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符:古代軍事權力的象征

2022-05-23 12:52何宇翔
中華瑰寶 2022年5期
關鍵詞:信陵君魏王銘文

今年是虎年,人們都愛說『虎虎生威』。在中國古代軍事領域,老虎確曾『威力』不小。

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邯鄲(趙國都城)受困。趙國遂向相鄰的盟友魏國求救,魏國很快決定派兵救援趙國。然而,在秦國的施壓下,懦弱的魏王臨陣退縮,叫停了出行的十萬大軍。

魏王反復無常,信陵君魏無忌卻一心想要救趙。他深曉唇亡齒寒之理,趙國滅亡也會威脅到魏國的安全,因而不愿見秦國得逞,但又無法說服魏王。一籌莫展之際,信陵君的門客想出一個計策—盜取魏王的虎符。如此便既可不經魏王首肯,又能調兵遣將。

于是,經過一番籌謀,在魏王妃如姬的幫助下,信陵君成功盜出魏王掌管的半枚虎符。之后,他手持虎符,假傳王命,率兵救趙,邯鄲之圍遂解。這就是戰國時期“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信陵君憑借半枚小小的虎符就扭轉了戰局。后人在敬佩其智勇之余,也不免驚嘆虎符之作用?;⒎诠糯降子泻瓮??

最早虎符實物

虎符,即虎形兵符,是中國古代君主或中央政府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也是軍權的象征。故在古代,至少在隋唐以前,擁有虎符就相當于掌握了整個國家的軍隊。

古代有“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之說。因此,為控制軍權,古代統治者對虎符的使用和管理極為謹慎?;⒎话惴殖蓛砂?,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在帶兵的將領手上,只有兩半虎符合二為一,才具有調兵遣將的效力。

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較早的虎符實物為戰國時期至秦代的杜虎符和陽陵虎符。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虎符實物,其年代為戰國時期至秦代,于1973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郊區北沉村。杜虎符并非一枚完整的虎符,而只是其左半符,為青銅質,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呈虎形立姿狀。其虎昂首環眼,半張口,耳向后緊貼腦際,收腹彎背,兩腿前屈,尾端上卷。其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凹槽,肩部近脊處有一條上下豎行的鑄槽做牝榫,以與另一半虎符相套合。

杜虎符虎身刻有40字的錯金銘文,為小篆字體,內容大意為:“調兵之符,右半符(即驗兵符)存于君王之處,左半符握于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士兵五十人以上者,杜地的左符須與君王的右符契合無誤才能行軍令。但是,遇有緊急情況,也可點燃烽火,不必會合君王的右符?!倍趴h為故西周杜伯國(即杜國)之封地(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秦國兼并其封國后,在此設杜縣。杜虎符很可能就是秦國(秦惠文君)頒發給駐扎在杜縣的軍隊將領的兵符。

比杜虎符年代稍后的陽陵虎符也為青銅質,是秦始皇頒發給陽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守將的兵符,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陽陵虎符據說是郭沫若于抗戰期間在重慶的一個地攤上發現的,出土地點存疑。這枚陽陵虎符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可中分為二,但因年代久遠,符體生銹,左右兩半已不能分開。

與杜虎符的立虎不同,陽陵虎符呈臥虎狀,昂首翹尾。兩半虎符之頸背處各刻有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逼渲械年柫隇榍卮孛?,“皇帝”之稱呼為秦始皇首創。學者據此推斷,該虎符是在秦統一六國后被秦始皇授予駐守陽陵的將領的。

漢代沿用虎符

目前出土的虎符實物中,還有兩枚漢代虎符,即新郪(qī)虎符和東郡虎符。

漢代虎符中,最為知名的要數新郪虎符,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藏。清末,新郪虎符出土于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趙廟鎮的新郪遺址。后經考古專家認定,該遺址為春秋時期或漢代諸侯分封后的居住地。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該虎符為戰國時物,但后人考證其應為西漢淮南王劉安為造反而私鑄的兵符。

新郪虎符通長8.8厘米,高3厘米,其虎前后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做伏虎狀?;⑸砜逃绣e金銘文39字,銘文意思與杜虎符銘文大體相似,但兩者在形制、大小和風格上均有所差異,這也體現了虎符在漢代的轉變和發展。

現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的漢代東郡虎符(左半符),得名于其腹部“東郡左一”的銘文。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文物管理所也收藏有一塊東郡虎符,但這是一塊完整的虎符,年代為秦,與漢代東郡虎符毫無關系,且其真實性存疑。

漢代東郡虎符與新郪虎符同高,且皆呈伏虎狀,但前者長7.5厘米,因是半符,其厚度也只有1.5厘米。這半枚東郡虎符雖不完整,但半身虎形體依然不失威猛,其高額吊睛,嘴微張,耳上卷,四肢彎曲,短尾,背部刻脊文一行,騎于中縫?;⒈趁嬗邪疾?,其周邊有3個三角形榫卯,應與皇帝所持另一半虎符相契合。此虎符是西漢皇帝頒發給東郡(今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部一帶)郡守的兵符。

杜虎符、陽陵虎符、新郪虎符和東郡虎符被文物專家稱為中國“四大虎符”,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虎符歷史發展

秦漢兩代虎符可與史料互為佐證,為研究古代軍事提供了實物資料。據史料記載,虎符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時期。由此可知,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并非子虛烏有。

古人為何取虎形制兵符?后人推測是因為在古人看來,虎為百獸之王,戰無不勝,是勇猛、威武之象征,與古人對軍隊的期待是一致的。

秦亡后,漢代承秦制,在兵符形制上依舊沿用虎符,但略有變化,主要區別在于銘文所刻位置的不同。秦代虎符銘文多刻于虎身兩側,且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即可通讀;漢代虎符的銘文則多刻于虎脊之上,只有合符方可通讀,分符則銘文也一分為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虎符沿用不衰。赤壁之戰后,諸葛亮趁曹操兵敗北退之機,命趙云襲取南郡,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并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之后,他們又以同樣的方法詐調襄陽守軍,最終連取荊州和襄陽兩地??梢?,當時虎符在軍事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自隋唐始,虎符逐漸少見。隋唐時的兵符稱為麟符或魚符、兔符、龜符。唐代張鷟《朝野僉載》云:“漢發兵用銅虎符。及唐初,為銀兔符……至偽周,武姓也,玄武,龜也,又以銅為龜符?!笨梢?,虎形已不再是兵符首選形制。

至宋代,虎符已基本不可見。宋代中央政府一般用令牌進行調兵遣將,故兵符多為令牌等物。元代的兵符虎頭牌雖是虎頭與令牌的結合物,但與過去完整虎形的兵符已然不同。

清代的軍隊管理系統更趨完善和復雜,調兵遣將需要皇帝詔令、兵部調令、文書和勘驗大印等憑證和依據,已遠非只憑兵符就能調動軍隊的戰國時期可比。最終,曾在古代軍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兵符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信息傳播技術不發達、軍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古代,虎符是統治者們為有效管控軍隊而想出的辦法。當社會不斷發展,相關制度不斷完善,單憑一個信物已很難實現相關權力的執行,故虎符和令牌等兵符的逐漸消失是歷史的必然。

何宇翔,退休媒體人。

猜你喜歡
信陵君魏王銘文
三人成虎
《文心雕龍》與《文選》銘文研究
如何看待謊言
雞鳴與狗盜
背道而馳
唐雎說信陵君
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
信陵君尊老
三人成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