈事跡,在黨史學習中獨樹一幟,為黨員群眾普及了黨史知識,構建了學習黨史的歷史場景,在較為凝練的篇幅里帶領人們重返歷史現場,可謂是一輛當代人與英烈建立情感聯系的“直通車”,擴大了黨的影響力。

在形式的融合上,需要對黨的理論宣傳途徑積極地拓展,運用多種媒體宣傳方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產生更好的效果。比如,通過廣播藝術飽滿地把碑文所承載人民英雄的偉大事跡呈現出來,既嚴肅又親切,讓人們入心入耳,也讓紅色經典更具沉浸感。

在載體的融合上,要打破黨報黨刊的固定受眾,努力覆蓋不同社會群體,通過多載體共同發力,形成融合互補的傳播效果。比如,以“學習強國”平臺的“全”,輔以微信公眾號的“快”和實體書的“深”,加之各大網站轉發的疊加效應,該節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文化注入網絡空間,努力構建線上線下同心圓,體現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

三是整合內外部資源服務黨的理論傳播。

首先,要形成科學、統一的組織架構。融媒體建設不可單打獨斗,應該形成自上而下的組織架構,通過產生統一組織,完成對于新媒體、網站以及報刊等資源的有效統一結合,從而合理利用和借鑒。

同時,要形成科學的融媒體工作機制,構建起資源庫,向上擴圈、向下擴面,達到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多渠道發布的目標,使得更多優秀作品完成輸出,以服務黨的理論傳播。另外,多多吸納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優秀人才,也是融媒體應用與創新的重要舉措。

該節目綜合了各地的優勢力量,達到了“中央+地方”資源的強勢組合。在后期推廣上,又充分整合了網絡和傳統媒體的資源,達到優勢互補,為探索黨的理論傳播新途徑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灞河新區管委會)

猜你喜歡
碑文黨史基層
基層為何總是栽同樣的跟頭?
敖漢旗萬壽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釋
慧思陶勒蓋碑文解讀
第一次學黨史
黨史告訴我們什么?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
黨史上的今天
基層在線
基層治理如何避免“空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