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與“倦怠”

2022-05-10 12:39陳守湖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2年2期

陳守湖

摘要:韓裔德籍哲學家韓炳哲將當下高度數字化的社會稱為“透明社會”,其著作《透明社會》《倦怠社會》從文化批判的立場出發,對數字技術給人和社會帶來的系統性改變進行反思。韓炳哲認為,透明社會的動力機制既來自數字技術的強制,更來自人們自我展示的熱情。社會整體對透明的無比認可和全力追求必然導致人類主體的異化,“視覺暴力”狀態下個體精神所遭遇的焦慮,或可從自覺的“倦怠”中獲得解脫。

關鍵詞:韓炳哲 透明社會 倦怠社會 文化批判

好長時間了,我發現我的心里想或者嘴上說什么事,第二天或者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相關的話題,我非常地納悶,我也沒有相關的搜索過,這個問題令我很苦惱。

——知乎網友:《我的手機為什么這么懂我?》

相信太多的人都有這位知乎網友一樣的困惑。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是許多人的“親密伴侶”,手機最有資格懂你。當然,懂你的并不是手機這個物質性的載體,而是滿屏的APP。你一旦用了某APP,那就意味著向它交出了自己。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下,手機如同一個高智能生物,隨時都在探悉它的主人,這意味著人們在“手機”面前毫無“隱私”。但為何明知這互聯網世界就是信息裸奔,人們還依然趨之若鶩?讀一讀韓裔德籍哲學家韓炳哲的《透明社會》,我們可能會豁然開朗。

一、強制透明

韓炳哲把我們當下身處的數字社會稱之為“透明社會”。在他看來“透明”是一種系統性的強制行為,它席卷所有社會進程,并使之發生深刻的變化。正是這種系統性的強制行為,使得透明社會成為了一體化的社會。對“透明”的強制追求使人類本身降格為系統中的一個功能組件,“透明”因此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暴力”。

與“透明”相對應的“隱私”,為何在當下顯得有點落寞?原因就在于現代社會運行機制中所強調的“可見性”。

社會結構追求可見性,數據作為可見性的結果則成為人的基本配置。數字化生存中的人們,在社會系統中如果缺乏屬于自己的數據身份,其生存都會成為問題。新冠疫情防控系統與社會成員的數據連接就是典型案例:健康碼、行程碼成為社會系統接入的個人身份并以此重新組織社會秩序。而健康碼、行程碼正是基于透明而生成的。確診病例的流調同樣如此:僅僅依靠個人記憶很難實現準確的流調,人們相信,數字記憶比人的記憶更為可靠。當然,這樣的成功也基于人的軌跡的數字化。疫情防控催生了一個新詞——時空伴隨者。和密接者不一樣的是,時空伴隨完全是數字意義上的指認,它指的是:在戶外開放空間里,某社會成員的手機與確診者的手機曾處于同一移動通訊基站,在一定距離范圍及相應時長中發生過數字軌跡碰撞。這個新詞的確最能體現數字社會特質,即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設都基于對人和物的數據的集納和計算。

社會交往同樣如此。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社交媒體高度發達。和具身在場的交往不一樣的是,媒介化的交往是離身脫域的。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進行交往,信任機制的建立都是首要的。毫無疑問,充分的信息是信任的前提條件。我們經常說的“察言觀色”,即是社交參與人收集信息并迅速作出判斷的過程。那么,媒介化的交往如何建立信任機制?很顯然,需要新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方式。技術編碼的社交得以實現,是因為社交行為人向社交媒體首先交出了信息。初次注冊登錄其實非常簡單,看起來索要的信息并不多,卻由此打開了用戶的信息庫,而隨后每一次的社交活動,都在向社交平臺“暴露”自己。

韓炳哲在《透明社會》中談到這種現象時說,當今社會中到處洋溢著對“透明”的熱情,而人們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一下對距離的熱情。他從對數字資本主義的批判來談“透明”的泛濫:“距離和羞恥心無法被納入資本、信息及交際的高循環。因此,人們便以‘透明的名義,消除了所有謹慎的回旋余地。它們被照得通亮,被剝奪殆盡?!彼敛涣羟榈刂赋?,對“透明”的強制追求確確實實正在摧毀那些肯定的、富于生產力的人類存在與共在的空間。

