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知”的層次

2022-05-12 23:24許家祥
雜文月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崔顥唐伯虎詩仙

許家祥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摘自《老子》第33章)。知人不易,自知更不易,蕓蕓眾生中,真正有自知之明者,屬鳳毛麟角。

有哲人曰:“人能有自知之明者不多,而且,有自知之明者大多集中在一流人物中。二三流的人,要是有自知之明,也不至于常在二三流,早有躋身一流的機會了?!保ㄒ姾衔乃嚦霭嫔纭段腋纭罚┦艽藛l,愚以為自知是有層次的,自知的層次決定了人物層次,第一層是“一流人物”,第二層是“二流”人物。猶如一座塔,塔頂是“一流人物”,塔身是“二三流人物”,底層是“不入流人物”。

從實際情況看,“二三流人物”多是半桶水——晃得很。他們“自知不明”,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身高像珠穆朗瑪峰,海拔8800多米;自己的相貌如同潘安再世,帥呆了酷斃了;自己的才華比唐伯虎還唐伯虎,才高八斗,滿腹經綸。渾身上下全是亮點,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偉大得不得了。到處海闊天空,侃侃而談,誨人不倦,自吹自擂,自鳴得意,自我陶醉。殊不知,他所炫耀的東西,正是他的短處。如果不炫耀,還有半桶水,一炫耀、一晃蕩,水灑出去,桶空了。

“半桶水”為何晃蕩?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可用到“維度”這個比較時髦的詞。就是說,一個人看待事物,要從多角度去觀察,否則不僅看不到真相,還可能誤導自己的判斷。比如《笑林廣記》中說,一個聾子看到別人放爆竹,他好奇為什么一卷紙說散就散了呢?這就是觀察失去了聽覺這個維度的后果。一些“第二、三層次”的人在認識自己時,也缺乏“聽覺”,缺乏多元思維的角度,喜歡站在放大鏡前欣賞、陶醉那個并不真實的自己。

大文豪蘇東坡寫廬山的詩極富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p>

一些“第二、三層次”的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廬山反而看不清廬山真面目是一個道理。要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必須跳到自我的小圈子之外,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分析和評價自己。否則,極易自戀。

莊子說得好:“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钡牡拇_確,一些人的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能真真切切地看清別人,卻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經?;杌枞?,飄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命運之舟。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吃幾碗干飯,才有自知之明。季羨林、錢鐘書這樣的大師知道自己的分量,從來不稱自己為大師,可大家公認他們是第一層次的人。反倒是“第二、三層次”的人秤不準自己,總認為自己偉大,喜歡自稱“磚家”,戴著大師的帽子到處晃悠。

空虛的麥稈指向天空,飽滿的稻谷卻會垂向大地。真正懷揣金剛鉆的人,即使他自己不說,我們也能看得到。李白是“詩仙”,但他從不以“詩仙”自居。他想在黃鶴樓題首詩,然而看見崔顥所題的《登黃鶴樓》后,就認為“眼前有景道不得”,自己再寫也及不上崔顥的這首詩。他深知自己的詩在整體上是一流的,但也不是每一首都是一流,真正的“大明白”??!

人貴有自知之明,貴者,難也,少也。有自知之明是大智慧,“大多集中在一流人物中”。從此角度看,想知道一個人的水平如何、層次多高,只需看他有沒有自知之明就夠了。

楊樹山/圖

猜你喜歡
崔顥唐伯虎詩仙
和李杜合影
他讓詩仙忘而卻步,他的詩
穿越去唐朝,揮毫做詩仙
唐伯虎裝傻避災禍
詩仙李白的歸宿
胡風黃沙話詩仙——李白詩歌中的西域文化
己丑年夏日再登黃鶴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