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時候”與“關鍵時刻”

2022-05-12 23:24胡建新
雜文月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關鍵時刻品行小兒子

胡建新

每次回家鄉,最大的樂趣莫過于跟鄉友們拉呱聊天。每次聊天,都會獲知一些逸聞趣事,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氣息。

前不久回老家,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位七十來歲的鄉民,生有兩個兒子,平時大兒子對父親不冷不熱,還經常性地與父親頂嘴、抬杠,老人一點也不喜歡他;小兒子對父親可謂百依百順,日常生活中常有孝順之舉,深受老人喜愛??汕澳昀先嗽庥鲕嚨?,落下終身殘疾,日常起居需要別人服侍。這時,小兒子似乎變了一個人,對父親表現出了明顯的厭惡,不愿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大兒子也是一反常態,端屎端尿、忙里忙外,表現出了難得的孝心和耐性。于是,村里人發問:“平常時候”的孝順與“關鍵時刻”的孝心,究竟哪個更好、哪個更值得稱道?

這實在是一個看似很有意思卻又頗難回答的問題。

記得20世紀70年代末,我所在連隊要抽調人員上前線,有位平時表現很一般的老兵第一個咬破手指寫下血書,堅決要求參戰。事后,我在一次班務會上發言,高度稱贊他的“英雄之舉”,說平常時侯表現好,不如關鍵時刻過得硬。誰知,有人立即提出反對意見,說如果大家只在關鍵時刻過得硬,平常時候都懶懶散散、稀稀拉拉,那平時大量的工作怎么做、日常繁雜的任務怎么去完成?后來想想,覺得這種觀點也很有道理,“平常時候”畢竟是大多數,“關鍵時刻”畢竟是極少數嘛!

顯而易見,理想的答案應當是“平常時候”與“關鍵時刻”表現一樣出色、一樣過硬,既能在“平常時候”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又能在“關鍵時刻”勇于擔當、敢于作為。就普通人來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按照人之常情、德之常規、職之常律為人處事。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畢竟存在距離,“平常時候”與“關鍵時刻”在有些人身上往往難以兩全其美。如果非要二者選一不可的話,那么,很可能一部分人喜歡“平常時候”,一部分人贊賞“關鍵時刻”,概因立足點、側重點不同所致。

人們常說,黨員干部要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沖得上去。這當然沒錯,也是對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F實生活中,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也確實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但也有一些黨員干部,“平常時候”每每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讓人看不出應有的模范之行、先進之處;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卻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勇于做自己該做能做的事。譬如,有的基層干部平時工作很是一般,有時還對群眾擺點架子、耍點脾氣;可到了諸如疫情暴發、自然災害突發等“關鍵時刻”,表現就毫不含糊、十分出色。這就很難讓人籠統而簡單地對這些人作出究竟是“好”還是“不好”的評價。

大致而言,“平常時候”更多地體現了一個人的常規處世狀態,“關鍵時刻”則反映著一個人的應急處事姿態。一個真正能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的人,“平常時候”的表現也應該不差;一個“平常時候”能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關鍵時刻”也會為人民利益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很難想象,一個“平常時候”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的人,會在“關鍵時刻”奮不顧身地捍衛群眾利益。有些人看似在“關鍵時刻”站出來了,其實很可能是乘著幾分熱度逞一時之勇,熱度衰退之后,未必還能一如既往地恪守正義、弘揚正道。還有一些人雖然在“關鍵時刻”表現不錯,但很可能是無奈而為,因為他們知道,“關鍵時刻”不履職盡責,就會被革職追責,其考慮更多、更直接的往往是自己的得失而非群眾的利益。

然而無論如何,“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哪怕站出來一次兩次,總比遇見困難和危險就退避三舍要強,理應給予肯定和褒獎。但如果站出來只是出于一時激情、逞一時之勇,必然經不起長期考驗,終究也是靠不住的。正如“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一個人逞一時之勇并不難,難的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見義勇為、當仁不讓,將正直、勇毅、擔當、善良、仁慈等優秀品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此看來,評價一個人的品行,既要看“平常時候”,也要看“關鍵時刻”;而一個真正品行優秀的人,必然在“平常時候”與“關鍵時刻”都經得起考驗和檢驗。

猜你喜歡
關鍵時刻品行小兒子
優良品行
關鍵時刻,人大代表送來救命藥
一鼓作氣,不勝不休!——寫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刻
一鼓作氣,不勝不休!——寫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刻
山雞舞鏡
善念是一種高貴的品行
富川縣安監局開展“ 講道德、有品行” 專題學習研討會
爺仨釣王八
關鍵時刻
彭林軍:誠實守信 砥礪品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