當然,技術的強制性只是“透明社會”得以形成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歸因于人對“透明”的主動追求。韓炳哲發現,數字社會中的人們傾向于通過自我的“透明”去獲得某種“肯定”。因此他認為,透明社會其實也是“肯定社會”。Facebook一直拒絕引入“拍磚”功能,其中的心理機制就和肯定社會有關?!包c贊”即為肯定。作為社交媒體的用戶,他們更多的社交方式是“點贊”。微信同樣如此,朋友圈里最常見的用戶參與行為就是“贊”。

韓炳哲分析這其中的玄妙——“肯定社會拒絕一切形式的否定性,因為否定性會造成交際停滯?!蓖瑫r,技術編碼的社交行為背后,也還有著利潤的涌動:“交際的價值僅僅根據信息量和交換速度來衡量。大規模的交際也增加了它的經濟價值。否定的評判會妨礙交際?!c贊比‘拍磚更快地促成接下來的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拒絕的否定性無法為人們牟利?!?/p>

如此情形,能不透明?

二、透明社會的文化心理

透明社會無疑會帶來文化認知上的深刻變動。透明意味著無處不在的自我呈現。韓炳哲因此認為,透明社會是肯定社會,也是“展示社會”?!霸诳隙ㄉ鐣?,萬物都變成了商品,它們必須被展示才能存在?!敝皇?,這種展示價值并不體現為使用價值,因為它脫離了效用范圍;而且也不體現為交換價值,因為它不反映任何勞動力,它的存在僅僅是因為它所產生的關注。韓炳哲還以此論及娛樂文化中的偶像明星。在他看來,明星們傳播的并不是什么內在價值,而是外在的標準,所以他們會盡一切手段去貼近這樣的標準。展示社會也因此制造了一種普遍的“視覺暴政”——“一切都必須可見。對‘透明的強制追求將一切不服從可見性之事物視為可疑。這就是它的暴力”。

透明社會當然也制造了親密,只不過,媒介化親密的生成機制與基于肉身的親密大不一樣。透明社會以消滅距離來建構親密,社交媒體同樣強調一種數字化的“毗鄰”關系。社交媒體的繁榮,制造了諸多“消除了‘外界的、絕對的‘近距離空間”,所以,人們在媒介化的空間里更多地遇見“同類”。因此,韓炳哲得出這樣的結論:互聯網是一個親密領域,或是成為了一個舒適區。他把社交媒體所制造的親密稱為“親密的專制”,而這種“親密的專制”對社會生活而言,最大的破壞性就在于桑內特指出的“公共人的衰落”。親密社會加劇了桑內特所說的自戀癥,“在這樣一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變得極其自戀,所有的人類關系中無不滲透著自戀的因素?!痹谶@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媒介化的公共領域展示功能日增,而公共政治的價值在衰減。從韓炳哲的觀點來理解“后真相”這個近年來頗為流行的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互聯網空間是一個高度心理化、去儀式化的空間,“去儀式化”和“去敘事化”特征在其中愈趨強烈,但對真相的求解恰恰需要程式與儀式,也需要較強的敘事能力來保證。因此,盡管放棄客觀化的程序直接靠近“情緒化的結果”是一條捷徑,會更容易獲得親密與認同,但真相也正是在這“親密的專制”中被束之高閣的。

“透明社會”是不是讓人們變得更自由、人際間更充滿信任?韓炳哲對此是悲觀的。所以,他視透明社會為“監控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把其他人交給可見性和監控,私人領域也是一樣。這種全面監視將‘透明社會降級為一個野蠻的監控社會。每個人都控制著每個人?!敝蒙砩缃幻襟w時代的人們對此皆感同身受。社交平臺毫無節制地索要、記錄、計算用戶信息,而人們對此并沒有太多的反抗能力。人們沒有在其中感覺到信任,而是隨時處于信任缺失中?!巴该鳌笔菐Р粊硇湃蔚?,數字社會中的監控機制受到默許,就是因為道德機制在技術化社會中是部分失效的?;诖?,韓炳哲認為,透明社會的監控并不以侵犯自由的方式體現,相反,卻是在人們自愿的狀態下將自己交付全景注視?!叭藗兺ㄟ^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動為數字化全景監獄添磚加瓦。這里的囚犯既是受害者,也是作案人”,正所謂“自由即監控”。

