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多芬G大調奏鳴曲OP.31 NO.1第一樂章音樂特征與演奏淺析

2022-05-16 01:16杜柏言
錦繡·下旬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鋼琴教育

杜柏言

摘要:該作品屬于貝多芬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交響性與戲劇性,也是貝多芬為數不多的未獻給任何人的私有作品之一,其創作即遵循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傳統創作手法又添加了自身的個性與新思想,本研究從作品背景、曲式結構、演奏三個方面分析貝多芬G大調奏鳴曲的音樂特征與演奏要點,結合先行研究,融入部分個人教學與練習經驗,希望對此能提供一定的基礎參考資料。

關鍵詞:G大調奏鳴曲,鋼琴教育,作品淺析,演奏教學

1.作品背景概要

G大調奏鳴曲是脫離18世紀傳統的標志性作品之一,成為他進入新的創作階段基奠,屬于貝多芬1802年至1814年創作總起作品,在這一時期中貝多芬共創下了14首鋼琴奏鳴曲,每首作品都有著平凡樸素的音樂語言表達內心深刻的思想,1802年10月,貝多芬正處于病痛的消磨,一直徘徊在自殺邊緣,在因耳疾病痛的日益嚴重下,貝多芬逐漸遷移至維也納郊外的海里根施塔特小鎮,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自殺筆記》,也可以稱作《海里根施塔特遺書》,這有可能是貝多芬給他家人的一份遺囑,海里根施塔特小鎮位于維也納市區的東北部地區,距離市區較遠,但當時這部遺囑并未成功寄出,如今仍然完好保存在當地的展覽館。

在寫下遺囑的前后,貝多芬對這部作品沒有獻給任何人,僅作為自己的作品默默保存之后進行了低調的稱贊,而在這部作品被發現后不久有人對該作品指出沒有Op.26至Op.28這些奏鳴曲更出彩,缺乏獨創性,被認為是一部較有瑕疵的作品,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每一樂章都有對比性、戲劇性以及矛盾沖突的獨特風格,既遵循了古典主義風格的傳統創作思維,又添加了自身獨特的新想法,具有浪漫主義初期的影子,在作品完成時,貝多芬的耳疾開始出現惡化反應,而且自身在愛情上也并不順利,此時就僅有藝術作為他生存下去的動機,1810年,10歲的卡爾·車爾尼對此作品則進行過稱贊,原因在于這部作品充滿了很多貝多芬式的幽默成分,抑揚頓挫的鮮明,緊密的和弦以及突如其來的華麗感,都會考驗演奏者對踏板的巧妙使用,因此可以看出來,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存在了兩種情況,但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貝多芬的戲劇性與矛盾性的特征,作品對演奏者的自我演奏分析和技術訓練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使演奏者對自我的彈奏的聲音和旋律線條做出明顯的判斷,這也是與其他作曲家作品有著明顯風格的對比,使聆聽者在感情的處理上便一聽便知是貝多芬的作品風格。

2.作品曲式特征

G大調奏鳴曲整部作品為奏鳴曲式,第一樂章共分為主部、副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四個部分,由113個小節組成,其中主部為1-45小節,連接部為46-65小節,副部為66-98小節,結束部為99-113小節,主部中開始的第一個樂句中進行過兩次轉調,開始的第1小節為G大調,在第7小節進入D大調,11小節進入F大調的同時也進入了第二個樂句,在第二樂句的18小節進入C大調,22小節進入主部的第三個樂句,第三個樂句中共有23個小節,30小節以G大調開始進入一小段短暫的華彩標志著主部結束,45小節則開始進入連接部,此時在55小節進入了b小調,以66小節開始進入B大調副部Ⅰ,74小節進入同主音小調的b小調副部Ⅱ,80小節逐漸脫離副部Ⅱ,開始連續性兩小節制的f小調、e小調、D大調、b小調依次順序暫時離調,在88小節持續以b小調進入副部Ⅲ,在99小節副部結束,100小節結束部開始,在114小節的G音上結束。

3.演奏淺析

本研究對該作品的練習與演奏進行總結性的闡述,首先在音樂線條處理上,需要避免過度自由,但需要在遵循譜面信息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發揮與思考,我們平時在練習時可能會不斷利用節拍器矯正,或者以慢速開始進行練習,在節拍器的慢速練習完成后,還是需要回歸原速做一些處理,因為慢速和快速的彈奏中,旋律線條會有所區別。第二,該作品也具有交響性效果,有些樂句模仿弦樂演奏,有些樂句則模仿銅管樂器,可以依靠對交響樂的映像來提升作品彈奏的效果,而在符合作品的戲劇性與矛盾性多元性效果時,可以選擇在初期對作品進行強弱的夸張演奏對比,在練習成熟是在進行克制的調整,特別是在練習大量琶音段落部分時,有些重音是需要注意強調的,重音的演奏可以將手的支撐點主要落在重音上,當作重音之外其他音經過時的一個支點。第三,在G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中,演奏所需處理的內容并不是很多,沒有像其他鋼琴作品中會出現的反常的演奏套路,例如需要很多呼吸式以及特定的的旋律處理演奏,因此,作品最好的練習基本效果就是遵循譜面即可,即教科書式古典樂曲演奏,例如有的時候樂句表達的是對尋求,有的時候表達的是確認,有的時候表達的是是疑問,有的時候也表達的是斗爭,因此需要多注意表情記號的變換,第四,在作品的踏板處理方面,譜面沒有給出太多關于踏板的標注,一般情況下需要保證每個和弦進行都清澈,不會由于踏板的處理而造成和聲渾濁,此外若學生對弱處理的控制性較差,可以選擇樂曲弱處理部分依靠弱音踏板進行輔助,但無論使用某種踏板以達到某種演奏效果,踏板適中是需要以保證演奏清晰為前提。第五,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中指法運用中有些指法可以運用書面標注上的指法,有些指法則可以根據學生的使用習慣進行適當的協調,特別是在舞臺演奏前期,若有些因譜面指法存在的處理問題影響整個作品的流暢度苦難,則可以考慮及時按照個人習慣轉換,因為練習和演奏通常為兩個概念,舞臺上應避免出現練習的自我心理暗示,舞臺下切勿過多出現演奏心里暗示,作品的練習強調的是重復的效果,演奏則強調的是舞臺應變的能力。第六,對于這部作品的教學,教師需要多引領學生演奏前對樂句思考,但也要避免過渡的對學生樂句處理有束縛,由于譜面上已經有很多條框去遵循足以表達樂曲的演奏范式,因此學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處理,這需要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演奏空間。

參考文獻

[1]潘逸筱.論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1之1)的交響化音樂語言[J].藝術評鑒,2020(20):25-30.

[2]張舒雯. 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 No.1)》的演奏分析[D].貴州民族大學,2019

猜你喜歡
鋼琴教育
鋼琴教育中藝術審美特征的體現
關于“藝考”熱下高校鋼琴教育的深入思考
關于學前兒童鋼琴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于河南民辦高校鋼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
鋼琴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立德樹人
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分析
談鋼琴教育與高校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簡述高校擴招政策對鋼琴教育產生的影響
烏克蘭高校鋼琴教育培養模式探究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