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德華?威爾遜(1929—2021)

2022-05-12 06:47編譯許林玉
世界科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威爾遜哈佛大學棲息地

編譯 許林玉

2021年12月26日,著名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Wilson)與世長辭,享年92歲。他撰寫過大量關于螞蟻的文章,并對社會生物學的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大力宣傳生物多樣性理念,認為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概念適用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分散的棲息地。他將自傳取名為《博物學家》,并自豪地認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他用從螞蟻研究工作中獲得的洞察力,來理解生物世界和人類在其中的地位。

1929年6月10日,威爾遜出生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早年的一次釣魚事故致使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但正是因為這種缺陷,讓他得以輕松地研究“小東西”,而螞蟻很快成為他的激情所系。威爾遜獲得阿拉巴馬大學生物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之后,繼續在田納西大學深造,但他的教授們建議他轉到哈佛大學。他聽從了建議,并于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1956年,他成為哈佛大學教師,并在那里度過了整個職業生涯。

威爾遜最早的論文都與螞蟻的自然歷史和分類學相關,其研究范圍包括螞蟻的地理分布、社會行為,以及它們如何利用信息素進行交流。后來,他著述頗豐,其中包括2003年對大頭蟻屬的分類學修訂和唯一一部發表的小說《蟻丘》(2010)。2020年,他出版了最后一部著作《螞蟻世界的故事》,這同時也是一部自傳。

1963年,威爾遜和生態學家羅伯特?麥克阿瑟(Robert MacArthur)共同發表了島嶼地理學平衡理論。他們發現,較小的海洋島嶼和遠離大陸的島嶼上的物種較少。威爾遜和他當時指導的研究生丹?森博洛夫(Dan Simberloff)在佛羅里達灣的紅樹林小島上測試了這一理論。此項工作不僅證實了他們的預測,還開創了生態學實驗時代。

具有深遠影響的平衡理論不僅適用于海洋島嶼,還適用于“棲息地島嶼”,即人類活動留下的森林斑塊。威爾遜提出這樣的假設:棲息地碎片越小,滅絕的物種就越多,滅絕的速度也越快。后來,生態學家托馬斯?洛夫喬伊(Thomas Lovejoy)通過大規模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在全球范圍內,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他們都主張通過恢復措施將棲息地重新連接成片。這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消除棲息地的孤島性質,減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在1975年出版的《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中,威爾遜介紹了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眾多動物社會進行的重大調查。有些人對自然選擇可能塑造人類行為的觀點提出質疑,許多批評者甚至對威爾遜發動缺乏科學依據的人身攻擊。對此,威爾遜積極回應,指出動物行為的適應性價值沒有爭議,不管這對政治哲學有多大的干擾。

威爾遜先后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77)和泰勒獎(1984)、克拉福德獎(1990)、國際宇宙獎(2012)等。他還憑借與伯特?霍爾多布勒(Bert H?lldobler)合著的《論人的本性》和《螞蟻》,分別于1979年和1991年兩次榮獲普利策獎。

在過去20年,他一直精力充沛,筆耕不輟。憑借自己的通俗著作,威爾遜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誰又能不為這樣的場景所傾倒呢:“無論我身在何處,都會沉醉于溫暖濕潤的空氣,享受普照大地的陽光,看著成群結隊的昆蟲從天而降,悠然自得地停留在花朵之上?!边@句話出自《看得見的永恒之窗》,該書記錄了威爾遜的首次非洲之旅,但并非單純的游記。他還為地球的未來發出了熱情的吶喊。他寫道,“人類當前的行為會將自己推向深淵,將人類世變成孤獨時代”。

在《半個地球》(2016)一書中,威爾遜描述了他對人類未來的愿景。我們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并至少保護一半的自然,才能給物種帶來生存機會,維持人類的精神健康。這是安全極限,也是他激勵過的所有人的美好愿望。

資料來源 Science

猜你喜歡
威爾遜哈佛大學棲息地
哈佛大學46%是富二代,但決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雙面威爾遜
“國緣之夜”文化交流論壇在哈佛大學俱樂部舉行
BEAN SCENES
威爾遜視角下的劫后南京棲霞山——兼論辛德貝格與“威爾遜棲霞山之行”
抵達棲息地
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尋找夢想的棲息地
哈佛大學圖書館訓言
威爾遜的演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