透明社會也是加速社會。透明社會形成的技術機制正是基于加速。韓炳哲指出:透明社會廢除了所有的儀式和典禮,因為它們無法標準化,阻礙了信息、交際和生產的高速循環。他同時也指出,在加速社會中,最大的時代危機并非“加速”,而是時間性的散射和分解。時間上的不同步使時間毫無方向地盲目飛行,嗡嗡作響,并分裂成一系列點狀的、原子般的“當下”。既然時代危機并非“加速”,那么解決加速社會的措施也并不在于“減速”,“因為它無力阻止人們陷入空虛”。

理解“透明社會”對人的異化,除了加速社會這一維度,還需要從“績效社會”的邏輯來介入。韓炳哲認為,透明社會完全遵循績效社會的邏輯,績效邏輯促使功能主體不斷進行自我剝削,這卻最能使人陷入蒙蔽——“自我剝削比外來剝削效率更高,因為它伴隨著一種自由之感”??冃н壿嬍遣豢赡苷嬲屓藗兏杏X到幸福的,也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激發社會創造力的。

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韓炳哲在另一本書《倦怠社會》中提供了他的思考。

三、倦怠綜合征

韓炳哲認為,??滤岢龅慕浀涓拍睢耙幱柹鐣币呀洸辉龠m用于描述當下的社會形態。他試圖用“功績社會”來代替“規訓社會”。身處功績社會的人們, 并非傳統意義上被馴化的主體,而是一個個“功績主體”,他們就是自我的雇主。與規訓社會不一樣的是,功績社會的動力機制來源于肯定而非否定,因為肯定的效率往往比否定更高。如果說規訓社會中的否定性最后體現為“應當”這一社會集體無意識,那么功績社會中的肯定性則化為“能夠”這樣的社會集體無意識,因此,產能更大、產量更高。在肯定性機制中形成的自我績效命令,正是功績社會中潛伏的系統性暴力。這種系統性暴力使得“自由與約束幾乎在同一時刻降臨”,剝削者與被剝削者是同一的,施暴者與受害者也是合體的。

功績社會必然帶來倦怠綜合征,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能量損耗,更是心靈上的枯萎。當下社會依然不斷地產生新的手段,以應對水漲船高的工作負擔,“多工作業”是正在擴散并被炫耀的管理技術。韓炳哲并不認為這種專門用于管理時間和注意力的技術是一種進步,反而是一種倒退。當然,他是在人類文化創造這樣的維度來反對“多工作業”的:因為“只有在允許深度注意力的環境中,才能產生文化”。但令人遺憾的是,“深度注意力”正在被“超注意力”所取代,而這種“超注意力”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斷地在多個任務、信息來源和工作程序之間轉換焦點”。

韓炳哲對于功績社會種種病癥的揭示,無不顯示出他對于人的主體性的憂慮與重申。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之后,技術物就不斷地對人的主體性形成反制,而哲學家的反思也集中于兩個方面: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人的異化。韓炳哲同樣如此。對于“透明社會”的命名,能看得到邊沁“全景監獄”的影子,也能感覺到??隆瓣P注即控制”的權力批判理論對他的影響。

韓炳哲對技術權力的批判寄寓著他自己的文化理想,因此,《倦怠社會》中提到的社會設想也帶著某種烏托邦色彩。比如,在論及超注意力對人的異化時,他使用了“深度無聊”這樣的概念,認為人只有在“深度無聊”中才會擁有創造力并以此對抗異化。同時,他特別地崇尚“沉思的生活”,他在評析阿倫特關于“積極生活”的闡釋時說:“《人的境況》一書結尾處,阿倫特在無意中談及沉思生活。然而她沒有意識到,正是由于喪失了沉思的能力,積極生活變得絕對化,從而導致現代積極社會的焦慮和歇斯底里癥狀?!笨磥?,沉思也被韓炳哲賦予了自我救贖的意義。

理解了韓炳哲的文化批判立場,我們就能更全面地理解他所稱的“倦怠”。他所言說的“倦怠”,既有自我或他者施壓下的“過勞癥式的疲倦”(亦可稱為“積極的倦怠”),又有他作為一種社會療治方案提出來的“消極的倦怠”,即“治愈性倦怠”,“這種倦怠感并非由不受約束的發展、升級導致,而是來自一種有益的自我降解?!彼麑τ凇胺e極的倦怠”的種種剖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對他的影響。由于“功績社會”和“積極社會”備受推崇,因此導致了人們的過度疲勞和倦怠。這樣的倦怠是一種“分裂的倦怠感”,人不僅是孤獨的,而且也是彼此孤立和疏離的。韓炳哲視這種“倦怠”為一種結構性暴力,他引用作家漢德克的話說:“這種倦怠感耗盡了我們的語言能力和心靈?!?/p>

漢德克提出的“根本性倦怠”讓韓炳哲頗為激賞?!啊拘跃氲〗^非一種筋疲力盡的狀態,不同于沒有能力去做某事。它能夠激發靈感。它促使精神的出現?!边@種“根本性倦怠”當然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它強調的無非就是人要有自由時間、自由空間、自由心靈。但事實卻是,人的媒介化生存天然地存在技術依賴,而技術正在重新切割時空,重新定義速度。時間不再屬于個體,而是一種共同時間;空間也不再屬于個體,有著無數的闖入者;加速社會是不會容忍心靈休憩的,偷得浮生半日閑也就成了現代生活的白日夢……韓炳哲開出的“消極的倦怠”處方顯然是一種美學方案,并沒有走出西方無數學者憧憬的審美救世烏托邦。不過,他對“倦怠”作出這般界分依然頗具洞見。勞動是人的本質特征,但勞動的異化卻有可能是人類自身的夢魘。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描述的“倦怠社會”的確具有治愈性?!般紤械刈陂L椅上”,不僅能獲得肉身的自我松綁,更有可能觸發心靈的翩翩飛翔。這樣的觀點,其實在韓炳哲的另一本哲學隨筆《時間的味道》中有著大體一致的表達,只不過在《時間的味道》中他強調的是“凝思生命”,“當生命重獲這凝思的能力時,它便獲取到時間和空間,獲取到持續和敞闊?!?/p>

總體而言,作為哲學家的韓炳哲對于數字社會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所有的技術應用一樣,數字化帶來了無數的便捷性,社會運行與個體行動皆獲益于此,但韓炳哲卻看到了另一面?!锻该魃鐣菲饰龅氖歉叨鹊臄底只?、信息化之后技術對于人的“劫持”,人不再擁有自我,而是心甘情愿地成為數字“暴政”下的被奴役者。他提醒人們:數字透明所追求的并不是心靈的道德凈化,而是利益和關注度的最大化?!毒氲∩鐣放械氖墙柚夹g進步而不斷優化的效能帶給人的精神控制。他想提醒人們的是,抑郁癥、注意力缺陷、邊緣性人格障礙、疲勞綜合征等當代疾病的形成,完全在于某種“肯定性暴力”,而效能邏輯的不斷蠱惑,又使這種“肯定性暴力”廣泛而合法地蔓延。因此,韓炳哲創造了有著歧義性的概念——“倦怠社會”,并用以診療“功績社會”的社會病。他警示人們,不能成為“功績社會中的神圣人”,否則,生命就如同僵尸一般,既不能死去,也毫無生氣。如何實現技術的善治,如何在技術化社會中實現人的自治,韓炳哲的思考對身處技術化日常的我們不無啟迪。

參閱書籍:

1.韓炳哲.透明社會[M].吳瓊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2.韓炳哲.倦怠社會[M].王一力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

3.韓炳哲.時間的味道[M].包向飛、徐基太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4.理查德·桑內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